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鹤岗一中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如何在文学中发现历史呢?我们读一首诗,如杜甫《秋兴八首》中的一首。首先得知道这组诗写于什么时间,彼时杜甫身在何处,经历了哪些事情,怀抱怎样的期望,如此等等。倘若秉持文本中心主义,把历史背景完全过滤掉,单纯讨论诗歌技法,不仅很难充分理解杜诗沉郁顿挫的情感,也很难把“晚节渐于诗律细”的道理讲得明白。事实上,杜诗之所以被称为“诗史”,是因为他的诗最为典型地体现了“国家不幸诗家幸”的道理。他的诗兴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伤春悲秋,而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换句话说就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抓住这一点是重要的,但这还只是第一层次。如果老杜真的是拿诗歌当写史的手段,那他也就是史家而非诗圣了。我们在老杜那里看到的其实是个人遭际与家国情怀的统一,也是审美意境与历史真实的统一,历史在诗中不是附带的信息,而是作为诗得以发生的情境,参与了诗歌意蕴的内在构成,探究杜诗中的历史,就是将诗带回现实与虚构的交界处。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历史未必总是特定的历史事件,更多的时候是指与作品发生着“历史关联”的“外在世界”。这种“历史关联”并不只是说一个作品中正面描写了什么,而是说它依托于什么,显示出什么。打个比方,山上一个亭子,本身不是山水,但它立在群峰之间,所谓“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这就是亭子的世界;而文学作品也总是在特定历史时空中发生,它明确展示的东西不是其全部,而是我们在想象中重建那个历史时空的线索。内与外是一种空间性的隐喻,我们不妨想象一栋房子和它周围的环境,表面看来,房子自成一个整体,只要你愿意,可以把门窗都封起来,安心享受屋内的小世界。但是,我们造一座房子,原本就是希望它“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仅周遭的环境会影响到人怎样设计房子,住在房子里的人也会随时随地与世界保持交流。
          文学与历史的关联,正在开与闭之间,仿佛隔着一重帘子,好像可以“躲进小楼成一统”,其实风声雨声什么都阻挡不住,何况画屏上淡烟流水,正是有情之天地;但是另一方面,虽然无法隔绝,但是垂下帘栊,一内一外毕竟是两个世界。要从文学中读出历史,就要有一种“通透”的智慧,既各自独立,又相互沟通,这样才有意思。比方读鲁迅的《阿Q正传》,总能看出赵庄之外的世界经历了怎样的动荡。虽然作品虚虚实实,很多地方只是草蛇灰线,我们还是能够借助合理的想象,大体拼凑出一幅时代的画卷,以“还原历史本来面目”(即使我们能够对之形成共识)要求文学创作显然不合理,因为文学创作并不是做这件事情的最佳途径;但是另一方面,以“文学都是虚构的”为由拒绝尊重史实也不合理,因为这同样有可能损害文学与历史之间的良性关系。这种良性关系是一种创造性的平衡,文学要尊重历史。历史也要尊重文学,在文学中发现历史并不是以文学照搬历史,更不是以文学否定或臆造历史。
    (摘编自汤拥华《文学批评入门》)材料二:
          不管怎么说,可能因为英雄赫拉克勒斯曾在伯罗奔尼撒留下古老的印迹,所以,在此处定居的多利安人将赫拉克勒斯的神话故事作为真实的历史延续下去,主动且急于将赫拉克勒斯认作自己的祖先。赫拉克勒斯本人究竟是不是阿耳戈斯君王,其历史身份已经不再重要,他们深信神话的力量远远大于真实本身,打着让人深信不疑的神话大旗才能最终让英雄的后代“正当地”荣归故里。神话在这一点上造就了一段真实的历史。随着开拓海外殖民地步伐的加快,神话观念越发深入人心。由此,一些优异的家庭和部落,包括斯巴达的历属国王、罗马贵族,都倾向于将他们的祖籍追溯到赫拉克勒斯身上。
          在远古地中海文明的神话历史中,林拉克勒斯显然不只是一个单一的形象。换句话说,他成为该地区多民族文学共同建构的箭垛式人物【注】,在他身上汇聚着宗教信仰、社会政治、历史事件、文学传说等各种因素,被塑造成为一个多元神话的综合体。
          神话始于人类亘古的文化记忆和历史讲述。在史前时代,神话思维是占据统治地位的古老思考方式。人类通过神话故事了解自己的过去,因为没有过去就没有身份认同可言——不管是族裔的或任何其他群体的身份认同。从这个意义上说,赫拉克勒斯神话不只是古希腊人的文学创作,同时也是地中海文明神话历史的一个代表性标本。这样的重新认识和定性,预示着神话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历史研究的对接与打通。真实加虚构,既是希腊英雄叙事的由来和特色,也是“神话历史”的构成原理。历史的信息,也需要在文学中去探寻。
    没有神话,历史无从开启。但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将神话等同于虚构文学,又将遮蔽多少历史信息?
    (摘编自唐卉《赫拉克勒斯神话:从文学中发现历史》)【注】某些人物的传说群、故事群如同滚雪球似的,逐渐扩充、发展,这类传说群、故事群的主人公,被称为箭垛式人物。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在阅读古诗时如果完全无视这首诗的历史背景,那么将会很难充分理解这首诗的情感。
    B.杜诗不是简单地伤春悲秋,而是融入了诗人的家国情怀,将个人遭际与家国情怀统一了起来。
    C.文学中的历史并不是指特定的历史事件,而是指与作品发生着“历史关联”的“外在世界”。
    D.在远古地中海文明的神话历史中,赫拉古勒斯是箭垛式人物,成为个多元神话的综合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在杜诗中不是附带的信息。我们可以在杜诗中找到历史,历史为杜诗的创作提供了情境,在杜诗意蕴的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
    B.能否在文学中发现历史,就要看文学是否按照历史“本来的样子”将其呈现出来,但这种呈现不利于帮助读者理解历史的复杂性。
    C.多利安人中的一些优异家庭和部落将神话与历史等同起来,将赫拉克勒斯认作祖先,他们这样做是为了从神话中窥探到真实的历史。
    D.“神话历史”由真实加虚构构成,这是希腊英雄叙事的由来和特色,因此即便将神话等同于虚构文学,也不会遮蔽太多历史信息。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从文学中可以发现历史”观点的一项是
     

