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讷河二中等三校高二(下)开学语文试卷

发布:2024/7/4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表情包最早起源于一位美国人发明的笑脸符号,随着时间的推移衍生出颜文字、笑脸、绘文字、图文叙事以及动态图片等各类表情包。2014年起,Emoji搜索引擎的创始人甚至将每年的7月17日定为“世界表情包日”,而表情包的真正盛行源于社交软件的广泛普及,用户不仅能使用软件自带的表情包,还可以发布自己设计的专属表情包。社交软件使人们的交流逐渐从面对面沟通转向线上交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习惯于在虚拟交流时“斗图”。
          表情包可以被看作是线上文字交流的重要补充,相较于面对面的沟通,人们在线上文字对话时较难感知对方的状态或情绪,而发送表情包则可以弥补这一缺憾,当人们想表达负面情绪或者想怼人时,发送恰当的表情包既能表达自己的不满,也可以缓解对方在接收信息时的尴尬。
          表情包还能以省力的方式丰富文字的细节,比如,微信表情中能代表笑的状态有“憨笑”“呲牙”“可爱”“偷笑”和“微笑”等,当用户想传递开心的感受时,不必思考使用何种文字更为精准,只需要发送一个表情便可解决。
          除此之外,表情包能够充当同一圈层或代际群体的“接头暗号”。新媒体学者彭兰教授曾写道:表情包可以作为代际区隔和群体区分的标签,交谈越亲密或越志同道合的人之间,使用的表情包也会更加具体和生动,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下级对上级或者晚辈对长辈较少使用表情包。这就好比老年人不理解年轻人蹦迪,而年轻人不理解老年人跳广场舞一样,不同群体内部都拥有专属的沟通暗号和文化符码。
          年轻人使用的表情包常常带有调侃、讽刺或戏谑的色彩,而中老年表情包则以安静、祥和与正能量著称,这也造成了不同代际群体对于同一表情的认知差异,比如,中老年群体普遍认为微信里的“微笑”表情是一种开心的笑,但年轻人却认为它是带有嘲讽和高冷感的假笑,因为它与“难过”“再见”等表情——一样视线向下,看上去是一种情感压抑后展露的笑容。
          表情包作为一种网络亚文化,还代表了年轻人追求新潮的生活方式,表情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往往和时下社会热点或网络流行语息息相关,比如,最近流行的“内卷”“躺平”“emo”和“yyds”都已被制作成诙谐风趣的表情包,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年轻人当下的生活态度。网络技术为青年群体赋权,每一位网民都可以参与到表情包的生产与分享之中,这种带有亚文化属性的图文符号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严肃的话语方式。比如,不少大学生都曾有拍摄老师讲课神态,并将其制作成表情包的经历。在课程微信群里传送老师的表情包,不仅能活跃虚拟社群的氛围,还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不过,我们在拥抱表情包时,也不能忽略文字的力量。因为表情包的内容和解码的过程都具有非理性和不确定性,很容易造成双方交流中的误解与偏差,无论是静态图片还是视频截取,表情包终究只能算一种浅层次和碎片化的表达,是线上人际交往的一种辅助手段,还远远替代不了语言或文字交流中的深刻思想与真情实感。毕竟,人与人交流的真正目的,是更好地实现双方心灵相通。
           (摘编自黄骏(表情包为何成为年轻人的社交“副语言”),有删节)
          材料二:
          即便网络表情包有着庞大的受众,但从网络人际交往中语言的使用范围来看,语言符号依然占据着重要位置,表现着传统意义上主流文化的正统地位。青年群体广泛地将表情包作为其网络社交的主要语言,背后有其自身的内在机理和丰富的文化隐喻。从狭义上来看,网络表情包是青年一代在互联网平台展开社交活动的重要工具:从广义上来看,表情包语言是视觉文化和青年亚文化的重要表征,也是青年情绪宣泄和群体认同的重要体现。
          青年群体拥有着高涨的创新意识和生命热情,对新生事物怀揣着跃跃欲试的态度和好奇心。但作为新型大众流行文化的表情包并不是对主流文化一味的排斥与抵抗,而是对传统主流文化进行温和式、对抗性解读,使其呈现方式更符合当下网络传播环境。表情包的风靡,打破了种族、地域、语言等方面的隔阂。
          在母语学习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的不同国人,却可以通过相同的表情符号达成情感的共鸣。Emoji虽然简单,但表情符号所带来的跨族群式的沟通和理解,却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宽容性之所在,这也是全球化趋势之下推动语言变革的真正力量。
