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辽宁省本溪第二高级中学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11/24 7:3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严格来说,革命文物概念是中国特有的概念,是中国文物概念中的一个特殊类别。革命文物不同于其他文物的本质属性,明确提出了革命文物这一概念。1961年,国务院发布了《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标志着革命文物概念开始步入基本成熟期。
          革命文物包括鸦片战争以来遗存的革命遗址、革命纪念建筑物和可移动的革命文物。革命文物作为我国各族人民长期革命斗争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实物见证,凝聚着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人抵御外侮、威武不屈,热爱祖国、维护统一,自尊自信、自强不息,励精图治、无私奉献,百折不挠、奋发向上的伟大精神。根据大历史观的要求,科学选择革命文物的界定维度,不仅有助于科学揭示革命文物的内涵,而且有助于正确理解和认识革命文物的当代价值。
    (摘编自贾旭东《革命文物概念及其界定》)
    材料二:
          革命文物作为革命文化的物质载体,凝结着我们党的光荣历史,展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壮丽篇章,传承好红色基因,是我们今时今日必须扛起的历史责任。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国家文物局成立了革命文物司,多个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增设革命文物处,实现革命文物行政机构从无到有的跨越,革命文物传承革命传统、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作用将得到更好的发挥。
          要推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红色旅游、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相结合,突出文旅融合,提质特色产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自发走进革命旧址和相关博物馆、纪念馆,体验和传承红色文化。随着越来越多的革命老区把革命文物资源作为经济增长的动能、地方发展的名片,保护革命文物的社会基础更加坚实。
          新时代下,革命文物要与时代精神共同脉动。若还停留在单纯展出实物、参观革命遗址层面,革命文物的故事将难以讲到观众心里去。近年来,让观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让红色历史更加鲜活。多地还通过开发红色文创产品,兼具创意性和观赏性的文创产品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目光。保护好革命文物,传承好红色基因,并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才能把红色基因传承给更多的人和更远的未来
    (摘编自韦衍行《增设机构、创新方式 新时代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实现跨越发展》)
    材料三:
          在基层文博单位发展过程中,资金问题历来是根本性问题之一。政府在文物搜集和修复中投入大量资金,文物一旦进入文物管理所便束之高阁,无人问津。尤其是一部分中小型文物管理所,自身资金基础薄弱,难以有效开展文物保护工作。并且管理人员自身的专业能力较差,在进行管理过程中仅仅起到“看护”文物的作用,不能有效利用现代化技术开展工作。社会群体在游览的过程中难以得到有效信息,导致部分社会群体在欣赏文物之后对特定历史阶段的知识仍然知之甚少,无获得感,不能有效激发社会群体的爱国主义情怀,造成资源浪费。
          由于革命文物在特定历史阶段传承下来具有一定难度,在保护方面也需要进行细致把控,避免出现文物破损现象。然而大量的文物在保护过程中,存储条件、维修措施、养护手段等未能有效达标,常规做法便是进行紧急二次抢修,然后周而复始,在反复抢修的过程中,文物逐渐受损。
          革命文物利用工作是当下文物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只有充分利用好革命文物,才能促进我国现阶段革命精神的弘扬和发展。但是一些工作人员对历史知识了解甚少,“流水账”式的讲解内容难以有效调动社会群体积极性,影响革命文物良好利用
    (摘编自梁婵《加强革命文物工作 发挥革命文物作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革命文物的本质属性是具有革命价值,在1950年颁布《中央人民政府关于征集革命文物的命令》之前,中国还没有革命文物。
    B.革命文物承载着革命文化,凝结着革命历史,展现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奋斗的历程。
    C.我国设立了多个革命文物行政机构,这不仅有助于革命文物的保护,也更能发挥革命文物传承革命传统等的作用。
    D.虽然政府在革命文物工作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因为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问题,有相当一部分革命文物还缺乏有效利用。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革命文物见证了我国各族人民的革命斗争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应科学选择革命文物的界定维度,正确认识其内涵和当代价值。
    B.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红色旅游、脱贫攻坚等相结合,既能推动革命老区经济增长,又能坚实保护革命文物的社会基础。
    C.由于革命文物在特定历史阶段的传承具有难度,所以难以避免二次损伤、二次抢修的情况,这就给革命文物的保护带来了困难。
    D.政府不仅要重视革命文物的搜集和修复工作,也要注重革命文物的利用工作,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现阶段革命精神的弘扬和发展。
    (3)根据材料一,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革命文物的一项是
     

    A.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潋江镇筲箕村的红军江西军区旧址。
    B.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南岳山上的“抗战建国”摩崖石刻。
    C.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以红军长征“半条被子”故事为主题建成的沙洲红色旅游景区。
    D.中国钱币博物馆收藏的川陕省苏维埃二百文铜币。
    (4)请分别概括上面三则材料的论述侧重点。
    (5)你认为应怎样吸引当代青年关注、爱上革命文物?请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要回答。

