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四川省内江市资中二中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9月份)
发布:2024/8/2 8:0:9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画有着独特的审美趣味和艺术表现力,中国画的这种特质是与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气度、神韵有着血肉联系的。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大众对于中国画的接受出现了审美观念固化、阅读空间窄化等问题。因此,重新发掘中国画的审美价值与意义,是当前建立大众审美空间的重要课题。我们以黄宾虹所提倡的“自然观”及其相关画论为例,探讨重构中国画审美空间的路径。
自康有为提出“中国画衰败论”开始,中国画的观念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则是对中国画精神内核的质疑。在这个过程中,黄宾虹提出“内美”理念,为中国画的特质辩护。他认为“逮清道咸金石学盛,籀篆分隶,椎拓碑碣精确,书画相通,又驾前人而上,真内美也”,指出绘画应具备含蓄与质朴之感,也即创造深藏于心的内在之美,而非直接诉诸感官的浅表美。黄宾虹的“内美”从自然得来,又超越了一般性的自然形态,进入到深刻的“自在”状态。从另一个角度说,黄宾虹的“内美”指向的是人格与艺术品格之美,更多地蕴藏于传统文人画所坚守的气韵与格调之中。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传统文人逐渐淡出文化舞台,一些画家开始把目光投向西方绘画。黄宾虹坚持研习中国画传统画法,他的中国画作品充满“自然之法”。如《青城坐雨图轴》吸收了“师法自然”的艺术理念,以描摹雨水淋湿墙头的瞬间为核心,通过集中运用泼墨、干鈹加宿墨以及焦墨的技法,将云游青城山时遇到的自然景观真挚地展现出来。《支硎山秋色图》同样运用“自然之法”。明代画家陆治曾在隐居支硼山期间,因感悟支硼山的天然山石之美,留下著名的《支硎山图》。黄宾虹则以恢宏厚重的笔法创作出《支硎山秋色图》,与陆治进行时空上的对话,通过对自然之秋的描摹抵达内心之秋。在《夜山图》中,黄宾虹将自然作为人之心灵的比照,其画作集中表达黄宾虹对自然万物的提炼与整合,给人以立足于自然之中的深蓬感觉。
当前,作为审美主体的大众往往表现出“被动”状态和功利心态,没有建立审美阅读的主动性。审美趣味的培养是提升审美主动性的重要路径。以黄宾虹泼墨自然、融情山水的作品为代表的中国画,可以为大众审美趣味的提升提供切入点。黄宾虹高度推崇以邹之麟、傅山、徐枋、龚贤等为代表的“启祯诸贤”,这些画家生活在明末清初,他们的山水画鲜明地体现了传统文人的志趣和性情。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人借以培养自己诗意生活的重要途径。中国画包蕴的闲适、自然、超脱等精神特质,一方面是文人追求个性的抒发,注重个人品格与意志的培育;另一方面由于中国文人受到天人合一自然观的深刻影响,习惯在自然万物中寻求破解人生困境、纾解人生焦虑的方法,来摆脱世俗的羁绊。我们能从黄宾虹所提倡的自然之法和其作品所呈现的自然之道中汲取智慧,缓解生活焦虑,体味自然山水之美,寻求审美趣味的提升。
(摘编自杨旸《内美:从黄宾虹看中国画审美特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的独特审美趣味和艺术表现力,与中华文化的理念、气度、神韵有着深厚联系。
B.康有为提出“中国画衰败论”后,中国画的精神内核备受质疑,画家们重建中国画论理念。
C.黄宾虹提出“内美”理念,指出绘画应具备含蓄、质朴之感,应创造深藏于心的内在之美。
D.中国画包蕴的闲适、自然、超脱等精神特质,可以缓解人们当下快节奏生活带来的焦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黄宾虹画论为例,论证了中国画的审美特质,探讨重构中国画审美空间的路径。
B.文章引用黄宾虹的“内美”画论理念,通过对其理念的解释和评论,逐步展开论述。
C.文章通过对黄宾虹三幅画作的比较分析,深入论证提升大众审美主动性的社会意义。
D.文章在论证的基础上,最后指出黄宾虹的画作及其理论对当下人们生活的启示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大众对于中国画的接受出现了审美问题,这说明中国画自身的审美价值已落伍于时代。
B.黄宾虹的画作蕴含“自然之法”,表达对完全脱离世俗、寄情山水的闲适生活的追求。
C.明末清初一些画家的山水画鲜明体现了传统文人的志趣和性情,得到黄宾虹的推崇。
D.黄宾虹大胆革新传统中国画理论,他在画作中对自然万物的提炼与整合令人耳目一新。组卷:17引用:2难度:0.2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为什么红色旅游可以“红”遍齐鲁?
