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四川省资阳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5/10 8:0:9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答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跃,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一片娇痴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体中却往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
(摘编自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有一种难得的健全才性,能兼容感性与理性,对事物进行综合全面的把握。
B.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
C.杜甫的诗歌涵括范围非常广泛,善于以变化的笔触,表现社会生活和人情物态。
D.对于天宝年间的乱离,杜甫在诗中既有主观感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关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健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大成成就的重要因素。
B.文章从体式风格和内容两方面,来论证杜甫诗歌创作的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C.文章在论证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时,将杜甫和陶渊明、屈原等诗人作了对比。
D.文章论证了杜甫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
(3)根据原文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之前的诗人,或以感性见长,或以理性见长,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备。
B.杜甫勇于尝试各种诗体,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则作出革新。
C.对逃避、被击败与正面担荷这三种回应危机方式,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
D.杜甫诗歌震撼人心的力量,部分来自严肃与幽默之间、担荷与欣赏之间的平衡。组卷:32引用:18难度:0.4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记者:《红楼梦》是一部经典小说,它被置放在一个非常高的地位,甚至与民族的文化自信联系在一起,您认为呢?
张庆善: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的名字,就是一个民族的自豪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对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自信力有着重要作用。曹雪芹与《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世界文学史上,《红楼梦》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共同矗立在世界文学的顶峰。《红楼梦》为人们描绘出一幅广阔的社会历史画卷,讲述了一个贵族家庭的衰落和贾宝玉及年轻女子们的悲剧,充分表达了作者曹雪芹对美被毁灭的悲愤。这种对民族心灵的深刻投射,正是《红楼梦》200多年来为何一直打动人心,让人产生心灵共鸣的根本原因,看到了这一点,你就走进了《红楼梦》的艺术世界。
记者:今天的年轻人,应从什么价值角度来读《红楼梦》?
张庆善:我认为欣赏、审美、感悟,是年轻人阅读《红楼梦》的主要追求。首先要把《红楼梦》当成一部文学作品阅读,而不要总是去猎奇、猜测是不是映射当时的政治,甚至将其当成了“清宫秘史”,这些都是不正确的。其次,对当代读者来讲,伟大文学经典给予你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有两点,即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阅读《红楼梦》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社会、对人生、对人情世故的认识,可以提高你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当然,也不要把《红楼梦》仅仅看作是一部爱情小说,尽管它描写了缠绵的爱情故事。
(摘编自《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谈<红楼梦>:一幅完备的社会历史画卷》)
材料二:
今日“文化自信”已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文化自信的底气尽管来自多方面,但不可否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中一个重要来源。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红楼梦》在推动文化自信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因此,文化自信视域下的《红楼梦》的当代传播,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如何让《红楼梦》这部古代作品融入当代读者中,从而激活经典呢?
首先,使《红楼梦》“融进去”,为文化自信注入活力。所谓“融进去”,就是让《红楼梦》这部传统文化的集大成之作融进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里,融入当代社会中去,而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呼吁和顶层设计的层面。《红楼梦》是了解封建社会、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扇窗子,通过《红楼梦》的阅读和学习,可以让读者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看清历史的沧桑与人间的正道。要将《红楼梦》融入人们的生活,把阅读、学习、领悟《红楼梦》当作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精神追求。让读者进入传统文化的辉煌殿堂,激发读者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进而增强读者的文化自信。
其次,让《红楼梦》“活起来”,为文化自信厚植底蕴。所谓“活起来”,就是重拾红学经典,深入挖掘《红楼梦》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自信厚植底蕴。中央领导人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加强对《红楼梦》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普及,让这部经典“活起来”,通过对《红楼梦》的研究增加对其他传统文化的了解,建立起既有中国特色又适应新时代特点的文化体系,这定将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此外,让《红楼梦》“走出去”,为文化自信增添底气。所谓“走出去”,就是让《红楼梦》在海外广泛传播,被越来越多的他国人民所喜爱、肯定和认同。一部优秀的文学经典不仅是一个民族的骄傲,也是一个伟大的文化使者,一个展示国家和民族的窗口。在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过程中,伟大的文学经典尤其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不能缺席。在2017年全国《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开幕词中,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谈道:“伟大的文学经典在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打开了《红楼梦》艺术的大门,你就会进一步了解中国、读懂中国。因此《红楼梦》及其红学不仅应该而且一定会成为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红楼梦》的当代传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性,红学研究者应当积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用战略性的发展眼光调整研究路径,更新研究方法,开辟红学发展的新道路、新视界和新境界。
(摘编自李响《文化自信视域下的<红楼梦>当代价值思考及传播策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讲述的贵族家庭的衰落和年轻人的悲剧是对民族心灵的深刻投射,也是它经久不衰的原因。
B.作为一部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的作品,《红楼梦》曲高和寡,目前只能处于理论呼吁和顶层设计的层面。
C.更广泛地普及并深入研究《红楼梦》,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和新时代特点的文化体系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
D.《红楼梦》是民族的骄傲和民族精神的象征,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读懂《红楼梦》就读懂了中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庆善认为年轻人要把《红楼梦》作为一部文学作品进行欣赏、审美和感悟,而不是一味去猎奇和猜测。
B.基于《红楼梦》在推动文化自信方面的重要价值,《红楼梦》的当代传播是当下值得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C.《红楼梦》不能缺席中外文化交流,让《红楼梦》“走出去”,就会得到更多海外读者的喜爱和认同。
D.《红楼梦》当代传播的多元性趋势给红学研究者提出了新的挑战,红学研究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更新。
(3)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红楼梦》?请结合材料内容和自己的实践谈谈你的看法。组卷:2引用:2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炊烟缭绕
孙玉秀 大壮咬紧了牙,挥起匕首,拦腰刺向他面前的那棵松树。匕首插进有些开裂的松树皮上,好似一刀扎进敌人的心脏。大壮又顺势跨出右脚,运足全身的力气,将刀锋向右划过去。褶皱的松树皮立刻断裂,木屑随风而落,露出一条很深的刻痕。
前几天,大壮做饭的炊烟被山下的敌人发现。敌人立刻追踪过来,“围剿”了毫无防备的一个班,最终牺牲了三名战友,还包括对大壮最好的炊事班班长老高。这刻痕是最深刻最惨痛的教训,是战友们鲜活的生命啊!都是我的错,都是我无用!想到老高和另两名战友,大壮失声痛哭起来。
“小同志,你哭啥?你是新兵吧,想家了还是怕鬼子?”
