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佳木斯八中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诗和西方诗的发展的路径有许多不同点,西方诗同时向史诗的、戏剧的和抒情的三方面发展,而中国诗则偏向抒情的一方面发展。我们试设想西方文学中没有荷马、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维吉尔、但了、莎士比亚、弥尔顿和拉辛诸人,或是设想歌德没有写过《浮士德》,莎士比亚只做过一些十四行体诗,就可以见出史诗和悲剧对于西方文学的重要了。中国恰是一个没有荷马和悲剧三杰的希腊,杜甫恰是一位只做过十四行体诗的莎士比亚。长篇诗的不发达对于中国文学不能说不是一个大缺陷。
          西方史诗都发源于神话。神话是原始民族思想和信仰的具体化,史诗则又为神话的艺术化。中国原来也有一个神话时代,不过到商周时代已成过去。神话时代是民族的婴儿时代。中国是一个早慧的民族,老早就把婴儿时代的思想信仰丢开,脚踏实地地过成人的生活。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可以说是代表当时一般人的心理。西方史诗所写的恰不外“怪力乱神”四个字,在儒教化的“不语怪力乱神”的中国,史诗不发达,自然不是一件可奇怪的事。
          西方悲剧不外两种:一种描写人与命运的挣扎;一种描写个人内心的挣扎。没有人与神的冲突,便没有希腊悲剧;没有内心中两种不同的情绪或理解的冲突,便没有近代悲剧。中国人民的特点在处处能妥协,“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是他们的处世方法。这种妥协的态度根本与悲剧的精神不合,因为它把冲突和挣扎都避免了。
          西方所崇拜的英雄为希腊的阿喀琉斯、拉丁民族的查理大帝和罗兰,日耳曼民族的西格弗里和贝奥武甫都是气盖一世的伟男子,具有扛鼎搏虎的膂力,一生全在困苦艰难中过活,打过无数的胜仗,杀过无数的猛兽,如果没有他,全民族就要灭亡。中国儒家所崇拜的圣人如二帝三王,大半都是在“土阶茅茨”之中的“端冕垂裳而天下治”的君主,敬天爱民之外,不必别有所为。
          中西的人生理想所以有这种分别者,也和社会开化的早晚有关。中国社会安定极早,没有很大的内忧外患,所以当时所需要的人物只是“无为而治”的“太平天子”。西方民族在文学初露萌芽时代,还在和天灾人祸奋斗,所以当时所需要的人物是“杀人不敢前,须如帽毛磔”的战士。这种人生理想的差异在文学上也留下很深刻的影响。史诗和悲剧都必有动作,而且这种动作必须激烈紧张,才能在长篇大幅中维持观众的兴趣。动作的中心必为书中的主角,主角必定为慷慨激昂的英雄,才能发出激烈紧张的动作,所以西方所崇拜的英雄最宜于当史诗和悲剧的主角。中国“无为而治”的圣人最不适宜于作史诗和悲剧的主角,因为他们根本就少动作。
    (摘编自朱光潜《长篇诗在中国何以不发达》)材料二:
    《三百篇》的时代,确乎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的文化大体上是从这一刚开端的时期就定型了。文化定型了,文学也定型了,从此以后二千年间,诗——抒情诗,始终是我们文学的正统的类型,甚至除散文外,它是唯一的类型,赋、词、曲,是诗的支流,一部分散文,如赠序、碑志等,是诗的副产品,而小说和戏剧又往往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夹杂些诗。诗,不但同化了绘画,又装饰了建筑(如楹联、春帖等)和许多工艺美术品。
          从西周到宋,我们这大半部文学史,实质上只是一部诗史。但是诗的发展到北宋实际也就完了。南宋的词已经是强弩之末。就诗本身说,连尤杨范陆和稍后的元遗山似乎都是多余的,重复的,以后的更不必提了。本来从西周唱到北宋,足足二千年的工夫也够长的了,可能的调子都已唱完了。到此,中国文学史可能不必再写,假如不是两种外来的文艺形式——小说与戏剧,早在旁边静候着,准备届时上前来“接力”。
          故事与雏形的歌舞剧,北宋以前在中国本土不是没有,但从未发展成为文学的部门。对于讲故事,听故事,我们似乎一向就不大热心。不是教诲的寓言,就是纪实的历史,我们从未养成单纯的为故事而讲故事、听故事的兴趣。故事本是民间的产物,它的本质是低级的。正如从故事发展出来的小说、戏剧,其本质是平民的,诗的本质是贵族的,要晓得它们之间距离很大,而距离是会孕育恨的。所以我们的文学传统既是诗,就不但是非小说、戏剧的,而且推到极端,可能还是反小说、戏剧的。若非宗教势力带进来那点新鲜刺激,而且自己的歌实在也唱到无可再唱的了,我们可能还继续产生些《韩非•说储》,或《燕丹子》一类的故事和《九歌》一类的雏形歌舞剧。然而本土形式的花开到极盛,必归于衰谢,那是一切生命的规律,而两个文化波轮由扩大而接触而交织,以致新的异国形式必然要闯进来,也是早经历史命运注定了的。
    (摘编自闻一多《文学的历史动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诗”的概念不尽相同,前者包括抒情诗、史诗和戏剧等,后者特指抒情诗,相当于材料一的“中国诗”。
