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19-2020学年重庆市兼善中学高一(下)开学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明的基本特质决定了历代的中国政体、中国人的“内”“外”观和中国域的历史发展轨迹。即使中国在近代受到西方文明的强力冲击,中华文明体系及其持质也仍然持续深刻影响中国的文化与社会演变,包括价值伦理的演化、话语体系的转变和国家体制的重新构建。
          中华传统文化索尚的是包括天下万物运行规则在内的“天道”,也被有些学者概括地表述为“天、地、君、亲、师”,这就是中国人的传统信仰。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几千年来,历代中国人理想中的“大同世界”,就是这样一幅尘世间人尽其才、遵守公德、各得其所、和谐有序的社会图景。中国人坚信“天下大同”的人类理想与“天道秩序”的终极力量,认为人应“畏天命”,而在“有教无类”宗皆指导下的“教化”过程则是“天下”人类各群体感悟并接受“天道”的过程,而且坚信所有的人群迟平都应能接受这一“天道”。
          与西方文明不同,中华文明不提倡个人主义,强调的是社会公德和万物众生都应遵循的天道”,这是另一种道德伦理体系。中国人所说的“得民心者得天下”,讲的决不是西方式“民主选举”中的多数,而是顺应天理、持合“为公而思”的公心,这种“公心”所考虑的是天下之人,不是某个派别的信众,不是某个政权下辖的国民,也不是某个小群体或个人。
          中华传统文化虽然强调社会公德和集体伦理,不强调个人权利,但并非没有平等观念。
          中国人的“平等”观念,既体现在与并文化异群体的交流中,体现在尊重境内不同族群传统和地方文化的多样性,也体现在财产继承制度中。中原地区的财产继承是男性子均分制,而不是欧洲或日本社会的长子继承制。中国人没有欧洲社会那种国化的家获“世袭”概念,不仅皇朝世系可以“改朝换代”,民众和士人可以接受那些尊崇开继承中华文化的异族治者(亡国而不亡天下);贵胄世家也是“君子之译,五世而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中原皇朝历代选拔贤能的主要果道是面向全体臣民的科举制。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十分赞赏中国的科举制,认为比欧洲各国的舟位领地世制更加体现出平等精神。
          直至今日,政府各级部门的领导在中国社会仍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父母官”,国内任何地区如果在经济财政、民生拢业、物供应、抢险救灾、基设施建设、医疗保健、教育质量、社会保牌、道德治安甚至环境生态等方面出现问题,中国国民都会指责政府部门的失职,而政府官员也会被问责。在两方国家中的政府,主要责任限于国防。(“兵”)和执法(”州”)。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道”观和民众对执政者角色功能的期望完全不同于再方社会,我们在理解古代基至今天的中国社会时,要认识列中国政府与西方国家政府之间的本质。
     (摘编自马戎《中华文明独一无二的特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受到两方文明神时,中华文明体系及其特质仍影响着中国文化,以及价值伦理和话语体系。
    B.中国人认为天命可畏,相信“天道秩序”的终极力量,任何人都应能通过教化来感悟并接受”天道”。
    C.与两方文明不同,中华文明强调的是社会公德和万物众生都应遵的“天道”,所以不提倡个人主义。
    D.直至今日,中华传统文化的“天道观”依然严重影响着国民对政府职责的认识和政府对官员的评价。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强调中华文明基本特质的影响,再分析其内,最后阐述其对理解中国社会的意义。
    B.文章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中华传统文化所崇尚的“天道”的概念,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思想。
    C.文在二、三段运用引用、对比论证,突出中华文明崇尚“天道”而非个人主义的独一无二的特质。
    D.文中以中原历代皇朝的科举制为例,证明了中华文化虽不强调个人权利,但还是有平等精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传统信仰角度来看,部分学者概述的“天、地、君、亲、师”的概念,与“天道思想是相通的。
    B.在2018年的台湾县市长选举中,虽然国民党大获全胜,但是并不意味着他们得到了“民心”。
    C.中国人因为在与异文化异群体交流中讲究“平等”观念,所以会尊重境内不同族群传统和地方文化的多样性。
    D.我们如果认识到中国政府与西方国家政府之间的本质性差别,就能更好地理解古代甚至今天的中社会。

    组卷:95引用:3难度:0.7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李子柒,“现象级”网红。这位美食博主,以中国传统美食文化为主线,用时间跨度极大的镜头记录了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三时三餐、四季流转的农家生活,创造了一幅田园牧歌的美好画卷。令人惊叹的是,她的视频在Youtube上备受追捧,收获735万粉丝,影响力堪比CNN,无数外国粉丝留言“她让我爱上中国文化”“求英文字幕跟进”。
          不过,相较于外网的齐声点赞,国内网友则质疑颇多,很多人觉得她的视频总在中国农村的旧式耕作生活上打转转,是展示中国的“落后”,是负面文化输出。
          落后还是先进,很多时候只是相对概念。持有这类看法的网友,其实是在潜意识中将叙事背景设定为超现代的工业社会,选择的参照系大概也是发达国家的大城市。礼赞工业成果无可厚非,可讴歌田园生活就是展示“落后”吗?事实上,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并无绝对意义上的先进与落后。至于有人质疑李子柒镜头下的农家生活不真实,其实更无必要。艺术源于生活必然高于生活,田园牧歌不一定要唯浑身污泥才是真实,美学大家朱光潜早就说过,完全依葫芦画瓢把现实复制到艺术作品里,难有美感。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草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堡。”养蚕、缫丝、刺绣、竹艺、木工、做纸……李子柒的故事何以无障碍地跨越地理,让不同文明之间实现交融和对话?与其说是迎合了外国人对中国旧式田园生活的想象,不如说是戳中了在钢铁森林中栖居太久的人类对田园诗意的怀念与畅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返璞归真,爱生活、爱家乡的朴素情感,往往具有穿透时空的力量,让不同肤色、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们心生共鸣、心有慰藉。
