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新城实验学校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7/21 8:0:9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语言规范的核心内容是确立某种语言或方言作为全国通用的交际工具,即以地位规范为主。最早有记载的通用语是“雅言”,即周天子居住地的方言,在各方言中居于较高地位。
语言永远是发展变化的,新的语言现象总会层出不穷,不论是语音、词汇还是语法都会出现发展变化。语音变化,比如,“一骑绝尘”的“骑”,古音“jì”,现多读“qí”;语法变化,近二三十年来出现了很多传统上少见的新的语法组合。比如,“很中国、很男人”等“很N”结构。新出现的词汇数不胜数。我们立足中国语言规范的历史演进和当今宏观社会语境提出并阐释“中和诚雅”的当今语言规范观。
“中”即“中庸”,这是中国传统哲学概念。“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也。”(《中庸》)“中”的基本内涵是不偏不倚,既不“过”亦无“不及”,儒家主张用“持中”的手段来处理事物,即要把握合适的“度”,所谓“允执其中”,在指导当今语言规范工作中既有重要理论价值更有很强现实意义。从“持中”思想出发,对新语言现象大可不必忧虑,其实语言是一个自组织系统,有一种自我优化功能,少数有表现力的新语言形式会保留下来,而绝大多数新语言形式则只是昙花一现而已。
“和”,即“和谐”,其基本内涵就是不同事物同生共处,相互依存,不过分强调一方而否定另一方,特别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强调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之间不带任何偏见,相互接受对方的存在方式,只有达到了“和”的状态,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才能各安其位。“同”就是“同一、统一”,就是绝对的一致,不允许异质事物的存在。“和”就是要“去同”,使不同事物配合而达到平衡。
当今中国语言生活多姿多彩,各种新的语言形式日新月异,我们需要坚守“和而不同”的语言文化理念,既要吸收古代的语言形式,也要吸收外来的语言形式,更要允许各种依托新媒体而产生的新语言形式的存在,让各种语言成分各得其所。每种语言要素都有其独特的交际功能和文化价值,是难以被替代的,在特定语境中能收到非常明显的语用效果。
语言规范除了语言本体规范之外,还有更重要的言语行为规范。当今言语行为规范应该从低层次和高层次两个视角来考虑,前者是最起码的要求,基本标准是致“诚”;后者是唯美的价值追求,目标是求“雅”。
《中庸》有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中,“诚”,就是真实无妄,这是天下事理的根本,追求真实无妄是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对言语行为规范的指导集中体现为“修辞立其诚”(《乾•文言》)我们提倡“言之以诚”的当今言语行为规范观,就是要反对话语“假、大、空、俗、痞”等风气。
“雅正”是儒家文化的重要道德理想和文艺批评标准,也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重要范畴。“雅正”的语言规范观,具有一种语文审美的倾向,即力求维护一种被认为是正确的、好的、合乎标准的语文形式,它概括和体现了我国古代优良的语文传统。近几十年来,社会语言俗化现象非常普遍,这是当今语言生活主体平民化、草根化的某种结果,也是社会自由开放的表现。但是,言语行为的“俗雅”要区分人群和场合,不能全民皆俗,不能全方位皆俗,应该给“雅语”留下一定的时空语境。
我们提出的“中和诚雅”语言规范观符合语言规范历史演进的基本特征,也适应当今宏观社会语境,对指导当今语言规范实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摘编自刘楚群《当今语言规范观:中和诚雅》) 材料二:
中国古来之语言规范,都以“雅正”为标准。先秦时期的通用语被称为“雅言”,古代最早的辞书取名《尔雅》,便是这一规范观的最好注脚。《论语•述而》有云:“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由此可知,孔夫子在诵书执礼之时,皆用雅言。
语言规范的“雅正观”贯穿古今。现代汉语时期,强调“正”多于强调“雅”,讲“规范”多讲“雅顺”少。在教育普及的当下,在重视文化的当下,既要讲“正”又要讲“雅”。当然,雅正是就规范而言,对语言本身,对语言生活,则不必也不应强调“纯洁”。通过语言规范来匡谬正俗,这种规范观虽然较为传统,也常有批评,但仍然在社会上较为流行,也确实是语言生活所需要的。
