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年江苏省新高考语文冲刺试卷(九)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20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这标志着我国的媒体融合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任务也进一步升级,媒体融合需要走向纵深发展。在此背景下,作为媒体融合主要动力的传统媒体人,如何快速适应新媒体时代、努力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这是不容回避的自我革命。
          融媒体环境下,传播格局和传播生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媒体不再局限于原来的传播介质,而是向着网络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建设全媒体传播渠道,延伸服务链条,在服务内容和手段上实现转型。传统媒体人置身其中,既要牢牢守住主流舆论阵地,又不能抛弃新媒体阵地,因此必须主动转变观念,颠覆传统思维,树立媒体融合理念,调整工作状态,适应新媒体时代。颠覆传统思维就必须消除新媒体是传统媒体的附属和延伸这一错误的观念,要在新旧媒体一体化发展的体系下,主流媒体牢牢占据互联网上的舆论引导主动权,实现媒体间的“资源通融、内容兼容、宣传互融和利益共融”。
          大众传媒时代,传统媒体习惯用受众来界定他们的信息传播对象;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更多地使用用户来定义他们的传播对象,强调用户是产品使用和服务的对象。新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信息的社会传播模式,社会个体成为社会传播的基本单位,并且根据自己的需求重新定义了传播方式和内容,对用户的精准把握和个性化的推送成为新媒体传播的重要特点。
          可见,传统媒体从不缺少内容,缺少的是对用户的精准把握和个性化的服务。如果用户不能获得良好的信息体验,就会转而选择其他媒体。因此,传统媒体人要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意识,了解用户需要什么信息,目标是什么,按照用户的媒体消费需求进行内容生产,细分用户市场,精准推送产品,培养用户对于自己建设的新媒体平台的认知度、依赖度和忠诚度。
          传统媒体要推动媒体融合向前发展,就要重新定义服务,因为所有信息的推送都要带着服务才有黏合度。从大处着眼,主流媒体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从小处着眼,主流媒体要放下身段,将发展用户、聚集用户作为重要抓手,将新闻报道转变为服务实践,积极改善用户服务体验。服务通常借助于平台实现,因而传统媒体要加强平台的建设能力,整合资源,为用户提供服务。
          媒体融合给传统媒体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也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传统媒体人必须加强学习,努力提升自我,尽快适应时代,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更好地推动传媒行业的健康发展。
    (摘编自梁燕《传统媒体人如何快速适应新媒体时代》)材料二:
          相对于传统媒体,当前对新型媒体的管制相对宽松。诸如近些年出现的网络电视,由于能够兼容电信和广电,从而由多个部门共同监管。伴随运营工作的开展,行业利益的争夺也渐渐浮出水面。单从手机终端来看,运营商为了能够将APP植入手机中,就必须具备多个部门颁发的牌照。
          伴随科技水平的提升,媒体融合的价值越来越高。媒体技术的快速进步,直接影响用户的基本取向,从而也对媒体融合带来了诸多影响。正是这一因素,我们国家的媒体融合直接和技术发展有所关联。尤其是传播模式和媒体形态实际联系极为明显。
          对于媒体来说,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人才一直都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只有掌握了大量具备跨媒体能力并且懂得管理的全面人才,才能在媒体完成融合之后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很多人才虽然了解媒体,却不懂得如何管理;同样,有些人才虽然懂得管理,却对媒体的了解非常少。正是这一情况,当前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
    (摘编自王红萍《浅谈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
    材料三:
          从社会关系重塑角度看,应以用户为中心,重建与用户的新型连接关系。以用户为中心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内容生产上,吸纳用户意见,注重场景化生产和互动式、沉浸式体验;关系维护上,以用户画像为依据,开展精准化、个性化服务;渠道建设上,吸引用户分享传播,构建多元传播体系。在这方面,头部媒体和中央级媒体一直走在前列。《人民日报》加快推进融合步伐,建设融合传播矩阵,不断推出爆款融媒产品,报网端微十多种载体覆盖用户近8亿人次。在建军90周年之际,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互动H5《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仅8月1日建军节当天的浏览次数就达到3.94亿。以用户为中心守正创新,主流媒体迸发出超强传播力。当前,主流媒体思想观念上的“破圈”成效越来越显著,地方主流媒体也在积极突破,在重大叙事中议程设置能力逐渐增强,爆款产品百花齐放。
    (摘编自段梦《主流媒体在“破圈”与“建圈”中的迭代升级与深度融合》)(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主流媒体应积极发挥新媒体作为传统媒体的附属和延伸作用,像《人民日报》一样不断推出爆款融媒产品。
    B.大众传媒时代,传统媒体信息传播对象是“受众”,受众是被动接受者,可见传统媒体人缺少服务意识。
    C.传统媒体缺少了对用户的精准把握和个性化的服务,如果用户能获得良好的信息体验,就不会选择其他媒体。
    D.媒体融合需要向纵深方向发展,因此无论是作为媒体融合主要动力的传统媒体人,还是新媒体人,都应主动求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媒体要推动媒体融合向前发展,就需要加强平台的建设能力,整合资源,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
    B.近年来出现的网络电视,由多个部门共同监管,行业利益争夺逐渐浮出水面,这就需要对新型媒体进行更加科学的管理。
    C.以用户为中心,需要媒体人重建与用户的新型连接关系,根据用户的媒体消费需求进行内容生产,并精准推送产品。
    D.互动H5《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获得成功,可以看出主流媒体吸纳了用户的意见,注重了场景化生产。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具备媒体融合特点的一项是
     

    A.某报业集团近日开展了“百年路,忆峥嵘--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征文活动,并将获奖文章在报纸上公开发表。
    B.“学习强国”APP用户可以通过“强国通”板块创建和加入学习组织,还可以发起视频会议、邀请好友展开对战答题。
    C.湖北广播电视台的长江云平台建设了电子政务大厅,当地政府部门已经落户平台,及时发布老百姓关注的各类信息。
    D.江西电视台在2021年全国两会报道中,借力新华智云,推出的《两会云指数》《江西成绩单》等媒体产品引起广泛关注。
    (4)请简要概述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学校校长办公室邀请你参加“利用新媒体,营造好氛围”的论坛活动,请你结合材料二、材料三,拟写发言提纲。

    组卷:19引用:5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红灯笼
    李云雷
          ①那时候俊江大爷最吸引我们的,是他会扎灯笼。正月十五元宵节,也是灯节,村里家家都要张灯结彩,小孩子们也要点灯笼。对我们来说,那时挑着一只灯笼,在夜里到各家去串门,比比谁的灯笼好看,是最好玩的一件事了。
          ②俊江大爷扎的,就是小孩子玩的这种灯笼。他的手艺很高,在周围三里五村很有名,不少人专门等着买他的灯笼。这种灯笼的制作工艺并不复杂,但最讲究的是扎骨架的技术,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还要扎得结实牢靠,这样从外面看着明晃晃的,但又不至于让火苗舔着了灯笼纸,或者很快就散了架。
          ③一进腊月,俊江大爷就开始忙了,我们那里年前腊月二十七是大集,他要扎出一批灯笼来,赶到这个集上去卖。那个时候,俊江大爷家就成了一个制作灯笼的小作坊,不只是俊江大爷一个人忙,全家老少齐上阵,扎的扎,印的印,糊的糊,屋里点着一盏煤油灯,火苗挑得旺旺的,全家人围坐在桌子边干活,说说笑笑的。
          ④那个时候,黑五虽然很小,但也跟着大人一起干活,我去找他玩,他也很少出来了,他娘说他,“你在这儿帮不上啥忙,还净添乱,快出去玩去吧。”黑五有时候不出来,有时候出来了,在外边玩一会儿就又回去了,他说:“我还得回去扎灯笼呢。”黑五可以扎灯笼,那是最让我羡慕的了,因为他家扎灯笼,过年的时候,他就可以挑一只最大最好看的灯笼,在整个村子里游来荡去的,那个时候他是多么神气!他还可以参与扎灯笼的整个过程,这在我们看来都是很神秘、很好玩的事。可是我们都不知道,整个村子里的小孩,只有黑五知道,你说他该有多得意!