    B.“杜甫恰是一位只做过十四行体诗的莎士比亚”,意思是说杜甫和莎士比亚一样伟大,但是杜甫只有抒情诗,而无戏剧。
    C.中国没有悲剧,是因为中国没有激烈的社会冲突,缺乏悲剧产生的社会基础,且中国人容易妥协,避免了冲突和挣扎。
    D.“而距离是会孕育恨的”中的“恨”字突出了诗与小说、戏剧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和对立,即诗有可能是反小说、戏剧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社会发展形态和西方不同,当西方处于民族婴儿时代时,中国社会已然成熟,所以中国诗不可能向史诗方向发展。
    B.不同社会需求不同,西方在和天灾人祸奋斗时,需要阿喀琉斯那样的英雄,但社会一旦安定,就需要敬天爱民的圣人。
    C.中国文学大体定型于《三百篇》时代,作为正统类型的抒情诗,除了在文学领域大放异彩,还对绘画、建筑等产生影响。
    D.小说、戏剧作为新的异国形式闯进来,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此中国抒情诗即便盛极一时,最终也必定会归于衰谢。
    (3)闻一多认为,北宋以前故事在中国本土从未发展成为文学的部门。下列选项对名篇的分析正确且最能支持闻一多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烛之武退秦师》和《鸿门宴》故事曲折生动,为纪实的历史。
    B.《庖丁解牛》和《齐桓晋文之事》都为教诲的寓言,没有故事。
    C.《促织》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都是小说,不是单纯的故事。
    D.《窦娥冤》是元杂剧,《雷雨》和《茶馆》是现代戏剧,均非故事。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朱光潜认为“中国诗则偏向抒情的一方面发展”,闻一多认为“诗的发展到北宋实际也就完了”,二人的观点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组卷:10引用:6难度:0.1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森林固碳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目标的经济有效方式。科学研究证实,结合树木的碳捕获潜力,在地球上合理的土地范围内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是以最低成本实现将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1.5℃内的最佳途径之一。自设立植树节以来,我国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分别增长一倍左右,人工林面积居全球第一,对全球植被增量的贡献比例居世界首位。
          推进国土绿化不能只看面积,还应注重绿化品种的多样化、本土化,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创造有利条件。在我国202个县的退耕还林工程中,90%以上的县种植单树种纯林,种植简单人工混交林的其不到40%,种植天然林的县仅3个。由于树种单一,很多人工林里动物少得可怜。不过情况正在向好的方向转变,在青海省门源县浩门林场,由沙棘、山柳、青杨等造成的林子,成了荒漠猫、赤狐、狍子等众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一片生机盎然。同时,要加强后期管护。森林固碳速率与其年龄组成密切相关;采伐、火灾、病虫害等问题的发生,也会严重抵消森林的生态碳汇能力。相关部门应加强森林抚育经营,严厉打击非法采伐行为,切实抓好森林草原防火工作,加强森林草原病虫害防治等多种保护措施,建立健康稳定、高效的森林草原生态系统。
    (摘编自赵新《为碳中和贡献“绿色”力量》,《中国自然资源报》2021年4月20日)      材料二:
          防沙治沙是国土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尔沁沙地位于我国东北地区西部,沙地分布区面积约9900万亩。历史上,这里曾是一处林草植被蓊郁繁茂、湖泊河流纵横交错、自然景色秀丽怡人的好地方。18 世纪初,清政府向该地区大量移民,恣意开垦沙质草原发展农耕经济,自此,当地草原荒漠化愈演愈烈。