          当然,李子柒的爆火并非偶然。在视频高点击量的背后,其实是西方世界对崛起的中国之好奇。他们以这位网红博主的视频为窗口,探寻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奥秘与魅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李子柒至少是丰富的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中的一个剪影。崛起中的东方古国,不仅有高楼大厦、大国重器,还有“一箪食一瓢饮”的田园诗意。
          与其纠结李子柒的视频算不算文化输出,或许我们更该思考的是: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文化输出。任何一种文化,要想被理解,首先得动人。记得在李子柒做“古法长安纸”的视频下,很多外国人惊诧不已,然后有中国人用英语给他们科普这是中国古老的造纸术。文化输出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长期过程,仅凭一人之力肯定无法传递全部,还期待更多“李子柒”,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向全世界展示一个既富有独特的传统文化内涵,又不断向现代化前行,丰富、多样、精彩的中国。
    (摘编自《北京日报》2019年12月11日)
    材料二:
          毋庸置疑,李子柒的作品具有浓浓的中国风,三月桃花开,她采来酿成桃花酒;五月枇杷熟,她摘来制成枇杷酥,还有养蚕、缫丝、刺绣、竹艺、木工等,无不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意象,加之视频后期制作采用的低沉悠扬的传统曲风,成功塑造了一种诗意的山居生活情境。这些作品可以让人们回味中国古人的衣食寝居,畅想一种超脱于消费社会的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在全球化裹挟的现代性问题席卷世界之时,这种生活方式很容易引起各国网友的共鸣。
          李子柒的海外走红,与其说是一种“文化输出”,不如说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输出”似乎带有一种预设的目的和动机,带有不同文明竞逐高下的“文明冲突论”意味。李子柒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她没有可能承担起“文化输出”的重任,事实上,她只是抓住了短视频发展历史机遇的一个创业者,用自己的勤奋和纤巧展示山村生活的美好部分,以期获得观众的认可和关注。当然,从结果上看,李子柒的作品很好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地不同文化语境,传递出精致的、文明的、可亲的、具有烟火气和人情味的中国形象,这是一个全媒体时代传承与传播中华文化的生动案例,其中具有值得总结的文化传播规律。
          文化的融合和文明的传播是一个奇妙的旅程,常常暗合“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的规律。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内在的价值理念也具有很多面向,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发展其中符合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的价值理念。楼宇烈先生曾指出,“与西方文化相比,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李子柒的作品不是宏大叙事,其记录的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但却恰恰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而这正是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价值共识。
    (摘编自《经济日报》2019年12月10日)
    材料三: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文化输出”是文创领域高大上的、有着强烈使命感的一种行为,需要很强大的包装能力。所以当《功夫熊猫》这部充满中国元素但却是由外国人制作的电影火爆市场时,很多人为之遗憾--中国有许多很好的文化资源,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并开始感叹,做文化输出是一件很讲究技术实力的工作。
          套用上面这种逻辑,李子柒显然不算文化输出,她只是误打误撞,让很多外国人了解到中国的乡村生活和美食文化。而且,客观地说,外国网友关注她可能有着复杂的动机,文化好奇心只是其中一部分,更多的人是带着某种治愈的目的,尤其是那些在都市强压力之下生活的人们,需要在这样的童话世界里寻找慰藉。对于他们而言,李子柒来自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看到她的视频能获得愉悦,得到放松,仅此而已。
          那些认为李子柒不算文化输出的观点中,还有一种非常普遍的说法,即李子柒把中国落后的一面展示给了外国人,“中国人不是这样生活”,李子柒这样做其实是中国人的罪人。准确地说,这种观点并非否定李子柒是文化输出,而是认为李子柒不是我们所需要的文化输出。那么这里所要讨论的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也就是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文化输出?