          ⑤俊江大爷去卖灯笼,黑五也跟着去。到了年根底下,集上的人多了起来,俊江大爷将灯笼装满一辆地排车,赶着驴车到集上去卖。俊江大爷拉着一辆车子,走遍了我们这里的十里八乡。车头上竖起一根竹竿,高高地悬挂着一只红灯笼,在风中飘飘摇摇的,别人很远看到,就知道是卖灯笼的来了。
          ⑥据说俊江大爷扎灯笼的技艺,是跟宫里的一个工匠学会的,那时候他还在我们村地主二力的爷爷家扛活。这个工匠是我们这里的人,早先在皇宫里做匠人,民国后从宫里被赶了出来,辗转回到老家,在乡间靠手艺谋生,走街串巷,在很多村子里游荡。那一年冬天,他来到我们村里的时候,病倒在路上,在风雪中差点冻死,俊江大爷救了他,将他拉到自己的窝棚里,给他烤火,为他端水送药,足足养了一两个月。这个匠人病好之后,无以报答,那时候正赶上过年,他就教给了俊江大爷扎灯笼。
          ⑦在我们小的时候,扎灯笼只是俊江大爷的副业,那时候刚刚包田到户,一家家干劲都很足,俊江大爷发家致富的劲头也很大,家里人都说,俊江大爷真是能干,这么大年纪了,又是种地,还去放羊。又说,俊江大爷年轻时吃了不少苦,他有很长时间都在做乡村里最累的活--脱坯子,据说俊江大爷一天能脱一千块。俊江大爷这么卖命地干活,一是家里穷,不干活没有办法;二是他是个认死理的人,无论做什么他都认一个理,从不偷奸耍滑,说干多少就干多少,要干就拼命地干。跟村里人交往,俊江大爷也认老礼,讲直礼,我大爷比他大,他还在世的时候,每年过年俊江大爷去拜年,到了院里,他都真的跪下来磕头,别人看他年纪那么大,怕他摔着,赶忙去拉,他已经跪下了,认认真真地磕一个头才起来。
          ⑧土改那个时候,俊江大爷也认死理,他怎么也想不明白,“主家”的地怎么说分就分了,怎么就分给自己了?他说,那不是人家的么,咱们分人家的地,那跟土匪老缺不是一样了吗?那时候我衍奎大爷是贫农队长,他和工作组给他做工作、讲道理,说那些土地本来是地主剥夺我们贫下中农的,现在分地,就是把我们的土地再夺回来。这个道理俊江大爷怎么也弄不懂,批斗会之后,他一个人夜里趁黑偷偷跑到主家,把分给他的衣服和粮食,又给主家还了回去。他去还,二力的爷爷也不敢要,两人在那里推推搡搡,让值夜的民兵发现了,将他们俩带到了大队部,等问清了事情原委,我衍奎大爷大发雷霆,瞪起眼珠子大骂了俊江大爷一顿,俊江大爷不敢吭气,最后嘟嘟囔囔地说:“你想骂就骂吧,反正我娘就是你婶子,骂我也就是骂你自个儿。”“你说啥!”衍奎大爷像火上着了油,噼里啪啦又骂了他一顿。二力的爷爷被晾在一边,这时赶忙去劝,“别骂了,都是自家兄弟,打断骨头连着筋……”他的话还没有说完,衍奎大爷就厉声喝止了他,“滚一边去!两个贫下中农吵架,哪有你说话的份儿?”
