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2021年单元测试卷(11)

发布:2024/11/15 8:3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现代社会来临之前,民歌一直就是时尚。“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作为口头语言艺术的民歌,其起源即昭示着人类的起源。人类自脱离动物界的那一刻起,也就开始了超越性的审美活动,这种审美很自然地体现在他们的言谈歌咏之中。作为中国文学起源佐证的两言《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实”,就是越人之歌;而作为中国文学源头的元典《诗经》,其“国风”部分也是民歌歌词的总汇。从先秦的歌谣,到汉魏乐府,再到唐宋间的曲子词、竹枝词等体式的流变,民歌生长在百姓的唇吻和心灵之上,始终是社会风尚的主要组成部分。明代沈德符记录了万历年间江南小调的流行状况“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以至刊布成帙,举世传诵,沁人心腑。”马克思说:“民歌是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在我们看来,民歌又何尝不是一部时尚史呢?
          问题是,当今天很多人在叫嚣“娱乐至死”、张扬多元价值的时候,当多数民歌所描述的农耕甚至游牧、渔借生活情境离绝大多数人已很遥远的时候,我们还需要和民歌生活在一起吗?
          解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怎样理解现代性与传统之间的关系。现代性并非一种全然固定的僵死结传统之间的关系。现代性并非一种全然固定的僵死结构,它应该是开放的,既对空间开放,也对时间开放;它应该是一种建构性的场域,在这个场域中间我们可以把现代性变得更加符合人的需要,人的诗意生存的需要。这样来理解,传统就不再是一个被降服、被审判、被耻笑、被切割、被虚假玩弄的概念,而应该是唤起我们敬畏感的、我们借此和世界真诚连接的一种方式。我们通过传统洞开人类生命的本质存在,回归人类应然的统一存在。
          民歌正是自传统社会以来,人们和世界真诚连接自然洞开的一种生命的打开方式。在欣赏民歌的时候,我们感到在传统人文世界中找到了人应该为人的那种存在的方式,我们觉得人应该那样和这个世界进行美好的连接,应该那样诗意地栖居。这种人的本真的状态,并不以样貌的陈旧而过时。反倒是,我们越是在非熟人社会孤独地存在,越需要追寻这种源自文化母体深处的熟稔和亲切。同时,在民歌的歌唱中,艺术活动和人的肉身体验、生命器官高度合一,是在深层次上对人的主体性的高度弘扬。在歌唱中,身体这一自然客体、心灵寓体的能量被强烈激发,人的主体意义被充分地释放,这是艺术的解放,更是人的解放。
          今天,我们在理解民歌价值的时候,应该有更宽广更深层的追问。唯有如此,我们对民歌艺术存在和发展的生命力才可能会有更多的期待。而对民歌的自信也正是民族文化自信的一部分。
    (摘编自杨晓华《民歌,可以重新成为时尚吗?》)(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自诞生之日起,人类就自然地通过言谈歌咏开始了超越性的审美活动。
    B.《弹歌》《诗经》同为中国文学源头的元典,二者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
    C.借助对民歌的欣赏,人们可尝试感知源自文化母体深处的熟稔和亲切。
    D.有了对民歌的自信才会有民族文化自信,民歌也才会有更大发展空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举例和引用的论证方法,简要概述了民歌艺术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历程。
    B.文章基于当今社会生活与民歌自身价值的激烈冲突,将论证推向了深入。
    C.文章以现代性与传统之间的关系为前提,阐述了民歌欣赏与歌唱的价值。
    D.文章主要论述民歌是否具有时代价值的问题,整体上采用了层进式结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克思认为民歌是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因而在现代社会来临之前,民歌一直就是时尚。
    B.将现代性视为开放的结构和建构性的场域,将有助于人们理解传统的意义。
    C.传统可用来洞开人类生命的本质存在,民歌正是这样一种生命的打开方式。
    D.人的主体性的弘扬和主体意义的释放,能够在歌唱民歌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组卷:3引用:1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诗词与音乐的碰撞,抑扬顿挫与绕梁三日的结合,《经典咏流传》的目的是让经典永流传。这档探索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的节目给诗词带来了不一样的演绎与解读。经典诗词的传承不应该只存在于语文课本中,更不应该只存在于老师逐字逐句的解释之中。每首诗词都有自身独特的意境和韵味,僵硬的讲解会破坏这份美感。诗和歌的结合,是回归也是创新,这种结合赋予了传统诗词文化一种新的传承形式。
    “寓教于乐”是教育工作者常常挂在嘴边的四个字,“教”是目的,而“乐”是手段,经典文化的传承也需要寓教于多种形式。传统文化有时离我们很远,远到反复朗读背诵,逐字逐句分析也觉得生僻晦涩,难以理解。传统文化有时又离我们很近,近到在一次游戏、一次欣赏风景或者是一次参观博物馆时就可以脱口而出。传统文化不应该只是在课堂与书本中,一些新颖独特的形式反而可以赋予文化新的生机,也更能唤起学生的兴趣。
    “文以载道,歌以咏志。”看似毫无关联的文章和音乐,恰恰提供了传承传统文化的一种思索。正如贺拉斯所言:“一首诗仅仅具有美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魅力。”传统文化本身并不缺乏独特的魅力,而新颖独到的形式则可以让这种魅力大放异彩,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乐意去探索经典文化。新颖的形式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古与今的碰撞,可以激荡出耀眼的火花,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活力。
    (摘编自吴一鸣《创新传承的形式》,《人民日报》2018年5月3日)材料二: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经过历史积淀的经典戏曲,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文化殿堂里占有重要一席,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丰润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渭南戏曲剧目繁多,素有“戏窝子”的美誉,秦腔、碗碗腔等剧种在此十分流行。当年一部《梁秋燕》,可谓轰动一时,至今令人津津乐道。坊间有言:“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足见《梁秋燕》在当时的影响力非同一般。如今,临渭区为学生们编排了《梁秋燕》《花木兰》《十二把镰刀》等经典传统戏曲,并组织专家编撰戏曲教材,同时成立校园戏曲兴趣班、戏剧社团,开展中小学生戏曲大赛,这就为普及戏曲艺术课程,实现“戏曲进校园”活动常态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戏曲进校园,无疑对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增加艺术细胞、加强艺术修养,都有显而易见的好处。作为美育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戏曲进校园让中小学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亲密接触,既能启迪思维,又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寓教于乐,把宣传和思想教育渗透到娱乐活动之中,为中小学生“减负”助力。
