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海南省儋州市洋浦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1/6 5:30:4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郭沫若曾说,李白和杜甫是像兄弟一样的好朋友,他们就跟天上的双子星座一样,永远并列着发出不灭的光辉。这是对李白和杜甫在我国诗歌史上的地位的准确评价。李、杜齐名,但他们的诗歌有很多不同之处。
李白写任侠和求仙学道,赞美祖国的壮丽山河,抒发个人失意的不平,而他反映当时现实最深刻的是那些暴露与抨击黑暗政治的诗篇。杜甫也赞美祖国的壮丽山河,也抒发个人的失意和不平,也暴露与抨击黑暗政治,而他反映当时现实最为动人的则是那些描写贫富悬殊、战乱灾难和百姓疾苦的诗篇。那些诗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阔和深入可以称得上是前无古人,被称为“诗史”。
明代的袁宏道指出,李白善用虚,杜甫善用实。写虚与写实,正是李、杜诗歌创作方法上的重要区别。“虚”,是指侧重于精神世界的描写。在反映客观现实的时候,李白常常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以感情的逻辑去取代生活的逻辑,如写愁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在这里生活本身如何并不重要,感情爆发的需要才是重要的。李白的有些诗甚至离开现实,直接写幻境来寄寓理想。他有近八分之一的诗,写求仙学道。诗中所写的幻境,既非生活所实有,也无托喻现实的意义,而是他渴望成仙的理想的外化,他把自己的理想幻化为一个个并不存在的幻境。在那些幻境里,他和仙人往来,和青童、玉女相处。那些自己构造的幻境被当成了生活的实去描写。李白还有一些诗,是直接发议论,他抨击现实黑暗的诗大多如此。所有这些,都是以表现精神为主、带有主观色彩的写虚的方法。当然,李白也有一些诗是写实的。不过,写实的方法在李诗中不占主要地位。与李白不同,杜甫主要用的是写实的方法。杜甫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反映生活的本质,如《三吏》《三别》十分真实地写出了当时战地人民的生活苦况。杜甫还注重对客观世界进行细致的观察,描写准确而传神。杜甫观察现实的细微往往使人叹为观止,如《春夜喜雨》写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蒙蒙雨雾,无声无息地飘落,“潜”和“细”把春雨的神韵全传达出来了。当然,杜甫有时也用写虚的方法,但主要的是写实。
李白的诗歌有一种清雄奔放的美。他的诗表达的感情往往是壮大明朗的,表达感情的方式则是爆发式的。他不是在那里娓娓动人地叙述或缠绵悱恻地抒情,而是火山爆发般地把感情倾泻出来。他的诗想象十分壮丽,境界往往十分开阔,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壮大明朗的感情基调,爆发式的感情表达方式和壮美的诗境,构成了李诗清雄奔放的风格特色。杜诗则呈现出沉郁顿挫的风格。沉郁顿挫首先表现为深沉忧思的感情基调,在这深沉忧思里,蕴含着一份忧思国家命运、人民疾苦的深厚感情。杜甫表达感情的方法是反复咏叹、百转千回。往往感情要爆发了,却又折回去,在心中回流。像有一座感情的闸门阻拦住,让感情在受阻之后再缓慢流出,感情显得更加深沉。如《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登楼所见,景色壮阔;面对洞庭湖的壮阔景色,诗人骤然百感交集,“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对身世苍凉、老病漂泊的伤怀,对离散亲朋的眷念,对国家灾难与人民疾苦的忧虑,全都涌上心头。看来这百感交集的强烈感情就要爆发出来了,但只说了一句“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汹涌的感情大潮只流出一股潮水,在感情抒发上给人以回流起伏之感。深沉的忧思、波浪起伏的感情表达方式,最后都通过语言,形象描写和节奏韵律,表现为诗的悲壮美,构成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
李白与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他们的诗歌有很多不同之处,但这不影响我们对两位诗人和其诗歌的热爱。
(摘编自育星资源网)材料二:
李白和杜甫,一个高扬浪漫主义风帆,一个手握现实主义大笔,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二人的诗歌呈现出明显不同的特点,这是为什么呢?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他的一生绝大部分都在漫游中度过。他到处游历,广交朋友,拜谒社会名流。杜甫比李白晚出生十一年,但这是很重要的十一年。李白的主要创作活动在安史之乱以前,杜甫的主要创作活动在安史之乱爆发也即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以后。
李白的整个青年时期,正是大唐王朝的全盛期,即历史上所称道的开元盛世。李白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繁荣的盛唐社会给了他昂扬的精神面貌和建立非凡功业的理想。他用理想主义的眼光去看生活,似乎不世功业唾手可得。但当他去敲仕途大门的时候,呈现在他面前的不仅有盛唐社会的繁荣,还有它的腐败与黑暗。他开始希求援引以一登仕途,但未能如愿;后来应诏进京,供奉翰林,而不久即被排挤出京。李白先后两次进京,他看到了朝政的腐败与黑暗。李白讴歌理想,抒发悲愤;蔑视权贵,追求自由;揭露现实,抨击时政;情绪起伏,充满矛盾。这些都在李白的诗歌中体现出来了,最终形成了浪漫主义的诗风。
杜甫的青少年时期虽也受到盛唐文化的熏陶,有着建功立业的非凡抱负。在青年时期,杜甫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与李白相见,共同论诗,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但是长安十年,杜甫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也正是安史之乱的前夕。他看到过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但他更多地认识到大唐衰败到来前的危机四伏。与诗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以及对百姓的生活艰难的同情。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后来他弃官西行,定居成都;晚年漂泊于鄂、湘一带,贫病交加。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被誉为“诗史”。
(摘编自瑞文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引用郭沫若的说法,并认可这是对李白和杜甫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的准确评价,进而引出文章的中心观点。
B.李白善用侧重于精神世界描写的“虚”,他写虚时离开现实,直接写幻境来寄寓理想,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C.杜甫于安史之乱前在长安困顿了十年,仕进无门,他没有看到长安的繁荣景象,他看到的是大唐衰败到来前的危机四伏。
D.李白的诗表达感情的方式是爆发式的,火山爆发般地把感情倾泻出来,而不是在那里娓娓动人地叙述或缠绵悱恻地抒情。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的一些诗描写了贫富悬殊、战乱灾难和百姓疾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巨变,这些诗被称为“诗史”。
B.杜诗常蕴含着忧国忧民的深厚感情。诗人在表达时,往往感情要爆发了,却又折回去,在心中回流。之后感情缓慢地流出来,显得更加深沉。
C.繁荣的盛唐社会给了李白昂扬的精神面貌和建立非凡功业的理想,李白用理想主义的眼光去看待生活,所以形成了浪漫主义的诗风。
D.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他的一生绝大部分都在漫游中度过,他广交朋友。杜甫比李白晚出生十一年,但与李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3)根据材料一,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杜甫不同于李白的诗歌创作特点的一项是
A.《登岳阳楼》中诗人表达感情的方法是反复咏叹、百转千回,给人以回流起伏之感。
B.《望岳》描绘了泰山雄伟、恢宏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C.《蜀相》全诗情感深沉悲壮,暗含着诗人感时忧国的情怀,呈现出沉郁顿挫的风格。
