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4课 变形记(节选)》2022年同步练习卷(5)

发布:2024/4/20 14:35:0

一、典例解读

  • 1.阅读《变形记》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这一切都飞快地在他脑子里闪过,他还是没有下决心起床——闹钟敲六点三刻了——这时,他床头后面的门上传来了轻轻的一下叩门声。“格里高尔,”一个声音说,——这是他母亲的声音——“已经七点差一刻了。你不是还要赶火车吗?”好温和的声音!格里高尔听到自己的回答声时不免大吃一惊。没错,这分明是他自己的声音,可是却有另一种可怕的叽叽喳喳的尖叫声同时发了出来,仿佛是伴音似的,使他的话只有最初几个字才是清清楚楚的,接着马上就受到了干扰,弄得意义含混,使人家说不上到底听清楚没有。格里高尔本想回答得详细些,好把一切解释清楚,可是在这样的情形下他只得简单地说:“是的,是的,谢谢你,妈妈,我这会儿正在起床呢。”隔着木门,外面一定听不到格里高尔声音的变化,因为他母亲听到这些话也满意了,就拖着步子走了开去。然而这场简短的对话使家里人都知道格里高尔还在屋子里,这是出乎他们意料之外的,于是在侧边的一扇门上立刻就响起了他父亲的叩门声,很轻,不过用的却是拳头。“格里高尔,格里高尔,”他喊到,“你怎么啦?”过了一小会儿他又用更低沉的声音催促道:“格里高尔!格里高尔!”在另一侧的门上他的妹妹也用轻轻的悲哀的声音问:“格里高尔,你不舒服吗?要不要什么东西?”他同时回答了他们两个人:“我马上就好了。”他把声音发得更清晰,说完一个字过一会儿才说另一个字,竭力使他的声音显得正常。于是他父亲走回去吃他的早饭了,他妹妹却低声地说:“格里高尔,开开门吧,求求你。”可是他并不想开门,所以暗自庆幸自己由于时常旅行,他养成了晚上锁住所有门的习惯,即使回到家里也是这样。
          ……
          他使劲地摇动着,身子已经探出不少,快要失去平衡了,他非得鼓足勇气采取决定性的步骤了,因为再过五分钟就是七点一刻——正在这时,前门的门铃响了起来。“是公司里派什么人来了。”他这么想,身子就随之而发僵,可是那些细小的腿却动弹得更快了。一时之间周围一片静默。“他们不愿开门。”格里高尔怀着不合常情的希望自言自语道。可是使女当然还是跟往常一样踏着沉重的步子去开门了。格里高尔听到客人的第一声招呼就马上知道这是谁——是秘书主任亲自出马了。真不知自己生就什么命,竟落到给这样一家公司当差,只要有一点小小的差池,马上就会招来最大的怀疑!在这一个所有的职员全是无赖的公司里,岂不是只有他一个人忠心耿耿吗?他早晨只占用公司两三个小时,不是就给良心折磨得几乎要发疯,真的下不了床吗?如果确有必要来打听他出了什么事,派个学徒来不也够了吗——难道秘书主任非得亲自出马,以便向全家人,完全无辜的一家人表示,这个可疑的情况只有他自己那样的内行来调查才行吗?与其说格里高尔下了决心,倒不如说他因为想到这些事非常激动,因而用尽全力把自己甩出了床外。蓬的一声很响,但总算没有响得吓人。地毯把他坠落的声音减弱了几分,他的背也不如他所想象的那么毫无弹性,所以声音很闷,不惊动人。只是他不够小心,头翘得不够高,还是在地板上撞了一下;他扭了扭脑袋,痛苦而忿懑地把头挨在地板上磨蹭着。
    (1)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弗兰兹•卡夫卡(1883—1924),与马塞尔•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等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中短篇名作有《判决》《变形记》《在流放地》《乡村医生》等,长篇小说有《审判》《城堡》。
    B.《变形记》是俄国作家卡夫卡最富有特色的小说之一,作品以主人公格里高尔变成甲虫的荒诞形式,表现了人性异化的主题。
    C.《变形记》以怪诞的形式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命运的难以捉摸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酷,表现了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垄断阶级以后社会的非理性和人物的非人性。
    D.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艺术上强调使用极度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挖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变态心理以至半疯狂、疯狂的言行、心理。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一段的结尾“他养成了晚上锁住所有门的习惯,即使回到家里也是这样”,这句话反映了外部世界对人的挤压,人对外部世界戒备的人际关系的异化。
    B.“他这么想,身子就随之而发僵,可是那些细小的腿却动弹得更快了”运用想象的手法,描写了甲虫特点,使读者仿佛看到真的甲虫,显得真实,不荒诞。
    C.本文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好温和的声音”说明格里高尔非常喜欢他的母亲,重视亲情。这与后来他母亲和家人对他的嫌弃形成鲜明的对比。
    D.“‘他们不愿开门。’格里高尔怀着不合常情的希望自言自语道”,实际上这是格里高尔不想家人去开门,所以才有“不合常情”的想法。
    (3)从选文看,《变形记》中作者的叙述语调有何独特之处?这样叙述有何妙处?