语言规范的根本目标是为语言生活服务。“语言生活观”要求语言规范既要反映语言生活现实,又能引导语言生活向前发展。评价语言规范是否合适,就看它是否客观反映了语言生活实际,看它能否科学地指导语言生活。
既然如此,了解语言生活,认识语言生活,是做好语言规范的必要条件。语言生活错综复杂,需要使用现代的各种观测方法,比如建立动态流通语料库,就如同水文监测、气象监测一样,利用这一语料库来监测语言生活的各种变化。观测语言生活,也包括观测语言舆情。语言舆情是社会语言意识的重要表现,同时,通过语言舆情也能够逐渐形成新的语言意识。
一个观念可以改换一个视角,改换一个视角可以发现一片新的学术视域。在雅正观、语言生活观的综合关照下,我们便会开拓更多新的学术视域,必然会对语言规范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语言规范研究必然会有一个跨越性的新发展。
(摘编自李宇明《语言规范试说》)(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近些年来语言在多个层面不断发展变化,既产生了新的语法组合,也有“被就业”“被慈善”等新的词汇出现。
B.面对不断涌现的语言现象,我们应该秉承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充分利用语言的自我优化功能,不必人为规范。
C.“雅正”的语言规范观贯穿古今,体现了语文的审美倾向,面对特定的人群和场合,“雅语”依然有存在的必要。
D.语言规范以语言本体为对象,以服务语言生活为旨归,只有利用各种观测方法把握语言生活,才能做好语言规范。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立足语言规范的演变进化,把握当下宏观社会语境,提出“中和诚雅”的语言规范观,利于语言规范实践。
B.“中和诚雅”的语言规范观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密切,渗透着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体现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
C.在语言规范中“诚”“雅”比“中”“和”更加重要,而“诚”和“雅”又体现了由低到高不同层次的追求。
D.不同时期对“雅”“正”的重视程度各不相同,现代汉语时期重“正”轻“雅”,当下对“雅顺”则更加重视。
(3)下列说法中,“雅言”的内涵与文中相同的一项是
A.“雅言,正言也。”(孔颖达《正文》)
B.“今天下未平,方须民力,土功之事,朕所未为。萧何之对,非雅言也。”(魏收《魏书•世祖本纪》)
C.“清韵始啸侣,雅言相与和。”(孟郊《同溧阳宰送孙秀才》)
D.“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诸葛亮《出师表》)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正能量”“点赞”“颜值”等一批具有表现力的网络热词入选《现代汉语词典》,而“绝绝子”“yyds”“社交牛逼症”等词语则惨遭淘汰,热度不再。请结合材料从语言规范的角度,分析这一现象的合理性。组卷:6引用:3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徘徊
丁玲 地要不要献出去呢?吃过饭,妇女主任董桂花到顾家去了。李之祥觉得浑身发软,他答应替他大伯收麻的,也懒得去了。躺着又感到发慌,他便踱到巷头上,那边树荫底下蹲得有几个人,看杀猪。李之祥走过去,他们笑着问:“割一斤回家吃饺子吧,比集上便宜,一百六一斤呢。”李之祥也只淡淡的问:“生病了?”“没有,好猪肉。”“谁家的?大伏天杀什么猪,要是一天卖不尽不坏了?”大家却不答应他。隔半天,里面那个叫王有才的后生才说:“是咱哥的。咱哥听人说要共产了,他就这么口猪,也舍得杀了。他说一年四季没吃到什么肉,大家都尝尝腥味儿吧。”这倒把大家都说笑了。大家说:“村子上论有钱人,要轮到你哥可早呢,真是着的什么急!”也有人说:“你哥真小气,就是失了你们一只猪,也没关系。村上就这二百多户人,不是大伯子就是小叔子,还请不得客?……”
李之祥也忘了问这群人为啥不下地去,自己又走开了。在大街上碰到了李昌,李昌的兴致仍旧很好,他喊:“大哥,没下地去?今晚还开贫农会呀!你早些来啊!”“嗯。”李之祥懒懒的答应。“大哥,得起劲的闹,这是咱们穷人翻身的时候。你别信那些鬼话,说共产党在不长,……”李昌走开了,说:“害怕可翻不了身,晚上早些开会去吧,换换你那脑筋。”李之祥也不愿再说了,心里想:“唉,咱也想换换脑筋嘛,只是摸不开啦,咱们是翻不了身的。唉,你们翻了身,可要站得稳呀,别再翻过来才好。”
大伯一家人都收麻去了,女人们也不知到哪里去了,门上只剩一把锁。同院子的人惊诧的问:“李大哥,你病了?看你脸色白的!”