    组卷:8引用:1难度:0.1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渔风渔俗渔家乐
     蒋子龙
          处于网络时代的人,常有一种虚幻的狂妄感,动不动就爱说:“世界真小!”觉得一只鼠标在握,五洲四洋一目了然,喜欢在虚拟的世界里称王称霸。一旦回归现实,用自己的双脚丈量世界,才知天下之大,难以想象。其实不用说世界,就说中国最大的群岛——舟山群岛,有大小一千三百多个岛屿,有人居住的却只有三十二个。社会已经进入“人口爆炸”“过度开发”的今天,只一个舟山就还有一千三百多个岛屿仍保留着纯天然的野态,想想都让人兴奋和好奇。这也正是舟山群岛无可比拟的自然资源优势。
          舟山古称“海中洲”,面向大洋,背靠大陆,横流无际,群岛有致,大小对应,远近相接,有舟有山,碧空远影……中国的文明史是“上下五千年”,舟山群岛就有五千年的开发史。其丰富的渔盐之利,成就了全国第一大渔场。而舟山渔场的中心港口,就是著名的“沈家门”,与挪威的卑尔根港、秘鲁的卡亚俄港并称“世界三大群众渔港”。
          据传舟山海上有“十六门”之多,沈家门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四山环拥,对开两门,其势连亘”,为天然良港,又是海上天险。自唐宋起便成为渔民及海内外船舶最佳避风港,其“东控日本,北接登莱,南亘瓯闽,西通吴会”,是我国东南沿海通往日本、朝鲜等国的必经之地,为“东亚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大港,及来往使节祭海祭山的海疆要地——遵照当时中国的规定,凡经过沈家门的海内外船队,都要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
          其名叫“沈家门”,其实是国家的东大门。明清时期,倭寇屡犯浙东,沈家门遂成为海上要塞。沈家门外常常硝烟弥漫,海水为赤,沈家门人抗倭御敌,战绩累累。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战舰长阔、高大,“巍如山岳,浮动波上,锦帆鹚首,屈服蛟螭”“乘风下压,如车碾螳螂”。在那个时期,被尊为“天朝”的泱泱大国,士气高昂,御倭寇于大洋之上。
          至乾隆年间,大对船、大捕船兴起,渔业大盛,渔港拓展。沈家门一派大港气象,桅樯如林,万商云集,市肆骈列,海物错杂,大街小巷,腥味盈天。每当小黄鱼汛、大黄鱼汛、乌贼汛、鳓鱼汛、带鱼汛、海蜇汛等汛期到来,沈家门更是旌旗招展,号角长鸣;入夜后还万家灯火,繁华异常,有“小上海”之称。
          更重要的也是舟山最幸运的,是其还有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被尊为“海天佛国”的普陀山,坐落于舟山本岛的莲花洋中,是国内外著名的旅游胜地。当年鉴真和尚经此东渡日本,成就了世界佛教史上的经典。
          就在这样的地理与人文环境中,既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又有独特的人文资源,“上承吴越古风,下创列岛特色”,从而积淀形成了沈家门独具特色的渔家风俗习尚,成为中国海洋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其核心是一个“仁”字。
          以仁对海,心存敬畏。出船先“祭海”,回港要“谢洋”,甚至还要“敬鱼”。在海上遇到大鲨鱼、鲸鱼等,渔民要向海祷告,向大鱼撒米、丢三角旗,此谓“撒米施食,丢旗引路”,以免大鱼兴波鼓浪,掀翻渔船。
          以仁对天,崇拜神灵。普陀山梵风习染舟山诸岛,信佛便成了沈家门渔民的重要风俗,“一门都仗佛扶持”。同时还崇奉妈祖、祭拜龙王……
          但,在“仁”的含义中,最重要的还是对人。这也构成了沈家门渔民文化中最温暖、最多姿多彩的那一部分。“一船遇难,众船相救”;“一家有客,全岙接待”;“避风难胞,一宿二餐”……
          内陆人乃至行驶在江河湖泊上的船家,遇见死尸都会觉得是一件不吉利的事,而以沈家门为代表的浙江、福建沿海的渔民,在海洋上遇到浮尸,不管是不是正遇到鱼群或丰收在望,也要立刻停止作业,将浮尸捞起,布裹席包,旋即返港。回港后将尸体摆放在岸边,等待家属认领。无人认领者,将尸烧化,骸骨存瓮,葬于“义山”。自明代起,由几家米行牵头,在沈家门创建了“存仁局”:饥荒施饭,流行瘟疫施医药,为收敛无名露尸及无钱置买坟地的死难者,开辟“义冢山”,分“本地义山”和专门埋葬闽籍海难者和无主死者的“福建义山”。沈家门的“存仁局”乐善好施,扶困济危,积德无数。
          能像渔民这样仁厚地看待生死,就会勇,就会强,就会豪爽,就会快乐。千百年来,渔民把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演绎得精彩纷呈、浩瀚广大。过去在各种各样的祭祀、庆典和节日中,渔民们创造了斑斓多姿的文化形式。发展到今天演变成一年一度的“沈家门民俗文化节”。其实是全球渔民的狂欢节,来自世界各地的渔民文艺表演队,融入到舟山锣鼓、渔歌号子、舞龙、舞鱼等当地的民俗文艺节目中,群情欢娱,渔港沸腾。中华民族的整个传统道德体系,也是以“仁”为先的。仁,然后有义、礼、智、信,有这样淳厚的民俗风尚,必然会成就渔家最真实的快乐。
          沈家门,是历史之门,文化之门,大通之门——通海通陆通世界,天助神佑通过去、通未来。门里门外,风光无限。
    (有删改)文本二:
          我为什么写散文?
          当心里萌生出一种对自己的激情,对自己有了感觉,写虚构小说或其他文体无法表达这种情感时,便写散文。
          散文凭借真诚感知生命的诗意,让自己艺术的情弦充满智慧和饱满的感情。
          散文的美是融合了心灵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而创造出来的。不能指望一个虚伪的灵魂、一个没有真情实感的人会创造出真实的美,写出感人的散文。
          散文是作者“心灵的告白”,可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个人独有的感受,因而是值得珍视的。看散文如同欣赏一个人的精神收藏品。
          有了真情,再把它提升到文学的层面,表达得美,这美就是活的,充满生命力。
          否则,只有美,没有真,再精致也只是工艺品,没有活趣。
          正是这份真情,使散文虽很少大红大紫,却也从未被冷落过,香若幽兰。
    (摘编自王必胜《读写他们(二)——一本散文和一组作家书信》)(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对网络时代那些自以为“一只鼠标在握”就能“在虚拟的世界里称王称霸”的虚幻狂妄之人的批评,引出对舟山的描绘。
    B.以沈家门为代表的舟山群岛历史悠久,独特的地理与人文环境孕育出独特的民俗和精神,当地渔民具有勇、强、豪爽的性格特点。
    C.这篇散文常常使用连续的四字词组成句子,整散结合,文白相间,简练而又雅致,将读者引向深渺悠远的历史场景。
    D.文章既从大处落笔,又注重在小处着墨,始终围绕沈家门的“渔风渔俗渔家乐”展开记叙与描写,突显以小见大的恢宏的写作风格。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沈家门因为历史悠久,岛屿众多,逐渐由小小的渔船避风港发展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大港,千年不衰,是“世界三大群众渔港”之一。
    B.抗倭名将戚继光驾舰于大洋上御寇的表现,与他《马上作》诗中“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的句子一样,都令人感到气势豪壮。
    C.“仁”是沈家门风俗习尚的核心,渔民以“仁”对海、对天和对人,与子夏“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中“仁”的观念一致。
    D.中国人历来看重“养生丧死”,孟子曾向梁惠王指出正确处理这一问题有利于国家的发展,沈家门人则用行动来体现了孟子理论的正确性。
    (3)文本一中,在叙写沈家门的人文环境时,作者为什么对历史进行了丰富的想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本一的“活趣”之美。