    (摘编自雷钟哲《传承传统文化要跟上时代步伐》,《陕西日报》2018年11月21日)材料三:
          为进一步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五四”青年节前夕,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邀请到重庆国学院院长、重庆市人民政府参事刘明华到校参与“国学传承与文化自信”讲座,并指导传统文化进高校的有关工作。
          据了解,本次讲座是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五个‘一’”系列活动之一。该学院已经连续五年举办“五个‘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每年以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为主题,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举办各类传统文化活动。
          活动现场,刘明华从国学热的背景、国学的内涵、从大师风骨看文化自信三个角度,为大学生们解读了2017年发布的“两办国学传承十八条”,指出在这两个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被国学所吸引,意识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他认为,国学的内涵就是传统文化,形式以文言为主,内容为经史子集,学科属于文史哲,中心内容是儒释道。他向大家介绍了以对繁体字的坚持表达文化自信的吴宓、被誉为“最后一位儒家”的梁漱溟两位国学大师的事迹,告诉同学们风骨源自于文化的力量,鼓励大学生为实现文化强国梦而努力。
    (摘编自《传统文化进校园传承国学经典增强文化自信》,华龙网2018年5月3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咏流传》节目对传统诗词做了不一样的演绎和解读,这启示我们诗词的传承不能只靠课本,而应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形式。
    B.诗词和音乐结合是诗词传承的一种创新形式,能够展现诗词的魅力,并吸引更多的学生去探索经典文化。
    C.渭南地区戏曲进校园活动的成功推行说明,不断提高人民的戏曲文化修养,有助于戏曲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D.重庆工商大学举办“国学传承与文化自信”讲座,目的在于向学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鼓励他们为实现文化强国梦而努力。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三中刘明华列举吴宓和梁漱溟的事例,意在说明两位大师都从国学中汲取了力量,鼓励大学生应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
    B.经典诗词若只是简单地依靠老师在课堂上逐字逐句生硬地讲解,那么它们本身所具有的意境和韵味就会受到破坏。
    C.有时反复朗读背诵和逐字逐句分析传统文化中一些诗词仍会让人感到晦涩难解,这便加大了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难度。
    D.素有“戏窝子”之称的渭南地区为学生编排了经典传统戏曲,邀请专家编写戏曲教材,实现了“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常态化。
    (3)根据上述材料,请概括出传承传统文化的措施有哪些。

    组卷:8引用:8难度:0.6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三小题,15分)

  •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永远的门
    邵宝健
          江南古镇。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一式古老的平屋,布局多年未变,可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见多了。
          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的常住人口各自为一人。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
          郑若奎就住在潘雪娥隔壁。
    “你早。”他向她致意。
    “出去啊?”她问话,擦身而过,脚步并不为之放慢。
          多少次了,只要有人有幸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就是这么几句。这种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
          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了吧,苗条得有点单薄的身材,瓜子脸,肤色白皙,五官端正,风韵犹存,衣饰素雅又不失时髦。她在西街那家出售鲜花的商店工作。邻居们不清楚,这位端丽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
          郑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之后,迁居于此。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说是一个缺乏天才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头发黄焦焦、乱蓬蓬的,可想而知,梳理次数极少。背有点驼了。瘦削的脸庞,瘦削的肩胛,瘦削的手。只是那双大大的眼睛,总烁着年轻的光,烁着他的渴望。
          他回家的时候,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蜡梅……应有尽有,四季不断。
          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花瓶里。
          他没有串门的习惯。下班回家后,便久久地耽在屋内。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洗碗,洗那只透明的蓝色高脚花瓶。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噘着嘴,极小心地捧回屋子里。
