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鸡西四中高一(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我们党历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中华民族历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工程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和阶段性的,还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通过实证和研究达成共识。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对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把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综合把握物质、精神和社会关系形态等因素。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
          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摘编自《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材料二:
          自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基础,只有坚定自身的民族信仰及民族文化,才能真正做到文化创新。一旦缺乏文化自信,就不能更加系统地了解文化内在的真正意义,创新与传承便失去了实际的作用。文化不但可以更好地展现一个民族历史人文的底蕴,更能展示一个人的思想深度。传统文化是价值观念与思想行为的指导,它不仅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缩影,更是思想的升华,对于人们形成正确的“三观”具有重大裨益。从三国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良相工作态度,到南宋岳飞的“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的为国捐躯的爱国情怀,再到清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都很好地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及爱国情怀。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但要对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更有义务将文化传承。
          文化中既有精华部分,也有糟粕部分。所以,在吸收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有选择地筛选。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环境之下产生的,有些传统文化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建设的进程,这就需要通过科学判断,应用创新的思维模式,根据当前实际需要,既要能够借鉴又要加入主观分析,从而更好地确定是使用还是放弃,使文化传承更具有现代应用价值。每个时代对于精华与糟粕的理解不同,具体区分要以实际生活的背景为前提;每个人对于精华与糟粕的诠释也有不同的认知,但是评判准则是一致的。
          在进行文化传承的过程中,要协调好传承与创新二者之间的关系,要对传承与创新进行深入分析。传承是优秀文化得以延续的重要手段;创新则是在原有文化传承的基础之上,利用创新思维,与当前所处的时代背景相融合,深究文化的内在涵义,使传统文化更具时代气息,更好地服务于当前的社会建设事业。
          要想使传统文化得以更好传承,还需要利用当前多元化的传播途径,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建设与生活的重要意义。当前,整个社会的生活节奏加剧,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一定的压力,传统文化虽可以使人的思想压力得以缓解,但并不具备朝夕可以见效的神奇。也正因如此,很多群众对于文化的传承作用未能给予足够重视。因此,要想使传统文化的创新与传承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必须让其真正走入大众视野。
    (摘编自井继源《浅谈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中华文明形成过程的研究不仅对于中国人来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对于世界文明起源的研究也是一种重要示范。
    B.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的成果,让我们对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等一系列与之相关的问题都有了实证和深刻的认识。
    C.文化传承对于一个国家建设的意义毋庸置疑,但文化传承必须要与实践创新相互结合,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
    D.传统文化的产生具有特定的时代性,在传承传统文化时,要有选择地筛选,对与当今时代不相适应的传统文化要舍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虽然都谈到了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问题,但是二者论述的侧重点不同。
    B.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华文明探源方案在世界文明起源的研究中是独一无二的。
    C.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是文化自信的先决条件,而文化自信是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结果。
    D.当前许多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存在误区,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没有朝夕见效故不甚重视。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近日,由故宫博物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29家博物馆举办的“何以中国”的文物展览,呈现出了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过程。
    B.通过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为“三皇五帝”到底是神话传说还是有真实历史背景找到合适的研究方法和路径,而后再去对证解决。
    C.把涉及8000年文明起源史、5000多年文明形成史的渭河和汉水流域、淮河流域、钱塘江流域等地一并纳入,拓宽空间范围进行研究。
    D.目前,我国考古学在和历史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全方位的联合攻关方面,尤其在“古代文明理论”研究方面,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组卷:3引用:1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苏雅的过去
    田洪波
          ①她叫苏雅,是我新结交的一位明星朋友。这个故事是她讲给我的……
          ②你是知道的,我刚出道时在歌舞团跳舞。那一年,具体哪一年我先不说,你能猜得到。那一年歌舞团的效益不好,两百多元的工资还总是拖欠,我常吃了上顿愁下顿,于是决定离职,通过高考重整山河,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下。
          ③我面临的困难是,离职属于单方面的违约行为,必须交付给歌舞团十万元违约金,才能盖章同意。同时,离高考报名截止时间,只有区区十几天。
          ④违约金就像一座大山,压得我喘息都困难。告诉给父亲后,他半晌不语,许久才吁出口气,把两只手放在我肩上说,好吧,你已经成人了,我尊重你的选择,我这就去筹钱,应该没问题的。
          ⑤我嚅动了几下嘴唇,眼泪顺着眼睑流下。其实,我比谁都清楚面临的窘境。我父亲只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建筑工人,他所能求援的渠道,不过就是一些亲戚和朋友。据我所知,他们并不怎么富裕,如何才能解此燃眉之急啊?更让人揪心的是,我父亲从工地脚手架上摔下后,大病初愈,怎堪再经此折磨?