          表情包语言的延伸,也催生了群体的自我认同和独立意识的建设。在网友制作表情包的过程中,会下意识地将带有地方特色气息的文化元素(方言等)植入其中,在网络社交活动中扩散了地域文化的渗透力。青年群体也常常用“中老年表情包”一词特指中年以上网络用户偏爱的表情包语言,其中除了特定群体对自身价值的集中认同,也包含了主体对人格价值独立性的追寻与期待。
          尽管表情包的文化内蕴依然有待修正,在网友五花八门的编辑过程中出现色情、暴力、言语谩骂等不良行为,乃至于催生网络舆论暴力。但从总体上看,新一代青年群体的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导向并无偏差。表情包语言势必会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交文化机制中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这是新媒介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未来技术和人文进程的发展趋势。
           (摘编自关皓月、王永宏《浅析互联网时代的“表情包”语言》,有删节)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表情包源于社交软件的广泛普及,在虚拟交流时的“斗图”既可是自己设计的专属表情包,也可是软件自带的。
    B.表情包能以省力的方式丰富文字的细节,比如想要表达某些感受时,用户只要发送一个代表笑的表情就可以。
    C.不同代际群体对于同一表情存在认知差异,年轻人使用的表情包常常带有调侃、讽刺或正能量的色彩。
    D.表情包的存在,往往和时下社会热点或网络流行语有关,在网络世界使用表情包代表了年轻人追求新潮的生活方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A.大学生拍摄老师讲课神态并制作成表情包,同时在课程微信群里传送,这种行为说明学生就是为了活跃虚拟社群氛围。
    B.作为新型大众流行文化的表情包,不是对主流文化一味的排斥与抵抗,就是对传统主流文化进行温和式、对抗性解读。
    C.表情包语言在广义上是视觉文化和青年亚文化的重要表征,其势必会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交文化机制中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
    D.网友在表情包编辑过程中出现了色情、暴力等不良行为,这表明新一代青年群体的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导向出现了偏差。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哪项说法不正确
     

    A.2014年8月,牛津词典在线版把“Emoji”添加到新词汇中,这也意味着它已经变成了一个正式的词汇。
    B.自苹果公司发布的iOS5输入法中加入了emoji后,这种表情符号开始席卷全球,在网络社交的所有场合都在广泛使用。
    C.澳大利亚昆士兰州车辆管理部门推出了一项新规一2019年3月1日起,允许车主在车牌上增加一个emoji表情。
    D.全球约有90%的在线用户频繁使用emoji,每天有60亿个emoji表情符号被传送,人们将emoji当作一门艺术。
    (4)表情包和文字交流在表情达意上分别有哪些优点?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5)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组卷:1引用:2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决不投降
    宗璞      昆明的天,非常非常的蓝。
          这是一种不可名状的蓝,只要有一小块这样的颜色,就会令人赞叹不已了。而天空是无边无际的,好像九天之外,也是这样蓝着。蓝得丰富,蓝得慷慨,蓝得澄澈而光亮,蓝得让人每抬头看一眼,都要惊一下,哦!有这样蓝的天!
          奇妙的蓝天下面的云南高原,位于云贵高原的西部,海拔两千米左右。高原面上有大大小小的坝子一千多个。这种坝子四周环山,中部低平,土层厚,水源好,适合居住,昆明坝可谓众坝之首。昆明市从元代便成为云南首府。在美丽的自然环境中,这里出了些文武人才。一九三八年一批俊彦之士陆续来到昆明,和云南人一起度过一段艰难而又振奋的日子。
