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2021年同步练习卷(4)
发布:2024/12/3 19:0:2
一、选择题。
-
1.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组卷:459引用:5难度:0.8
二、填空题。
-
2.写出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甚矣,汝之不惠!
(4)是焉得为大丈夫乎组卷:425引用:5难度:0.8
三、课内阅读。
-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①月色入户 ②欣然起行 ③念无与为乐者 ④水中藻、荇交横
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文章第①②句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叙述自然流畅。
C.文章第②③向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D.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4)文中“闲人”一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的情感,请参照示例,写出你的理解,并说明理由。
示例:闲人——表现出苏轼的自得之情。月夜处处都有,可只有他和张怀民这种情趣高雅的人才懂得欣赏。
闲人——组卷:60引用:3难度:0.5 -
4.阅读下列两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选文的作者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盖竹柏影也(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4)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组卷:7引用:1难度:0.6 -
5.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各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加点在词语。
①月色入户(
②念无与为乐者(
③相与步于中庭(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下面的说法错误的是
A.课文表达了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被贬官的凄凉、人生的感慨以及豁达乐观的胸怀等。
B.课文描写月色,为我们呈现出一个空明澄澈、摇曳多姿、亦真亦幻、物我两忘的优美境界。从表达方式上看,最后一个句子用的是议论,抒发出作者心中的无限感慨。
C.课文语言值得玩味。“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的“遂”字,写出了二人情趣相投;“怀民亦未寝”的“亦”字,写出了作者的惊喜不已和意料之中,把二人的知音关系表达得淋漓尽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但”字,意思是“只不过”,不可删除,因为它为“闲人”增加了不少感情色彩,显示了苏轼在逆境中的旷达和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自得和坚守。
D.“闲人”就是清闲之人,空闲之人,闲得无聊之人,作者用这个词突出了自己贬官赋闲的无聊和对人生变幻无常的感慨。
(4)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承天寺与链接材料中虎丘的夜色有何共同点?其写法有何不同?
(链接材料)
尝秋夜坐钓月矶,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及佛灯隐现林杪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然欲与清景俱往也。
(李流芳《游虎丘小记》)组卷:8引用:1难度:0.5 -
6.阅读下列两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文中画线的字。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划分朗读停顿(只划一处)。
念无与为乐者
(4)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组卷:10引用:1难度:0.5 -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但少闲人
(2)作者想夜游时的心情如何?文中哪个词语能够体现这种心情?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绘了月夜美丽景色,请简单分析一下它的高妙之处。
(4)画线的句子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自称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组卷:80引用:2难度:0.7 -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必先苦其心志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4)念无与为乐者。组卷:128引用:2难度:0.9 -
9.翻译①②两题,用“|”将③题断句。
①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③居 天 下 之 广 居 立 天 下 之 正 位 行 天 下 之 大 道。组卷:9引用:1难度:0.8 -
10.名句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组卷:24引用:3难度:0.8 -
1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闲人”应如何理解?
组卷:69引用:2难度:0.9 -
12.课内文言文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户口)
B.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
C.相与步于中庭(在)
D.何夜无月(哪,哪里)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盖竹柏影也 盖以诱敌 B.欣然起行 然则天下之事 C.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念无与为乐者 为人谋而不忠乎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来与被贬谪的作者相伴,“欣然起行”写出了作者在见到月光后睡意全无,披衣而起,欣然出行的喜悦和兴奋。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写出了作者和张怀民心有灵犀,友情深厚。“亦”说明这一对朋友的情怀相似,而对方的“未寝”也正是意料之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闲人”意蕴深刻。表面上写自己清闲无事,夜游赏月,实际上却为自己的高雅情趣而自得,也隐约流露郁郁不得志的悲凉。
D.文章篇幅短小,却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细致美妙的描绘,融叙事、写景、议论、说明于一炉,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
(4)把《记承天寺夜游》中横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组卷:41引用:3难度:0.9
四、对比阅读。
-
37.【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③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涂潦:泥沼雨水。②畚锸:箕畚铁锹。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①相与步于中庭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③轼诣武卫营
④卒全其城
(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河 将 害 城 事 急 矣 虽 禁 军 且 为 我 尽 力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4)甲文表现了苏轼安闲自适的心境,还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乙文记述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组卷:350引用:8难度:0.3 -
38.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请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标注读音。
①左牵黄,右擎苍
②解衣欲睡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欣然起行 行之有效 B.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至高无上 C.怀民亦未寝 废寝忘食 D.相与步于中庭 百步穿杨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
(4)同一作者,不同时期创作的作品抒发的情感也不相同。《江城子•密州出猎》通过描绘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表达了苏轼组卷:24引用:4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