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天津高级中学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1/16 1:30:1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现阶段的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应用显然并不具备自己的思想,其一切行动都是按照人类预设的规则来完成。现阶段的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应用既不同于具有生命的自然人,也区别于具有独立意志并作为自然人集合体的法人。
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出发,人的内涵包含了生命、认知、个性、情感、伦理、社交等一系列要素,这些要素共同组成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反观人工智能,它既不可能产生生命,也不具有自然人群体中千人千面的个体差异,更缺乏人类所具有的道德、良知、情感、伦理、宗教和习俗。无论是人工智能无生命的生成机理,还是无道德情感的机器特征,都说明人工智能不具有人的属性。这些特点在现阶段的人工智能典型应用中体现得尤其明显。
2016年,谷歌公司的新一代超级电脑“阿尔法狗”又在围棋领域击败了人类优秀棋手李世石。“阿尔法狗”的深度学习算法已经迥乎不同于“深蓝”所采用的α-β剪枝算法。但无论采用的是哪种算法,人工智能超级棋手仍然是按照预先编制的程序运行的一种智能机器。从某个意义上说,打败人类棋手的并不是台前的超级电脑,而是幕后为这些智能机器开发运行软件的程序员。
时下很热门的无人驾驶汽车,各汽车厂商在宣传中往往以人工智能作为主打的卖点。无人驾驶汽车似乎已经拥有了类人智能,既可以像人类一样快速分析周围复杂的路况,又可以安全可靠地驾驶汽车。然而,无人驾驶汽车的实际工作原理却没有那么高大上。其技术路径通常是在汽车上内置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同时在车身四周和道路沿线安装感应探头,车载计算机系统通过感应探头发送和收集反馈的信号来计算车辆与周围障碍物的距离,以此控制车辆的方向与速度。相比而言,传统的人机交互模式较为单一,例如早期的键盘鼠标和后来陆续出现的语音、图象、视频采集等技术。无人驾驶汽车在交互手段有所创新,但L0至L5各层次的无人驾驶汽车所体现的智能均远未达到自我判断、自我学习的程度。可以肯定地说,无人驾驶汽车现在并不具备真正的人类智能,而只是人类设计制造出的一种智能机器。
机器写作最近也非常吸引眼球。以体育赛事新闻为例,各种体育项目基本都有比较固定的报道模式,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抓取现有数据和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并套入设计好的报道模板中,该类新闻报道便像流水线作业般轻松完成。由此可见,新闻“创作”机器人仍然是在人类提前编好的表达模板基础上,对采集来的数据信息进行筛选和使用。这类创作仍然依靠人类预设规则和预设模板去完成,充其量是在数据收集和使用的自动化程度上有所突破,但仍未达到人类自我创作、自主完成的智慧高度。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现阶段的人工智能尽管具备了相当程度的高效率、高质量分析操作能力,甚至这种能力在很多方面已经远远地超越了人类,但人工智能对人类智能的模拟还远没有触及人类智慧的本质特征,现阶段的人工智能技术还未从本质上具备人类的属性。基于此,可以把当下阶段称为准人工智能时代。准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特征可以浓缩为三条:一是具有强大的存储运算能力,二是具有创新的交互方式,三是必须按照人类程序员预设的规则运行。
(摘编自曹伟《智能技术中的数据脱敏很重要》)(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技术在现阶段虽然没有鲜活的生命,但是它能完成人类能够完成的任务。
B.围棋高手被新一代超级电脑打败,实质上是被开发超级电脑软件的程序员战胜了。
C.无人驾驶汽车并非高端科技,它不过是在传统的人机交互模式基础上进行了创新。
D.机器人在新闻“创作”之前,可以自动地采集数据信息,并且对其进行筛选和使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先概述了现阶段的人工智能的特征,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要言不烦。
B.文章用讲道理、举例子的方法有理有据地论述了现阶段人工智能不具有人的属性。
C.文章主体部分从三个不同方面分别举例论证,三个方面都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D.文章首尾照应,末段总结上文,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当下阶段为准人工智能时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尔法狗”虽然具有深度学习的能力,但不具有人类那样的认知、个性、情感等。
B.即使无人驾驶汽车能像司机一样根据路况,安全驾驶汽车,也不会具有人类的智能。
C.如果作家用机器人进行文学作品创作,可能会比记者用机器人写作体育赛事新闻要难。
D.现阶段人工智能有比人类效率、质量更高的分析操作能力,但本质上还没超过人类。组卷:4引用:6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为纪念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达成5周年,联合国及有关国家12日以视频方式举行气候雄心峰会。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峰会并发表题为《继往开来,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的重要讲话,提出新倡议,宣布新举措,作出新承诺,以大国担当为更具雄心的全球气候治理注入新动力。
当前,国际格局加速演变,新冠肺炎疫情触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全球气候治理更受关注,亟需多边主义框架下的共同行动。习近平主席在本次峰会讲话中向国际社会发出三点倡议:团结一心,开创合作共赢的气候治理新局面;提振雄心,形成各尽所能的气候治理新体系;增强信心,坚持绿色复苏的气候治理新思路。
