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山东省聊城一中高三(下)开学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13 10:30:2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早在新石器时代,在中国大地上的不同地域和文化中,就已萌生了文字的雏形。其中既有与汉字有承续关系的,也有与汉字无关的其他民族的文字雏形,这些文字雏形被称为“文字画”或“图画文字”。它们还不能逐词地记录语言,因此也不能被视作严格意义上的文字。成熟的汉字约形成于夏商之际,而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的文字系统,是童年时期的汉字。虽然甲骨文中还残留着一些早期文字不规范、不严密、不准确的地方,但已经属于可以严格记录语言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字。
甲骨文的形体结构体现了“六书”的造字理据,字形丰富多彩。其造字方法甚至有超出“六书”的地方,体现出古人的独出机杼和奇思妙想。甲骨文总字数已有4000多个,可以自由记录语言。甲骨文中常用字的结构已经基本定型,这些字经过几千年演变,虽然笔势笔意屡有变迁,但其基本结构没有变,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如其所记载的中华文化一样,承传有序,源远流长。甲骨文中有很多象形字和会意字,其中有不少还保留着早期形态,这是古人采用“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手段,借助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经验积累所得,从中可以体会出古人造字时的立意和取象。
古代“书画同源”,因此甲骨文也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和美化倾向。很多甲骨文的形体犹如美术作品中的速写,古人在构字时尽量采用简单的线条,抓住描写对象的典型特征,凝练生动,概括传神。其形体体现出对布局上的穿插避让和形象上的饱满匀称的追求,更凸显出古人朴素的美的感觉和观念。
(摘编自《甲骨文研究的春天来了》) (材料二)
1899年,甲骨文沉睡数千年后被发现。它记载了殷商王朝的信息,为中华文明史铸就了坚实的一环。与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古印度河流域的印章文字、中美洲的玛雅文字不同,甲骨文一直绵延流传下来,演变成今天通行的汉字。甲骨文历经三千多年演变而不改其形,以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和绵延不断的历史,印证着中华民族前进的足迹,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卓越智慧和伟大创新精神。
2017年,甲骨文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在赢得世界范围的认同与尊重的同时,也对推动甲骨学研究意义重大。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存,描绘了中华文明发展的精神脉络,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由于年代久远,出土的甲骨完整的极少,绝大部分是破碎的,重新缀合难度极高。但经过几代学者的追求、守护和探索,一批甲骨文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先后问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出版的甲骨著书约有280种,发表的论文有3万余篇。甲骨学者承前启后,倾力付出,孜孜以求,他们为甲骨文的收集整理、研究考释、保护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甲骨文传承数千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之一,它独特的间架结构和形式之美,为今天的文化创造带来特别的启示。近年来,甲骨文书法、甲骨文实物以及学者的研究成果逐渐走近大众、走向世界,在普及传播中更加坚定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越是中国的,越是世界的。”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载体,在历史上曾传播到东亚的许多国家,形成汉字文化圈。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对汉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国也在积极地把汉字介绍给世界。“数字化甲骨文”通过基础组合、设色、故事化添加等手段,创作出各种主题的甲骨文文字画,妙趣横生,吸引了无数人;表情包、文字库,鲜活的甲骨文文化产品,让“深藏闺中”的古老文字走近大众、走向世界。
(摘编自《让百世甲骨续写中华文明新辉煌》) (材料三)
文明很脆弱,又很有韧性,哪怕长期隐没在历史的烟尘中,只要一个偶然的机会,它就会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甲骨文就是如此。一百多年前,国子监祭酒王懿荣首次确认中药“龙骨”上的“划痕”是上古文字,一锤定音惊天下。从“甲骨四堂”到“甲骨五老”,一代代学者薪火相传,在这两甲子的时光中,取得了丰硕成果。
