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广东省潮州市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5/1/7 15:3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王国维标举的“境界”是指真切鲜明地表现出来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这主要是侧重于作者的感受、作品的表现的角度上来强调表达“真感情、真景物”的。在《词话》第36则后,王国维又连续使用了“隔”与“不隔”的概念,对“境界”说又偏重于从读者审美的角度上来加以补充。
          他说:美成《苏慕遮》词:“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觉白石《念奴娇》《惜红衣》二词犹有隔雾看花之恨。白石写景之作,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
          这里连用了“雾里看花”来比喻“隔”,都是倾向于指读者审美观感上体验到的“写景之病”。接着,他又进一步举例说明“隔”与“不隔”之别:
          同“隔”与“不隔”之别。“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之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阕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写情如此,方为不隔。
          纵观上引数例,不论是“写情”还是“写景”,凡是直接能给人一种鲜明、生动、真切感受的则为“不隔”,所谓“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也就是“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反之,若在创作时感情虚浮矫饰,遣词过于做作,如多用“代字”(按、如“以‘桂华’二字代月”等)、“隶事”,乃至一些浮而不实的“游词”,以致或强或弱地破坏了作品的意象的真切性,这就难免使读者欣赏时犹如雾里观花,产生了“隔”或“稍隔”的感觉。
          因此,归根到底,“隔”与“不隔”的关键还是在于作品本身是否真切地表达了“真实情、真景物”。
    (摘编自《王国维<人间词话>导读》)材料二:
          近二三十年来中国学者关于文学批评的著作,就我个人所读过的来说,似以王静安集生的《人间词话》为最精到。比如他所说的诗词中“隔”与“不隔”的分别是从前人所以道破的。现在就拿这个做讨论“诗的情趣和意象”的出发点。
          王先生说: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第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阕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二月之月,千里万里,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王先生不满意于姜白石,说他“格韵虽高,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
          在这些实例中王先生只指出隔与不隔的分别,却没有详细说明他的理由,对于初学似有不方便处。依我看来,隔与不隔的分别就从情趣和意象的关系中见出。诗和其他艺术一样,须寓新颖的情趣于具体的意象。情趣与意象恰相熨贴,使人见到意象便感到情趣,便是不隔,比如“谢家池上”是用“池塘生春草”的典故,“江淹浦畔”是用《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典故。谢诗江赋原来都不隔,何以入欧词便隔呢?因为“池塘生春草”和“春草碧色”数句都是很具体的意象,都有很新颖的情趣。欧词因春草的联想而把他们拉来硬凑成典故,“谢家池上,江淹浦畔”意象既不明瞭,情趣又不真切,所以“隔”。
          王先生论“隔”与“不隔”的分别,说隔“如雾里看花”,不隔为“语语都在目前”也嫌不很妥当,因为诗原来有“显”和“隐”的分别,王先生的话太偏重“显”了,“显”与“隐”的功用不同,我们不能要一切诗都“显”。说概括一点,写景的诗要“显”,言情的诗要“隐”。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以及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些作品在写景中为杰作,妙处正在能“显”。秦少游的《水龙吟》首二句“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苏东坡讥诮他说,“十三个字只说得一个人骑马楼前过”。它的毛病也就在不显。
          温庭筠的《忆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在言情诗中本为妙品,但是收语就微近于“显”,如果把“肠断白苹洲”五字删去,意味更觉无穷。他的《瑶瑟怨》的境界与此词略同,却没有这种毛病: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我们细味二诗的分别,便可。
    (摘编自朱光潜《诗的隐与显》)(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隔”与“不隔”这一对概念偏重从读者审美感受方面加以阐述,使“境界说”的内涵覆盖更广,更加完善。
    B.王国维先生认为,无论是“池塘生春草”,还是“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都是写景中“不隔”的佳句
