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辽宁省鞍山一中高三(上)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20 21:3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经过艰苦努力,我国以占世界 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成绩令人欣喜,但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不确定风险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粮食安全的全局性重要意义更加凸显。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不能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吃饭问题,要把粮食安全主动权牢牢抓在自己手中。
    (摘自《人民日报》2022.6.2《把大国粮仓的根基夯得更实》)材料二:
          从到复旦大学的第二年起,钟扬就开始主动到西藏采集种子。2009年,钟扬正式成为中组部援藏干部。据统计,在这十几年间,他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万颗种子,占到了西藏特有植物的1/5。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钟扬为什么要收集种子?
    “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青藏高原这个占我国领土面积1/7的地区,植物种类占到了1/3。有些地方甚至百年来无人涉足,植物资源被严重低估。”钟扬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这样介绍。
          他扎根在此,努力为人类建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宝库”。
    (摘自《“探届者”钟扬》)材料三:
          作为农业的“芯片”,种子是粮食安全的根基。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奇迹。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
          最早的选种育种,是根据经验进行的。在看天吃饭的年代,人类一直对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进行着不间断的育种尝试。“春华灼灼,秋实离离”,这是对粮食生长过程的概括,同时也说明着种子的重要性。我国古代在人工选种育种方面,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诗经》中,就有关于农作物选种和育种的记载,“种之黄茂”,意思是播种时要选色泽光亮美好的种子,才会长出好苗。到了汉代,则出现了“顺时种之,则收常倍”的“存优汰劣”的穗选法。
          据东汉赵晔所撰《吴越春秋》记载,春秋时期,越国以灾荒为由,向吴国借一万石粮食。第二年,越国挑选粒大饱满的种子,煮熟之后还给吴国。吴国将这些种子当作良种播到地里,最终颗粒无收,引发饥荒。越国乘机发兵打败吴国。这些文字资料体现着古人对粮食和种子安全的危机意识,也一遍遍提醒我们,一粒小小的种子能够绊倒一个巨大的国家;种业的安全关系到粮食安全,也关系到国家安全。
          作为粮食的根本,种子的优劣直接决定了粮食产量和质量,所谓“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种子的优劣同时也决定了价格,而价格决定了市场份额,以及人们培育这种粮食的积极性。
          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是:如今我国大豆有进口依赖;大部分蔬菜、水果以及棉花、油料等经济作物,国产品种有较强的竞争力,但能提升人们生活品质的农产品仍然存在差距。一些常见的蔬菜品种,如番茄、西兰花,种子进口比重较高。如果我国不能解决优质种子大量依赖进口的现状,我国农业将面临“卡脖子”风险。那么我们买来的种子不能种出来之后复制保留吗?答案是不能,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鲜种子的基因优势慢慢消失。俗语中有“良种种三年,不选就要变”,就是这个道理。
          目前,种源问题成为各国关注的重点。一方面,良种的培育作为知识产权的范畴,需要我们严格遵守世贸组织的规则;另一方面,世界上绝大多数种子供应已被美、法、德等西方国家种业公司垄断。他们利用技术优势开发出基因限制技术,即所谓的生物锁。一种是不育技术,另一种是农民自然无法保留的品种。总之,通过让下一代种子在许多方面不如上一代强大,实现技术垄断,对产品专利进行全方位保护。
          作为粮食生产大国和种子需求大国,中国的种业起步晚,发展时间短,种子产业价值链与核心竞争力面临双重考验。面对挑战,如何增强紧迫感,提高品种的科技含量及育种水平,不断发展壮大我国的民族种业,培育出更多可供农民选择的高产、优质、高稳定性的品种,从而使中国种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摆在中国广大种业科技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报》2022.5.24)(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A.百年变局、世纪疫情→粮食产业链、供应链不确定风险增加→科技育种→学习先进技术
    B.种之黄茂→长出好苗→顺时种之,则收常倍→存优劣→穗选法
    C.种子优劣→粮食的产量和质量→粮食价格→市场份额
    D.中国种子→端稳中国饭碗→粮食安全→国际市场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进口粮食很多,对优质种子进口依赖性很强。只要实现科技自强,种源自主,就能完全摆脱外国的控制,真正实现粮食安全。
    B.从4亿人吃不饱,到14亿人吃得好,我国的粮食产业发展喜人,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的多重挑战下,我们牢牢守住了粮食安全的底线。
    C.从最早的选种育种,看天吃饭,到现在的科技育种,人类不间断的育种尝试,决定着我们的食品越来越丰富。
    D.种子达人——钟扬,扎根青藏高原,努力建设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宝库”,这项工程可以造福万千苍生,虽然在高原上开展采集种子的工作无比艰难。
    (3)下列的农谚能体现择优选种重要性的一项是
     

    A.清明玉米谷雨花,谷子抢种至立夏。
    B.小满粒不满,麦有一场险。
    C.稀留密,密留稀,不稀不密留壮的。
    D.三年不选种,增产要落空。
    (4)为什么说粮食与种子安全一个关乎现在,一个关乎未来?