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是中华文明的标志物之一,也是打开中华文明拼图的一串钥匙,象征意义与现实意义兼备。同时,作为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甲骨文也为推动世界文明的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回首来时路,甲骨文的发现、研究之路充满坎坷,令人感慨。一百多年前,甲骨文发现之初,国家仍处于积贫积弱的状态。当时出土的不少甲骨被外国人巧取豪夺,蒙尘异国他乡,给我们留下伤痛和遗憾。今日之中国,发展迅猛,国力强盛。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甲骨文研究也迎来了新机遇。甲骨文的研究之路,需要一大批学有所长、术有专攻的学者加入其中,勇往直前、继续前进。
(摘编自《让镌在甲骨上的文化“活”起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字画作为早期萌生的文字雏形,在新石器时代的中国大地上的不同地域和文化中就已经出现。
B.甲骨文属于可以严格记录语言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字,但也残留着一些不规范、不严密和不准确的地方。
C.甲骨文与其他的古代文字一样,在文明的进程中,因为民众的传承一直绵延流传至今,演变成今天通行的汉字。
D.甲骨文脆弱而又有韧性,虽然可能会长期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中,但是只要有机会,它就会重回世间,引起人们的关注。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骨文中的常用字经过几千年演变,基本结构没变,只是在笔势笔意上有些变化。
B.“书画同源”指字的构成如美术作品,抓住对象的典型特征,多用简单的线条。
C.历经三千多年演变而形体不改的甲骨文,彰显着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新精神。
D.甲骨文以其独特的结构和形式之美,成为中华民族自信的源泉,为我们带来启示。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说明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原因的一项是
A.它记载了殷商王朝的信息,为中华文明史铸就了坚实的一环。
B.可以赢得世界范围的认同与尊重,也对推动甲骨学研究意义重大。
C.经过几代学者的追求、守护和探索,一批甲骨文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先后问世。
D.甲骨学者承前启后,他们为甲骨文的收集整理、研究考释、保护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4)“越是中国的,越是世界的。”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请结合材料及现实谈谈你的看法。组卷:10引用:5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眼为什么望向窗外
梁晓声 无窗,不能说是房子,或屋子。
窗是一个象形汉字。古代通“囱”,只不过是“孔”的意思。后来,因要区别于烟囱,逐渐固定成现在的写法。从象形的角度看,“囱”被置于“穴”下,分明已不仅仅是透光通风之孔,而具有了房或屋也就是家的审美意味。
若一间屋,不论大小,即使内装修再讲究,陈设再高级,其窗却布满灰尘,透明度被严重阻碍了,那也还是会令主人感觉差劲。当我们强调屋之清洁时,脑区的第一反应是“窗明”。这一反应。体现着人性对事物要项的本能重视。
冬天过去了,春天来了,在北方,不论城市里还是农村里的人家,不论穷还是富,都做的一件事就是去封条,擦窗子。如果哪一户人家竟没那么做,肯定是不正常的。别人往往会议论--瞧那户人家,懒成啥样了?窗子脏一冬天了都不擦一擦!或--唉,那家人愁得连窗子都没心思擦了!而在南方,勤劳的人家,其窗更是一年四季经常要擦的。
黑夜过去了,白天开始了,人们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大抵是拉开窗帘。在气象预告方式不快捷也不够准确的年代,这一举动也意味着一种心理本能--要亲眼看一看天气如何?倘又是一个好天气,人的心境会为之一悦。
宅屋有窗,不仅为了通风,还为了便于一望。古今中外,人们建房购房时,对窗的朝向是极在乎的。人既希望透过窗望得广,望得远,还希望透过窗望到美好的景象。
“窗含西岭千秋雪”--室有此窗,不能不说每日都在享着眼福。
“罗汉松掩花里路,美人蕉映雨中棂”--这样的时光,凭窗之人,如画中人也。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如此这般的凭窗闲坐,是多么惬意的时光呢!
人都是在户内和户外交替生活着的动物。人之所以是高级的动物。乃因谁也不愿在户内度过一生。故,窗是人性的一种高级需要。人心情好时,会身不由己地站在窗前望向外边。心情不好时,尤其会那样。人冥想时喜欢望向窗外,忧思时也喜欢望向窗外。连无所事事心静如水时,都喜欢傻呆呆地坐在窗前望向外边。
一言以蔽之,人眼那么喜欢望窗外。何以?窗外有“外边”耳。
对于人,世界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内心的一部分和外界的一部分。人对外界的感知越丰富,人的内心世界也便越豁达。通常情况下,大抵如此。反之,人心就渐渐地自闭了。而我们都晓得,自闭是一种心理方面的病。
对于人,没有了“外边”,生命的价值也就降低了,低得连禽兽都不如了。试想,如果人一生下来,便被关在无窗无门的黑屋子里,纵然有门,却禁止出去,那么一个人和一条虫的生命有什么区别呢?