          呈现中国真实甚至落后的一面到底对不对,这个问题几十年前就有过讨论。1972年,享誉世界的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曾受中国政府之邀来到中国,拍摄了一部名为《中国》的大型纪录片。但因为认为《中国》并没有展现中国最好的一面,国内并不欢迎此片。而按照安东尼奥尼的说法,“其实《中国》是一部关于中国人的电影”。并表示“我没有坚持去寻找一个想象中的中国,而是把自己交付给了能看到的现实,我觉得是做对了”。这部电影后来获得了很多大奖,一直被视为国外了解中国的窗口,即便到今天,它仍然是那个年代重要的影像资料,极具历史价值。
          如今《中国》已经不再敏感,它成了怀旧的珍贵素材,很多人因此感激安东尼奥尼的工作。从对有关《中国》评价的变迁不难看出,一些陈旧过时的观点正逐渐被抛弃,只是时不时还会冒出来吓唬人。从《中国》到李子柒,这些成功的案例表明,表现普通人的生活也能打动人感染人,文化输出需要打破过去的条条框框。
          李子柒用唯美的风格讲述乡村故事,她的拍摄讲究商业技巧,但这只是提升了消费体验,她所讲述的那些故事,其“剧本”来自真实的乡村生活,这才是很多人喜欢她的一个主要原因。澄清争议,走出误区,李子柒呈现给国外网友的东西,这种小而美的中国故事所获得的共鸣,相信会激励更多的李子柒,因为这是文化输出,而且是我们所需要的文化输出。
    (摘编自新媒网2019年12月07日)
    (1)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子柒的作品在海外异常火爆,但在国内却受到冷落,不断遭到众多网友的质疑。
    B.国内网友质疑李子柒的原因是认为其作品展示了中国落后的一面,而且不够真实。
    C.作者认为李子柒作品是否是文化输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文化输出的深层思考。
    D.文章采用了驳立结合的论证结构,先反驳网友的观点,然后正面阐述自己的看法。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功夫熊猫》的例子证明,中国有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只要充分开发和利用,便可以为世界各国文化的交融贡献中国智慧。
    B.安东尼奥尼拍摄的《中国》最初并不受欢迎,但是因为它的真实性,最终获得了广泛认同,这种经历与李子柒的作品很相似。
    C.材料二认为李子柒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创业者,她的作品虽然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地不同文化语境,但算不上真正的文化输出。
    D.材料三认为,李子柒的成功会激励更多的人主动承担文化输出的责任,真实记录日常生活,以小而美的中国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
    (3)综观三则材料,李子柒的故事对中国文化输出有怎样的启示?

