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北京市昌平区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5/1/7 23:30:2
一、本大题共1小题,共18分。
-
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互联网时代,“媒介素养”已不仅仅是对媒体人的一种素养要求,更是网民在互联网世界的必备能力之一。“媒介素养”是指大众能解读媒体、思辨媒体、欣赏媒体,进而利用媒体来发声,重新建立社区的媒体文化品位,并了解公民的传播权利和责任。有学者也曾指出,它更像是一个囊括人们综合能力的“大帐篷”,更强调人们在接受信息时的信息检索、识别、组织以及利用能力。
媒介素养不高的网民,往往被“刻板印象”和“标签符号”主导思维,影响他们对事实判断的不是信息本身,而是思维定势和头脑中的偏见。只要接受到的信息符合他们的情绪需要,他们便很容易选择“相信”,并且进一步制造“舆论”,推动“事实”的发酵。比如国内舆论习惯热议“老人碰瓷”,老人在很多网民心中就有了“坏人”的“刻板印象”。至于信息源是否权威,或者事实是否完整,这些要素统统被忽略。
事实和真相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而非“因我们需要”的存在。从主观认知上来讲,我们要勇于接受与自己已有认知不匹配的事实,事实就是客观证据,而非与自身道德价值观相吻合的论据。从技术层面来讲,不妨以美国新闻工作者所著的《真相》一书中的“六问”为判断标准:1.我碰到的是什么新闻内容?2.我得到的信息是完整的吗?假如不完整,缺少了什么?3.信息源是谁/什么?我为什么要相信他们?4.提供了什么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5.其他可能性解释或理解是什么?6.我有必要知道这些信息吗?
稍微夸张地说,互联网以及社交媒体崛起的时代是新闻最多的时代,也是新闻最差的时代。每个网民都是信息的发布者与接收者,我们比以往更容易获取信息,却未必容易看见真相。如果没有一定的媒介素养,哪怕我们24小时在线,也未必能看出信息“漏洞”。尽可能提高自身媒介素养,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做一个专业的信息捕捉者,才不会被舆论绑架,也避免自己在情绪“过山车”上颠簸。
(取材于陈方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2016年,“后真相”一词因入选《牛津词典》年度英文词汇而备受关注。所谓“后真相”,是指在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与客观事实相比,个人的情感和信念更能影响舆论的走向。当今时代,新媒体技术使信息传播日益直观化、去中心化,受众面对海量信息时往往不明真相甚至不问是非,这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温床。
古语云:“谣言止于智者”。然而,在互联网时代要做“智者”,显然较为困难。互联网时代信息的爆发式增长和无限传播,使受众的认知能力局限和知识盲点暴露无遗。同时,群体心理学和从众行为研究表明,群体中大多数成员的行为、观点往往会对个体成员施加压力,从而强化其从众行为。受网络压力的影响,网民往往没有能力也不愿详尽调查某一热点事件背后的真相,而是习惯于遵从群体的感性判断,宣泄对热点事件的情绪。这也使网络谣言的传播有机可乘。
解决网络谣言问题,一种思路是从技术层面入手。网络技术虽然助长了谣言传播,但也为核实信息、阻断谣言传播提供了手段。例如,对于虚假新闻这种典型的网络谣言表现形式,脸谱公司表示,将在德国推广虚假新闻过滤工具。这样,网络用户就能向相关机构举报可疑新闻,一经核实确认,疑似虚假新闻就会被标注为“有争议”新闻。这将使虚假新闻出现的频率大幅降低,网络用户在试图分享该类新闻时也会收到警示。由于这类技术对于过滤虚假新闻、阻断网络谣言传播具有积极作用,将来可能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技术过滤有助于在较短时间内减缓网络谣言的蔓延,但我们还需追问的是,为什么一些人不再对事实感兴趣,而只愿追随个人感受?其实,一些网络谣言之所以能够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是因为它们在某些方面迎合了部分网民的心理。换言之,虽然网络谣言的内容是虚假的,但它的传播反映了部分网民的心理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心理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谣言的传播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现实问题的反映。在多元价值、多元利益、多元诉求相互碰撞的今天,我们既要靠技术解决网络谣言传播问题,又要着力解决各种社会现实问题,铲除网络谣言传播的社会土壤。
(取材于解冰的相关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媒介素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媒介素养是媒体人和网民在互联网世界都应该具备的综合能力。
B.媒介素养专指人们对媒体信息的解读、思辨等全方位接收能力。
C.媒介素养不高的网民对事实的判断会被思维定式和偏见所影响。
D.媒介素养不高的网民容易相信并传播符合他们情绪需要的信息。
(2)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自身道德价值观相吻合的内容不一定就是事实和真相。
B.《真相》一书指出接收信息时要进行全面和理性的思考。
C.互联网时代新闻最差是因为社交媒体崛起造成新闻太多。
D.缺少一定的媒介素养即使接收再多的信息也容易被舆论绑架。
(3)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舆论走向会完受制于个人的情感和信念。
B.互联网时代信息的爆发式增长让受众不可能成为辨别谣言的“智者”。
C.虚假新闻过滤技术的广泛应用,对阻断网络谣言传播有一定作用。
D.网络谣言能够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是因为它迎合了网民的心理。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民应尽可能地提高自身媒介素养保持独立思考能力。