红色旅游圈粉年轻游客,“Z世代”成核心群体。多家旅行平台数据显示,红色旅游人群正呈现年轻化、亲子化特征,“95后”和“00后”占比近50%。究其原因,一是随着红色教育逐渐深入人心,亲子游、研学游的需求上升,家长和孩子乐于打卡红色景点。在游玩的同时,感悟红色文化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此外,红色旅行已成为年轻人的时尚潮流。有的景点将数字信息技术融入红色旅游项目,让年轻人在互动体验中产生情感价值认同;有的则靠推出红色文创产品“出圈”,成为年轻人争相选购的新“潮玩”。
百条红色旅游路线定制,涵盖不同类别旅行。今年3月,山东省整合推出100条红色旅游线路,串联起山东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乡村田园、都市风情等资源。无论是1日游还是5日游,是近郊游还是长线游,是自驾游还是跟团游,总能找到一条最适合自己行程的路线。主动迎合游客兴趣偏好,市场开发多维度发力。近年来,山东红色景区不断加强对游客个性的表达和旅游过程的体验,红色文化摆脱了教科书式的呆板叙述,红色景点也不再是遗址、遗迹、博物馆的老三样。
在营销手段上引入智能技术,融合流行元素;在旅游体验上借助全息技术、VR、AR等现代科技,突出沉浸式体验,提高游客参与度与互动性。
(摘编自张静《红色旅游为什么可以“红”遍齐鲁》)
材料二:
整个活动分3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星火点亮计划”刚上线,就“圈粉”无数,通过线上H5用户点击交互,展出我省10条红色旅游经典线路、红色历史故事,网友线上“云”参观,看视频、听讲解,上传个人照片生成与红色景点合照,同时上传身边的老照片、老故事。第二阶段为红色旅游创意体验快闪店展示,游客通过线下实体展厅了解山西深厚的红色革命文化、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等,现场打卡拍照,生成“我与红色景点”合影。第三阶段为成果展示期,通过红色旅游房车展示活动,吸引各大商圈游客,同时将活动期间汇集的视频、图片资料形成纪念视频,在全网全平台宣发,延续活动传播力度。
“新技术的应用,为展品呈现提供了新的思路,红色旅游的产品创新也不断涌现,吸引了许多“Z世代'的关注。”霍州市档案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酷炫”新科技被引入到一些红色旅游纪念场馆中,更加贴近了年轻人的文旅消费偏好。
为满足持续增长的红色旅游需求,我省推出了10条红色旅游经典线路。
(摘编自齐青《沉浸式互动!山西10条红色旅游经典线路邀你打卡》)
材料三:
红色旅游要获得大众青睐,要打造具备新“四感”的红色旅游产品。
一是突出“新奇感”,革新创意形式。若要让青少年不负革命先辈期望,接过赓续红色血脉的旗帜,就需要以青少年的认知特点与选择偏好为出发点打造红色旅游特色产品。通过革新创意形式改变传统红色旅游说教式方式,提供全新的红色旅游体验,提升红色旅游对于年轻群体的吸引力,从而使红色文化更具活力,让红色精神更具生命力。
二是突出“情境感”,还原历史场景。要借用全息投影、裸眼3D以及VR、AR等技术手段,创意红色旅游突破传统展陈的局限性,通过还原历史场景,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三是突出“体验感”,融入沉浸互动。《那年八一》《秋收起义》《再回延安》等红色文化沉浸式实景剧在历史发生地打造实景演艺,依托声、光、电数字多媒体视听技术与舞美、投影运用,融入沉浸式互动,活化历史故事,使游客成为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为游客带来耳目一新的红色旅游体验。