          明仑大学在长沙和另两个著名大学一起办校,然后一起迁到昆明。没有宿舍,盖起简易的板筑房,即用木槽填土,逐渐加高。洋铁皮作屋顶,下雨如听琴声。这在当时,是讲究的了。缺少设备,师生们自己动手制造。用铁丝编养白鼠的笼子,用砖头砌流体试验的水槽。缺少图书,和本省大学商借,又有长沙运来的,也建了一个图书馆,虽说很简陋,学子们进进出出,读书的气氛很浓。人们不知能在这里停留多久,也不知明天会发生什么事,却是把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
          一九三八年九月二十八日,日寇飞机首次袭击昆明,玷污了纯净的蓝天和瑰丽的白云。
          空袭威胁着昆明。跑警报已经成为昆明人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像吃饭睡觉一样占一定的时间。有一阵空袭格外频繁,人们早早起身,烧好一天饭食,不等放警报便出城去,到黄昏才回家。有一阵空袭稍稀,人们醒来后最先想到的还是今天会不会有警报。如果有几天没有,人们会在菜市上说点废话:“日本鬼子轰炸没有后劲,飞机给打下来了。”“几架?”“十多架。”“我听说二十多架!”说完这些无可追究的话,哈哈一笑走散。
          日本空军大概在养精蓄锐。让昆明人享受了几天平安之后,又一次大举轰炸了昆明。随着警报声响,明仑大学的师生都向郊外走去。他们都可谓训练有素了,不少人提着马扎,到城外好继续上课。一个小山头两边坡上,很决成为两个课堂,一边是历史系孟褪(字弗之)讲授宋史,一边是数学系梁明时讲授数论。两位先生有力的声音碰撞着,大家听得都笑起来。
          紧急警报响了,讲课依然进行,没有人移动。传来了飞机的隆隆声,仍然没有人移动。空中出现了轰炸机,排成两个正方形,黑压压的,向头顶飞来。愈来愈强的马达声淹没了讲课的声音。两位先生同时停止了,示意学生隐蔽。
          1944年4月始,在日本侵略下,中国军队在各个战场上均告失败,损失惨重。百姓流离失所,争向川滇一带逃难。日寇甚至不放过满载难民的火车,以逃难的人群为目标,肆行轰炸。昆明的课堂从来没有平静过,这时更感到腹背受敌的威胁。
          孟弗之家中,嵋和玮谈及时局。嵋道:“工学院有两个同学参加远征军,听说最近牺牲了。一个患疟疾,没有金鸡纳霜;另一个中弹后掉在怒江里,说是手里还拿着枪。”玮的眼睛一亮,声音有些颤抖,“真是壮烈,这是男儿死所。”嵋抬头,望着他,觉得玮身上有一种热情和她血脉相通。过了一会儿,才说:“这就是白居易形容的‘闻道云南有泸水,椒花落时瘴烟起。大军徒涉水如汤,未过十人二三死’。”玮说:“听说学校又要搬家?”嵋说:“昨天有几位先生来和爹爹谈得很晚,好像就是议论搬家的事。”玮说:“同学们都不愿意再搬,总是藏,总是躲,再搬搬到哪儿去呀。”
          “听!”玮说,远处传来一种沉重的声音,是脚步声,接着响起了歌声,“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脚步声和歌声越来越近。碧初和孩子走进屋来说,过队伍了。
          大家肃然听着,脚步声,隆隆的军车声,加上粗哑的、参差不齐的歌声,显得很悲凉。这天夜里又是沉重的脚步声,把许多人从梦中惊醒。十轮大卡车载着辎重,压得青石板路面在喘息。
          “一、二、三——四!”声音不整齐,而且嘶哑,仿佛黑夜也是坎坷不平的。但是开赴前线的脚步不能停。
          次日上午,孟弗之和秦巽衡去学校开明仑大学教务会。正走在街上,忽然下起雨来,雨毕,只觉寒风扑面,是秋已深。一路见一群群人面目黑瘦,拖儿带女,背着大包小包,正是新到的难民。翠湖旁,桥边柳下也有难民或坐或卧。两个小儿大概有病,不停地啼哭。一个母亲低声抚慰,一个母亲照屁股给了几下。被打的小儿大哭,又有别的小儿跟上。几只鸟儿扑喇喇惊飞了。
          雨又下了,二人默然走着,及至学校,长衫已湿了大半。
          会上,要商讨两件大事。
          校长秦巽衡简单介绍了当前形势,说教育部已派人去西康勘察,那里交通十分不便,谅敌人是打不到的。另因军情紧张,滇西、滇南的战场都需要翻译,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学生到军队服役。对这一问题大家意见较一致,国难当头人人都有责任。一位先生提出学生思想很复杂,有人拒绝服役。秦校长说:“如有这种情况,不予毕业。”语气很坚决,大家俱无异议。
          在搬迁的问题上意见不统一。有人说,学生从军是把精华投进去了,还躲什么。也有人说,还是搬一搬好。孟弗之说:“我们现在是用两个拳头的对策。一个拳头是伸出去,那就是我们的青年人要直接参加这场战争;一个举头是缩回来,就是搬迁躲藏。目的当然是为了培养继续打出去的力量。”又有人说,现在哪里还能找到合适的地方。若有合适的地方,敌人一时打不到,也不会放过轰炸。
          冷风夹着雨滴吹打着玻璃窗。众人都觉一阵寒意。咣当一声。风把门吹开了,把桌上的纸张吹得满地。
          梁明时忽然站起来,大声说:“我们最好找一个地图上都没有的地方,让敌人我不着。”他噙着眼泪。
          这话又似实意,又似讽刺,像一柄剑刺在每个人身上,满室无言,静了好一阵,热泪在人们眼中转。
          江防站起来说:“我是不走的了,我与昆明共存亡!”
