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年福建省福州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牛在人们生活中十分重要,但人类驯化、开发利用牛的历史很多人并不清楚,现代考古尤其是动物考古的研究却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目前的考古研究对于家养黄牛的利用研究最为充分,这里以家养黄牛为例对牛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解析。考古学对牛的利用方式的研究可以借助很多手段和证据,比如对牛的出土状况与考古出土背景分析,对牛骨的鉴定、观察和分析,以及多学科技术的综合整合。考古出土的牛遗存,可能是出土于生活垃圾坑中的破碎牛骨,也可能是祭祀坑等祭祀遗迹中的完整牛骨架或者墓葬中的牛的某个身体部位(如牛头,牛腿等),前者一般代表食用之后的庖厨垃圾,说明是古人吃牛肉后剩余的骨头,后者代表着用完整的牛或牛的某一身体部位祭祀或随葬,可以据此研究古人用动物祭祀和随葬的文化习俗与礼制等。
          牛刚被引进古代中国时,牛肉在古人的肉食结构中比例很少,随着养牛业的发展,牛肉在中华先民的肉食结构中的比例开始逐步提升,社会上层或贵族比普通民众能有更多机会享用牛肉的美味,等级与身份更高的贵族墓葬中随葬牛腿等肉食的比例也更高。到了春秋时期“肉食者”特指社会上层,普通底层民众很少能吃到肉,自外于“肉食者”之列,更不用说牛肉了。《礼记•王制》规定“诸侯无故不杀牛”,也就是诸侯没有祭祀、宴享活动平时不能杀牛,贵族送礼也以牛肉作为贵重的礼物。《孟子•梁惠王上》中提到“五亩之宅……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说明当时普通民众一般主要是养猪、狗、鸡吃肉,很少有机会吃到牛肉。
          中国古人有用动物祭祀神灵和为死者随葬的习俗。中国新石器时代很长时间的祭祀和墓葬随葬用牲是猪和狗,以猪为主,引进黄牛后,牛也开始进入祭祀用牲的行列。新石器时代末期的河南柘城山台寺遗址和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遗址都曾发现祭祀坑中有用多头完整的黄牛祭祀的现象。商代以后,牛开始被用来给死者随葬,并且一般随葬牛的墓葬等级相对较高,商代中期以后祭祀用牲中开始以牛牲为主。此外,中国古人还有用动物的肩胛骨占卜的习俗,在牛没有被引进以前主要以鹿骨和猪骨为卜骨,牛引进后开始逐渐变为主要以牛肩胛骨作为卜骨。由此可见,牛在古人的精神信仰和文化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摘编自李志鹏《考古话牛迎新春》)材料二:
          深刻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离不开考古学。“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制的出现、发展与成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独特经历。在考古研究中深化古礼研究,对于揭示中华文明独特的制度创造具有重要意义。
          礼制发轫于西周以前的早期中国,是中国古代社会有序发展的经验积累与规则总结。作为古代社会组织的重要支点,礼制是维系群体秩序的重要规则,是维系民族发展的精神纽带。礼制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从《周礼》等著作可以推知礼制的洋洋大观。显然,礼制的发展有一个过程,但《周礼》之前的古礼由于没有留下文字记载,给研究带来很大困难。
          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和考古发掘工作的深入,出土的类型不同的村落和古城遗址、级别不等的墓地和陵园、风格迥异的祭祀场地与盟誓场所,都展现出一定的等级关系和规则秩序。虽然没有文字记录,考古工作者还是能够从考古发现中复原当时的场景,研究礼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仰韶文化时期,彩陶成为具有社会功能和标识意义的礼器,广泛出现于当时社会生活的多种场合,承担不同使命。比如,联合结盟、丧葬仪式、祭天祈年、知识传承都有固定的图案,从而形成盟誓用彩、丧礼用彩、祭天用彩、传承用彩的礼制规范。在距今5500年前后开始的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我们可以看到成熟形态的玉礼器起到了表明社会司职分工、规范等级秩序的作用。安徽的凌家滩遗址、浙江的良渚遗址出土的精美玉器,在种类、数量和表达的内涵等方面都体现出跨越式进步的历史信息,将玉礼器的作用提升到新的境界。距今4000年以后,铜器成为礼器,河南二里头遗址、殷墟以及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器,都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等级关系和井然秩序。
          目前发现,早期中国的古礼制度有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个大系、多个类型。它们此起彼伏、相得益彰、互通互助、交流融汇,在古代世界独树一帜,体现了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深厚底蕴,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智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面向未来,为了给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的考古学术支撑。考古工作者还要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
    (摘编自卜工《让文物活起来,通过古礼考古研究深化对中华文明的认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牛在生活中十分重要、依靠现代考古尤其是动物考古的研究,人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人类驯化、开发利用牛的历史。
    B.在古代中国,等级与身份更高的贵族葬中随葬牛腿等肉食的比例也更高,说明地位高的人比普通民众享用牛肉美味的机会更多。
    C.无论是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发掘的成熟玉器,还是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器都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等级关系和井然秩序。
    D.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民族的古礼制度只有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个大系,它们彼此融通,体现了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深厚底蕴。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家养黄牛的利用研究为例对牛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解析,与目前的考古研究对于家养黄牛的研究最为充分有关。
    B.中国古人存在用动物祭祀神灵的习俗,也有用动物为死者随葬,这都说明牛在古人的精神信仰和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C.由于没有文字记载,学者可以从《周礼》推知此前礼制的情况,但要更全面地了解古代礼制,除了文献记载,还需实地考古。
    D.深刻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离不开考古学。这启示我们,考古学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强力的学术支撑。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A.20世纪前半叶至70年代中国的田野考古发现与研究表明,中国文明起源的源头就在本土,并非由“地中海文明”发展而来。
    B.最新考古成果表明,北京猿人在50万年前就发明人工用火术,为全球最早之一;早在1万年前;我们的先人就种植粟、水稻。
    C.古代历史还有许多未知领域,比如夏代史研究还存在大量空白,又比如,“三皇五帝”等史前人物,是神话传说还是确有其人?