他退回来的时候,又串到了他姑丈家里。姑丈是个干瘪的老头子,刚泥完了屋顶,从房上爬下来,一身都是土。看见内侄来了,张开两只手,赶忙朝里让,一边说道:“怎么,今儿闲下了?咱这屋一年拾掇的钱可不少,太破了。前一晌那一场雨,漏得够瞧,院子里下大雨,屋子里就下小雨,院子里不下了,屋子里还在滴滴答答下不完。咱老早想搬个家,拿拾掇的钱添做房租,保险要住得宽敞些。只是,唉,别看你姑丈人老了,面皮可薄呢,开不出口嘛。这房子也是殿魁叔爷的,几十年种着人家的地,又是一家子,如今人家也在走黑运,墙倒众人推,咱不来这样事。哈哈,屋里坐吧,看你姑妈穷忙些什么。”他自己走进屋,在瓢里含了一口水,喷在手上,两手连连的搓着,洗掉了一半泥,剩下的便擦在他旧蓝布背心上了。
这个在四十多年前曾被人叫做糯米人儿的侯忠全,现在已经干巴成一个陈荞面窝窝了,只有那两颗骨碌碌转着的闪亮的眼睛,还没有改变旧形。
侯忠全的女人也笑着走下炕来:“唉,一年到头就忙着这点穷活,缝不完的破破烂烂。”她抱着一堆分不清颜色的破布,塞在炕头上,又接下去说:“你媳妇如今算有出息,东跑西跑忙的才是正经事呢。”
侯忠全的女人,他姑母,昨晚害怕老头子,没有去开会,心里却老惦念着,她问道:
“昨晚你媳妇开会去了,你去了么?讲了些什么来?说又要闹清算,要把地均匀,谁种着的就归谁,真有这么回好事?”老头子却忙着说:“唉,一个妇道人家,老也老了,还爱打听,咱说这就不关你的事。还吵着要去开会,也不管自个听不听得懂,顶不顶事。还是守点本分,少管闲事吧。”
李之祥也赶忙答道:“咱们家那个简直是封了王啦,好像她真能干个什么的。咱也摸不清,还是让去,还是不让。姑爹,你老人家说说,如今这会的事,到底会怎么样?村上人的话,各式各样,可多着啦。”李之祥觉得找到了一个可以商量的人,心里顿时觉得轻松了一点。
“你问咱么,”老头子摸了摸那几根短胡子,把眼朝两人脸上扫了一下,却笑了起来:“哈,不行了,咱这个脑子不时兴了。如今是新世界,新世界有新的办法,哪一桩不为穷人打算?不过——唉,咱这一辈子就算毬了,哈……你还是随着你媳妇吧,她是个能干人;如今是男女平等,哈……”
“这就叫做问路问到瞎子头上来了。村子上谁还不知道你姑爹,把候殿魁的一亩半地又退给人家了?嗯,树叶子落下来都怕打死人的,有啥好说的嘛,嗯!”平日拗不过老头子的姑母,今天就在侄儿面前,发起牢骚来。
李之祥听着这两个老人,这个这么一说,那个又那么一说,心里又做难起来。他想起候忠全这老头的困执,想起村上人对他的不同情,都骂他是死人,一点人气也没有,他便告诉他说,村上人讲,他若是肯出头的话,侯殿魁准得赔他十亩地和一所房子。
老婆便附和着答应,“嗯,可不是,嗯,嗯。”她还用眼睛在老头脸上搜索,想在那里找出一点仇恨,或者一点记忆也好。可是她失望了,老头子一点表情也没有。
李之祥无奈地站起来。老太婆心里很难过,送了侄子出来,悄悄的告诉他,说自己晚边要去看敢说敢干的桂花媳妇,要他少理他姑丈,这老头儿不是个好东西。
(节选自《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有删改)【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所描写的是1946年华北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初期的情况,通过暖水屯一个普通村庄的土改运动,从发动到取得初步胜利的描写,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农村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揭示出各个不同阶级不同的精神面状态,并且展现了中国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已经踏上的光明大道。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之祥觉得浑身发软、懒得去替他大伯收麻,写出了李之祥在要不要“献地”问题上的犹豫、矛盾。
B.李昌兴致勃勃地说贫农会要开,要起劲闹革命争取翻身,从心理角度写出所有人对土改的热切盼望。
C.李之祥到大伯家去,看见门上只剩下了一把锁,这表现了李之祥到处寻找答案却不得的落寞内心。