    组卷:0引用:1难度:0.7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战场上的拥抱
     傅友福
          太阳从东方喷出第一抹晨光后,就慢慢爬上山来。
          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敌对双方经过一个昼夜的浴血拼杀,到天亮时,枪炮声终于平息了。看得出,这场战斗异常惨烈,敌对双方似乎都没有幸存者了。
          漫山遍野都是士兵的尸体,横七竖八地躺着。鲜血染红了山上的黄土,到处都是呛人的焦臭味。各种各样的枪支,也横七竖八地被扔得到处都是。山上的树木没剩几棵了,有的被腰斩,有的被连根拔起。山上,死一般沉寂。
          不知过了多久,东边的阵地上有个“尸体”在挪动,没过多久,他就挣扎着站了起来。他浑身上下都是血。这个血人警惕地望了望四周,特别是对面敌方的阵地。他从身边抓起一把步枪,并检查了枪膛里的子弹。又从死去的战友的腰上取下两颗手榴弹,这才放心地坐下来。但他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对面的阵地。
          饥渴比死神更具威胁。极度虚弱的他,只能在这里等死了,他还没有死,只是腿上中了一枪。
          抬眼望去,没有任何生命迹象,更找不到可以充饥或解渴的东西。他心有不甘,家里那定亲的姑娘可能正在远方等着他呢,他要活着回去。
          在他胡思乱想时,对面阵地上有个人影晃了一下,又倒在了地上。不好,对方还有活着的人。他顿时来了精神,握紧手中的枪,把子弹推上膛,趴在地上瞄准对方。但是,一根烟的工夫过去了,还是不见那人再次站起来。
          不行,得去看个明白。那人是他的隐患,这是战场啊,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这样想着,他拖着断腿,艰难地向前爬去。不知道费了多大的劲,他终于爬到了那个人身边。定睛一看,他才知道那个人的左胳膊被打断了,躺在地上已经奄奄一息。他把枪口对准那个人的头部,要扣动扳机。
    “不许动,敢动我就打死你!”他对那个人下了命令。
    “等等,这战场上,就……就剩下我们两人了,何必呢?”他喘息着说。
    “但是,你不死,我就会死在你的手里。”他退后一步,对那个人说。
          那个人摇摇头,没有说话。
    “我这儿还有一点水,你,拿去吧。”那个人右手拿着一个军用水壶,对他说。
          他这时才发现,那个人的身边有一把手枪,水壶就放在手枪旁边。看来,那个人是个当官的。
          他不敢接当官的递过来的水,尽管他的喉咙此时正像火烧一样难受。“我要是想杀你,在你还没有爬到我身边时,你就已经没命了。因为,我早就发现你还活着。”那个人说着,没有血色的脸上露出一丝笑容。
    “别怕,你……你连死都不怕,还怕这水?”当官的见他犹豫着,又对他说。
          是啊,当官的要是出手,他早就没命了。这样一想,他把步枪背在背上,接过他的水壶,“咕咕”地喝了几大口。
    “小伙子,我们……都要活着回去,家里人正等着呢。”看见他喝了水,当官的对他说。
          当官的说完,让他坐下,并取出身边的急救包,给他包扎腿上的伤口。
          他有点怀疑自己是不是太没警惕性了,万一他……毕竟双方昨天还在阵地上你死我活地拼杀过。
          他犹豫了一会儿,还是顺着当官的意思,坐下来让他包扎伤口。
    “结束了,一切都该结束了,你看,他们永远躺在了这里,只有我们是幸运的。既然战争过去了,就让它过去吧。走,回去吧。”当官的说完,把身边的手枪扔向远处,手枪划出一道弧线,远远落在地上。
          他对当官的笑笑,也把手中的步枪丢在地上。当官的看到他站立不稳,又拿了一截木棍让他当拐杖,也对他笑笑。
          他有点激动,上前抱了当官的一下。他觉得应该拥抱当官的,当官的也回应地抱了他一下,接着,他拄着拐杖走了。
          当官的脱下军装,丢在地上,也踉踉跄跄地走了。
          两人朝不同的方向走去,金色的阳光普照在他们身上。
    (选自《现代青年》2011年第3期)(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以“他”的心理发展为线索,在“他”的心理矛盾冲突中,小说呈现出跌宕起伏的情节,吸引了读者。
    B.多处伏笔、照应使小说结构圆合,“他”的“活下去”的意志和后文当官的“要活着回去”相照应。
    C.小说善用反衬,如以“他”抓起步枪,检查子弹来反衬“当官的”把手枪“扔向远处”所表达的对和平的追求。
    D.最后一段,以阳光呼应开头,暗示随着战争的结束,人性已经复苏,含蓄地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
    (2)“当官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战场上的拥抱”为题有什么好处?

    组卷:8引用:2难度:0.4

七、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遭遇困境,一方面是疫情防控的全面胜利还需时日,另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同比增加40万人。为此,国务院新闻办表示将通过在重点领域扩招、拓展招聘渠道、开放见习岗、湖北高校毕业生将享特设岗位等政策,多方面缓解今年874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仅国家层面有政策保障,各地方也纷纷采取线上招聘形式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以浙江省为例,不管是省内高校通过求职云指导、云宣讲、云面试等方式为应届毕业生提供“一条龙”线上招聘服务,还是杭州市通过现场直播的方式,向求职者提供涵盖数字经济、生物制药、智能制造、金融服务、医疗卫生、教育等重点行业的2.8万个岗位,都在为大学生就业不断动脑筋,想办法。

    组卷:19引用:8难度:0.6

八、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在他的遗体装龛时,要在龛的四个角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
          材料二:在日本,施工单位清理场地时挖出的每一棵树,都必须及时存入“树木银行”,到工程结束时,再移栽到规划好的地方。
          材料三: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明)方孝孺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综合理解材料,并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和认识。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引用: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