四是突出“代入感”,游客参与剧情演绎。“红色旅游十剧本杀”可以说是极具创意的完美组合:红色旅游所依托的历史背景为剧本杀多样化的角色塑造提供了依据,构成了一个有据可查、严丝合缝的剧情体系。
(摘编自李琴《突出新“四感”提升红色旅游品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色教育逐渐深入人心,红色旅游能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激发年轻人的情感价值认同。
B.山西省推出10条红色旅游线路,而山东省却推出了100条,所以,红色旅游可以“红”遍山东。
C.传统展陈局限于遗址、遗迹、博物馆的老三样,教科书式的叙述很呆板,脱离年轻人的偏好。
D.“红色旅游”为刷本杀的角色塑造提供依据,游客可以选择不同角色表演剧情,两者结合,创意无限。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探讨山东红色旅游“出圈”的原因,材料二报道山西旅游活动情况,两则材料都对当地红色旅游盛况做出呈现。
则材料都指出,可以加强新科技元素在红色旅游中的介人与运用,提升红色旅游对年轻群体的吸引力。
C.山东省和山西省都注重发展交通,打造多条经典线路,迎合游客不同兴趣偏好,满足续增长的红色旅游需求。
D.红色旅游蕴含巨大的经济利益,所以材料二和材料三都分析了红色旅游的市场前景并提出了提升旅游品质的策略。
(3)根据材料内容,请你为家乡某处“红色”风景区的旅游发展战略规划提出几条建议。组卷:8引用:6难度:0.2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慢舞的茶
周晓枫 大堂并无差别,随着电梯运行抵达所在楼层,进入曲柄形的房间,我立即感受到隐约的异样。通常酒店的房间,沿着漫长通道的两侧展开,像植物对生的叶序;而这里,从楼道到房间立面,都像藤蔓有着神秘的弧度。房间的长度远超宽度数倍,依次排列五扇扁矩形的小窗,玲珑别致——我们到达湄潭时已是夜晚,刚才我远观夜景中的酒店,正是从这些精巧的窗口中流溢出琥珀色的光亮。
我的房间取名悦耳——“湄潭翠芽”,朋友们所入住的房间也以茶为名。最为奇怪的是,这座酒店是湄潭县①城的标志性建筑,外观竟是一把陶泥色的巨型茶壶——高四十八点二米,直径二十四米,获得过吉尼斯认证,为世界茶壶之最。茶壶,横截面和纵截面都由弧度组成,据说这种双曲线结构在异形建筑里最具难度,当初可是颇费心思和功夫才得以实现。
我们入住其间,体验壶中乾坤。晚上,在天壶茶廊的高处品茗,眉目清朗而身姿袅娜的姑娘为我们表演茶道。远些,是酒店照明散发出的虚幻的光晕;再远些,是山上高高低低的乔木与灌丛;更远些,是闪着优雅缎光的湄江河。此次一起来湄潭的,都是老朋友,我们体验着重逢之欢;不过,在这样的地方,即使独坐,亦有与灵魂私语之妙。是夜,万籁俱寂,枕梦而眠……我感觉自己就是一叶缓缓舒展的茶。
湄潭,好名字,抒情却不做作,有种宁静中的生动。此次来湄潭,是应副县长肖勤所邀。我习惯肖勤的作家身份——许多享有行政职务的官员写作,往往需要在文学标准上打折,需要被迫启动我们品性里的宽容才能给予适当褒义词——对肖勤,无需如此。这位仡佬族的女性创作颇具实力,斩获过少数民族文学的最高荣誉“骏马奖”。见过肖勤几次,交往不多,只记得她仰着向日葵般欣欣向荣的一张圆脸。肖勤似乎没有女作家身上常见的神经质,以至于我不知道她的健康对写作来说,到底是优势还是缺陷。副县长肖勤每日被大量公务锁身,我难以想象她如何在喧嚣中静下心神。芥川龙之介概括:“小说家是精通世故的诗人。”创作需要现实提供基础素材,但过于繁忙的生活同样会对时间和心境构成侵犯。以我个人的写作习惯而言,难以对抗琐事干扰,必须滗除杂质,才能写出水净沙明的文字。肖勤如何在工作与写作之间从容摆渡自己?难道,无惧红尘,是因为她手中一盏茶意如禅的碧水?