今年9月,中国宣布,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本次峰会上,中国进一步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摘编自《提振全球气候治理雄心的中国担当》,“新华网”2020年12月12日) 材料二:2020年12月14日,生态环境部组织座谈会。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提出,可以设计绿色刺激指数来对各地的规划和项目进行评估。“按照中国碳达峰计划,2030年前后是碳排放最后的窗口期。现在各地的‘十四五’规划都在加紧制定。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各地的‘十四五’发展思路。从目前公开的消息看,很多地方上马的一些项目有很强的‘碳锁定’,会给2060年的碳中和带来很大压力,也压缩了清洁技术的发展空间。”王金南认为,现在应该根据各个地方的发展情况和目标任务,尽快制定国家和地区的碳达峰计划。要做一些碳预算,进行增量分配。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方应该做领头羊,尽早实现碳达峰。国务院参事、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刘燕华认为,实现碳中和,时间很紧迫。“目前到碳达峰只有10年,10年时间完成这么多的任务,很不容易,需要解决很多问题。需要制定时间表,倒逼各地各部门完成任务,目前排放力度比较大,大范围减排很困难,我们的技术和产业都需要相应调整。”刘燕华认为,要寻求国际合作,在世界范围内推动能源革命。
(摘编自《专家解读气候治理新目标》,《新京报》2020年12月15日) 材料三:碳锁定是一种产生于工业国家历史发展路径的状态,这种状态也称为“技术一制度复合体”。受益于长期递增报酬的以碳为基础的能源系统可能会产生“锁定效应”,妨碍低碳、可再生能源等低碳技术的创新。同时,受益于现有制度的参与者将试图维持该种制度,这就进一步强化了现存技术系统的锁定。
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四:近日举行的气候雄心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对未来全球气候治理提出了3点倡议,并宣示了提高中国国家自主贡献的4项新举措。
外交部条约法律司司长贾桂德、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15日就有关情况接受采访。
贾桂德认为,“团结一心,开创合作共赢的气候治理新局面”就是要讲团结、促合作,摒弃危机面前“退而自保”的短视行为,倡导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福泽各国人民。
李高表示,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实现包括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在内的更新后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和碳中和愿景面临巨大的挑战。
他分析指出,很多发达国家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是一个技术、经济发展的自然过程,而我国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自我加压、主动作为,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我国是在经济发展较低的水平上,向尽早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作出努力,在实现2030年前达峰目标时,人均GDP仍将显著低于很多发达国家达峰时的水平。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大幅度降低煤炭消费占比,需要克服多方面的挑战。此外,与很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要缩短几十年,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
(摘编自《为2020年后全球气候治理提出中国方案》,“新华网”2020年12月15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提出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是对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的积极践行。
B.森林蓄积量增加目标的设定表明了我国坚持绿色复苏的气候治理新思路的决心和信心。
C.王金南认为,各地的“十四五”规划项目有很强的“碳锁定”,也不利于清洁技术的发展。
D.实现“碳中和”就可以达到二氧化碳“零排放”,企业、个人等都应积极植树造林、节能减排。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习近平主席在气候雄心峰会上的讲话彰显了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各国共谋可持续发展的态度。
B.由材料三可知,要打破现存技术系统和制度方面的双重锁定,就要先进行技术创新,再打破制度锁定。
C.如果想打破“碳锁定”,就要从国家规划方面做好引领,同时工业企业要积极转变观念,努力摒弃短视行为。
D.我国与很多发达国家相比,在实现碳达峰上更有压力和挑战,重要原因在于我国发展仍不平衡不充分。
(3)我国要实现2030年气候治理目标,目前还面临哪些困难?可以采取哪些行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组卷:5引用:5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两个星球的宇航员
[英]大卫•米切尔
儿子被诊断为孤独症之后,我的第一反应是求助。我们把儿子的血样邮寄到约克的一间实验室,收到了一大堆食品,有猕猴桃、菠萝、面筋和奶制品,还有专门从美国订购的离子水。我们拜访各种各样的医生,尝试过无数的治疗方法,到最后,只证明有两样东西对我们的帮助最大。
第一样东西是一名犹太拉比所做的譬喻:为了度过一个完美的假期,你老早就选定意大利为目的地,为此你翻阅了大量的资料,仔细地规划行程,内心期待着即将在那里迎来的快乐和喜悦。但是,飞机落地之后,你发现自己没有在浪漫的罗马,而是去了荷兰。你先是埋怨、咒骂,后来却发现与其这样,不如转而去发现荷兰的美妙之处。无论是孤独症,还是阿斯伯格综合征、唐氏综合征,任何“重新定义生命”的疾病都是如此。
另一样东西,就是东田直树的那本书--《我想变成鸟,所以跳起来》。东田直树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解答了诸如“为什么我们说话声音很大、音调怪声怪气”“为什么我们会一直跳起来”“我们对时间流逝有什么感觉”这样的问题。我第一次明白了长久以来儿子的困惑。与此同时,也产生了深深的自责。之前,我把儿子当成有机能故障的机器人,放弃与他交流,仇视世界,可怜自己,有时还会把愤怒发泄在儿子身上。
儿子的孤独症让我成为一个拥有更多同理心、更宽容、更坚强的人。我是儿子的老师,但我的儿子同样也是我的老师。一旦你加入了“父母俱乐部”,你和你的孩子会互为老师。做父母意味着用大概18年的时间观察一种人格的养成--这样的一种体验怎能不教给你更多呢?