    A.李白的诗歌继承了历代浪漫主义文学传统发展中的优秀成果,其中屈原的诗歌和汉魏六朝乐府民歌对他影响较大。
    B.南朝统治者大肆宣扬佛教,修建了大量寺庙。杜牧的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反映了这一历史事件。
    C.在某抗战题材的电视剧中,八路军团部设在豪华别墅,八路军战士用发胶,八路军女护士妆容精致,观众直呼“雷人”。
    D.张爱玲20世纪50年代的一些作品歪曲了“新生活”,给人强烈的妖魔化印象,这些作品都脱离了当时的历史情境。
    (4)材料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评书《赵匡胤演绎》中,历史上软弱无能的南唐后主李煜变成了发动战争的元凶,他因觊觎宋朝的大好河山向宋朝宣战,这样的改编与历史事实严重不符。请结合材料简要评论此现象。

    组卷:9引用:6难度:0.2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5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日落碗窑 迟子建
          碗坯子终于一个不落地进了窑里。
          烧窑这天是个晴天,关老爷子心情很好,他兴奋地点燃第一把窑火。接连三天晚上他都没有回家,关小明每天黄昏时带着冰溜儿来给他送饭。关小明总是沉默不语,直盯着窑火。爷爷明白孙子是痛苦的,孙子为了练习顶碗,摔碎了家里所有的碗。好在孙子年轻,他还会再有理想的。
          爷爷住在临时搭的窝棚里。窝棚呈“人”字形,很矮,是用粗柳条搭成的,上面苫了一层草,地面也铺着草和毡子。
          吴云华去王张罗家帮忙。那个家乱得像杂货店,吴云华第一天就累得腰疼,她洗了一天的脏衣服。王张罗的老婆刘玉香向吴云华打听关老爷子的碗出没出窑,她希望她的孩子能赶上用那里的碗。
          刘玉香孕期下午喜欢睡懒觉,但分娩的前几天她特别躁动不安,王张罗就把语文课调回上午,下午同吴云华一起守着刘玉香。
          关老爷子看着最后一缕窑火化为灰烬,已是朝阳初升时分。
          碗窑里热气腾腾。他坐了很久,看着热气慢慢消失,这才起身戴上手套去开窑。他小心翼翼地抓起一个碗,可他觉得那碗很轻,细一看,竟是一个金红的残片。他失望地丢下它,去拿第二个碗,结果还是一个金红的残片。
    “碗烧碎了。”他悲哀地想。
          他一次又一次地把手伸向窑里,结果都一样,没有一个完整的碗,全都是碗的残片。
          他知道他彻底失败了,他想哭,难过得像他失去老伴的那个时候。
          他痛苦地说:“我把砖窑改成了碗窑,可是我没能烧出碗来。”
          他垂头坐在那里,仿佛石雕一般。
    “爷爷——”他似乎听见关小明在叫他,可是又觉得不太像。
          接着一条狗舔他的手,他明白那是冰溜儿,那叫他的肯定是关小明了。
    “爷爷,回家吧。”孙子的声音怎么听上去都不像,细声细气的,这是怎么回事?
          关老爷子抬起头,他从孙子的眼中看见了泪水。
    “爷爷,我不顶碗了,咱回家吧。”
    “爷爷,我真的不学顶碗了。”关小明乞求着说,“天这么冷,咱回家吧。”
    “我没烧出碗来……”爷爷反复说。
    “也许是这里的土不行。”关小明说,“再不就是窑里太潮了,都多少年不用了。”
    “爷爷,肯定是王嘘嘘的碗模子打得不好。”关小明找着各色理由。
    “可是他打了两回呢,第二次的碗模子又挺好使。”
    “如果不是碗模子出了毛病,那就是窑火不好。”关小明又找出一条理由。
    “我烧了那么多年的窑,我知道什么时候火欠着,什么时候火过了,我不会犯这种错!”
    “我是说柴禾不好,让雨给沤过一场,不那么好烧,窑火有时不旺。”