          科尔沁沙地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治理。在长期防沙治沙实践中,当地林草局根据不同立地类型,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确定不同的治理和建设模式。比如,在平缓沙地推行“乔木网、灌木带、优质牧草中间盖”模式,在流动、半流动沙地推行植物再生沙障模式,在浅山丘陵区推行生物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生态经济沟模式。通过大规模、持续和系统地治理,林草植被增加,水土流失得到遏制,沙尘暴发生次数明显减少。如今的科尔沁沙地,局部地区有了相对稳定的植物群落,生物多样性也逐渐形成。过去在沙区几乎绝迹的野生动物,也回到了故地栖息繁衍。科尔沁沙地整体向内收缩,部分地区呈现出“荒漠变绿洲”的景象,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
    (摘编自戴白古拉《从黄沙到绿野》,《光明日报》2022年1月23日)      材料三:
          大规模国土绿化是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重庆市不断探索造林新模式,围绕针叶林改阔叶林、单层林改复层林、纯林改混交林、低效林改中高效林及景观林彩化等措施,重庆市“四山”区域内共完成森林抚育32万亩,逐步构建起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市林业局生态环境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计划用10年时间实施315万亩“两岸青山•千里林带”,解决长江等大江大河重庆段两岸水土流失难治理、造林绿化水平低、城乡生态修复困难多等突出问题,在形成生态屏障同时,也为当地群众种下一片片致富林、景观林。
          每年阳春三月,巫山曲尺万亩李花竞相开放,美不胜收。依托一年一度的长江三峡(巫山)李花节,曲尺乡村旅游不断升温,村民们发展起民宿、农家乐等旅游业态,户均年增收近万元。曲尺乡的变化,折射出重庆市国土绿化的新思路、新理念。去年,重庆市正式启动“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在长江及嘉陵江、涪江等干支流两岸丘陵低山地区,布局了脆李、柑橘、笋竹等特色生态产业,大力开展农村“四旁”植树,建设森林乡村,发展乡村旅游、森林康养,探索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摘编自左黎韵《重庆科学推进国土绿化,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重庆日报》2022年3月11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合理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能最经济地控制全球气温升幅,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最佳途径。
    B.我国的人工林面积虽然居世界首位,但绝大多数县种植的树种单一,可见生物多样性问题在过去未得到充分重视。
    C.科尔沁沙地治理过程中,当地依据不同自然地貌确定不同的治理和建设模式,体现了科学绿化、精准治沙的策略。
    D.推进国土绿化工作,不仅可以治理我国存在的荒漠化等生态问题,也可以与乡村振兴结合,创造明显的经济效益。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加强对森林的管理养护,构建健康、稳定、高效的森林草原生态系统,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森林的生态碳汇能力。
    B.持续半个多世纪的治理让科尔沁沙地“荒漠变绿洲”,生态环境不断向好发展,恢复了景色秀丽怡人的历史旧貌。
    C.以巫山曲尺乡为代表,将环境美化和发展旅游业态相结合,是重庆市探索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新路径的有益尝试。
    D.科尔沁和重庆两地持续开展系统治理科学绿化工作,从而解决了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筑牢了当地的生态屏障。
    (3)如何科学有效地推进国土绿化工作?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组卷:6引用:2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叶绍钧
          桌上的煤油灯放着黄晕的光,照得所有的器物模糊,惨淡,好像反而加浓了阴暗。桌旁坐着个老妇人,手里抱一个大约两周岁的孩子。她感得特别不安,不知道快要回来的阿弟将怎么说。
          晚上,在她,这几天真不好过。除了孩子的啼哭,黄晕的灯光里,她有时仿佛看见鲜红的一滩,在这里或是那里——那是血!弄外,汽车奔驰而过,她就仿佛看见一辆汽车载着被捆缚的两个。门首时时有轻重徐疾的脚步声经过,她总觉得害怕,以为或者就是来找她和孩子的。
          这时候,在她衰弱而创伤的脑里,涌现着雾海似的迷茫的未来。往哪方走才是道路呢?她一毫也不能辨认。怕有些猛兽或者陷阱隐在这雾海里边吧?她想十分之九会的。她不敢再想,便问孩子,“大男乖的,你姓什么?”