大壮闻声止住了哭声,见连长老吴和一个浓眉大眼的高个子迎面走来,问话的就是高个子。
大壮说:“我要给牺牲的老高和战友报仇!”
老吴说:“大壮,我给你介绍一下,他就是咱们的……”
高个子冲老吴一摆手,笑着说:“我姓张,刚过来,也算是个新兵嘛,来,咱们坐下来谈谈。”
大壮有一点儿拘谨,见高个子说话很和善,便围过来坐下。大壮是一个月前加入抗联队伍的,枪法还不太熟练。老吴见大壮力气大又会做饭,便让大壮进了炊事班。
高个子说:“眼下敌人实行封山集屯政策,就是想困住我们的队伍,断了我们的粮食。这密林莽莽苍苍,有树皮野菜,有野果子,更有老百姓的支持,想困死我们,那是敌人的妄想!”
老吴紧蹙眉头说:“眼下的难题是我们缺少深山生活的经验。在深山里做饭,我们又在高处,只要炊烟一起,敌人就会发现我们。为这我们不仅连续几天都没敢生火做饭,而且还牺牲了好几位同志,这代价太大了。”老吴说完从腰间掏出一杆铜烟袋,搓了一把地上的干树叶子摁进了烟袋锅,点燃后吧嗒吧嗒抽起来。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咱们队伍里这么多人,办法总会有的!小同志,你说呢!”
大壮连忙点头:“我会砌烟灶,我在老家还干过瓦工活儿呢。”
高个子伸出大拇指说:“好样的,如果能解决了炊烟这个难题,就是为咱们队伍立了大功。”
老吴吐出几道烟圈,若有所思地说:“要想不被敌人发现,那得想办法让炊烟顺着地皮走,可炊烟也不会听话啊。”
高个子赞同说:“那就想办法做一个通道,像烟囱一样的通道。”
老吴咳了几声,嫌树叶子大呛嗓子,便把烟袋锅倒扣在地上,见烟圈依旧缭绕,又盖上泥土,伸出脚踩了踩,那些树叶子烟气便瞬间消失了。
大壮盯着老吴手里的烟袋锅看了半天,一拍脑袋,从地上跳起来:“有了!我有办法了!”
高个子哈哈大笑说:“我就说嘛,办法总会有的。”
半个月后,高个子和老吴带领大壮及炊事班的战士成功研究出地下烟灶。也就是在地窨子里挖出三个坑洞,上面砌好锅灶,又顺着坑洞砌上一条排烟道,或者接上挖空的木槽。蜿蜒几百米,每隔一段留一个排烟孔。做饭时,灶烟就会顺着排烟道里的排烟孔分散冒出去。远远望去就像大山里的雾气一样,再也看不见那缭绕的炊烟了。成功了!成功了!大壮和战士们雀跃欢腾起来。
大家知道了这个好消息后,都过来学习效仿。有的战士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还研究出青松灶。青松灶就是挖空松树的下端,让做饭的烟气留在树肚子里慢慢消化。这种青松灶用起来更加便捷,更有利于队伍打游击。
那天晴空万里,高个子和老吴找大壮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任务。大壮领到任务后格外兴奋,他和炊事班的战士们第一次大大方方点燃了灶火。从山下望去,密林之上,炊烟缭绕,颇为醒目。
山下的鬼子见了,立刻集合队伍,很快围拢过来。高个子和老吴见敌人钻进了包围圈,一声令下,枪炮齐鸣,彻底给敌人“包了饺子”。
打了胜仗,给老高和战友报了仇,大壮高兴得一夜没合眼,更加敬佩那个高个子和连长老吴。
表彰大会上,高个子站在前面特意点名表扬了大壮,说他在研究排烟灶时有经验有胆识,遇事不退缩,是一名难得的好战士。面对敌人的凶残,我们的战士要学会用智慧和敌人周旋,跟敌人血战到底!保家卫国,誓死不屈!