    (4)本文采用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这一表现手法的好处是什么?

    组卷:2引用:3难度:0.6

二、精准变式

  • 2.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变形记(节选)
    卡夫卡
          ①一天清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烦躁不安的睡梦中醒来时,发现自己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大得吓人的甲壳虫。他躺着,感到脊背坚硬,犹如铁甲。他稍稍抬起头,看见自己的肚子高高隆起,棕色,并被分成许多弧形硬片,被子很难盖得住,很快就会全都滑落下来。他那许多与他原来的身躯相比细得可怜的腿脚,无可奈何地在眼前舞动着。
          ……
          ②他飞快地转动脑子,思虑着这一切,而下不了下床的决心,闹钟恰好在六点三刻敲响,这时有人轻轻地敲他靠近床头这边的房门。“格里高尔,”有人喊道,那是母亲的声音,“六点三刻了,你不是要赶火车吗?”多温柔的声音!当格里高尔听到自己回答的声音时,不禁吓了一大跳,这声音分明还是他以前的声音,然而却掺和着一种来自下面的、无法抑制的痛苦的叽叽喳喳声,使得他的话只是一开始还听得清楚,后面的话音就被破坏得不知所云,以致听的人都不知道是否真的听明白了。格里高尔本想详细回答并把一切解释清楚,可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只能说这么一句:“是,是,母亲,谢谢,我这就起床。”由于隔着木板门,外面兴许觉察不出格里高尔声音中的这种变化,因为母亲听了他的这句话就放下心来,拖着脚步走了。可是这段简短的对话却引起了其他家人的注意,他们没想到格里高尔还在家里,于是在一扇侧门上很快听到了父亲的敲门声,敲得很轻,但用的是拳头。“格里高尔!格里高尔!”他喊道,“你怎么啦?”过了片刻,他又压低声音催了一遍:“格里高尔!格里高尔!”这时在另一扇侧门上又听到妹妹的轻轻的抱怨声:“格里高尔?你不舒服?你需要点儿什么?”格里高尔朝两边回答:“我这就好。”他说话时十分注意发音,每个词之间停顿好长时间,以便消除他声音中一切引起别人注意的东西。父亲于是回到餐桌又吃他的早餐,可妹妹又轻轻地问道:“格里高尔,开门呀,我在求你呢。”格里高尔却根本就不想开门,而是庆幸自己在旅行中养成的谨慎习惯:即使在家里,夜间也要锁好所有的门。
          ……
          ③“妈妈,妈妈!”格里高尔轻轻喊道,抬头看着她。这一刹那间他完全忘记了协理,眼看着咖啡流淌,不禁张开嘴巴对着空中咂摸。母亲看到这情景又一次尖叫起来,起身往回跑,和正朝她赶来的父亲撞了个满怀。然而格里高尔此时没有时间顾及他的父母了,协理已经在楼梯上,他把下巴搁在栏杆上,最后一次回头看了一眼格里高尔。格里高尔鼓起劲往前赶了几步,以便能追上他。协理则必定预感到他要干什么,一个大步跨了好几个梯级,只听得“呼”的一声便消失不见了,可他那声惊呼还在整个楼梯间回响。遗憾的是,协理这一跑好像把事情发生以来一直都还比较镇静的父亲也弄得慌乱不堪,你看,他不亲自去追协理,或者至少不妨碍格里高尔去追,却用右手拿起协理连同大衣和帽子一起遗忘在椅子上的手杖,左手从桌上拿过一份大开面报纸,一边踩着脚,一边挥舞着手杖和报纸,把格里高尔赶回房间去。