D.谈到昨晚开会时,李之祥说董桂花“简直是封了王”,侧面烘托董桂花能干,又写出李之祥的不解。
(2)关于文中李之祥与姑丈、姑母谈话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姑丈认为几十年种着人家的地,不能墙倒众人推,体现了侯忠全的善良和做人的本分。
B.侯忠全从瓢里含水喷手洗泥,又在旧蓝布背心上擦,活画出姑丈一个农人的本色模样。
C.姑母积极向李之祥打听一些关于开会的事,与下文侯忠全对姑母泼冷水形成鲜明对比。
D.从李之祥姑丈的脸上搜索不出仇恨,说明他已成了一个“糯米人儿”和“陈荞面窝窝”。
(3)李之祥四处寻找是否参加晚上会议的答案,他的思绪随着其所见所遇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4)著名作家王蒙说,丁玲“确实是一个擅长写女性的作家”。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组卷:5引用:4难度:0.5
七、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10分)
-
7.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网络流行词“隐形贫困人口”指这样一类人:能买戴森吸尘器就不用扫帚了;吃完牛油果又要吃藜麦;100块钱一张的面膜用起来也不心疼;一有健身的冲动,就非得去办张年卡……他们也被称为新时代的“新穷人”。为什么叫他们“新穷人”呢?因为他们并不像人们常说的那种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穷人,他们往往成长在吃穿不愁的家庭,毕业于优秀的大学,从事着脑力工作,有较高的收入,但是他们往往“手比心快”,在没有任何预算的情况下,能毫不犹豫地掏出一万块钱买一台iPhoneX,没有任何消费节制。于是,他们的开销大于收入,往往一到月底,他们的存款数字就会急剧降为负数,此时他们会进入“冬眠”状态。那是因为他们把钱花光了,正苦涩地啃着馒头,刷着手机,盼望着老板早点发工资。
(1)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就非得去办张年卡……”中的省略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我们齐声朗诵起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B.评论内容五花八门,崇拜、感叹、剧透、调侃、吐槽,也包含了“前方高能反应”“美爆了”“劝你善良”……弹幕文化的常用语。
C.他暴跳起来道:“你……你…你怎么敢!”
D.“其实你不该写信。我妈要是晓得我现在……”她只说了半句话,就哽咽了。
(2)提取上面一段材料的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每个词不超过6个字)
关键词: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为什么叫他们‘新穷人’呢?”,从表意的角度上说完全可以删去,但实际上,原文有了这一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组卷:5引用:3难度:0.6
八、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孟子》中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意思是一个人只有对某些事舍弃不干,然后才可以有所作为。《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的种树之道,既需有为之举,又含无为之妙。
作为担当复兴大任的新时代的青年,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4引用:3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