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上海市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5/1/7 16:0:3
一、默写6分
-
1.按要求填空。
(1)亦余心之所善兮,
(2)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秦国灭亡的原因是
(3)《燕歌行》中,高适以“
(4)《书愤》中,最能体现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的两句是“组卷:0引用:2难度:0.9
二、阅读54分(一)
-
2.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语段一
①今天的人们为什么不再喜爱报告文学?报告文学为什么在今天会面临着如此尴尬的生存局面?从根本上说,就是报告文学作为一种“杂交文体”,它为今天的读者所带来的,只能是一种由困惑烦恼所生发出的无限尴尬。
②为什么说报告文学只能给今天的读者带来“尴尬”呢?主要是由于报告文学自身的“文体尴尬”,必然性地要在现代读者阅读过程中形成一种判断上的“价值尴尬”。这主要包括:其一,报告文学如何形成“阅读期待”?我们是应当从文学虚构的角度上去阅读作品,还是应当从其非虚构的纪实角度上去理解作品?我们是应当把它当成是纪实化或纪实风格的小说来读,还是把它当成是一种“被摆错了位置的新闻”来读?其二,评价报告文学或判断报告文学的价值,应当去把握怎样的标准?因为人们也不清楚,在对“报告文学”进行批评和评价时,到底应当遵循和把握怎样的标准。我们是要称赞作品的现实性(包括历史现实)、真实性、及时性和即时性(亦即新闻性),还是要称赞作者的虚构能力和语言表现功力?人们在正式进入阅读过程之前,就要对所阅读的文本有文体上的了解。知道自己所面对的是什么文体类型的文本,知道对于这种文体类型的文本应当采取什么样的“阅读态度”。就像人们不能用小说的阅读准备去进入诗歌,也不能以诗歌的阅读准备去看电影或戏剧。
③然而,当人们面对报告文学的时候,情况则就完全不同了。在对报告文学的阅读活动开始之前,人们通常就难以判断:自己对这次阅读活动究竟应该持一种什么样的“期待”需要,自己所进行的究竟是“文学性阅读”,还是“新闻性(纪实纪录性)阅读”?读者是否需要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的“文学真实”和“新闻事实”去进行甄别?一句话,伯乐相的到底是马,还是驴?还是,伯乐说是马就是马,说是驴就是驴?裴显生在《中国新闻文学史》的《序言》中提出:“其实,新闻和文学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两者之间存在着广阔的交叉地带……如报告文学等样式的作品,就很难简单地说它是新闻作品,还是文学作品。”显然,裴显生看到了报告文学的非驴非马的“文体”特点。不过,他还说了错话。因为对于报告文学,不光你简单了说不清楚,就是复杂了,你还是说不清楚。因为它本来就让人不清楚。
——节选自《报告文学:文体的时代尴尬》语段二
①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之路并不平坦,对报告文学由名称到内涵再到艺术建构的非议、质疑、批判和否定之声不绝于耳。近年来,有批评者又一次对报告文学展开了否定的攻势,他们认为“有一种文体确实正在衰亡,那就是报告文学或纪实文学……”。
②这种观点实质上是认为报告文学的叙事伦理(逻辑)不成立,用一位论者的话说就是:“它既承诺客观的‘真实’,又想得到虚构的豁免,天下哪有这等左右逢源的便宜事?”这种指责并不新鲜,因为①它其实是将“报告”等同于“真实”、将“文学”等同于“虚构”的老调重弹,其本质在于对某一种狭隘文学观的固守———即文学等于虚构,而只有虚构才能称得上是文学。
③按照这种逻辑推演,作为一种“文学”文体,当然只能走“虚构”这一条道,否则,不虚构,毋宁死。而在我看来,②报告文学并不存在叙事上的乱伦,在“文学”、“真实”与“虚构”的问题上,我比较认同德国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的理念,他说“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文学文本看做虚构之物,并理所当然地把这种认识看做一种常识。……我们认为,文学文本是虚构与现实的混合物,它是既定事物与想象事物之间相互纠缠、彼此渗透的结果。可以说,在文本中现实与虚构的互融互通的特性远甚于它们之间的对立特性。”美籍文学理论家雷•韦勒克也说过这样的话:“我们还必须认识到艺术与非艺术、文学与非文学之间的区别是流动性的,没有绝对的界限。我们必须承认有些文学,诸如杂文、传记等类过渡的形式和某些更多运用修辞手段的文字也是文学。”可以看到,在两位著名学者那里,③“文学”的内涵是完全不必局限于“虚构”的狭小圈子之内的。由伊瑟尔和韦勒克的话语出发,我想就报告文学的“文学”内蕴做这样一个理论的延伸,即“文学”本身理应包含有虚构与非虚构的因素,它在小说那里主要体现为以虚构为核心的文体建构方式,在报告文学中则不表现为虚构,而是除虚构之外,④通过语言、结构、视角来实现其文体富于艺术性的建构方式。这种建构方式可以充分显示出其作为非虚构文体的文学魅力。