格里高尔怎么恳求都不管用,也没有人听得懂他的恳求,无论他多么低声下气地不停转动着脑袋,父亲只顾踩着脚,而且越踩越厉害。那边,母亲则不顾天凉,打开一扇窗子,把身体尽量靠到外面,双手捂住脸。弄堂与楼梯间之间刮起一股强劲的穿堂风,窗帘飘了起来,桌子上的报纸沙沙作响,有几张被吹落到地上。父亲像一头发狂的野兽似的发出啾啾声,毫不留情地逼着格里高尔回房间里去。但格里高尔真还没练过退着走的功夫,他往回退时实在是非常缓慢。要是格里高尔可以转身的话,他早就在房间里了,可是他担心这样做会让父亲不耐烦,父亲手里的手杖随时都会给予他背上或脑袋上致命的一击。但他终究还是没有作别的选择,因为他惊恐地发现,在他退着走的时候,他连方向都不知怎么掌握。于是他只好一边战战兢兢地、不停地侧看着父亲,一边开始尽可能把身子转得快些,而实际上却只能转得十分缓慢。父亲或许觉察到了他的良好意图,因为他没有阻拦他的行动,而是用他手杖的一端从远处不时转动着,为他指点方向。只要父亲不发出这种不可忍受的啾啾声就好了!这啾啾声可把格里高尔搞得晕头转向。他本来已经几乎转过身来了,可他听着这啾啾声被弄糊涂了,又退回去一段。当他终于头部到达门口时,却发现,他的身子太宽了,无法径直穿过去。父亲在目前的情绪下当然也想不起打开另一扇门,让格里高尔有足够的通道进门去。他固执地一心只想着格里高尔能快快进屋去。格里高尔若要直立起身子通过门道,那就得做一系列繁杂的准备动作,父亲哪会允许他这样慢慢准备呢。相反,他大喊大叫地催促着格里高尔往前走,仿佛这里根本就不存在任何障碍似的。现在格里高尔身后的嘈杂音再也不仅仅是父亲一个人的声音了,现在真的不是闹着玩的了,格里高尔不顾一切地往门里挤。他抬起身体的一侧,斜躺在门框里,身上的那一侧擦得满是伤痕,在洁白的门上留下难看的斑痕。不久他就卡在门里,靠自己再也动弹不得了,只见另一边的小腿颤抖着空悬在那里,另一侧的腿被压得疼痛不堪——此时,父亲从后面给了他真正解救性的猛力一推,格里高尔猛地远远弹进了他的房间里,顿时满身鲜血淋漓。父亲顺手用手杖一钩,关上了门,接着,家里终于寂静了下来。
    (1)请写出卡夫卡的另一部代表作品《
     
    》。
    (2)下列有关小说视角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用全知的第三人称视角叙述协理员跑走、父亲关门等,推进了情节发展。
    B.在描写书房环境和他人反应时,小说也穿插运用了格里高尔的视角。
    C.全知的第三人称视角有助读者切身体会格里高尔的悲剧遭遇并分析成因。
    D.格里高尔的视角有助读者感受格里高尔被家人无情排斥的焦虑心理。
    (3)下列有关“变形”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格里高尔是“虫形人心”,他清醒地知道自己悲惨的处境已无力改变,因而不再抗争。
    B.格里高尔家人是“人形虫心”,当格里高尔不能做挣钱机器时,便态度冷漠、残酷。
    C.格里高尔被父亲粗暴赶回房间,此刻开始变得压抑、忧郁,以致失去自我。
    D.格里高尔身上的社会性被个体性不断侵蚀、压抑,最终被物化成甲虫。
    (4)无论是卡夫卡的《变形记》,还是蒲松龄的《促织》,都描写了人变成虫的荒诞故事,读来却让人觉得可信,因为两位作者在荒诞之中刻画了真实的细节、反映了冷酷的现实。请从这一角度结合文本作分析。

    组卷:32引用:5难度:0.4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初识悲哀