          秦巽衡站起身,“大家的意思我清楚了。我们也许搬走,也许留下,也许会和敌人周旋,前途还不能确定,更加艰苦是必然的。可是我知道,”他用手环指大家,声音呜咽,一字一字地说,“不论发生什么事,我们——”他再次用手环指大家,“我们决不投降!”
          我们决不投降!
          刚劲的秋风把这句话吹上树梢,吹过屋顶,在天空中滚动着,撞在每个人心上。
    (节选自宗璞《东藏记》,有改动)(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两次写众人聆听行军的脚步声、军车声,表明当时战事紧张,军队频繁开赴前线,“悲凉”“沉重”等词语则表现出大家对局势的悲观情绪。
    B.对从军同学的牺牲给予高度评价,这一情节凸显了嵋和玮一致的爱国主义精神。二人关于学校再次搬迁的议论反映了青年学生们对搬迁躲藏的不满。
    C.日寇入侵,明仑大学面临搬迁,有的教师赞成,有的坚决不走,还有的逃避现实幻想躲到地图上没有的地方,表现各色人等面对国难时的不同抉择。
    D.危急关头,小说塑造的青年学生分化很明显:有人积极抗日,以身许国,捐躯赴国难;也有人丧失爱国精神,不肯接受征调,拒绝服役。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细节能契合形象,“环指大家”“再次用手环指大家”意在一一叮嘱,有相约为证、当面立誓的意味,绝不背弃祖国,体现了知识分子的风骨。
    B.小说善用修辞手法,且生动巧妙贴切,如“压得青石板路面在喘息”运用比拟的手法写路面不堪重负;同时一语双关表现一个民族在呻吟、喘息。
    C.小说多丰富感官描写,绘声绘色绘形,文中孟弗之和秦巽衡遇到难民时,进行了多感官角度的描写,视、听、触觉相结合,刻画很有画面感。
    D.小说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写日军侵略空袭时,“日寇甚至不放过满载难民的火车,以逃难的人群为目标,肆行轰炸”就属于“面”的描写。
    (3)文中两处画线句中的“风”极富意味,请结合文章分析其用意。
    (4)本文和《记念刘和珍君》虽然文体不同,时代不同,但都塑造了一代知识分子凝重肃穆的群体雕像,本文中秦校长的“我们决不投降”,堪为中华民族最悲壮的呐喊,也是最决绝的抗战宣言。请结合这两篇文章中的某个人或某群人写一则不少于150字的人物短评。

    组卷:4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称“冬节”“贺冬”。也有说法认为,①           ,又是节日,在周代就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
          在古籍中,似乎也可以找到冬至是一个节日的佐证。有文献记载:“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  )。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但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朝的正月等于现在的十一月,拜岁和贺冬其实区别不大。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严格来说,②           。民俗专家王娟说,“这个节气出现得非常早,庆祝方式出现得也比较早,但它并不能简单等同于我们现在所说的节日。”“古代有许多重要的活动都放在冬至举行,内容比较丰富,地域不同庆祝方式不同,差异性较大。”她解释道,惯常的民俗活动,大致有为长辈送鞋子,“数九”、画消寒图之类。王娟说,“有一种说法是冬至要祭孔子,会有很隆重的典礼,③           ;所以冬至跟我们如今说的传统节日新年还是不一样的。”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们起初是庆祝新春的开始,才有了冬至节。
    B.人们过冬至节,新的一年才开始到来。
    C.庆祝新春的到来,人们就会过冬至节。
    D.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组卷:2引用:2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梦想太过遍远时,就如同一个看见猎物的猎人,因为猎枪射程不够只好暂时放弃。所以,一个合格的猎人在看见猎物的时候,做的第一件事是确定猎物是否在射程之内,若盲目地朝射程之外的猎物开枪,只会让猎物离你越来越远。
          梦想就是我们需要捕捉的那只猎物,你需要先找到它,然后确定好自己与它的距离,再慢慢地走近它,当它进入你的射程范围后,就能轻易地实现它了。而这个过程被我们称之为——梦想的逆向分割。
          以上材料对正处于高中时期的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