          ⑥可时间不等人,我父亲决定抓紧筹钱。他先把范围限定在邻居上,拄了支单拐,走了东家串西家,脸上堆积的情感语言,让我没有看到借钱的情景也能猜得出。还算不错,加上手头积蓄,父亲很快筹到七万多元。
          ⑦晚上坐在院子里,我父亲的烟抽得很勤。他那个样子,真是让我心疼。那几天,我总是彻夜难眠。说实话,我对父亲是有愧疚的,自从母亲因病离世,我就与父亲交流甚少。我忌恨他经济上的拮据,但凡他多一些积蓄,母亲也不会死得那么快。因此我一心闯荡世界,想通过打拼改变现状。
          ⑧这期间,我父亲想与一位姓王的阿姨重组家庭,被我凛然拒绝了。想来,我过于意气用事了,那位王阿姨对我父亲还是不错的。她不是眼中只有钱的主儿,看着是个持家的好手,低眉顺眼的。有几次,我无意中遇到她,她都急急躲开了。可能我对她的排斥伤害到了她吧。
          ⑨那几天,兜兜转转的,我父亲带回家的总是压抑不住地叹息。有时,他站在窗前看天,一支烟掐灭又点燃一支。另外我发现,他不再与我眼神碰撞,话越来越少。甚至,又端起了久违的酒杯。
          ⑩那天晚上吃饭时,我把筷子在碗里杵了许久,迟疑着说,要不我还是回歌舞团吧?父亲诧异着看向我,半天笑一下说,姑娘,高考是正经事,爸肯定不会让你失望的。我还有一些朋友没去找,而且工地上还有那么多工友呢!你完全不用担心。说着父亲仰脖喝干了杯中的酒。我无言以对,我知道那酒杯里盛着的,一定是复杂的涟漪。
    ⑪离高考报名截止只剩最后一天,我父亲拄着拐棍,精神抖擞地穿了一件白衬衣,斜挎个黄旧书包,斗志昂扬地出门了。临出门,他嘱咐我,你安心在家等我,我这么大个活人,不用惦记。借到了钱我就回来。
    ⑫说实话,看着父亲远去的蹒跚背影,我再一次流下眼泪,内心纠结得不行。我们住在这个城市的城乡接合部,父亲此行,是去市里找他自认为熟悉的那些人,成败可能在此一举吧。可市区那么大,我真的担忧,他能有多少可靠的关系可以依赖呢?
    ⑬他会去找王阿姨吗?或者,会去找那些上夜班的工友?一切未知,我心惴难安。惶惶的一上午过去了,我猜想父亲此刻到了哪里。他会坐公交车吗?他受伤的腿会发作疼痛吗?我逼迫自己不再去想,却越来越明白了,自己的担心也许是对的,如此情境下,父亲怎么会舍得坐公交车呢?他也许连饭都舍不得在外面吃吧?我揪着心,不断自问,参加高考的决定是否太任性了?
    ⑭天黑时,外面下起了瓢泼大雨。我知道父亲是带了伞的,却依然担心,牵挂他何时能回来。索性晚饭也没有吃,就那么痴呆地坐在窗前,祈祷父亲早些回来。不知何时,我竟睡着了。
    ⑮我醒来的时候,已是凌晨五点多,父亲依然不见身影。我慌了手脚,疯狂出门去找,甚至思量要不要报案。踉跄中的我走出不远,就迎面撞见了父亲。那个黄布书包,就鼓鼓囊囊地挂在他的胸前。他的拐棍不见了,他用两只手托抱着书包,正一步步向前挪动。
    ⑯我喊了一声爸,给了他一个久违的拥抱,眼泪喷涌而出。我父亲成就感爆棚,他把书包摘下说,三万元凑齐了,凑齐了!你今天就去交费吧,我在家等你好消息。
    ⑰我哽咽着点头。就在这一瞬间,我看到父亲的白衬衫上都是土,头发上也都是灰,于是下意识用手去拂。父亲微笑着,不急不急,回家洗洗就行了。我的手停在了他的头发上,怎么拂也拂不去灰,定睛一看,我的天!哪是灰啊,那分明是一夜间泛出的茬茬白发!扑通一声,我跪下了,把头狠命地磕在地上,声嘶力竭地喊出一声“爸”!
