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天津市河西区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6/3 8:0:1

一、(18分,每小题6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阅读孔孟,如同和一个深沉、儒雅又宽厚的长者对话,会让你受益匪浅。而走近庄子,我们大可采用一种自然轻松和①               的对话姿态。庄子与我们虽隔两千多年,可千百年来,人类生活的主题并没有发生重大改变,依然是面对自然,面对生活,面对生存。所以,(  ),而应与之进行一种朋友式的平易亲切地交流与对话,从他身上学习面对人生的智慧。
          阅读庄子,你可能会惊异于他那思想的高妙、语言的华美,在那儿陶醉。那些语言和思想的背后是庄子对人生和感情的体悟,而且常常②               庄子是博大的,有对生命的高度敏感和对世界的冷眼旁观;庄子又是细腻的,如混沌宇宙般包蕴着世间万物,笔下对生命本身总洋溢着关切与热爱
          阅读《庄子》,把他轻放枕边,倦了,就合上书。这种一次次的精神对话之后,会使得你心境酣畅、愉悦,甚至③               ,你也会变成一只逍遥于花间的蝴蝶,表情淡淡的,④               ,却是通透后的宁静、共鸣!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敛容屏气 一语中的 手舞足蹈 静若止水
    B.亦庄亦谐 一针见血 手舞足蹈 波澜不惊
    C.敛容屏气 一针见血 乐不可支 静若止水
    D.亦庄亦谐 一语中的 乐不可支 波澜不惊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没有必要把庄子神化,匍匐于他的脚下唯唯诺诺的
    B.我们没有必要把庄子神化,唯唯诺诺地匍匐于他的脚下
    C.庄子没有必要被神化,使我们唯唯诺诺地匍匐于他的脚下
    D.没有必要把庄子神化,使我们唯唯诺诺地匍匐于他的脚下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庄子是博大的,如混沌宇宙般包蕴着世间万物;庄子又是细腻的,有对生命的高度敏感和对世界的冷眼旁观,笔下总洋溢着对生命本身的关切与热爱。
    B.庄子是博大的,有对生命的高度敏感和对世界的冷眼旁观,如混沌宇宙般包蕴着世间万物;庄子又是细腻的,笔下总洋溢着对生命本身的关切与热爱。
    C.庄子是博大的,笔下总洋溢着对生命本身的关切与热爱;庄子又是细腻的,如混沌宇宙般包蕴着世间万物,有对生命的高度敏感和对世界的冷眼旁观。
    D.庄子是博大的,有对生命的高度敏感和对世界的冷眼旁观,庄子又是细腻的,如混沌宇宙般包蕴着世间万物,笔下总洋溢着对生命本身的关切与热爱。

    组卷:21引用:2难度:0.5
  • 2.ChatGPT(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在解答以下问题时遇到困难,请辅助进行回答。
          传说陆游是“蒲痴”,常常到山间捡白石头、接泉水回来养菖蒲。他常用菖蒲上的露珠来洗眼睛,以明目静心。不仅如此,他更是作诗表达对菖蒲的喜爱:“______泉自换菖蒲水,活火闲______橄榄茶。自是闲人______闲趣,______无心学野僧家。”
    请选出文中横线里用字最恰当的一项(  )

    组卷:12引用:1难度:0.7
  • 3.下列各项中,和例句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一个人得有些烟火气,可要是烟火气过多,浑身铜臭,三句话不离钱,也难免俗气得可怕。

    组卷:45引用:2难度:0.8
  • 4.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40引用:2难度:0.8