    (5)美国经济学家威廉•恩道尔在他的《粮食危机》中记述了美国曾经以种子为武器,对阿根廷进行的“农业屠戮”。在全球竞争的大环境下,丢失种子主权的悲剧一再上演,为我们敲响警钟,为避免重蹈覆辙,我们应该采取哪些防范措施。

    组卷:3引用:3难度:0.7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风 景 谈(节选)
    茅 盾
          前夜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来了。那还不能被称为“戈壁”,那在普通地图上,还不过是无名的小点,但是人类的肉眼已经不能望到它的边际,如果在中午阳光正射的时候,那单纯而强烈的返光会使你的眼睛不舒服;没有隆起的沙丘,也不见有半间泥房,四顾只是茫茫一片,那样的平坦,连一个“坎儿井”也找不到;那样的纯然一色,就使偶尔有些驼马的枯骨,它那微小的白光,也早溶入了周围的苍茫;又是那样的寂静,似乎只有热空气在作哄哄的火响。然而,你不能说,这里就没有“风景”。当地平线上出现了第一个黑点,当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而且当微风把铃铛的柔声,丁当,丁当,送到你的耳鼓,而最后,当那些昂然高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安详然而坚定地愈行愈近,当骆驼队中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耀入你眼帘,而且大小丁当的谐和的合奏充满了你耳管,——这时间,也许你不出声,但是你的心里会涌上了这样的感想的: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于是我又回忆起另一个画面,这就在所谓“黄土高原”!那边的山多数是秃顶的,然而层层的梯田,将秃顶装扮成稀稀落落有些黄毛的癞头,特别是那些高秆植物颀长而整齐,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在晚风中摇曳,别有一种惹人怜爱的姿态。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几乎透明似的,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远看山顶的小米丛密挺立,宛如人头上的怒发,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随即牛的全身也出现,掮着犁的人形也出现,并不多,只有三两个,也许还跟着个小孩,他们姗姗而下,在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的背景上,成就了一幅剪影。这几位晚归的种地人,还把他们那粗气的短歌,用愉快的旋律,从山顶上扑下来,直到他们没入了山坳,依旧只有蓝天明月黑漆漆的山,歌声可是缭绕不散。
          另一个时间。另一个场面。夕阳在山,干坼的黄土正吐出它在一天内所吸收的热,河水汤汤急流,似乎能把浅浅河床中的鹅卵石都冲走了似的。这时候,沿河的山坳里有一队人,从“生产”归来,兴奋的谈话中,至少有七八种不同的方音。忽然间,他们又用同一的音调,唱起雄壮的歌曲来了,他们的爽朗的笑声,落到水上,使得河水也似在笑。看他们的手,这是惯拿调色板的,那是昨天还拉着提琴的弓子伴奏着《生产曲》的,这是经常不离木刻刀的,那又是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的,但现在,一律都被锄锹的木柄磨起了老茧了。他们在山坡下,被另一群所迎住。这里正燃起熊熊的野火,多少曾调朱弄粉的手儿,已经将金黄的小米饭,翠绿的油菜,准备齐全。这时候,太阳已经下山,却将它的余辉幻成了满天的彩霞,河水喧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出了雪白的泡沫,人们把沾着黄土的脚伸在水里,任它冲刷,或者掬起水来,洗一把脸。在背山面水这样一个所在,静穆的自然和弥满着生命力的人,就织成了美妙的图画。
          在这里,蓝天明月,秃顶的山,单调的黄土,浅濑的水,似乎都是最恰当不过的背景,无可更换。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最后一段回忆是五月的北国。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我忽然想起了白天在一本贴照簿上所见的第一张,银白色的背景前一个淡黑的侧影,一个号兵举起了喇叭在吹,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都表现在小号兵的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上边。