——节选自《报告文学:作为非虚构文体的文学魅力》(1)语段一第①段划线句“杂交文体”的含义是
(2)关于两个语段,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语段一伯乐、马和驴分别比喻读者、文学真实与新闻事实。
B.裴显生认为报告文学不属于文学作品,而韦勒克则认为是。
C.语段二作者认为报告文学虽不能虚构,但仍然是文学作品。
D.语段一中报告文学存在的文体问题是语段二中其魅力所在。
(3)若要反驳语段一中对报告文学的认识,选择语段二中哪一个观点反驳最有力?
A.①
B.②
C.③
D.④
(4)语段二中“(报告文学)通过语言、结构、视角来实现其文体富于艺术性的建构方式,这种建构方式可以充分显示出其作为非虚构文体的文学魅力”。请以夏衍的《包身工》(节选)为例,从语言或视角角度,就其“文学魅力”写一则15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
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自来水龙头边挤满了人,用手捧些水来浇在脸上。“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作了她的名字。
这是杨树浦福临路东洋纱厂的工房。长方形的、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的工房区域,被一条水门汀的弄堂马路划成狭长的两块。像鸽子笼一般地分得均匀,每边八排,每排五户,一共八十户一楼一底的房屋,每间工房的楼上楼下,平均住着三十二三个“懒虫”和“猪猡”,所以,除了“带工”老板、老板娘、他们的家族亲戚和穿拷绸衣服的同一职务的打杂、请愿警之外,这工房域的墙圈里面住着两千个左右衣服褴褛而专替别人制造衣料的“猪猡”。
(节选自夏衍《包身工》)组卷:6引用:2难度:0.2
(五)
-
6.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伶官传序 ①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
②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③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④《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1)在第①段方框处填入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A.也
B.矣
C.哉
D.焉
(2)为第②段画线句加上标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B.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C.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D.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3)下列对文章相关语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呜呼”起笔,语气迂曲舒缓,表达了作者对伶官误国的深沉感慨。
B.“遣、请、盛、负、纳”五个动词,凝练生动地写出庄宗复仇征战的情况。
C.“一夫夜呼……泣下沾襟”,写庄宗亡国败逃时的衰颓之景,颇具画面感。
D.第③段末用两个反问,表达对“得难失易,成败于人”的肯定,语势强烈。
(4)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点出中心论点观点:盛衰之理,在天命,更在人事。统领全文。
B.第②段言“忧而盛”,第③段言“逸而衰”,对比鲜明,抑扬有致。
C.末尾议论由个别到一般,使文章主题升华,具有更广泛的醒世意义。
D.本文意在借古讽今,告诫当朝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5)有人认为本文对于“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论证并不充分,你怎么看?请简述理由。组卷:20引用:3难度:0.4
三、作文40分
-
7.生活中,大家往往喜欢一门心思做自己热爱的事,却发现常常需要做很多不得不做的事。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题目自拟;(2)不少于800字。组卷:9引用:2难度: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