    “张。”大男随口回答。
    “不!不!”老妇人轻轻呵斥,“大男姓孙。记着,孙,孙……”
          大男哭了起来,“哇……妈妈呀……妈妈呀……”
          这样的哭最使老妇人伤心又害怕。屋内的器物仿佛跟着哭声的震荡而晃动起来,灯焰似乎在化得大,化得大,——啊,一滩血!
          嗒,嗒,外面有叩门声。她吓得一跳,但随即省悟这声音极熟,一定是阿弟回来了。门才开一道缝,外面的人便闪了进来。
    “怎么样?”老妇人悄然而焦急地问。
    “唉!总算看见了。”
    “看见了?”老妇人的眼睛张得可怕地大。
    “我今天去找了那个弟兄,好言好语同他说,求他大慈大悲,指点我去认一认他们的棺木。我又同他说了,我说这两个人怎样地可怜,女的有年老的娘,他们的孩子天天哭,叫着妈妈,妈妈……请他看老的小的面上发点慈悲心……”
          老妇人听着,凄然垂下眼光看手中的孩子。
    “这一番话动了他的心。”阿弟接续说,“他叹口气说,‘听你讲得伤心,就给你指点了吧。不过好好儿夫妻两个,为什么不安分过日子,却去干那些勾当!’”
    “嘘……”老妇人舒口气,她感觉心胸被压抑得太紧结了。她一样不懂女儿女婿的心思,但她清楚地知道他们同脸生横肉声带杀气的那些囚徒决不是一类人。不是一类人为什么得到同样的结果?
    “他引着我向野里走,一路同我谈。啊——”
          他停住了。他想如果照样说出来,太伤阿姊的心了。两个人向野里走。没有路灯,天上也没有星月,是闷郁得像要压到头顶上来的黑暗。那弟兄幽幽地说,“他们两个都和善。你知道,这样的家伙我们就怕。那一天,我们那个弟兄,上头的命令呀,退缩了好几回,才皱着眉头,砰地一响放出去。哪知道这就差了准儿,中在男的臂膀上。又是三响,才算结果了,两个染了满身红。”
          老妇人见阿弟瞪着细眼凝想,知道有下文,愕然问,“他谈些什么?”
    “他说那男的很慷慨,几件衣服都送了人,他得一条外国裤子,身上穿的就是。”阿弟连忙闪避。
    “那是淡灰色的。”老妇人眯着眼凝视着灯火说。
    “这没看清,天黑。走到一处,他说到了。十来棵大黑树立在那边,树下一条一条死白的东西就是棺木。”他低下头来。受了那弟兄“十七号,十八号,你去认一认吧”的指示而向那些棺木走去时的心情,他不敢说,也不能说。他想定了,说,“他说棺木都写着号码,十七十八两号是他们俩。”
    “十七,十八!”老妇人忘其所以地喊出来,眼眶里明莹着仅有的泪。她重新经验那天晚上那个人悄悄来通报恶消息时的况味。她知道,“嗒,嗒”叩门声是他们特别的调子,开进来,是肩并肩的活泼可爱的两个,这种事情绝不会有的了。一阵烈焰在她空虚的心里直冒起来,泪膜底下的眼珠闪着猛兽似的光芒,“那辈该死的东西!”
