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北京市朝阳区陈经纶中学高三(上)开学生物试卷

发布:2024/8/8 8:0:9

一、选择题(15×2=30分)

  • 1.下列有关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组卷:0引用:1难度:0.7
  • 2.蛋白质在生物体内具有重要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组卷:611引用:41难度:0.7
  • 3.丙肝病毒(HCV)是一种RNA病毒,可引起丙型病毒性肝炎。下列关于HCV的叙述,正确的是(  )

    组卷:24引用:4难度:0.8
  • 4.螺旋藻是一种原核生物,其所含的藻蓝蛋白是一种色素蛋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组卷:63引用:4难度:0.7
  • 5.如图为高等动物细胞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组卷:6引用:1难度:0.7
  • 6.细胞核是重要的细胞结构。下列关于细胞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组卷:62引用:5难度:0.7
  • 7.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电镜下观察到叶绿体结构(如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组卷:29引用:2难度:0.8

二、非选题(70分)

  • 20.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能够储存足够量的遗传信息,这此遗传信息就蕴藏在4种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之中。如何才能测定某段DNA分子的序列信息呢?
    DNA测序技术到目前为止已经发展了三代。第一代DNA测序技术是1975年由桑格和考尔森开创的链终止法又称Sanger法。在1977年,桑格测定了第一个基因组序列,噬菌体X174,全长5375个碱基。自此,人类获得了窥探生命遗传差异本质的能力,并以此为开端步入基因组学时代。这种方法至今还在广泛使用。研究人员在Sanger法的多年实践之中不断对其进行改进。在2001年完成的首个人类基因组图谱就是以改进了的Sanger法进行测序的。
    Sanger法核心原理:由于双脱氧核苷酸(ddNTP)的2′和3′都不含羟基,其在DNA的合成过程中不能形成磷酸二酯键,因此可以中断DNA分子合成反应,在四个含有4种脱氧核苷酸(dNTP)的DNA体外合成反应体系中分别加入一定比例带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ddNTP(分别为:ddATP,ddCTP,ddGTP和ddTTP)。在PCR过程中复制随机终止,产生四组不同长度的一系列终止处带有标记的DNA片段。然后在变性凝胶(加入尿素等碱性物质)_上进行电泳和放射自显影后,可以根据电泳带的位置确定待测分子的DNA序列,具体过程见下图。

    注:ddA是ddATP的缩写形式请回答问题:
    (1)上图横线中应该加入的物质是
     

    (2)材料中还提到“在变性凝胶上进行电……”请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变性”含义,以及为什么要变性处理
     

    (3)如果电泳结果如图所示,请同学们写出待测DNA分子的序列
     

    (4)第一代测序技术(Sanger法)能不能测定序列信息完全未知的DNA,为什么?
     

    组卷:30引用:2难度:0.6
  • 21.关于线粒体的起源有多种观点,内共生起源学说(如图1所示)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能够支持这一假说的有力证据有很多,请结合所学知识和图1作答。

    (1)“内共生起源”学说认为真核细胞中的线粒体是由侵入细胞或被细胞吞入的某种原核细胞经过漫长的岁月演变而来的,请问图1中乙所示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的结构特点是
     
    。研究发现,线粒体的内、外膜的化学成分和功能是不同的,据图分析最可能的原因是
     

    (2)线粒体内部含有
     
    (填物质)和
     
    (填结构),能够自主地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因而在遗传方面体现出一定的自主性。
    (3)根据上面的理论依据,真核细胞中同样可以用“内共生起源”学说解释其起源的细胞器是
     

    (4)随着进化,现在需氧型的真核细胞中的线粒体已不能像需氧型的原核细胞一样独立的完成有氧呼吸,对此,同学们展开讨论,提出了下列两个观点:
    观点1:细胞质基质只为线粒体完成有氧呼吸提供必要的场所
    观点2:线粒体只能将丙酮酸进一步氧化分解,而丙酮酸的产生依赖细胞质基质
    请完成下列实验设计,探究哪一个观点正确。
    实验试剂和用品:锥形瓶、酵母菌破碎后经离心处理得到只含有细胞质基质的上清液(试剂1)、只含有酵母菌线粒体的沉淀物(试剂2)、质量分数5%的葡萄糖溶液(试剂3)、质量分数5%的丙酮酸溶液(试剂4)、蒸馏水、橡皮管夹若干、其他常用器材和试剂。
    实验步骤:
    ①取锥形瓶等连接成如图2装置三套,依次编号为A、B、C。
    ②每组装置中按如表添加相应的试剂,并向装置通气一段时间,观察三组装置中3号瓶澄清石灰水的是否变浑浊。
    锥形瓶/组别 1 2 3
    A 10%的NaOH 10mL试剂1+10mL试剂2+10mL试剂3 澄清的石灰水
    B 10%的NaOH 澄清的石灰水
    C 10%的NaOH 10mL蒸馏水+10mL试剂2+10mL试剂4 澄清的石灰水
    1号瓶中NaOH溶液的作用
     

    补充完表格中空白地方
     

    实验结果及结论:
     
    ,则观点1正确;
     
    ,则观点2正确。

    组卷:5引用:1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