连监狱也有小窗。那铁条坚铸的囚窗,体现着人对罪人的人道主义。囚窗外冰凉的水泥台上悠然落下一只鸽子,或一只蜻蜓;甚或,一只小小的甲虫--永远是影视剧中令人心尖一疼的镜头。被囚的如果竟是好人,我们泪难禁也。为什么我们那么容易被“煽动”得戚然?
无它。普遍的人性感触而已。在那一时刻,鸽子、蜻蜓、甲虫以及一片落叶、一瓣残花什么的,它们代表着“外边”,象征着所有“外边”的信息。
当一个人与“外边”的关系被完全隔绝了,对于人是非常糟糕的境况。虽然不像酷刑那般可怕,却肯定像失明失聪一样可悲。
据说,有的国家曾以此种方式惩罚罪犯或所谓“罪犯”--将其关入一间屋子。屋子的四壁、天花板、地板都是雪白的,或墨黑的。并且,是橡胶的,绝光,绝音。每日的饭和水,却是按时定量供给的。尽管如此,短则月余,长则数月,十之七八的人也就疯掉了或快疯掉了……
某次我乘晚间列车去别的城市,翌日九点抵达终点站,才六点多钟,卧铺车厢过道的每一窗前都已站着人了。那些人久久地伫立窗前,谁站累了,进入卧室去了,窗前的位置立刻被他人占据。我的回忆告诉我,那情形,是列车上司空见惯的……
天亮了,人的第一反应是望向窗外,急切地也罢,习惯地也罢,都是缘于人性本能。好比小海龟一破壳就本能地朝大海的方向爬去。
就一般人而言,眼睛看不到“外边”的时间,如果超过了一夜那么长,肯定情绪会烦躁起来的。日二十四时,夜仅八时,实在是上苍对人类的眷爱啊。如果忽然反过来,三分之二的时间成了夜晚,大多数人会神经错乱吧
眼为什么望向窗外?
因为心智想要达到比视野更宽广的界域。虽非人人有此自觉,但几乎人人多少都有此本能。连此本能也竟全无之人,是退化了的人。退化了的人,便谈不上所谓内省。而人不内省,往往坐井观天,夜郎自大。窗外是“外边”:外国是“外边”:宇宙也是“外边”;在列车上,“外边”是移动的大地;在飞机上,“外边”是无际天穹;在客轮上,“外边”是蓝色海洋……
人贵有自知之明,所以只能形容内心世界像大地,像海洋,像天空一样丰富多彩,“像”其意是差不多少。很少有什么人的内心世界被形容得比大地、比海洋、比天空更怎样。
外边的世界既然比内心的世界更精彩,人心怎能佯装不知?人眼又怎能不经常望向窗外?
(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介绍“窗”字写法的形成过程,并从象形的角度加以分析,这是从历史文化方面展现窗具有的审美性。
B.窗是人性的一种高级需求,连监狱也有小窗;有的国家用密闭的屋子来惩罚人,可能使人丧失人性。
C.文章连用“坐井观天”“夜郎自大”两个成语来强调一个人要自省,是借典故来指出现代人所具有的缺点。
D.“外边”不只是窗外,还可以是外国、宇宙等,这说明“外边”是一个宽广的界域,是丰富多彩的世界。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窗含西岭千秋雪”等古诗,表明人透过窗能看到美好的景象,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富有诗情画意。
B.“内心世界像大地,像海洋,像天空一样丰富多彩”,运用比喻和排比手法,意在写出人内心世界的广阔性。
C.文章最后一段把外边世界和内心世界进行对比,并连续运用两个情感强烈的反问句,呼唤人们要经常望向“窗外”。
D.本文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有对事件的记叙,有真挚情感的抒发,还穿插哲理式的议论,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3)眼为什么要望向窗外?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4)有人评价梁晓声的作品说:“从现实主义出发的风格化创作,让梁晓声的作品更加贴近生活、贴近人心,极具独特的生命感悟的韵味。”请从“贴近生活”“贴近人心”的角度简要分析本文的特征。组卷:23引用:3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熊概,字元节,丰城人。幼孤,随母适胡氏,冒其姓。永乐九年进士。授御史。十六年擢广西按察使。峒溪蛮大出掠,布政使议请靖江王兵遏之。概不可,曰:“吾等居方面,寇至无捍御,顾烦王耶?且寇必不至,戒严而已。”已而果然。久之,调广东。
洪熙元年正月,命以原官与布政使周干、参政叶春巡视南畿、浙江。初,夏原吉治水江南还,代以左通政赵居任,兼督农务。居任不恤民,岁以丰稔闻。成祖亦知其诬罔。既卒,左通政岳福继之,庸懦不事事。仁宗监国时,尝命概以御史署刑部,知其贤,故有是命。是年八月干还言有司多不得人土豪肆恶而福不任职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逝江设巡抚自此始。