D.《春夜喜雨》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出了春雨的神韵,描写准确而传神。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两则材料都谈论了李白和杜甫的诗歌,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组卷:4引用:9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宋云樵
伍中正 在宋庄,宋云樵的字,写得最好。
他的字有体有格,庄里人公认。他的字一出手,就有人点赞。他的字贴哪挂哪,就有人看。
年底,宋云樵在宋庄写春联,写福字。
他写春联,写各种体。红纸一铺,墨水一蘸,笔在纸上,就听话一般起落。欧、颜、柳、赵四体均写。点横撒捺,每笔每画,他都写得到位。庄里认得小篆和草书的人不多。有时,他通当写一点小篆和草书。
庄里人爱福惜福。
宋云樵写福字,也写各种体。写福字,多用粗笔。笔画粗,福气大。粗笔写出来的福字,有气势,深含寓意,庄里人喜欢。
写的春联和福字,宋云樵全送。
“咋不写字卖钱?”庄里人疑问。
“只写字,不卖字!”宋云樵一笑,然后说。
宋云樵在庄里转悠,随便到哪,都看到自己的字,想到自己过去写字时的样子。有时,他的脸上会摆出浅浅的笑来,有时,他会很随意地点几下头。
有一年,庄里召开冬修水利的表彰大会,又逢县文化局送戏下乡。先是表彰,后是演出,庄里弄了很大的架势,搭了舞台。舞台两边的柱子上就是宋云樵写的长联:
龙人兴水利旱涝双防座座丰碑载德载功歌夏禹
文化下农村贫愚两治行行足迹送书送戏布春晖
长联字体连贯,非常养眼。庄里人见了,都说宋云樵不光字写得好,长联也写得好。
“云樵的字,比县书协的书家写得好!”县文化局的一个干部见了,紧紧地握着他的手感叹。
“真不算好字。”宋云樵浅浅一笑,回一句。
“宋云樵留在宋庄,真可惜了。”县文化局的干部临走时,在宋庄人面前感叹。
有一年,庄里开脱贫攻坚的动员会。村主任请宋云樵写一副长联,表达庄里帮贫困户脱贫的决心,然后贴在主席台两边的柱子上。
宋云樵不推辞。回家就在桌台上裁纸,把墨倒在碗中,然后提笔书写:
清除脏乱拆旧盖新乡村美丽人心畅
扶助贫穷攻坚克难社会和谐国梦圆
开会时,主席台两边的柱子上,一副长联,红底金字,特别扎眼,书法韵味十足。
那副长联,宋云樵特别看重。他用小楷,又写了一遍,挂在屋子里。
有一年,庄里人传言,镇里新来一镇长,姓铁。
铁镇长不年轻,做完一届镇长,就退居二线。庄里人再传言。
宋云樵只听,不传。谁做镇长,做多久镇长,他不关注。
铁镇长在宋庄检查完工作,坐在庄里会议室听村主任讲宋云樵,讲他有体更有格调的字。
铁镇长坐不住了,非得要见宋云樵。
宋云樵的院子里,春天走过,一些半大不小的鸡在桃树下追逐树上落下的花瓣。一张桌,一壶茶,几缕春风。宋云樵手握一本书,在读。
见铁镇长来,宋云樵很随意地加放了一把凳,很随意地加泡了一杯茶,很随意地跟他说了几句话。
“想求云樵先生一幅字!”铁镇长再不遮掩,说。
“云樵的字,入不得镇长法眼,不敢写。”宋云樵也不含糊。
“云樵先生会写的。”铁镇长说这话时,底气非常足。
铁镇长临走,喝了宋云樵泡的茶。
一路春风,宋云樵送铁镇长走远,送字不送字,他没对镇长说。
没几天,庄里议论宋云樵给铁镇长写字送字的事。
“只要送他字,往后,镇长对宋云樵的关照肯定不少。”有人眼神迷茫。
“送谁都是送,送镇长一幅字,肯定不会白送,白送也要送!”有人说。
“不送也行,人家铁镇长啥字没见过,啥世面没见过,真稀罕他宋云樵的字?”有人说。
说什么的都有。
宋庄小学校舍墙体开裂,成了危房。庄里人担心校舍垮塌,伤着老师和学生。
每次在宋庄小学检查工作,铁镇长就担心。
第三次在宋庄小学检查工作后,铁镇长向上打了申请修建宋庄小学校舍的报告。
很快,报告批下来,上面落实建设资金,建设宋庄小学。
暑假里,老校舍拆掉。
钢材运来,宋云樵看见铁镇长亲自押车。
红砖运来,宋云樵看见铁镇长亲自押车。
施工现场,宋云樵看见铁镇长亲自督工。
宋庄小学新校舍建成。新学期开学,五星红旗在学校旗杆上飘扬。
铁镇长出席宋庄小学开学典礼。他很高兴,也很感动。在典礼上,他说了建校的经过,也讲了办学的希望。台下的师生不停地鼓掌。
铁镇长要走,被宋云樵拦住。
“给你看一样东西!”宋云樵说。
“啥东西?”铁镇长问。
宋云樵不紧不慢地把写好的一幅字拿出来。
“你要的一幅字!”宋云樵说。
“我要过字?啥时要过字?”铁镇长疑惑。
“你要过。”宋云樵肯定。
那幅字展开来,铁镇长看得很真切:是结构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浑厚、挺拔开阔的颜体字。
干部是公仆处处为群众着想 人民乃主人事事替祖国分忧
那一刻,铁镇长感动。