          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雪娥的卧室隔开。
          一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紧贴墙壁置在床旁。这只书架的右上端,便是这只花瓶永久性的位置。
          除此以外,室内或是悬挂,或是傍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和他自己的画作。
          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制造得出的那种温馨的气息。
          可是,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擦拭得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冽冽,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
          同院的邻居们,曾经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里出现。当然,这个奇迹从来就没有出现过。
          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
          秋季的一个雨蒙蒙的清晨。
          郑若奎撑着伞依旧向她致意:“你早。”
          潘雪娥撑着伞依旧回答他:“出去啊?”
          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来了,却不见他回家来。
          即刻有消息传来: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画时,心脏跳动异常,猝然倒地,刚送进医院,就永远地睡去了。
          这普通的院子里就有了哭泣。
          那位潘雪娥没有哭,眼睛却是红红的。
          花圈,一只又一只。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
          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
          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而又突然。
          人们在整理画师遗物的时候,不得不表示惊讶了。
          他的屋子里尽管灰蒙蒙的,但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擦拭过似的,明晃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的一束白菊花,没有枯萎。
          当搬开那只老式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圆了。
          门!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
          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原来如此!
          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哀情和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成了一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
          不过,当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却“哇”地喊出声来--黄铜拉手是平面的,门和门框平滑如壁。
          一扇画在墙上的门。
    (有删改)(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对故事发生的环境进行了描写,“一式古老的平屋,布局多年未变,可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见多了”,作用是营造氛围。
    B.小说中写邻居们不清楚潘雪娥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没有结过婚,文章以此来说明邻居们有猎奇心理,对潘雪娥的人生充满了好奇。
    C.郑若奎回家的时候,常常会带回一束鲜花,而潘雪娥在西街花店工作,这是作者埋下的伏笔,郑若奎去潘雪娥工作的花店买花实际是为了表达爱意。
    D.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花圈和被擦得明亮洁净插着白菊花的花瓶,都暗示了潘雪娥对于这份感情的珍视和惋惜。
    (2)文中邻居们的情绪经历了多次变化,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3)小说中多次出现对高脚花瓶和鲜花的描写,这些描写有哪些方面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组卷:10引用:4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5个字。
    “2020中国书店大会”发布的《2019-2020中国实体书店产业报告》显示,2019年实体书店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图书销售网点同比增长4%,特别是连锁书店规模迅速扩张,其中位居榜首的江苏凤凰新华书店已拥有1327家门店,渔书则以275家门店在民营书店中排名第一。该报告同时显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实体书店转型和渠道下沉的不断推进,乡村书店正在全国不少省市迅速兴起,成为2019年实体书店发展的一个亮点。据介绍,河北省乡镇以下新华书店2018年不超过10家,而截至2019年10月已超100家。不过,实体书店规模不断扩张的同时,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全行业的销售收入虽有增长,利润却在下降。如果没有政府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一些书店生存都是问题。

    组卷:55引用:23难度:0.9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两亩水田,数丛竹树。白天种地植树,晚上织布制锦,闲时教村民唱山歌……这是90后小徐的生活状态。小徐痴迷于本民族传统文化,2016年在大学声乐专业学习两年后,不顾师长挽留、父母反对,退学回到农村老家。“我知道我想要什么。”回到村里,他四处拜师走访,学习芦笙和长鼓的做法,组织村民艺术团进行表演。父母由反对变成支持,村里人也加入其中,积极传承发扬本民族文化。他说,还有许多灿烂多彩的传统文化值得去挖掘和传承,他这辈子就打算干这事。
          对于以上事件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组卷:25引用:10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