    ⑱苏雅说,我现在可以告诉你,那是一九九三年。那个凌晨,我和父亲哭抱在一起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我就是在那一夜间长大的。
    ⑲我喟叹着,怪不得这些年,你一直坚持资助那些贫困大学生,为你,点赞!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雅故意不先说故事发生在哪一年,是因为“我”熟悉她的生活,“我”能猜到。
    B.苏雅要参加高考的决定给父亲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是其举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C.小说有许多语句富含深意,“脸上堆积的情感语言”“那酒杯里盛着的,一定是复杂的涟漪”,这样的用语引而不发,令人深思。
    D.“我”在小说中是个次要人物,但是小说却通过结尾“我喟叹着”深化了中心思想,使苏雅的人物形象更加高大。
    (2)文中关于父亲形象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摆出“精神抖擞”“斗志昂扬”的神态有为了安慰苏雅,让苏雅安心的意思。
    B.小说中父亲的许多表现能让读者联想到父亲在借钱时遇到的困难,体现了父爱的无声、伟大。
    C.小说第3段运用了一连串设问句,这既表现了苏雅复杂的心理,也让读者感受到父亲对女儿甘于牺牲的爱。
    D.小说在叙述苏雅观察父亲时运用了细节描写,比如“他不再与我眼神碰撞”,表达出父亲面对女儿时愧疚不安的心理。
    (3)小说采取了听苏雅讲往事的方式来展开情节的,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苏雅是一个怎样的人?

    组卷:9引用:3难度:0.7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小楼是李煜词中的一个典型意象。小楼,_____,就是规模较小的楼阁,是古代建筑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小楼,大多被寄予两层意蕴:一是忧伤、思念之楼;二是闲适、富有意趣之楼。除此之外,“小楼”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在空间上将作者与外界隔离开来。由此,所写之事、所发之感就有了一种作者_______、无人知晓、无人懂得的惆怅之感,一腔愁绪,说与谁听?(  ),很好地诠释了这种感受。
          在李煜的词作中,还有一个词经常被用到,跟随在“小楼”之后,它就是“凭栏”。“凭栏”字面的意思是身子倚着栏杆,在诗词中常有凭栏远望之意。阔大的空间不仅是人的心理、精神上的需要,而是人安度躯壳的需求。幽独情绪愈发浓厚的词人往往以阔大的空间带给心灵自由感,使精神得以舒展。词人初衷是借空间的广阔稀释精神的“幽”与“愁”,可是,往往_______。意象间的照应,情感的层层深入,使词的空间境界进一步得到拓展,这是李煜词风_______的重要因素。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名副其实 自言自语 欲速不达 标新立异
    B.顾名思义 自言自语 适得其反 独树一帜
    C.顾名思义 喁喁私语 欲速不达 标新立异
    D.名副其实 喁喁私语 适得其反 独树一帜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杜甫的诗作“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B.辛弃疾的词作“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C.秦观的词作“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D.柳宗元的诗作“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阔大的空间不仅是人的心理、精神上的需要,而是人安放躯壳的需求。
    B.阔大的空间不仅是人的心理、精神上的需要,而且是人安度躯壳的需求。
    C.阔大的空间不仅是人安放躯壳的需求,而且是人的心理、精神上的需要。
    D.阔大的空间不仅是人安度躯壳的需求,而是人的心理、精神上的需要。

    组卷:7引用:17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毛泽东
          我们的青年是一种正在不断成长、不断上升的力量,他们的使命,是根据历史的逻辑来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高尔基
          青年人有着大好机遇,关键是要迈稳步子,夯实基础,久久为功。——习近平
          请结合材料,以“青春的力量”为题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0引用:18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