    [奥]弗兰茨•卡夫卡 乔向东 译
          ①荡高秋千,即在各种圆形拱顶的剧院中悬空表演,历来被认为是人类最难练就的技艺之一。一个高空秋千演员曾这样安排自己的生活:他在一座剧院里演出多长时间,就多长时间不离开他的秋千架,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最初只是出于想使自己的技艺精益求精的愿望,但是后来却变成了根深蒂固的习惯。不论他要求什么,哪怕是非常羞于出口的要求,守在下面的服务人员都会将他需要的所有东西传递给他,这些东西装在一个特制的容器中送上去又拉下来。即使是在别人上台表演的时候,他仍然呆在高高的秋千架上,掩藏不了,使观众分心。除此之外,这种生活方式对剧团里的人没有什么特别的不便。不过,这个事实也不容否认:尽管在这种时候他尽量不动,但观众仍时不时走神瞥他一眼。经理对此并不在乎,因为他是非凡的无与伦比的演员。而且他们当然认识到这种生活方式不是什么恶作剧,只有这样他才能稳定地演出,他的技艺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②另外,呆在秋千架上也特别有益健康,在一年中温暖的季节里,剧院圆顶周围的侧窗都敞开着,阳光和清新的空气毫无阻挡地流泻进布满灰尘的圆拱,那情景相当美。确实,他的社交生活有点受限制。有时,只有一个表演杂技的小伙子顺梯子一级级爬上来,他俩就坐在秋千架上,一左一右斜靠着吊绳,喋喋不休地说话;或者,房屋修理工在维修屋顶时,通过敞开的窗户同他交谈几句;或者是消防队员,在剧院的顶层楼座上检查有无危险照明时,尊敬地向他说几句难以听清的话,除此以外再没有什么打扰过他的隐居生活。偶尔,剧场的职工可能从下午空荡荡的剧场走过,若有所思地抬头凝视极高的几乎超出人的视野的天花板。那儿,秋千艺人正在练习或者休息,根本没有发觉有人在看他。
          ③如果没有那些免不了的四处搬迁的旅行,秋千艺人本来可以像这样平静地生活下去。他发现那些旅行极难忍受。当然,经理非常注意使旅行不超过必要的时间,让他少受痛苦的折磨。如果是在城市里旅行,就乘坐赛车,尽可能在傍晚或清晨,以非常危险的速度载着他在空空荡荡的街道上疾驰,但这对于他平常的生活方式而言可能十分难受。在巡回演出的下一个城市中,早在他到达之前,剧场里的秋千架就已经悬挂好了,所有通向舞台的门豁然洞开,所有的过道畅通无阻——而经理却始终提心吊胆,直到最后秋千艺人的脚踏上绳梯,转瞬登上秋千架,悬吊在高处。
          ④尽管经理成功的安排了许多次旅行,但是每次新的旅行都使他感到困窘,别的先不说,单是旅行本身对艺人的神经刺激就够大了。
          ⑤有一次他们又一起旅行,秋千艺人躺在行李架上做梦,经理背靠着坐在对面车窗旁的座位上读书。秋千艺人低声叫他的同伴,经理立刻全神贯注地听他讲,秋千艺人咬着嘴唇说,将来他演出时必须要有两副秋千,而不是只有一副,要两副秋千相对而挂。经理立刻答应了。但是好像要显示经理的应允和拒绝一样无关紧要,秋千艺人说,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将不再在一副秋千架上演出了。每想到还有可能在一副秋千架上表演,他就浑身颤栗起来。经理非常警觉,再次强调他完全同意这个想法,还说两副秋千比一副好,除了第二根秋千架能带来方便之外,表演也会有许多变化。听到这些,秋千艺人突然放声大哭起来。经理深深地感到苦恼,他跳起来,问到底怎么回事。没有回答。然后他从座位上爬起来,脸贴着脸抚慰他,以致自己的脸也沾上了秋千艺人的泪水。