B.两则材料中提到的“技术层面”的内容和作用均不同。
C.网络谣言是社会问题的反映因而能够造成较大影响。
D.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要铲除网络谣言的社会土壤。
(5)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分条概括“治理网络虚假信息”的思路。组卷:6引用:1难度:0.6
二、本大题共2小题,共24分。
-
2.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问题。
(一)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逄孙、杨孙戍之,乃还。
(取材于《烛之武退秦师》)(二)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公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公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公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公必翻然从之矣!
(取材于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何厌之有 厌:满足 B.又欲肆其西封 肆:扩张 C.讵能若是乎 讵:难道 D.一怵于烛之武之利 怵:警惕 A.以其无礼于晋 其势弱于秦 B.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守前所为而已 C.君之所知也 思国之安者 D.亦必以利而离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A.无能为也已 不能干什么了 B.越国以鄙远 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边邑 C.共其乏困 提供他们休息解乏的地方 D.相结之厚也 相互结盟很深了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5)文(二)认为秦穆公退兵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文(一)具体分析。组卷:6引用:2难度:0.6 -
3.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华[1]使于齐,冉子[2]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3]。”请益。曰:“与之庾[4]。”冉子与之粟五秉[5]。子曰:“未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6]急不继富。”
(《雍也》)
注释:[1]子华:孔子的学生,姓公西,名赤,字子华。[2]冉子:姓冉,名求,字子有。[3]釜:古代量器,六斗四升为一釜。[4]庾(yǔ):古代量器,二斗四升为一庾。[5]秉:古代量器,十六斛为一秉;一斛为十斗。[6]周:救济。
(1)请解释选文中加点词“适”和“衣”的意思。
(2)此则材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这一思想的认识。组卷:8引用:1难度:0.7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5分。
-
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移居(其一)
陶渊明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敞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1]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注释:[1]邻曲:邻居。
(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多”两句是说南村多有本心朴素的人,诗人愿同他们一同度日,共处晨夕。
B.“怀此”两句是说诗人移居南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他的喜欣之情,不言而喻。
C.“敝庐”两句写的是只要有好邻居,即使房子不宽敞,只要能够住人也就行了。
D.“邻曲”两句是说经常有邻居来访,他们因对往事意见不同,会产生激烈争辩。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前四句追溯往事,以“昔”字领起,将移居和求友联系起来,因事见意,重在“乐”字。
B.诗人卜居求友,不趋炎附势,不祈福求显,唯择善者为邻,正是诗人的情志和人格的表现。
C.诗人经常与邻居保持来往,一起欣赏奇文,共同分析疑难的文义,共同追求精神上的交流。
D.《移居》这首诗写出了诗人虽享受隐居生活,但还留恋过往,诗歌具有独特而亲切的情调。
(3)苏轼评价陶渊明的诗“质而实绮,癯(qú)而实腴”,大意是:(陶诗)看起来很简单质朴,内里实在是很美丽很丰富。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组卷:11引用:1难度:0.7
七.作文
-
11.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在诗中写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道出了自由至上的理念。中国教育家魏书生说:“什么人最自由?自律的人才能有最大的自由。”
请以“自由与自律”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语言流畅,书写清晰。组卷:8引用:3难度:0.6 -
12.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改变”,《现代汉语词典》上这样解释:①事物发生显著的差别。②改换;更动。
在成长中,我们总会亲身经历、亲眼看到许多的改变,引发你的深入思考。
请以“改变”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组卷:4引用:3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