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聚热点,试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就在全国掀起一波背诵《满江红•怒发冲冠》的时候,网友发现全国通用的中学语文教材竟然从未选编过这首词,由此引发一场讨论。
:这首词影响力这么大,为什么不选入教材呢?
:有专家公开表示,《满江红•怒发冲冠》的作者可能并不是岳飞,岳飞传世的作品也不少,总体风格比较质朴,而《满江红•怒发冲冠》惊艳世人,享誉千古。
:我了解到这首词从未在宋代的作品集中收录,它基本在明代才开始流传。词中的贺兰山在河套以西,当时属西夏国,与宋朝无战争,与史实不符。
:语文教材选编篇目是十分慎重的,我还查到岳飞儿子在给父亲作传记时,居然没有收录这么重要的一首词,不符合传统做法。
:我认为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并不重要,这首词向我们表达的爱国情感才是我们需要学习和传承的。同时,我们现在中学时期的语文教材并不缺少涵养爱国情怀的文学作品,对于这首有争议的词作还是慎重为好。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3.1.29)【材料三】
1月27日,一则视频显示河南周口某景区的游客排起长队,在岳武忠祠打秦桧跪像,甚至有人用鞋抽打。据说,每年打“秦桧”的游客都很多,随着电影《满江红》的热映,今年春节期间到景区内打“秦桧”的人骤增。
打“秦桧”不是罕见的“社会活动”,在其他景区也出现过,甚至还衍生出一些风俗层面的深层解读。比如周口当地人介绍,这是寓意祈福消灾,通过打“秦桧”转移身上的疼痛。其实,民众或打或骂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对历史的态度,且古已有之。据传油条的起源就是民间百姓用“油炸烩”(谐音“桧”)来泄愤。岳飞墓前还有一道名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人们为铸成奸臣像的白铁而感到可惜,和打秦桧像有类似之处,都是在无生命之物上投射了情感、代入了人格。这种来自民间的朴素情感,具有一定合理性,至少为历史评判增添了一个维度。
但在近千年后的今天,人们是否还需要用脱鞋抽打的方式来表达态度、发泄愤怒呢?据介绍,此前该景区在秦桧跪像周围设置了围栏,禁止游客拍打,后来听取了多方意见又开放,但强调打“秦桧”要讲文明、讲秩序。秦桧之后,历史已经发展近千年,人们已经知道了何谓文明,已经知道了体面、节制的具象表达。这不是让人们放下对“秦桧”这样的恶人的仇恨,不是丧失历史态度的意愿,更不是放弃了嫉恶扬善的基本价值,而是在启示人们应以文明的方式,施以历史的审判。
从历史研究层面梳理秦桧的所作所为,分析他的手腕与心境,剖析他的真实面貌,才是对他最釜底抽薪的打击。只有这样,他所有的持体、诡辨才会被戳穿,丑态与恶毒才会暴露于天下,也只有达样,他才会真正遗臭万年,今后世“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对普通人来说,游览、观影或是读书,都不失为一种历史参与。人们对秦桧的鞭笞,其就藏在对眼前风物、影像文字的解读中,人们多了解一分历史,把秦桧钉在耻辱柱上的那颗钉子,便会再楔进去一分。
而至于脱鞋拍打,人们既已知是“不文明行为”,也没必要继续了。何谓文明,至少从小处来说就是减少不必要的暴力展示,没必要在公共场合丧失体面。仔细想想,岳飞也好,其他仁人志士也罢,本质上他们捍卫的都是文明。我们如今迈入现代社会,那些文明的价值理念与行为模式,应当牢牢守住。
(选自《光明日报》2023.1.29,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优秀的电影作品可提升观众对历史的关注度并激发嫉恶扬善的情感。
B.中学语文教材的选编非常严谨,既要考虑思想性,也要符合科学性。
C.民众炸油条是古已有之的一种民间风俗,是普通人祈福消灾的方式。
D.材料三多处运用举例论证,材料详实,内容丰富,论证具有说服力。
(2)春节期间《满江红》上映,请参与体验并完成以下任务。
①观影前,晓语想了解今年“春节档电影票房”的资讯,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
②《满江红•怒发冲冠》的作者被认定为“岳飞”,晓语觉得有争议,请帮她阐述理由。
(3)观影后,晓语参加影院“暴打虚拟数字跪像”的体验活动。你认为这种活动有何意义,请简要分析。
(4)影片上映后,岳武忠祠打“秦桧”的人数骤增。晓语查找了新闻评论(见“材料三”),文章是如何针对此现象展开论述的?请帮她简要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