给铁镇长送字一月后,宋云樵中风,手不能正常写字。
有人劝宋云樵把中风的事告诉铁镇长。
“不麻烦他。不麻烦他。人家铁镇长忙。”宋云樵断断续续地说。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他的脸上会摆出浅浅的笑来”,宋云樵看到自己的字挂满庄里时,心里感到非常满足和得意。
B.县文化局的一个干部临走时,在宋庄人面前感叹“宋云樵留在宋庄,真可惜了”,揭示了主题。
C.宋云樵对求字的铁镇长很“随意”,呼应了前文“谁做镇长,做多久镇长,他不关注”的内容。
D.村里人议论铁镇长向宋云樵求字的事,表明人们对干部作风问题的担忧以及对宋云樵的嫉妒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在宋庄,宋云樵的字,写得最好”开篇,为后文宋云樵写福字、写对联以及铁镇长求字等情节做了铺垫。
B.小说为了表现宋云樵的字写得好,多次运用了侧面描写,如村里人喜欢、文化局干部感叹、铁镇长求字等。
C.“宋云樵看见……宋云樵看见……宋云樵看见……”运用反复手法,从旁观者的角度写出了铁镇长的公仆形象。
D.宋云樵送给铁镇长的字是用颜体书写的,“结构方正”“挺拔开阔”,体现了对铁镇长的称赞,也为了暗示自己的人品。
(3)宋云樵写的三副对联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有评论说“宋云樵的字里藏着一个宋云樵”,你是如何理解这一评论的?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组卷:7引用:3难度:0.4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京冬奥会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赛场外业余爱好者也积极投身冰雪运动。医学专家认为,溜冰滑雪不仅是一项提高身体素质的体育运动,更是一味愉悦身心、抵抗抑郁焦虑的良药。
省人民医院康复中心副主任、主任治疗师李勇强告诉记者,滑雪、滑冰是一项全身性运动,① ,经常参加该项运动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手、脚、眼等协调性和柔韧性都比较好,肢关节也会变得更加柔软、富有弹性,运动身姿更柔美。李勇强说,现在孩子学习压力大、课业负担重,因此门诊上经常会遇到抑郁、焦虑的孩子,而且近年来越来越高发。② 。有研究表明,运动会使大脑分泌的内啡肽增多,这是一种快乐传递素,能大大缓解抑郁、焦虑症状。此外,冰雪运动多数是团体运动,还能锻炼孩子们的团结合作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
李勇强提醒,③ ,不能在准备活动没做开、身体没预热的情况下就上场,这样关节韧带非常容易受伤。“运动要量力而行,适可而止,在运动结束后做一些牵伸,这才是对我们韧带最好的保护。”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
(2)请为上文信息拟写一则标题。(不超过15个字)组卷:27引用:7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8.按要求作文。
《大学》开篇告诉我们,“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完善的境界)。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道我要达到的目标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了解自己想要什么,想达到怎样的境界,认识自己的本心,这些话语千百年来一直启迪与引导着无数人积极探索人生,它对生活在新时代、担当新使命的青年人,仍然有着重要意义。
每个人天赋不同,兴趣各异,如果我们能尽早地认清自己,明白自己内在生命的愿景,能顺着自己的天性,充分发挥自己的天赋,找到自己的人生真谛,实现人生价值,就更能享受这美好的一生。
我校高一年级近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活动,语文老师也计划在课堂上举行“找到自己的人生路,做幸福青年”主题交流会。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稿,谈谈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251引用:22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