“天作被,地作炕,密林就是我的家……”战士们的歌声穿过密林,缭绕在长白山上的天空。大壮对老吴说:“连长,我早就看出来这位张同志不简单!原来他是咱抗联队伍的大官啊。”
老吴笑着说:“那当然,他就是赫赫有名的杨靖宇司令。”
(有删改)文本二: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1905年生,河南确山人。在东北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时,曾化名张贯一。1932年赴南满领导抗日武装斗争时,改名杨靖宇。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杨靖宇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兼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积极领导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杨靖宇率部长期转战东南满大地,威震东北,配合了全国的抗日战争。日伪军连遭打击后,加紧对东北抗日联军的军事讨伐、经济封锁和政治诱降,同时对杨靖宇悬赏缉捕。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他以崇高气节,继续坚持战斗。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曾致电向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日武装表示慰问,赞之为“冰天雪地里与敌周旋7年多的模范”。
1939年,在东南满地区秋冬季反“讨伐”作战中,他与魏拯民等指挥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游击。1940年1月,他自己率警卫旅转战于濠江一带,最后只身与敌周旋5昼夜,以难以想象的毅力,坚持和敌人进行顽强斗争,直至弹尽,于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濛江县(今靖宇县)三道崴子壮烈牺牲,时年35岁。
杨靖宇生前和死后都受到了日军的极大敬畏。他陷入绝境后,日军曾派叛徒向他劝降,杨靖宇说:“我是中国人,是不能向日本侵略者投降的!”他牺牲后,日军解剖了他的尸体,发现胃里只有枯草、树皮和棉絮,没有一点粮食,在场的日本人看到后无不感到震撼。
为纪念杨靖宇将军,他的故乡确山县所在的驻马店市区修建了杨靖宇广场,树立了将军铜像;重新修葺了杨靖宇将军故居,并修缮了位于故居附近大道旁的杨靖宇将军纪念馆。“伟岸的,不仅仅只是海拔;震撼的,永远只有灵魂!”这是不少前来学习和了解杨靖宇事迹的参观者们共同的感言。
(节选自《杨靖宇:白山黑水铸忠魂》,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的第一、二段运用动作、心理描写表现了大壮因做饭的炊烟引来敌人“围剿”,导致三名战友牺牲的内疚以及对敌人的痛恨。
B.文本一中大壮是小说叙述者,也是解决排烟问题的实施者,小说通过他想办法解决排烟灶问题的故事情节,赞美了大壮有谋略的形象。
C.文本一中杨靖宇阻止老吴介绍身份这一细节,设置了悬念,结尾由老吴点明杨靖宇的身份,让人恍然大悟,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D.杨靖宇与战士们解决排烟问题的故事和“冰天雪地里与敌周旋7年多的模范”的称号,体现了杨靖宇作为领导者的智慧和伟大的灵魂。
(2)文本一中多次写到炊烟缭绕这一内容,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3)请结合文本分析杨靖宇将军的形象特点。组卷:2引用:3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是绿蒙蒙的春天了,我还是执拗地想着①_____。想起来,就仿佛又重新在那儿生活了一回似的,迷失在晶莹剔透的冰灯宫殿里了。
冬天也能燃烧呀,瞧着巧夺天工的冰灯,心不是热得像要化掉吗?在哈尔滨,冰与那个肃杀的“冷”字绝缘了。冰灯是:②_____,望着惟妙惟肖的冰雕小鹿,怎能怀疑它没有热烘烘的心脏?观赏冰琢的梅花,内心也分明感受到暖融融的春风的消息。
描绘冰灯的美丽,语言显得多么乏力。世间又有什么东西能用来比拟呢?水晶啦,白玉啦,全都在它面前黯然失色。谁看见过水晶砌成的九级玲珑塔?③_____?九级玲珑塔,插云仙女峰,月儿初上,那上面的冰灯就是凝固的月光了。白天呢,它又抱住冬天懒洋洋的太阳,闪烁着迷离的光。呵,冰灯,冰灯!你就是一首冬天的芭蕾,一朵开在心上的昙花,一支回旋在脑海里的浪漫曲!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组卷:0引用:2难度:0.5
四、作文(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群群快递小哥,每天做着将包裹交到用户手上的小事,却织就了年逾400亿件的世界第一大快递网;一支支风华正茂的科研尖兵,每天都在与仪器、数据打交道,却能向技术高地发起冲锋,创造出“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骄人成绩;海岛边境,一支支生龙活虎的青年战士,每天都重复走着巡边、巡岛的路,却是在尽忠职守地守卫近14亿人民的幸福家园……每一滴汗水都是中国故事的青春注脚,每一项成就都是中国大厦的坚实支撑。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组卷:29引用:15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