    C.朱光潜先生认为,“谢家池上,江淹浦畔”二句意象不明瞭,情趣不真切,这一分析比王国维先生更为详尽。
    D.温庭筠的《瑶瑟怨》,境界与其《忆江南》词大体相同,写景能够做到真切可感,但写情能够做到含而不露。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遣词过于做作,会败坏作品意象的真切性,由此可见,在诗词创作过程中应杜绝使用“代词”和“游词”。
    B.写景真切情感真挚的作品,一定能给读者以“不隔”的审美感受,反之则会给人以一种“隔雾看花之恨”。
    C.诗词中“隔”与“不隔”的分别在王国维之前并未有人阐明,因此《人间词话》才成为最精到的文学批评著作。
    D.秦少游的《水龙吟》首二句“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在王国维先生看来很可能是“隔”的。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朱光潜“言情时要隐”观点的一项是
     

    A.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B.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C.王渔洋常取司空图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和严羽的“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四语为“诗学三味”。
    D.凡诗,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遂者,斯为善矣,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4)材料二引用了王国维“隔与不隔”的论据,请简要分析其论证目的。
    (5)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佳句,给人以“不隔”之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组卷:4引用:3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乞力马扎罗山的雪
    海明威
          乞力马扎罗山常年积雪,在它的西高峰旁,发现了一具风干冻僵的豹子骨架。这头豹子到峰顶寻找什么?没人知道。
          午后,一棵金合欢树宽大的树荫里,挂着一张帆布床,一个男人躺在床上。他望向刺眼的平原,三只秃鹫令人厌恶地蹲在那里。
    “或许飞机到我死都不会来。”
    “我不明白你的腿怎么会这样。”女人说。
    “腿刚擦破的时候,我忘了在伤口上涂碘酒。到后来情况严重了,可能是因为石炭酸溶液,麻痹了微血管,生成坏疽。”他看着她说,“我累了。”
          现在,他的脑海中出现了喀拉卡奇的一个火车站。他背着包站在那里,看着辛普朗东方快车的头灯刺破夜色。那场撤退之后,他正要离开色雷斯。这是他留着以后去写的一个场景。
          在施伦茨,圣诞节那天,你从酒馆里望出去,白雪明晃晃的,在那儿,他们那次伟大的滑雪,从山上一下子滑下来,风驰电掣一般,他一直记着这情形。
          那一年,在高尔塔尔,圣诞节的大雪也整整下了一周。他们住在伐木人的屋子里,一个逃兵,站在雪地里,双腿淌着血。他们给逃兵穿上羊毛袜子,把追上来的宪兵截住闲聊,一直等大雪盖住逃兵的脚印。
          但是,关于这些事,他从没写过一行字,也没有写过那个冷冽的圣诞节,巴克尔飞过防线,在奥地利军官四处逃散之际,用机枪向他们扫射。
          夕阳西下,一片阴影横跨平原,那几只大鸟不在地上等了,它们都沉甸甸地栖息在一棵树上。
    “夫人打猎去了,”男仆说,“先生想要什么?”
          他来到她身边的时候,他早已完蛋了--但这不是她的过错。 在内心,你说过,你要写写那些人,写写这个国家,由一个明白自己笔下写的是什么的人来写这个国家。但是他却每天都不写一个字,他将自己的才能弃之不用,出卖自己和自己的信仰,嗜酒成性,好吃懒做,贪恋安逸舒适,成了他所鄙视的那种人。
          他听到山那边传来一声枪响。
          非洲,这是他度过生命中最美好时光的地方,所以,他现在来到这里,想一切从头再来。他原想,这样可以重新训练他的写作能力,可以将心灵上的脂肪消除掉。
          现在他看到她走过来,穿过那片空地朝营地走来。
    “我打了一只野公羊,可以为你煮一锅美味的肉汤了,你感觉怎么样?”
    “好多了。”
    “那可太好了!你知道,我觉得你或许会好的。我走的时候你正熟睡呢。飞机明天就来。”
          夜幕已降临,仆人们在生火,火光映出的影子在帐篷上跳跃。就在这时,他感到一阵突如其来的、散发着邪恶气息的空虚。
    “我想写东西。”他望着她那动人的微笑,“你会听写吗?”
          战后,我们在德国黑森林租了一条小溪钓鳟鱼,小溪边长着一溜桦树,小溪清澈而湍急,在桦树根边冲出了一个个小潭。
          但巴黎那个护墙广场,你无法口授了。那里,卖花人在大街上给他们的花染色,颜料洒满路面;老头儿和女人们总是用甜酒和劣质白兰地将自己灌醉;小孩子们在寒风中鼻涕直流;饭馆里充斥着汗臭、贫穷和醉酒的气味。那时,哈里与街坊邻居很熟,他们是巴黎公社社员的后裔,就在这样的贫困中,就在这个地方,他开始了写作生涯。
    “不再喝点儿肉汤吗?”女人问他。
    “我想喝威士忌苏打。”
          他从未写过巴黎。从未写过他喜爱的那个巴黎。可是他从来没有写过的其他东西呢?
          他记得,也是很久以前的那天晚上,投弹官威廉逊钻过铁丝网爬回阵地的时候,被一个德国兵扔来的手榴弹击中。威廉逊厉声尖叫,乞求大家把他打死。打死我,哈里!看在上帝的份上,打死我!