五、(1)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老宅里的树
    张强勇
          那年春天我十一二岁的样子,一位堂叔不知从哪里带回来一捆树苗,小树苗连根儿正好和我的身高差不离。看着堂叔在他家院子的房前屋后挖坑栽树,我想要是我也能栽种一棵树苗该多好啊,却终究是不敢说出来。我讨好地跟着堂叔,帮他扶幼小的树苗,有时还学着他的样子,朝着栽下的树坑用力地踩几下土。我看到堂叔拿起一棵树苗,随手扔在一边,拿起另外一棵树苗栽了下去。我看到被扔掉的树苗有明显的异常,树苗的根部还有一个巨大的树瘤,于是怯怯地问堂叔,这棵树苗能给我吗?堂叔说这树苗怕是栽不活,成不了材,你要就拿去吧。
          与树的情缘,就从这一刻开始了。
          老家很多无主的土地,都被勤劳的乡亲们开成了一丘一丘的菜地。我还小,便在老家宅子的前面寻到了一块小小的空地,找来一把锄头,就在这空地上挖了个小坑。我拿了一把砍刀,就将那个巨大的树瘤切了下来,种下了这棵被堂叔扔掉的树苗。
          我并不知道椿树的适应能力很强,更不知道,那小小的空地,对于幼小的椿树苗来说,竟然是它的“风水宝地”。它离房子太近了,只要把门打开,我们就能看到它,就能把水抛洒在它的根上、枝丫上。此外,椿树还吸收着大量的雨水。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早晨,这棵树似乎突然长大了,枝条上爆出了绿茸茸的叶芽,它伸展枝叶,吐露芬芳,散着幽幽的清香。我看到那点点绿叶开始疯一般的舒展腰身,小小的幼芽,让我的心里萌生着微微的喜悦。
          椿树的美在春天,鲜嫩的椿芽,是赐给我们的美味。
          母亲说,椿树在初春吐出的幼芽是鲜嫩嫩的,可以用来做菜。天气乍暖还寒,我就会抬起头,仰着脸,去寻找树枝上的椿芽,看到椿树的芽苞就在枝头上开始萌动,我的心是欢喜的。不知道是在哪一天,在哪一根枝丫上,就冒出一朵一朵嫩嫩的、绛红色的椿芽来,我兴奋地告诉母亲,母亲会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细长的竹竿,在竹竿的顶端,绑上铁钩子,站在椿树下,把椿芽钩下来。后来,椿树长大了长高了也长胖了,在母亲的注视下,我爬上高大的椿树,站在树杈上,一手搂住树干,一手用钩子去钩椿芽。母亲告诉我,一次不要摘得太多,够做一道菜就行。
          参加工作后,我的椿树已长大成材,树干挺直、粗壮,树皮闪耀着青涩的光芒,树冠圆圆的,远远看去.好像一把张开的大伞,生长得更加茁壮,似乎全身都在蕴藉着无限的力量。是的,它已经长大了,它有着足够的强大。那时的我已经很少回家,偶尔给父母打个电话写封信,大多也是问问父母的身体,劝他们只做些力所能及的体力活,不要太劳累了,并没有问起过屋门前的椿树。只是有一天,父亲来信说要把屋门前我的椿树砍了,还说那些专门来乡下买树的人已经打过了好几次主意,能卖四五百元钱。我赶紧回信说家里需要钱我可以寄回去,一定要留下我的椿树。椿树的身上有我儿时的影子,有可口的菜肴,能守望着整个村庄,每当想到我的椿树,我就想到了我的家。可是大山深处书信往返一趟就要二三十天,收到父亲下一封来信时,我的椿树早已倒在了砍树人的斧锯之下。
          后来回老家,我很多次都在为椿树之死与父亲理论,不管父亲说出多少理由我都无法释怀!有时母亲也站在父亲那一边,帮着父亲说话。父亲每次都耐着性子和我解释,说椿树会在某一个夜晚的暴风雨中连根拔起轰然倒下而压垮自家和邻家的房子;说椿树每年落在瓦面上的叶子与细碎的枝丫会腐烂屋面的房梁;说夏天的时候,那满树的枝丫和树叶遮住了阳光,房子采光受到影响;还说树木越来越不值钱。父亲说的理由往往是越来越多,也是越来越荒唐,一次又一次,在和我理论的时候,父亲的眼神越来越混浊,眼泪越来越少。
          如今我再也不是爬树如猴的机灵少年,那个做主砍树的父亲也跟被砍的椿树一样回归尘土。当长夜梦回,我的椿树还依然挺立在老宅的屋门前,那个机灵疲弱的男孩仍旧坐在高高的树杈上,微风吹拂、阳光和煦。现在,我的椿树不在了,但我养成了喜食椿芽的习惯。春天里,我就会想起生长在老宅里的那棵椿树。有时想,乡愁在哪里?或许也藏在椿芽里吧。
          很多的村庄都是依附着树而生长着的,有大树有小树,有古树,也有刚刚栽种的幼苗。那一座座小小的宅子就隐没在树丛里,笼罩在树荫下。儿时村庄的宅子里有许多的树,它常常伴随着一个婴儿的降生或一个老人的离世而落地生根。久而久之,树会像这个院子里生活的每个人一样,融入一个家族的历史。
          三毛在《如果有来生》一文中写道:“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是的,如果有来生,做一棵树吧,生长在岁月的永恒长河里,生长在故乡的老宅里,沉默而骄傲。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我”帮堂叔种树苗,“帮他扶幼小的树苗,有时还学着他的样子,朝着栽下的树坑用力地踩几下土”,充满童趣,表现了“我”的好奇天真。
    B.“我”与母亲用椿树芽做菜的相关内容,是文章的一个叙事背景,也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文章以此将做椿芽菜的个人记忆跟特定时代连接起来。
    C.对离家工作后的境况,作者先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而当父亲来信中提到要把屋门前椿树砍了时“我”感到着急,波澜突起,行文曲折有致,饶有兴味。
    D.文章结尾抒情的笔调富有诗意,传达了作者对家乡树木的深深眷恋之情,这强化了文章所要表达的人与故乡难以分离却又不得不分离的悲凉之感。
    (2)关于文中父亲把树卖掉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坚决卖掉门前椿树的描写,表现父亲不顾儿子反对,为了生活一意孤行。
    B.作者无法接受父亲卖树的各种理由,本质的原因是椿树凝聚着作者儿时记忆。
    C.椿树影响房屋采光,危害房屋安全等因素可能是客观存在的,并非父亲虚构。
    D.对父亲眼神和眼泪的描写,表现了父亲的逐渐衰老,也暗含他内心的自责。
    (3)文中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文末引入三毛的《如果有来生》有何艺术效果?

    组卷:35引用:5难度:0.5

六、(40分)

  • 1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
          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途不可以应万方,刻船不可以索遗剑。(东晋•葛洪)
          欲求新,则求变;欲求完美,则求常变。(英国 温斯顿•丘吉尔)
          以上材料告诉我们要认清变化、应对变化和主动求变,引人思考。置身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身担民族复兴大任的青少年,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2引用:6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