询问抚慰,亲昵了很久,秋千艺人才抽泣着说:“手里只抓着一副秋千——叫我怎么活下去!”这样经理就更容易安慰他了。他保证到了下一个车站就拍电报到他们巡回演出的第一个城市去,让他们在剧场里再安装一副秋千,同时责备自己竟然让演员在一副秋千上表演了那么长时间,并且热情地感谢和表扬演员终于使他注意到这个错误。他就这样一点点地使秋千演员放下心来。他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但他自己却放不下心来了,感到深深不安,时不时偷偷地从书上方瞟演员几眼,有些念头开始折磨他:人们会让他孤独吗?人们不会增加他的紧迫感吗?人们不会威胁到他的生存吗?经理真的相信,他从艺人流过泪后表面平静的沉睡中,能够看出初次刻在他孩子般光滑的前额上的焦虑的皱纹。
    (选自《外国超短篇小说赏析》)(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A.经理允许高空秋千演员一直呆在秋千上,是为了保证演出的稳定,保证演员的技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其本质是为了获得商业利益。
    B.演员喜欢一直呆在秋千上,是因为他觉得那上面阳光温暖,空气清新,风景优美,有益健康,远离干扰,表现了他醉心于艺术的精神。
    C.小说最后部分表现了经理的深深不安,说明经理非常了解演员的内心需求,读懂了演员此时的眼泪,他在此刻与演员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D.小说平铺直叙地讲述了一个严肃的故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人物性格单一,缺少变化,形象模糊,秋千艺人代表一个有寓意的符号。
    E.卡夫卡小说被称为“寓言小说”,常用象征表达对社会关系的理解,文中的“秋千”是主人公用以体现个体价值、亲近现实世界的象征。
    (2)小明同学在研读小说时,觉得题目“初识悲哀”值得玩味,尝试对它的意蕴进行探究,但只想到了一点,请你再补充两点。
    ①经理“初识悲哀”:经理初次意识到人们的目光与期望会给秋千艺人带来负担,他开始为秋千艺人担忧。
     

     

    (3)班级组织卡夫卡作品研讨会,你们小组选定卡夫卡的《变形记》与这篇小说进行对比研读,讨论后找到两篇小说的三个相同点,确定了三个关键词:“荒诞性”“异化”“隐喻”。你作为小组发言人需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①根据示例,在确定的三个关键词中任选其一拟写一个标题。
    示例:苦涩的幽默——《变形记》《初始悲哀》中独特的讽刺手法赏析。
    ②结合两篇小说,围绕本小组拟写的标题进行简析阐释。

    组卷:7引用:4难度:0.6

  • 8.我的叔父弗雷德
    【德】海因里希•伯尔
          ①1945年以后的岁月不堪回首,只是我的叔父弗雷德,才使这段回忆留存在我心里。
          ②一个夏日的下午,他从战场回到家里,衣服上没有饰物,唯一的财物是一个锁得严严实实的箱子。他拥抱我的母亲,亲吻我的姐姐和我,喃喃地说:“面包、睡觉、烟草。”接着就往我们家的长沙发上一倒。在我的记忆中,他个子很高,躺下后比我们的沙发长出好多,这就使他不得不蜷曲两腿,或者干脆把腿伸到外边。这两种睡法都使他恼火,但他又觉得,这并不妨碍他在上面痛痛快快地睡个够。