    D.我国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记录了中国3000多年的历史,而考古发现表明在甲骨文之前中华大地已有1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史。
    (4)两则材料都与“考古”话题相关,但论述目的各不相同,请分别说明。
    (5)小阳同学想报考考古专业,但常遭到同学质疑:考古就是盗墓、挖宝、鉴宝,没啥前途。假如你是小阳,读完以上两则材料,会如何回应同学的质疑?

    组卷:10引用:7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我是一个中国人——散步随想(节选)
    汪曾祺
          我是一个中国人。
          中国人必然会接受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影响。我接受了什么影响?道家?中国化了的佛家——禅宗?都很少。比较起来,我还是接受儒家的思想多一些。
          我不是从道理上,而是从感情上接受儒家思想的。我认为儒家是讲人情的,是一种富于人情味的思想。《论语》里的孔夫子是一个活人。他可以骂人,可以生气着急,赌咒发誓。
          我很喜欢《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我以为这是一种很美的生活态度。
          我欣赏孟子的“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我认为陶渊明是一个纯正的儒家。“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我很熟悉这样的充满人的气息的“人境”,我觉得很亲切。
          我喜欢这样的诗:“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顿觉眼前生意满,须知世上苦人多”。这是蔼然仁者之言。这样的诗人总是想到别人。
          有人让我用一句话概括出我的思想,我想了想,说:我大概是一个中国式的抒情的人道主义者。
          我不了解前些时报上关于人道主义的争论的实质和背景。我愿意看看这样的文章,但是我没有力量去作哲学上的论辩。我的人道主义不带任何理论色彩,很朴素,就是对人的关心,对人的尊重和欣赏。
          讲一点人道主义有什么不好呢?说老实话,不是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不是经过拨乱反正,我是不会产生对于人道主义的追求,不会用充满温情的眼睛看人,去发掘普通人身上的美和诗意的。不会感觉到周围生活生意盎然,不会有碧绿透明的幽默感,不会有我近几年的作品。
          关于现代派。
          我的意见很简单:在民族传统的基础上接受外来影响,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吸收现代派的某些表现手法。
          最新的现代派我不了解。我知道一点的是老一代的现代派。我曾经很爱读弗•沃尔英和阿索林的作品(通过翻译)。我觉得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旗帜下的某些苏联作家是吸收了现代派的表现手法的。比如安东诺夫的《在电车上》,显然是用意识流的手法写出来的。意识流是可以表现社会主义内容的,意识流和社会主义内容不是不相容,而是可以给社会主义文学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的。
          我的一些颇带土气的作品偶尔也吸取了一点现代派手法。比如我在《钓人的孩子》一开头写抗日战争时期昆明大西门外的忙乱纷杂的气氛,用了一系列静态的,只有名词,而无主语、无动词的短句,后面才说出“每个人带着他一生的历史和半个月的哀乐在街上走”,这颇有点现代派的味道。我写过一篇《求雨》,写栽秧时节不下雨,望儿的爸爸和妈妈一天抬头看天好多次,天蓝得要命,望儿的爸爸和妈妈的眼睛是蓝的。望儿看着爸爸和妈妈,望儿的眼睛也是蓝的。望儿和一群孩子上街求雨,路上的行人看着这支幼弱、褴褛、有些污脏而又神圣的小小的队伍,行人的眼睛也是蓝的。这也颇有点现代派的味道(把人的眼睛画蓝了,这是后期印象派的办法)。我觉得这没有什么不可以。而且我觉得只有这样写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也可以说,这样写是为了主题的需要。
          我觉是现实主义是可以、应该、甚至是必须吸收一点现代派的手法的,为了使现实主义返老还童。
          但是我不赞成把现代派作为一个思想体系原封不动地搬到中国来。
          爱护祖国的语言。一个作家应该精通语言。一个作家,如果是用很讲究的中国话写作,即使他吸收了外来的影响,他的作品仍然会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外来影响和民族风格不是对立的矛盾。民族风格的决定因素是语言。“五四”以后不少着力学习西方文学的格律和方法的作家,同时也在着力运用中国味儿的语言。徐志摩(他是浙江硖石人)、闻一多(湖北浠水人),都努力地用北京话写作。中国第一个有意识地运用意识流方法,作品很像弗•沃尔芙的女作家林徽音(福州人),她写的《窗子以外》《九十九度中》,所用的语言是很漂亮的地道的京片子。这样的作品带洋味儿,可是一看就是中国人写的。
          外国的现代派作家,我想也是精通他自己的国家的语言的。