          ⑨最后俊江大爷分到了土地,在我们村西南有一大块。那天工作组丈量完,打好界桩,天已经晚了,他们走后,俊江大爷还在地里,他在自己的土地上走来走去,想到这些土地就是自己的了,既不敢相信,又感到惊喜。他抓起一把泥土,迎着夕阳慢慢撒下来,看着那些土缓缓落到地上,腾起一阵烟尘,他的眼泪默默地流了下来。天色渐渐黑了,他坐在地头上,抽了一袋又一袋旱烟。
          ⑩那一年,过年的时候,俊江大爷扎了一串红灯笼,在他家大门的门楣上挂成一排,在风雪中飘摇,喜气洋洋的。也就是从那一年开始,每年一到腊月,俊江大爷都会扎上很多红灯笼,挂在自家的门上,送给我们院里的孩子,也拉着车子到外面村子里去卖。一到过年的时候,我们村里的孩子都会提着红灯笼,在夜里互相串门,说笑,打闹,星星点点的火光,照亮了我们村里的暗夜。
    (节选自《再见,牛魔王》小说集,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那时候俊江大爷最吸引我们的,是他会扎红灯笼”,“红灯笼”这个具有传统色彩的意象的出现,增加了小说厚重的文化感。
    B.文中强调小孩玩的这种灯笼“最讲究的是扎骨架的技术”,一方面体现俊江大爷做活不偷奸耍滑,手艺高超,另一方面也体现他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C.第四段中“这在我们看来都是很神秘、很好玩的事”“整个村子里的小孩,只有黑五知道”,以黑五的“得意”凸显乡土社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D.文章以回忆的笔触,描写分到土地后俊江大爷的一系列动作,极具电影的镜头感,艺术地刻画出主人公“不敢相信”“又感到惊喜”的复杂心理。
    (2)对文中划线语段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儿童的眼光亲密地打量与铭记“门楣上挂成一排的红灯笼”,有着强烈的暗示意味,或者说是一种隐喻,昭示着丰富而动人的意蕴。
    B.写“俊江大爷仍然拉着车子到外面村子里去卖灯笼”,与前文照应,既展现手工艺人走街串巷养家糊口的社会生活,也表现了底层农民的勤劳。
    C.文段以叙述性的句子为主,多使用短句,显现出强烈的抒情意味,尾句“照亮了我们村里的暗夜”以暗喻讴歌了土改后中国农村越来越好的生活。
    D.文段反复强调“那一年”,以回忆的口吻构建小说的艺术情境,形成一种独特的叙事基调,于平淡质朴中自有一番真实。
    (3)小说第6节叙述俊江大爷学艺经历,这样写有什么特点及好处?
    (4)英国评论家弗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两个美学概念,其中“圆形人物”指文学作品中具有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请从小说中选择两个人物简要分析。

    组卷:25引用:3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鲍永字君长,上党屯留人也。父宣,哀帝时任司隶校尉,为王莽所杀。永初为郡功曹。莽以宣不附己,欲灭其子孙。都尉路平承望风旨,欲害永。太守苟谏拥护,召以为吏,常置府中。永因数为谏陈兴复汉室、剪灭篡逆之策。谏每戒永曰:“君长机事不密,祸倚人门。”永感其言。及谏卒,自送丧归扶风。路平遂收永弟升。太守赵兴到,闻乃叹曰:“我受汉茅土,不能立节,而鲍宣死之,岂可害其子也!”敕县出升,复署永功曹。时有矫称侍中止传舍者,兴欲谒之。永疑其诈,谏不听而出,兴遂驾往,永乃拔佩刀截马当胸,乃止。后数日,葬诏书果下捕矫称者,永由是知名。更始二年征,再迁尚书仆射,行大将军事。永虽为将帅,而车服敝素,为道路所识。时赤眉害更始,三辅道绝。光武即位,遣谏议大夫储大伯,持节征永诣行在所。永疑不从,乃收系大伯,遣使驰至长安。既知更始已亡,乃发丧,出大伯等,封上将军、列侯印绶,悉罢兵,但幅巾与诸将及同心客百余人诣河内。时攻怀未拔,帝谓永曰:“我攻怀三日而兵不下,关东畏服卿,可且将故人自往城下譬之。”即拜永谏议大夫。至怀,乃说更始河内太守,于是开城而降。建武十一年,征为司隶校尉。帝叔父赵王良尊戚贵重,永以事劾良大不敬,由是朝廷肃然。永行县到霸陵,路经更始墓,引车入陌,从事谏止之。永曰:“亲北面事人,宁有过墓不拜!虽以获罪,司隶所不避也。”遂下拜哭尽哀而去西至扶风椎牛上苟谏冢帝闻之意不平问公卿曰奉使如此何如太中大夫张湛对曰:“仁不遗旧,忠不忘君,行之高者也。”帝意乃释。