          ③那时我14岁,是和那个我们称之为黑市的奇特机构进行联系的唯一纽带。我的父亲已经阵亡,母亲领一份微薄的抚恤金。我的差事就是几乎每天把轰炸时抢救出来的小部分财物拿出去变卖,然后换回面包,煤和烟草。煤在那时是造成严重损害财产观念的原因,这种损害行为今天就得使用“偷窃”这个严厉的字眼来表达。就这样,我几乎天天出去偷窃或变卖。我母亲尽管心里也明白这种丢人的行为是出于无奈,但她每天早晨总是眼泪汪汪地目送我去尽我这份艰难的义务。
          ④弗雷德叔叔的到来唤起了我们的希望,大家都期待这个强壮的男人能给我们有力的帮助。一开始他就使我们大失所望。从第一天起,他的胃口就使我非常不安。当我毫不犹豫地把这种忧虑告诉母亲时,她要我先让他“苏醒过来”再说。他的苏醒花了差不多八个星期的时间。虽然他不断咒骂那张不够长的沙发,可他在上面睡得还挺香。
          ⑤我们再三要他谈谈战争中的事情,他一次也没答应。他说,那不值一提。
          ⑥他过去当过会计。当他在我们的沙发上度过了头四个星期以后,我的母亲就亲切温和地劝他去打听一下从前那家公司的下落。他郑重其事地托我去办。经过一个小时费力的打听和奔波,我在一个破坏了的城区找到了那家公司:一堆8米来高的颓垣断壁。弗雷德叔叔对我的调查结果感到非常宽慰。
          ⑦他把身体往后一靠,给自己卷了根纸烟,扬扬得意地对我母亲点了点头,然后请她把所有的财物找出来,还有他那只放在卧室的一个角落里锁得严严实实的箱子,我们迫不及待地打开它。从里面拿出来的东西有20本厚度和质量都属于中等的小说,一块金怀表,两副吊裤带,几个笔记本,一张商会证书和一本有1200多马克存款的存折。他把存折交给我去取钱,其他东西拿去变卖。
          ⑧这样,我们有四个星期不用为面包,烟和煤发愁了,这使我感到非常快慰,尤其是这时所有的学校又打开了大门,欢迎入学,而叔叔劝我完成我的学业。
          ⑨然而这个时期的大事是:弗雷德叔叔在他令人欣喜地回到家里整整八个星期以后开始行动了。
          ⑩夏末的一天早晨,他从沙发上起身,将他的胡子刮了又刮,所花的工夫使我们吃惊;然后要了洗干净的衣服,借了我的自行车骑走了。
    ⑪很晚的时候,他带着一片嘈杂声响,和一股强烈的葡萄酒味回到家里。酒味是从他嘴里喷出的,响声是由一根粗绳子拴着的半打锌桶发出来的。直到他说决定在我们这个惨遭破坏的城市做鲜花买卖来谋生时,我们才弄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对新的价值世界极端怀疑的母亲反对这个计划,她说鲜花没人要买。可是她错了。
    ⑫在一个值得纪念的早晨,我们帮弗雷德叔叔把装满鲜花的桶送到电车站,他在那里开张营业。那些黄的和红的郁金香,露水晶莹的丁香至今还浮现在我脑海中。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当时的情景:叔父站在一片灰蒙蒙的身影和废墟中,用他响亮的嗓门吆喝起来:“鲜花——”那个时候,他是多么神采奕奕。关于他生意的兴隆发达,我就毋庸赘述了,简而言之,就像彗星一般。四个星期以后,他已是3打锌桶的业主,两间分号的老板;一个月以后,他已成了纳税人。我感到整个城市都改观了:许多角落里都出现了花摊。鲜花供不应求,花桶不断添置,新的木房陆续修建起来,手推车也愈做愈多了。