你的孩子会教给你:生气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成功的关系是两个人需求的平衡;打骂你的孩子会让他们觉得打人骂人是没问题的;时间是宝贵而有限的,所以你应该尽可能少地让坏情绪毁掉自己的一天,因为即使是上帝也没有办法让被毁掉的一天重来。每一个孩子都会教给你这些道理,但很不幸,并不是每一个家长都能学到这些道理。
如果你有一个有特殊需求的孩子,他会教给你更多。你会明白很多人没有办法过普通人的生活,不管是因为精神疾病、中风、工伤事故、多发性硬化症、唐氏综合征、精神分裂症,还是因为孤独症。你会明白这样的生命并不是残破的,也不是无用的--他们是正当的生命,而我们需要一个更少残酷竞争的社会,这样的社会才有空间、有资源给予这样的生命以意义,给予这样的生命以折中之道和正当之义。
你会明白,“正常”实在是一个过于主观、简单、粗暴,过于被看重的词语。
你会明白,怜悯是虐待的一种温和的表现形式。“怜悯”比“敌对”或“蔑视”要好,但依然是“尊重”的敌人。
你会明白,满足常常取决于你如何看待你的生活。
你会明白,社会对这些“不正常”生命的无视使得他们的生活更加艰难。
你会明白,许多烦恼根源于你的自私,而无私会让你收获更多。
你会明白,许多家长会因为他们孩子的学业成绩好而有优越感,但这样的优越感实在是有些愚昧且虚无的。
真的,我可以跟你聊上一个小时,告诉你,我的儿子教给我什么,即使那样也只是万分之一而已。
抚养孩子的确会改变你对生命、世界和未来的看法。当东田直树在书里描述有孤独症的人是如何看待时间、看待记忆、看待情感或者自然的时候,我也受到启发开始思考,我是如何看待这些事情的。我儿子的孤独症并没有改变,他始终需要帮助的事实没有改变,因孤独症引发的挑战也没有改变。但是,在我读过这本书之后,我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发生了改变,我应对这些挑战的方法也有了改变。
我不再去想我和儿子是基因遗传灾难的受害者,我开始去想,我和儿子是造访两个不同星球的宇航员。我的儿子引导着我的妻子、女儿和我围着孤独症的星球转,而我们引导着他围着我们普通人的星球转。通过时间,通过对彼此的了解,通过更加深入的理解,有一天,这两个星球有可能紧密而和谐地共生。
我们普通人面临一项选择:或者带着怜悯、恐惧和厌恶去对待那些和我们稍稍不一样的人,或者我们待他们以尊重、体谅和庄严。你会怎样选择呢?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得知儿子被诊断为孤独症之后,尝试各种方法的治疗,四处拜访医生,急切想要帮助儿子和家庭摆脱孤独症的困扰,最终却一无所获,毫无办法。
B.“我”曾把儿子当成有机能故障的机器人,“放弃与他交流,仇视世界,可怜自己”,甚至“把愤怒发泄到儿子身上”,这是因为“我”不够了解患孤独症的儿子。
C.本文讲述了一位父亲面对儿子的病症时,由焦虑、恐惧、暴躁到接受、学习、领悟,进而表达了作者对“有缺陷”的生命的思考,反问结尾,引人深思。
D.文中反复提到“你会明白”,列举了很多孩子作为老师,教给我们的道理。意在告诉我们,应该与孩子互为老师,尤其不能忽略那些“有特殊需求的孩子”。
(2)结合上下文,具体分析画横线句子的含意。
(3)作者在讲述自己与孩子的故事时交替使用“你”“我”两个不同人称,这样安排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组卷:9引用:2难度:0.4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请参照①的方式,根据下面文段的内容再推断出两点结论。
你是否读过鲁迅的小说《药》?有人读后可能会认为,这是一篇讽刺庸医害人的作品;中学生却认为,这是在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而文学教授则认为,这篇小说意在揭示国民的劣根性,“引起疗救的注意”。
①越是内涵丰富的作品,越是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解读。
②
③组卷:4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年是牛年,牛是人们喜欢的动物之一,往往被赋予特殊意义。人们常把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人比喻为孺子牛,把勇于创新、攻坚克难的人比喻为拓荒牛,把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人比喻为老黄牛。“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是家喻户晓的美好形象,是底蕴深厚的文化意象,蕴含着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的精神密码。
我们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正全力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民族复兴的路上不会一帆风顺,充满各种风险挑战。发扬好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的三牛精神,我们才能乘风破浪、一路向前,才能创造新业绩,才能“了不起”。
在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之际,学校高三级部拟举办以“践行三牛精神,我们每个人都了不起”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你作为学生代表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整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52引用:16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