          用一种不合语法,不符合中国的语言习惯的,不中不西、不伦不类的语言写作,以为这可以造成一种特殊的风格,恐怕是不行的。
          我的作品和我的某些意见,大概不怎么招人喜欢。姥姥不疼,舅舅不爱。也许我有一天会像齐白石似的“衰年变法”,但目前还没有这意思。我仍将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有点孤独,也不赖。
    (有删改)材料二:
          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是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作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与此相关,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批评家常以生动的述说、形象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富有诗意的境界,寓抽象的道理于具体可感的图画之中,尽量避免枯燥的说理和严谨的论证,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艺术魅力。也有些随笔重在描述对文学的印象、感受,并不注重对知识的阐述,这类文章感情充沛,讲求文采,可读性很强,但学理性相对稍弱。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作者笔下,“人道主义”是儒家思想根基加上政治风波淘洗后的结果,是对人的关心、尊重和欣赏。
    B.文中引用孔孟、陶渊明等诸多古人之言,传递出“儒家是讲人情”“是一种富于人情味的思想”。
    C.“我仍将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有点孤独,也不赖”,由此逆推齐白石“衰年变法”意在达到“招人喜欢”的艺术境地。
    D.几位作家名字后的括号,作用是“对相关内容进行补充说明”,说明他们虽非北京人,却能用讲究的中国话进行写作。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暮春者”一段,在作者看来,之所以体现了“富于人情味”的生动,是因为它是“很美的生活态度”。
    B.《求雨》中,为服务主题,作者从后期印象派中吸收方法,将望儿、爸爸、妈妈和行人的眼睛都描绘成蓝色的。
    C.《窗子以外》等优秀作品,所用语言都是很讲究的中国话,说明是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作品都能赢得读者尊重。
    D.作者的作品因为加入了“现代派”的手法而大放异彩,所以作者提倡在创作中应尽可能多地吸收现代派手法。
    (3)结合原文简析“一个中国式的抒情的人道主义者”这句话的含义。
    (4)请结合材料二提供的信息,评析汪曾祺这篇文章具有“文艺随笔”哪些写作特点。

    组卷:31引用:8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长久以来,人们只是把运动简单地和锻炼身体联系起来,而忽略了①           。当人们只顾眼前利益的时候,谁会把40岁时的一次车祸跟小时候喜欢宅在家里看电视联系起来呢?谁会把50岁搬东西时扭伤了腰与儿童期总不跟小伙伴出去打打球联系起来?
          没有远见的人是无法弄清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的,这是因为体育运动的功能具有强烈的滞后性。经常运动的人反应灵敏,机体协调,面对撞来的汽车,处理及时,控制得当,②           。经常锻炼的人,身体各部位肌肉配合默契,当搬动重物时调动起来的肌肉更多,身体肌肉该用力的用力,③           ,便不容易扭伤。
          因此,学生正确认识运动的生命教育价值十分重要,学习是为了过得更好,而体育运动则有助于活得健康。每位学生都要重视运动。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如果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改为:“正在求学的你还不重视运动吗?”哪句效果好?请简要说明。
    (3)根据语段的信息,给好朋友拟写一则手机微信,邀请他(她)周末一起打羽毛球,不超过42个字。

    组卷:6引用:4难度:0.9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回望百年,中国由积贫积弱到独立富强再到走向民族复兴,都少不了千千万万普通民众的奋力拼搏。“革命先驱”李大钊曾是一名图书馆主任,“抗日少年英雄”王小二是放牛娃,“劳动模范”张秉贵是百货大楼售货员,“铁人”王进喜是大庆油田工人,“当代愚公”毛相林是一名普通的村干部,“时代楷模”张桂梅是农村学校的校长,“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汪勇是一名快递员,“00后戍边英雄”陈祥榕是一名普通士兵……
          你我皆凡人,但每个人都拥有一份广阔的天地。请结合材料,以“一位普通人的心声”为题,联系当下,给自己写一篇文章,激励自己在平凡的生活中创造人生的价值。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4引用:3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