    ⑬现在,我们不光鲜花时时有,面包和煤也源源不断得到供应,而我也可以不再当中间人了。我的叔父弗雷德也早已是一个在事业上颇有成就的人了,他的分号是那样生意兴隆,他已有了一辆小汽车。
    ⑭今天,当我见到他——一个魁伟的人,坐在漆得红艳艳的汽车驾驶室里——就觉得十分诧异,在我的一生中竟会有一段时间为他的胃口度过了许多不眠之夜。
    (选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微型小说精品》,有删节)(1)下面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对弗雷德的“睡”着墨较多,这表现了叔父在经历战争之后困顿、疲惫的情状,从侧面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对人们的伤害。
    B.第③段着意写14岁的“我”为家庭几乎每天出人于黑市之中,既表现了“我们”家当时艰难的生活处境,也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C.第⑥段“他郑重其事地托我去办”,又“对我的调查结果感到非常宽慰”,刻画了弗雷德的矛盾心理,就其本心而言,他并不愿出去做事。
    D.小说中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母亲反对叔父做鲜花生意、城市中出现了许多花摊属于侧面描写,对弗雷德的形象起到了烘托作用。
    (2)小说主人公弗雷德叔叔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3)请结合你对这篇小说主题的理解,谈谈它给你的启示。

    组卷:2引用:2难度:0.5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小题。
    夏天的阅读
    伯纳德•马拉默德
          乔治•斯塔约诺维奇是邻居家的小伙子,他16岁的时候因为缺乏耐性,一时冲动退了学,今年夏天是找工的困难季节,他找不到事情可做,结果整天把大部分光阴都消磨在街头和家里。
          有时候他大白天也出去散步,但是大多时候他要等炎热的太阳西沉后才上街,他没什么既定的目标,只是到处溜达,穿过一个个街口,来到一座灯光幽暗的小公园内,他在一把椅子上坐下来,望着铁栏内枝叶繁茂的大树和盛开的鲜花,思索着如何使自己的生活变得好些,直到午夜,他才起身,拖着脚步回到闷热冷清的家里。
          一次乔治散步时碰见很晚才下班回家的卡坦扎拉先生,卡坦扎拉先生在I R T车站的售票处上班,住在距乔治家一个街口的一家鞋铺楼上,晚上,天气闷热时,他就穿条裤衩,坐在门口的台阶上,借着鞋匠窗户内透出来的灯光看《纽约时报》。
          卡坦扎拉先生回家时常常喝得醉醺醺的,但醉态总是安详的,乔治喜欢卡坦扎拉先生,因为在他小时候卡坦扎拉先生曾给过他零钱去买柠檬冰棍,卡坦扎拉先生与大多数邻居迥然不同,他见到你时,不时会问你一些与众不同的问题,每当他那病恹恹的胖老婆趴在窗户上朝外张望时,他就肯定在读报,“你这个夏天干些什么啦,乔治?”卡坦扎拉先生问道,“我见你每晚都在溜达。”
    “现在还没什么可干,我在等工作,”接着乔治又说,“我在家里看书,提高修养。”
          卡坦扎拉先生对此饶有兴趣,他用一块红手绢擦了一下脸,“看些什么书?”
          乔治犹豫了一会,然后说:“我到图书馆开列了一张书目单,准备今年夏天读完。”
    “一共有多少书?”