我赞美这摄影家的艺术,我回味着,我从当前的喇叭声中也听出了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来,于是我披衣出去,打算看一看。空气非常清冽,朝霞笼住了左面的山,我看见山峰上的小号兵了。霞光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然而,使我惊叹叫出声来的,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的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只这是动的,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的。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
          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1940年12月,于枣子岚垭
    (节选自《红色经典: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学习》,上海教育出版社)①抗战时期反映国内各民族团结抗日的一部影片②即星星峡,在新疆哈密同甘肃安西交界处。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给原本单调苍凉的戈壁赋予生机,也表达出作者对革命军队的强烈认可与肯定之情。
    B.作者笔下的“沙漠”“蓝天”“月亮”“五月的北国”等不仅是自然的物象,更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与赞美之情。
    C.“至少有七八种不同的方音”说明革命同志来自全国各地,“同一的音调”就是当地民歌小调,也是革命青年共同理想的象征。
    D.作者笔下的自然风光是人类活动的背景,也烘托着伟大的革命精神,故本文的“风景”特指对革命精神的赞美。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沙漠驼阵,对沙漠的描写是静景,对驼阵的描写却由远而近,由黑变红,声音也由小到大变化。
    B.作者用“将秃顶装扮成稀稀落落有些黄毛的癞头”形容初开的梯田,言语温馨,活泼俏皮,达到了寓庄于谐的艺术效果。
    C.“干坼的黄土正吐出它在一天内所吸收的热”“使得河水也似在笑“等句用夸张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黄土高原人们的生存环境。
    D.在对每幅画面描绘后,作者都不忘对“人”与“自然风景”展开一番思考与讨论,从而使文章结构严谨又思想深邃。
    (3)作为散文,本文始终未点明被赞美对象的身份,但字里行间又无不透露这个信息,请解读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予以揭示文中对象身份的?
    (4)这篇选文作者描绘的“人的活动”包括“群像”和“具象”,请就作者为何这样安排谈谈你的见解。

    组卷:9引用:1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13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
    ——《红楼梦》第三回      那宝玉又听见他说“好姻缘”三个字,越发逆了己意,心里干噎,口里说不出话来,便赌气向颈上抓下通灵宝玉,咬牙恨命往地下一摔,道:“什么捞什骨子,我砸了你完事!”偏生那玉坚硬非常,摔了一下,竟文风没动。宝玉见没摔碎,便回身找东西来砸。黛玉见他如此,早已哭起来,说道:“何苦来,你摔砸那哑吧物件,有砸他的,不如来砸我。”二人闹着,紫鹃雪雁等忙来解劝。后来见比往日闹的大了,少不得去叫袭人。袭人忙赶了来,才夺了下来。宝玉冷笑道:“我砸我的东西,与你们什么相干!”
          ……
          又见林黛玉脸红头胀,一行啼哭,一行气凑,一行是泪,一行是汗,不胜怯弱。宝玉见了这般,又自己后悔方才不该同他较证,这会子他这样光景,我又替不了他。心里想着,也由不的滴下泪来了。
    ——《红楼梦》第二十九回(1)“摔玉风波”,体现了贾宝玉乃“真顽石”的反抗性。请具体指出两次“摔玉”分别反抗的是什么?
    (2)有人评曹雪芹写宝黛的“摔玉风波”,真是“剖心呕血以出之”。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3)赏析划线句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组卷:5引用:3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组卷:4引用:2难度:0.2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