          关小明再三请求爷爷回家,说是家里知道今天起窑,预备了酒菜,还请了村里人。
    “可是我没有烧成碗。”关老爷子几乎要哭了。
          关小明只好回家找父亲,让冰溜儿留在窑场陪爷爷。关全和一听满窑没一个好碗,就急忙去窑场。软话说了几车,甚至跪着求,老爷子就是不动。
          关全和只得回村去请王嘘嘘。听了事情原委,王嘘嘘就一拍胸脯:“我保证把这个死要面子的犟老哥弄回家。”下午的时候关老爷子回来了。
          吴云华还惦记着晚饭后去看看刘玉香,她这两天嚷肚子胀,怕是要临产了。
          王嘘嘘去厕所的时候,关小明偷偷问他用什么招劝回了爷爷。
          王嘘嘘说:“我承认自己的碗模子不中用。”
    “我也想到了这一层,可是爷爷就是不回来。”
    “傻小子,我说才管用,你说顶屁用!碗模子又不是你打的。”王嘘嘘说。
          太阳将要落山时关家的筵席才散。
          吴云华正要去王张罗家时,王张罗慌慌张张地来了,说是刘玉香不见了,村里的小道挨条跑了一遍,连个影子也未寻着。
    “别急,咱再出去找找。”吴云华说,“她那么沉的身子,也跑不远。”
          他们分头跑东家问西家,大家都说未曾见着,末了都关切地问:“她要生了吧?”
          吴云华就让关全和帮着找,又叫关小明出去找。
          关小明本不愿意去找,但一想到王张罗这么大岁数还没当上爹,就有些同情他。他对冰溜儿说:“咱去找王张罗的媳妇吧。可我不知道她去哪了,你要是知道,就带我去吧。”
          冰溜儿在前跑,关小明在后面跑。到村口时,太阳已经向西了。冰溜儿看了看落日,然后飞快地朝窑上跑去,关小明在后面追赶着说:
    “那个傻媳妇不会去窑上的,你又带我空跑路,咱今天都去过一次了!”
          到窑场时夕阳已经沉了一半,另一半仍然是猩红的。冰溜儿呜呜叫着围着窑棚转圈,关小明连忙跟过去,他闻到一股腥热的血气,他将头伸进窝棚,只见刘玉香躺在一片干草上,一个红润的婴儿在她的胳膊里轻轻蠕动。
    “关小明,你来得正好,快叫你们王老师来,把我和孩子接回去。”
    “你怎么跑这来生孩子?”关小明吃惊地问。
    “我本来是来给小孩子找碗的,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好碗要回家时,这孩子就非要出来不可,我就在这生了。”刘玉香看着她的孩子说。
    “我爷爷一个碗也没烧成。”关小明说,“你怎么找着一个好碗?”
          刘玉香朝她的右侧努努嘴,关小明看到一只完整的闪着暗红光泽的碗。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突兀而起,写碗坯子全部进了碗窑,直接照应题目,利于相关情节的展开,又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产生一探原委的欲望。
    B.小说交代关老爷子临时搭的窝棚的具体情形,巧妙地为下文做了铺垫,使得刘玉香能够在那里顺利地生下小孩,增强了情节的可信度。
    C.“一个金红的残片”“闪着暗红光泽的碗”,这两处对颜色的描写具有象征意味,鲜艳的颜色象征着村民们善良的品质和质朴的情感。
    D.小说主要运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例如关小明编各种理由为关老爷子的烧碗不成功开脱时爷孙之间的对话,较好地刻画了人物形象。
    (2)小说结尾出现一个完整的碗,看似意料之外,实则在情理之中。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小说设置了关家和王家两条线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组卷:31引用:2难度:0.7