    “我没数过,也就是那么一百来本吧。”卡坦扎拉先生吹了一声口哨。
    “我琢磨着,如果我读完它们,”乔治诚恳地说,“对我的教养会有很大好处,我不是指高中时他们教的那种教养,我想知道各种各样的事情。”
          此后的一天傍晚,隔街的那位鞋匠叫住乔治,说他是个好孩子,乔治猜想一定是卡坦扎拉先生把有关他正在读很多书的事情告诉鞋匠了,从鞋匠那里可以看出,事情已经传遍了整个居民区,虽然没人跟他直接打招呼,但是他看见好些人朝他温和地微笑,他对这片居民区感到了一点快慰,增加了一点好感,尽管他从来就没想过在这里度过自己的一生,连在离家很远的咖啡店工作的姐姐索菲也知道他读书的事了,索菲对他更和蔼了,她用种种方式表示出为他感到骄傲。
          夏天在一天一天过去,乔治每日清扫房间,作为对索菲的回报,修长憔悴、收入微薄的索菲每星期给他一块钱,尽管仍旧不够开销,但比以前只有两三角钱强多了,他把钱花在香烟上,买一罐啤酒或是一张电影票,偶尔他会到书报摊买一本折价书,他喜欢在房间里摆上几排书,虽然从来不读,晚上是最令人愉快的时光,当他从坐在自己店铺前的店主们面前走过时,虽然没跟他们说什么,他们也没跟他说什么,但他可以感觉到四处都是赞许的目光,有那么几个晚上,他的感觉是如此的好,禁不住整夜在公园内蹦蹦跳跳,他在居民区内悠然漫步,然后回家,脱衣上床,安然入梦。
          在这几个星期当中,他只跟卡坦扎拉先生谈过一次话,那个售票员没谈及书,也没问什么,可是乔治对这种缄默感到很不自在,乔治打定主意在读过几本平装书前,不与卡坦扎拉先生说话,但是当他开始阅读时,他又顿感索然无味,不再想读啦,因此,一天的大部分时光,乔治拧开收音机,听厌了说话声,转而听音乐,他把房间收拾得十分整洁,即使有一天忘了打扫卫生,索菲也无话可说。
          不过总的说来还算不坏,不管白天多糟,到了晚上散步时他便可以打起精神,一天晚上乔治看见卡坦扎拉先生在街上朝他走过来,乔治刚想转身避开,但是卡坦扎拉先生赫然在他的身旁站住了,浑身散发出啤酒的味道,他的目光在投向乔治时,显得黯淡忧郁。
    “你那些书读得怎么样了?”卡坦扎拉先生问道。
          他试图站稳,但还是晃了一下,“还好,我觉得。”乔治说着,感到热血涌上脸颊。
          卡坦扎拉先生的脑袋虽然有点摇晃,但眼睛沉稳,“乔治,”他说,“告诉我其中一本的书名,谁知道呢,也许那是本好书,我也想看看。”
          乔治无法回答,闭上了眼睛,当他睁开眼睛时,卡坦扎拉先生已经不无遗憾地走开了,他听见卡坦扎拉先生临走时丢下的一句话:“别学我,乔治。”
          第二天晚上他不敢离开家门,整整一星期,除了没人时偷偷溜进厨房外,他整天都闭门不出,一天晚上,他再也无法忍受炎热的折磨,在凌晨一点钟孤身冲到大街上,他希望神不知鬼不觉地钻进公园,但是各个街口都躺着人,倦怠不堪,等待着微风,乔治垂下眼皮,畏畏缩缩地从他们旁边走过,但是不一会儿,他就发现他们对他仍旧非常友好,他猜想卡坦扎拉先生并没有跟他们说起过他,可能卡坦扎拉先生第二天清早从醉梦中醒来后,把见到他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了,乔治感到信心又缓缓地回归到他身上。
          那天晚上,街角上的一个男人问他是否真的读了很多书,乔治承认说是的,那人说像他这样年纪的孩子读了那么多书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是啊。”乔治回答说,他真希望谁也别再提起书的事,过了一两天,乔治又碰上了卡坦扎拉先生,卡坦扎拉先生并没有提到书。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注重细节描写,听到乔治说自己要读一百来本书时,卡坦扎拉先生吹了一声口哨,这说明他不相信乔治会读这么多书。
    B.乔治因为得到姐姐索菲给的零花钱,所以每天主动把房间收拾得十分整洁,以减轻姐姐的负担。
    C.乔治对卡坦扎拉先生十分敬重,而卡坦扎拉先生又对乔治读书十分赞赏,这是乔治撒谎的全部根源。
    D.小说中,“书籍成为社会价值的同义语”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主人公意图通过读书来获得社会权威认同的心理需求。
    (2)请用简洁的语言梳理乔治的心理变化过程。
    (3)你认为乔治会兑现读“一百来本书”的诺言吗?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组卷:29引用:6难度:0.4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