浙西豪持郡邑短,长为不法。海盐民平康暴横甚,御史捕之,遁去。会赦还,益聚党八百余人。概捕诛之,已,悉捕豪恶数十辈,械至京,论如法。于是奸宄帖息。诸卫所粮运不继,军乏食。概以便宜发诸府赎罪米四万二千余石赡军,乃闻于朝。帝悦,谕户部勿以专擅罪概。
概用法严,奸民惮之,腾谤书于朝。宣德二年,行在都御史劾概与春所至作威福,纵兵扰民。帝弗问,阴使御史廉之,无所得,由是益任概。明年七月赐玺书奖励。概亦自信,诸当兴革者皆列以闻。时屡遣部官至江南造纸、市铜铁。概言水涝民饥,乞罢之。
五年还朝,始复姓。亡何,迁右都御史,治南院事。行在都御史顾佐疾,驿召概代领其职,兼署刑部。九年十月录囚,自朝至日宴,未暇食,忽风眩卒。赐祭,给舟归其丧。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七》)(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年八月/干还言/有司多不得人/土豪肆恶/而福不任职/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始/
B.是年八月/干还/言有司多不得人/土豪肆恶/而福不任职/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始/
C.是年八月/干还言/有司多不得人/土豪肆恶/而福不任职/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始/
D.是年八月/干还/言有司/多不得人/土豪肆恶/而福不任职/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供长辈呼唤。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供平辈和晚辈称呼。
B.进士指科举时代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C.成祖是庙号,是皇帝去世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祖、太宗。
D.“民”是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悬壶、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熊概预料事情准确。布政使想请靖江王来阻止峒溪蛮人劫掠时,他认为贼寇肯定不来,最后结果也印证了他的判断。
B.熊概深得皇帝信任。洪熙元年正月,宣宗命他以布政使的身份参与巡视南畿、浙江,巡视后宣宗晋升他做了大理寺卿。
C.熊概执法不畏强暴。浙西豪强肆意作恶,前官岳福懦弱无为,而熊概不仅捕杀了遇赦的平康,还抓捕了几十个豪强恶徒押送至京城。
D.熊概为官为民请命。朝廷屡派部官到江南造纸、买铜铁,影响了民生,他就上书说洪水积涝,百姓饥馑,请求停止行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概以便宜发诸府赎罪米四万二千余石赡军,乃闻于朝。
②帝弗问,阴使御史廉之,无所得,由是益任概。
(5)皇上升任熊概为大理寺卿的原因具体有哪些?请简要说明。组卷:27引用:9难度:0.5
三、语言基础与应用
-
8.如图是某机构人才招聘面试流程图,请用简洁的文字将流程表述出来,不超过80字。
组卷:29引用:29难度:0.3
四、写作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清朝著名诗人袁枚在《随园诗》中说:“学问之道,四子书如户牖,九经如厅堂,十七史如正寝,杂史如东西两厢,注疏如枢阆,类书如橱柜,诸子百家诗文词如书舍花园。厅堂正寝,可以合宾;书舍花园,可以娱神。”提倡读书应广读博觅,力避偏废。
郑板桥在《板桥家书》中则说:“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益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强调读书贵专,要取其之神。
博览群书和读书贵专,你认为哪一个更重要?在理智中学高三年级开展的读书节活动中,有同学对此产生疑惑。学校辩论社拟举行一场以“博览群书,涉猎广博”(正方)与“读书贵专,求精求深”(反方)为题的辩论赛。假如你是其中一个辩手,请你联系自身课外阅读体验,在“正方一辩立论陈词““反方一辩立论陈词”中选择一种,写一篇辩论词。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1引用:16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