          他感到死神又一次降临了,他可以闻到它的鼻息,它趴在他的身上,压得他透不过气来。可是当仆人抬起帆布床的时候,他胸口的重压突然消失了。
          现在已是清晨,他听见了飞机声。两个男仆跑出来用汽油点起了火,平地的两端冒起了两股浓烟。飞机绕了两圈,平稳着陆。迎面朝他走来的是老康普顿。
    “我们得马上把你抬进飞机,”他说,“不过我想我恐怕要在阿鲁沙停一下加点油。我们最好马上出发。”
          他们飞过了第一批山丘,大羚羊正往山上跑去。他们飞过森林,穿越一座座尖峰和深谷。
          飞机并不朝阿鲁沙方向飞,而是转向左方。很明显,他揣想他们的燃料是够用的。往下,他看到了一片曙光下粉红色的云翻滚着掠过大地,极目远眺,他看到,好像整个宇宙那样宽广无垠,在阳光中显得那么高大宏伟,而且白得令人难以置信的,那就是乞力马扎罗山的山巅。他明白,那儿就是他现在要飞去的地方。
          女人听到深夜里的鬣狗发出一种奇怪的哭声,她拿起手电,照照另一张帆布床。她看到他的那条腿耷拉在帆布床边上。
    “哈里,”她提高了嗓子,“哈里!哈里!”
          没有回答,她也听不到他的呼吸声。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哈里想要改变过去那种贪恋安逸舒适的生活态度,重新训练自己的写作能力,消除掉“心灵上的脂肪”,因此与妻子来到非洲生活。
    B.小说中关于“那场撤退”和高尔塔尔圣诞节帮助逃兵等战争场景的回忆,与下文“在内心,你说过,你要写写那些人”“我想写东西”相关联。
    C.小说中“或许飞机到我死都不会来”体现了哈里的担忧和对生的渴望:但小说结尾飞机飞向乞力马扎罗山巅看到的高大宏伟的景象意味深长。
    D.小说中哈里在弥留之际被抬上了飞机,但是伴随着死亡的来临,哈里最终失去了成为一个伟大作家的机会,这一情节具有浓重的悲剧色彩。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风干冻僵的豹子尸体隐喻了坚持不懈的力量和对崇高精神的追求;秃鹫和鬣狗象征着死亡,反衬了哈里强烈的求生意识。
    B.小说第三人称突转为第二人称的叙述视角变化,缩短了叙述者、读者与人物的距离,便于人物抒发内心情感,也让读者身临其境。
    C.小说通过哈里在半昏半醒间的浮想增加了现实之外的人物的存在感,借助意识流手法的运用在现实和死亡之间架起了桥梁。
    D.小说标题有两处象征。“乞力马扎罗山”象征着主人公哈里不朽的精神追求:“雪”象征着哈里本真的理想和灵魂的净化。
    (3)请简要分析哈里这一人物形象。
    (4)小说采用虚实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

    组卷:62引用:3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月31日,以冬奥会为主题的京西皮影戏《寻找雪姑娘》在网络上热播,皮影戏中富含冰雪运动项目特色的动作语言,再次让人们感受到了非遗文化与冬奥盛会的双重魅力。①          ,非遗文化与本届冬奥会的紧密融合还体现在很多方面。从苏州非遗剪纸中由真丝制成的“冰墩墩”作品到北京绢人技艺里惟妙惟肖的运动员形象,(  )。
          在冬奥系列非遗作品的创作过程中,②          。皮影戏中“花样滑冰”这一人物动作需要三个人的配合,为使“抛、托、转”的连贯表演更为真实,非遗传承人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与练习,这种专注执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让人钦佩。冬奥村里“文化中国”的展示区域,老北京兔爷、京剧服饰等非遗技艺集体亮相,展示着多姿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③          ,装有“福字、春联、灯笼”的春节礼包送给各国运动员的不仅是“幸福团圆、红红火火”的祝福和善意,也传达着在不同文明背景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和期待。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再到融雕版、泥塑、糖人等数十项非遗文化于一体的定格动画大片《一切只为热爱》,传统文化与浪漫冰雪的激情碰撞都充分体现
    B.再到定格动画大片《一切只为热爱》融雕版、泥塑、糖人等数十项非遗文化于一体,传统文化与浪漫冰雪的激情碰撞都充分体现
    C.再到融雕版、泥塑,糖人等数十项非遗文化于一体的定格动画大片《一切只为热爱》,都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与浪漫冰雪的激情碰撞
    D.再到定格动画大片《一切只为热爱》融雕版、泥塑、糖人等数十项非遗文化于一体,都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与浪漫冰雪的激情碰撞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个字。

    组卷:3引用:1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有人说活着总要明白:人生的高度,不是你看清了多少事,而是你看轻了多少事。一念放下,便能得万般自在。从此,与世界和解,与自己和解。
    材料二
          史铁生说:既得有所“放下”,又得有所“执着”——放下占有的欲望,执着于行走的努力。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思考“执着与放下”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37引用:9难度:0.2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