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卫青击匈奴      五年。匈奴右贤王数侵扰朔方,天子令车骑将军青将三万骑出高阙,卫尉苏建为游击将军,左内史李沮为强弩将军,太仆公孙贺为骑将军,代相李蔡为轻车将军,皆领属车骑将军,俱出朔方;大行李息、岸头侯张次公为将军,俱出右北平:凡十余万人,击匈奴。右贤王以为汉兵远,不能至,饮酒醉。卫青等兵出塞六七百里,夜至,围右贤王。右贤王惊,夜逃,独与壮骑数百驰,溃围北去。得右贤裨王十余人,众男女万五千余人,畜数十百万。于是引兵而还。至塞,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诸将皆属焉。
          六年春二月,大将军青出定襄,击匈奴。以合骑侯公孙敖为中将军,大仆公孙贺为左将军,翕侯赵信为前将军,卫尉苏建为右将军,郎中令李广为后将军,左内史李沮为强弩将军,咸属大将军,斩首数千级而还,休士马于定襄、云中、雁门。
          夏四月,卫青复将六将军出定襄,击匈奴,斩首虏万余人。右将军建、前将军信并军三千余骑独逢单于兵,与战一日余,汉兵且尽。信故胡小王,降汉,汉封为翕侯,及败,匈奴诱之,遂将其余骑可八百降匈奴。建尽亡其军,脱身亡,自归大将军。议郎周霸曰:“自大将军出,未尝斩裨将。今建弃军,可斩以明将军之威。”军正闳、长史安曰:“不然。兵法‘小敌之坚,大敌之禽也’。今建以数千当单于数万,力战一日余,士尽,不敢有二心,自归而斩之,是示后无反意也。不当斩。”大将军曰:“青幸得以肺腑待罪行间,不患无威,而霸说我以明威甚失臣意且使臣职虽当斩将以臣之尊宠而不敢自擅诛于境外而具归天子天子自裁之于以见为人臣不敢专权不亦可乎!”军吏皆曰:“善。”遂囚建,诣行在所。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武帝伐匈奴》)(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而霸说我以明威/甚失/臣意且使臣职虽当斩将/以臣之尊宠而不敢/自擅诛于境外而具归天子/天子自裁之/于以见为人臣不敢专权/不亦可乎/
    B.而霸说我以明威/甚失臣意/且使臣职虽当斩将/以臣之尊宠而不敢/自擅诛于境外而具归天子/天子自裁之/于以见为人/臣不敢专权不亦可乎/
    C.而霸说我以明威/甚失臣意/且使臣职虽当斩将/以臣之尊宠而不敢自擅诛于境外/而具归天子/天子自裁之/于以见为人臣不敢专权/不亦可乎/
    D.而霸说我以明威/甚失/臣意且使臣职虽当斩将/以臣之尊宠而不敢自擅诛于境外/而具归天子/天子自裁之/于以见为人/臣不敢专权不亦可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匈奴,古代民族名称,西汉初攻扰汉朝北方,汉武帝时受汉军打击而转衰。
    B.单于,汉朝的时候匈奴君长的称号,后来也用作历代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号。
    C.待罪,古代官吏供职的谦辞,意思是说自己随时准备因失职而被上级治罪。
    D.行在所,皇帝所在之地。本指京都,后泛指皇帝所到之处或巡幸所居之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匈奴右贤王多次侵扰朔方郡,汉武帝命卫青率三万骑兵,并统领苏建、李沮、公孙贺、李蔡、李息、张次公六将军进击匈奴。
    B.匈奴右贤王的驻地距离边塞有六七百里,因此右贤王认为汉军不能到达,饮酒大醉;汉军乘夜色包围了右贤王,最终大获全胜。
    C.第二年二月,卫青奉命率军从定襄出发攻打匈奴,统领公孙敖、公孙贺、赵信、苏建、李广、李沮六将军,斩杀了几千匈奴人。
    D.卫青第三次攻打匈奴,斩杀与俘虏匈奴万余人;但苏建赵信两军与匈奴单于率领的军队相遇,大战后伤亡殆尽,苏建只身逃归。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右贤王惊,夜逃,独与壮骑数百驰,溃围北去。
    ②及败,匈奴诱之,遂将其余骑可八百降匈奴。

