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陕西省渭南市尚德中学高二(上)第一次质检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交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人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自己就不写诗了。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到晚唐大概就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样珍贵,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甚至徐志摩的诗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且以唐三彩为例。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一样,我们见到的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前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
    (摘编自陈鹏举《诗与歌词》)(1)下列对于唐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让人们感到真切和亲切的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的情感所难以割舍。
    B.在唐朝,人们盛行写诗和传唱诗,所以可以肯定,其中有一些诗并不是为了求取功名而创作的。
    C.现在人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唐朝既被用作一种社交方式,又被作为流行歌曲的歌词,其中尤以后者为多。
    D.即使是大诗人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唐朝诗人之多,于此可见一斑。
    (2)下列关于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
    B.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一样,写的都是人的现实和梦想,都会使人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C.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在表现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方面可谓异曲同工。
    D.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显得更为出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之涣说,如果最美的歌女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就不写诗了。这说明王之涣的诗当时曾被广泛传唱。
    B.杜甫的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难以流行。
    C.在唐代,唐三彩和唐诗一样也是流行的、时尚的东西,因而当时的人们是不会把它看得很珍贵的。
    D.时间和距离能够产生美,可以想见,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若干年后应该也会被人们推崇的。

    组卷:5引用:12难度:0.7

二、古代诗文阅读(55分)(一)文言文阅读

  •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陶潜,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邪!”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潜尝往庐山,弘命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潜不解音律,而蓄素琴一张,无弦,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
    (选自宋本《陶潜集》,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
    B.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
    C.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
    D.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起名取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或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或名与字所取文字的含义正好相反相对,如“潜”与“渊”就是相近的关系。
    B.祭酒是州刺史的帮手,是掌管兵戎、治安、田租、户口、祭祀、农桑、水利、兵器等事务的官职,是举足轻重的要职。
    C.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是维护皇权的有力手段,用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
    D.督邮是督邮书掾、督邮曹掾的简称,是古代掌管邮政事务的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潜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他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乐道,这一形象被当时人认为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作了《归去来兮辞》。
    B.陶潜仕途短暂。因亲人去世,家里贫穷,去做了州祭酒,但嫌官场烦琐,任职不久,就解职回家。此后,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和彭泽令等职。
    C.陶潜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
    D.陶潜任真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每次喝到酣畅之处,便抚弄无弦琴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就叫客人先回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②潜不解音律,而蓄素琴一张,无弦,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组卷:0引用:1难度:0.5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答题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①这首诗是王维仕途失意,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作。次年王维即在张九龄的荐举下结束隐居,出任右拾遗。②长薄:绵延的草木丛。③闭关:佛家闭门静修。
    (1)请简要分析颔联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本诗的前两联、颈联、尾联,所透露出来的情感有着细微的不同,请简要分析。

    组卷:3引用:3难度:0.5

  • 9.请参照下面材料中画线的部分,另选两位古代诗人的名句,仿写句子。要求结构一致。(所写诗句不能与名句默写部分重复)
    生活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陶渊明说,生活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
     
     

    组卷:13引用:11难度:0.5

五、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最近,某一家护理院别出心裁地推出了“奖孝金”管理制度。这项制度规定,子女两个月内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超过30次,就可获200元现金抵用券,两个月内子女看望老人累计超过20次,给予100元“奖孝金”;两个月内子女看望老人累计超过10次,给予50元“奖孝金”。
          实施前,38人每天去看望老人,137人每月看望两次,126人每月看望一次,134人两月看望一次,77人一次都不去。
          实施后,129人两个月内看望老人超30次,38人超20次,60人超10次。
          针对这一现象,请以李远同学的身份向全校同学做一次演讲,谈谈你对该问题的认识和看法。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书写规范。

    组卷:0引用:2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