    “我告诉你,”老妇人咬着牙说,“你甥女儿嫁了,女婿是个清秀的人,我欢喜。她生儿子了,是个聪明活泼的孩子,我欢喜。他们俩高高兴兴当教员,和和爱爱互相对待,我更欢喜。唉!却成十七,十八!为了什么呢?总得让我知道。却说不必问了,就是你,也说不必问,问没有好处——怕什么呢!我是映川的娘,姓张的丈母,我要到街上去喊,看有谁把我怎样!”她拍着孩子的背又说,“说什么姓孙,我们大男姓张,姓张!啊!我只恨没有本领处置那辈该死的东西!”
          阿弟听呆了,侧耳听了听外面有无声息,勉勉强强地说,“这何必,就说姓孙又有什么要紧?——喔,我想起了。”他伸手掏衣袋。他记起刚才在黑暗的途中,那弟兄给他一团折皱的硬纸,说是那男的托他想办法送与亲人的,忘了,一直留在外国裤子袋里。
    “他们留着字条呢!”他说着。
    “啊!字条!”老妇人身体一挺,周身的神经都拉得十分紧张。一种热望一忽儿完全占领了她。
          阿弟凝着细眼凑近煤油灯念这字条。“‘儿等今死,无所恨,请勿念。’嗤!这个话才叫怪。没了性命,倒说没有什么恨。‘恳求善视大男,大男即儿等也。’他们的意思,没有别的,求你好好看养着大男;说大男就是他们,大男好,就如他们没有死。只这‘无所恨’真是怪,真是怪!”
    “拿来我看。”老妇人伸手攫取那字条,定睛直望。
          虽然不识字,她看明白这字条了。就仿佛有一股新的生活力周布全身,心中也觉充实了好些。睁眼四看,熟习的一些器物同平时一样,静处在灯光里。
    “大男,我的心肝,楼上去睡吧。”她立起来走向楼梯,嘴唇贴着孩子的头顶,字条按在孩子的胸口,憔悴的眼放着母性的热光,脚步比先前轻快。
    “哇……”孩子给颠醒了,并不张眼,皱着小眉心直叫,“妈妈呀……”
    一九二七年十一月四日作毕
    (原载1927年10月《小说月报》18卷10号,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样的哭最使老妇人伤心又害怕”,“伤心”是因为老妇人由哭声想到大男父母的不幸,“害怕”则是因为这哭声可能会引来麻烦。
    B.“这样的家伙我们就怕”“退缩了好几回”“这就差了准儿”,刽子手行刑时的种种怯懦的表现,写出了革命者对反动派的震慑。
    C.小说中画横线句运用了比喻和设问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了老妇人在悲哀、惶惑中满怀忧虑和恐惧的心理,担忧孩子在未来的日子里遭遇危险。
    D.小说多处描写灯光、器物、姓氏及老妇人的眼睛等细节,使文章前后勾连,又形成纵向对照,让故事情节符合逻辑地展开,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2)请简要分析“字条”在小说中的作用。
    (3)小说采用一明一暗两条线索行文,请分析其效果。

    组卷:4引用:3难度:0.7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据统计,近几年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不断变好。在新冠疫情背景下,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而数字文化产业却①          ,并且其优势被进一步放大。中国数字文化产品在海外市场的表现可圈可点,有些产品已成为我国真正拥有产业意义上的具有世界性影响力的文化产品。这就意味着,中国数字文化产品②          也是全球性的文化价值工具。尤其是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宠儿,(  )。随着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在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越来越被凸显,如何充分利用好中国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机遇,弘扬、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让各国人民③          ,了解中国,显得刻不容缓。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数字文化产品在全球文化价值链上正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B.中国数字文化产品正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全球文化价值链上
    C.在全球文化价值链上,中国数字文化产品正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D.正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数字文化产品在全球文化价值链上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组卷:1引用:3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2年2月3日,女足亚洲杯半决赛,中国女足对阵日本女足时曾两度落后,但全队并没有放弃,她们在加时赛最后时刻扳平比分,并通过点球大战淘汰了对手,闯进了决赛。2022年2月6日,女足亚洲杯决赛,中国女足对阵韩国女足,上半场连输两球,下半场吹起反击号角,从连下两城扳平比分,到补时阶段绝杀破门,中国女足最终以3:2逆转韩国女足,时隔十六年重夺亚洲杯冠军。
          综合上述材料所引发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9引用:4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