早晨起来,站在茶壶酒店相当于杯垫位置的平台环望湄潭,我有如一只冬眠迟醒的动物——惊蛰已过,睁开眼睛,世界满是深深浅浅的绿。诗里说“春风吹水绿参差”,好像只有绿,在一种颜色里可以汇聚如此不竭的丰富。因为与生命相关,没有任何绿色是难看的,所有的绿都生机勃勃、趣味盎然。尤其我们上午出发,去参观位于永兴镇境内的万亩茶海时,这种感觉更为强烈。业内人士考证,这里4.3万亩面积的茶园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连片茶园。微雨过后,处处是初霁的明朗……万亩叠翠,让人仿佛坠入童话中的幻境。行行列列的茶树,组成宁静而有力量的波浪,令我们想象如一叶扁舟般在这里放逐余生。
……我偏心地认定,所谓好茶,就是经历一系列繁复工艺之后,仅需半杯清水,它立即拥有植物完美而神秘的复活。
这种理解是我炒茶时得到的体验。资深的师傅炒茶,声如春雨,正在被炒制的新芽长度也如均匀的雨线。揉捻、翻转、摊晾,看不出师傅的什么特别,寻常手法而已,却能保持杀青、做形、脱毫、干燥和提香等各个步骤的精确与完善。炒茶的一般规律是,四斤或四斤二两水分充溢的茶青,能够制成一斤干燥后的成品。整个过程,茶师傅耗损甚少。我们当场试泡新炒出来的茶……芽叶得以舒展,栩栩如生,像是重回早春的梢头。我们每个人都轮流炒制了一会儿,虽然小心翼翼、极力模仿,可惜结果还是沮丧,不仅叶形破坏得严重,提香过程也进行得混乱且潦草,好好的茶被毁了成色。我们只好每人装上一小袋,拿回去为自己的失败留念。
炒茶场景,让我联想到写作。尽管生活提供的素材层出不穷,也需要以敏感的心、灵巧的手、持恒的耐性才能收取,如同采茶。即使你有幸坐拥茶园,也不意味着能坐享其成。对写作者来说,最重要的,是类似于炒茶的处理过程——脱去过度抒情的水分,使之紧实,提取其中储藏的香气。伟大的写作者看似无常,同样是文字、结构和主题,经过他们的手所炒制,就像复活的茶那样,完成出色而乱真的还原,并且在韵味和情怀上弥散持久的香气。写作和炒茶一样,需要天赋和耐心,无数或成或败的经验最后才能累积出近似的完美。
柴米油盐酱醋茶,说起来都是生活必备,但茶位列其间,略为与众不同——茶的必要性并非前者那样绝对,不过,隐藏在日常中那一点点不易察觉的奢侈,正是因为茶中蕴含某种形而上的境界。肖勤之所以能在政治和文学之间跨界,也许得益于湄潭这方养茶的水土——暗藏启迪的茶,能让慧心者领悟和觉醒。
湄潭适合种茶或植字的人,适合美好的劳动,也适合安逸的隐居。桃花源在哪里我们不知道……但恰好,湄潭有一条桃花江。
(有删改)【注】①湄潭县隶属于贵州省遵义市,县城距遵义市区58公里。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用了三段文字描写湄潭县城的标志性建筑,抒发了对这幢异形建筑的惊奇赞叹和内心的无比喜爱之情。
B.作者对于那些享有行政职务的官员写作持否定的态度,认为他们不具有创作的实力,只能凭借人们 品性里的宽容获得赞誉。
C.文章将炒茶与写作进行类比,说明好茶经过繁复工艺后完美复活,好文章也需要经过伟大的写作者用天赋和耐心完成。
D.本文记人事、写风景,皆有情致,语言清新自然,沁人心脾,读来令人如沐春风。
(2)从结构上分析作品为什么先写酒店,再写作家肖勤,最后写茶。
(3)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标题“慢舞的茶”的含义。组卷:7引用:4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人体中的高能量分子分解时,会释放腺苷。腺苷与大脑中的神经受体结合,对大脑神经元产生抑制作用。当大脑中的腺苷浓度增高时,身体就会告诉你,很困,该休息了。而咖啡因具有抑制腺苷对神经元的抑制作用的功能,所以,① 。
但有人说,为什么喝了咖啡还是困?当你感到困的时候,( )。这时候,你不妨先打一个“咖啡盹”,让大脑先把腺苷骗醒,再让咖啡因“鸠占鹊巢”就比较容易了。小憩的时间不要超过30分钟,因为进入深度睡眠后再起来反而会更累。打“咖啡盹”的时间最好是下午1点至3点。太晚的“咖啡盹”② ,你可能会瞪着眼等天亮,因为咖啡因的半衰期是3~5小时。③ ,身体是需要及时休息的,过度依赖咖啡因并不是好事。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神经受体已经在你的大脑里与腺苷结合了,喝咖啡也无法让你变得清醒了
B.你的大脑里的神经受体已经和腺苷结合了,再喝咖啡也无法让你变得清醒
C.神经受体在大脑里与腺苷的结合,使得你就算喝咖啡也不会马上变得清醒
D.即使喝咖啡也不会变得清醒,是由于你大脑的神经受体已经和腺苷结合了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组卷:20引用:5难度:0.6
四、作文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长沮、桀溺二人隐在乡下耕田。孔子叫子路去向他们问路,他们听说是孔子,就对子路说:“滔滔者天下皆是,而谁以易之!”意思是,于今世道到处都是一般糟,谁能改变它呢?孔子听到这话叹气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大意是,我们生而为人就应做人所应该做的事,如果世道不糟,我自然就用不着费力气去改变它。长沮、桀溺看天下无道,就退隐躬耕,是朝抵抗力小的路径走;孔子看天下无道,就牺牲一切拼命去改变它,是朝抵抗力大的路径走。其实我们涉身处世,常面临两条路径,一是抵抗力小的,一是抵抗力大的。
上述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8引用:9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