    组卷:1引用:1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5分)

  • 10.下列各句中均存在一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并修改,使之准确、得体。
    (1)电台新闻广播稿:春节过后,天价机票让回程游客望而却步,大雾天气又让已经“超载”的海南岛陷入了大规模的路面拥堵……滞留游客可望明日离开海岛。
    (2)某位中学生代自己家长拟写的请柬。“我明天乔迁新居,为答谢您的祝福,特于家中备下薄酒。”
    (3)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的大会现场,亲聆在座诸位先贤的高论,实在获益匪浅。
    (4)“双十二”促销语:公司让利,年底冲量,挥泪抛售,以答谢广大客户的支持和爱戴。
    (5)同学聚会:一位同学紧紧握住老班长的手,激动地说:“班长,久仰了。特别想念你,一切都好吧?”
    (1)将
     
    改为
     

    (2)将
     
    改为
     

    (3)将
     
    改为
     

    (4)将
     
    改为
     

    (5)将
     
    改为
     

    组卷:4引用:1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希望你们努力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继续在救死扶伤的岗位上拼搏奋战,带动广大青年不惧风雨、勇挑重担,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材料二:
          大家都有理想,但是理想要高雅一点,要向前看,不要专门向钱看。现在有些年轻人有不太好的倾向,理想是赚大钱,当然可以赚钱,但要赚对社会、对老百姓有益的钱。袁隆平还表示,他“最担忧”的是“年轻人不搞农业”。李兰娟院士也专门提到:“希望疫情结束后,国家给年轻人树立正确人生导向,把高薪留给一线科研人员,留给保家卫国的军警战士,不要让年轻人一味追演艺明星,演艺明星是强不了国的。”
    ——袁隆平院士、李兰娟院士访谈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年的发展不只与个人相关,还与社会、国家息息相关。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要套作。

    组卷:3引用:1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