    组卷:53引用:16难度:0.4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1)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敛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C.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B.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表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国家灭亡。
    C.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D.吴起为楚建功,反而受到祸害。他到楚国后虽然屡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国贵戚却想加害于他,施暴者乱箭射击吴起;太子继位之后,这才诛杀作乱之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②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组卷:635引用:62难度:0.5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说杂文,必说鲁迅;有了鲁迅,杂文才有说头。以鲁迅为标杆,①
     
    ,一是独立的写作姿态,一是批判性的思维方式。至于写什么,怎么写,确实很“杂”。那些小觑杂文的人,往往看到“杂”的表象,②
     
    。杂文是作者思想根基与文化底色的生动反映,文字特色鲜明,尺幅能起波澜,千字可兴风雨。
    好的杂文总能点醒我们沉睡的大脑,发现某些悖谬,打破我们自以为是的圆润,不再习以为常,不再心安理得。学生坚持阅读杂文,内心在受到思想穿透力冲击的同时,③
     
    ,还享受到激浊扬清、正本清源的快乐。

    组卷:26引用:10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      一则寓言说:每个人生而背负大木头前行。但总有人会觉得行路背负大木头太沉太辛苦,就不断将大木头削减至更短更小,行路也更轻松。直到有一天,遇到了凭自身力量无法跨越的沟壑,那些一如既往负大木头前行的人将大木头搭在沟壑上而有了桥,从而继续前行;而停在原地垂头丧气、追悔莫及的,正是之前那些不断削减大木头以致无法搭桥的人。
          读了上面两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针对负重和减重、前行和止步等谈谈自己的看法,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组卷:10引用:15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