    (选自《后汉书•卷二十九》,有删改)【注】①更始:公元23年,刘玄被拥立为帝,质复汉朝国号,建立更始政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遂下拜/哭尽哀而去/西至扶风/椎生上苟谏冢/帝闻之/意不平/问公卿曰/奉使如此何如/
    B.遂下拜/哭尽哀而去/西至扶风椎牛/上苟谏冢/帝闻之意/不平/问公卿曰/奉使如此何如/
    C.遂下拜/哭尽哀而去/西至扶风/椎牛上苟谏冢/帝闻之意/不平/问公卿曰/奉使如此何如/
    D.遂下拜/哭尽哀而去/西至扶风椎牛/上苟谏冢/帝闻之/意不平/问公卿曰/奉使如此何如/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舍,指古时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处所,《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舍相如广成传”的“传”即同此义。
    B.三辅,又称“三秦”,西汉时本指治理长安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
    C.行在,即“行在所”,一是指天子所在的地方,二是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文中是第一个意思。
    D.北面,古时臣子面向北方朝见天子,故以“北面”指天子的地位,后来又指“弟子行敬师之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鲍永聪明果断。他怀疑有人假冒侍中身份来访,在劝阻赵兴无效的情况下,拔刀割断了马胸前的皮带,避免了赵兴受骗。
    B.鲍永生活俭朴。他虽为位高权重的将帅,然而乘坐的车辆装饰却很破旧,因为这一特点,他很容易为路上的行人所辨识。
    C.鲍永能言善辩。光武帝攻打怀州,三天都没能攻下,于是请鲍永去城下劝降,鲍永三言两语就让河内太守打开城门投降。
    D.鲍永行事谨慎。光武帝即位,派遣储大伯征召鲍永,鲍永有所怀疑而没有听从,待派人确认更始帝已死才去投奔光武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我受汉茅土,不能立节,而鲍宣死之,岂可害其子也!
    ②帝叔父赵王良尊戚贵重,永以事劾良大不敬,由是朝廷肃然。
    (5)鲍永为何要亲自护送苟谏的灵柩回到扶风?请简要分析。

    组卷:9引用:4难度:0.7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 8.如图为中国农业大学2020年本科录取通知书外部图案,红色布面搭配烫金纹样,寓意金榜题名,给人祥和喜庆之感。该通知书内页采用麦穗边框纹样,处处呈现农业元素;内页底纹为麦穗网格,象征广阔的田野。内页还专门附有写给入学新生的“校长寄语”。
          请你以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口吻,给该通知书设计一段“校长寄语”,要求符合人物身份,体现学校特色,不超过50字。

    组卷:2引用:2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看,风吹那个草低哎见牛羊。”
    这首已经传唱了70余年的《沂蒙山小调》,唱出了巍巍蒙山、滔滔沂水,更唱响了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
          虽然《沂蒙山小调》蜚声海内外,却少有人知道,这首民歌的前身在抗日战争时期,便出色地发挥了瓦解敌人、教育群众、鼓舞我军斗志的重大作用。诞生于那段峥嵘岁月的沂蒙精神,早已成为八百里沂蒙大地的筋骨,融于千万沂蒙老乡的血肉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沂蒙人在这片古老土地上创造着时代伟业。
          进入新时代,红色基因依然焕发无穷生命力。沂蒙精神,是全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请以“红色基因的传承与新生命力”为主题,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30引用:2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