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七单元》2024年单元测试卷(6)

发布:2024/10/17 3:0:2

一、现代文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红楼梦》共有五个书名:《风月宝鉴》《情僧录》《金陵十二钗》《石头记》和《红楼梦》。《风月宝鉴》代表道学眼光,《情僧录》代表痴男怨女的口味,《金陵十二钗》代表“写女儿之书”的看法。《石头记》和《红楼梦》是两个最好的名字,也是读《红楼梦》最深入的两个角度。
          把眼光局限于“道学”,便把《红楼梦》当成“劝世文”或“意淫书”了。以“情僧”角度来看的人,如把苏曼殊的个人遭遇告诉他,相信也会得来与读《红楼梦》同样的满足了。以“女儿之书”来看,大可以说它是《镜花缘》,不过《金陵十二钗》文字写得好、人物画得真、结构更紧密。但筒•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不也文字好、人物真、结构严吗?她是聪慧明智的女作家,在包涵广摄的意旨上,却无论怎样都不够与曹雪芹相比了。
    《石头记》原是此书的本名,能代表《红楼梦》的中心意旨之一--欲望之斗争与生灭,但为什么曹雪芹终于选定了《红楼梦》为此书正名?第一,《石头记》此名好是好了,但读者无法一见此名,就可“望文”而“生义”,必须要读了此书,知道了关于那“石头”的寓言,方可略明。由石变玉、由玉变石的象征意义,亦不容易从此名而一目了然。第二,《石头记》一名,单调、无色彩,不大能表现出现实与空幻、入世与出世这正反两方面的涵旨,更不能显呈此书在“时间”上的主题。
    《红楼梦》却不同,“红”是颜色,“楼”是建筑,“梦”是虚幻,三个字合在一起,把所有内容都包罗进去。“红”可以表示万花千彩的女子,见得到“色”。“楼”是现实中的“相”,是摸得着的实体,有人工在其中而建成的“楼”,代表现实世界。“红楼”两字合起来,是“千娇百媚所居的世界”--大观园;或“金粉繁华”的世界--书中所云“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或如一位译者所说的,“红楼”就表示佛家所指的“红尘”--现实世界。这就有“色”有“相”了,是此书“实”“成”“有”的“正”的一面。
    “梦”却是虚也、空也,这是“反”的一面。“红楼梦”三字合起来,乃有实、有虚,有成、有幻,有有、有无,而“梦”又表示事物之易变。佛家说现实世间的“色”与“相”都是“幻”(梦),因为一切都“无常”;何以无常,因有死、有灭、有散--都由时间的大限所决定。此名一看之下,可给人这三方面的意旨,所以最好、最切。
    (节选自胡菊人《小说红楼》,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石头是有寓意的,其“由玉变石”象征了小说的意旨之一,即欲望之斗争与生灭。
    B.“红”就是指贾府众多的女孩子,“楼”就是指人工建成的大观园,“红楼”是“实”的,而“梦”则是“虚”的。
    C.苏曼殊与贾宝玉都出家为僧,了解了苏曼殊的经历,就等于读了《红楼梦》。
    D.《傲慢与偏见》在文字好、人物真、结构严方面强于《镜花缘》,但其意旨的广度比不上《红楼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不止一处运用比较,将《红楼梦》与《镜花缘》《傲慢与偏见》进行比较,将《红楼梦》与《石头记》进行比较,最终论述了《红楼梦》这一名字是最好最切的。
    B.文章用“色”“相”“幻”“无常”等佛家用语来论证《红楼梦》这一书名的好处,同时,这些用语也能体现出这部小说“时间”上的主题。
    C.文章详细阐述了《石头记》这个本名的优、缺点,并对“红”“楼”“梦”三个字分别进行了阐释,来论证曹雪芹为何最终选定了《红楼梦》为此书正名。
    D.文章第一、二段先提出《红楼梦》的五个书名,然后分别指出《风月宝鉴》《情僧录》《金陵十二钗》这三个书名的局限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宝玉和黛玉的恋爱为主,情有所求、求而不得、出家为僧,这是书名为《情僧录》的阅读角度。
    B.《红楼梦》有五个书名,可见这部小说有五个阅读角度,有五个主题,所以人们常说“读不尽的《红楼梦》”。
    C.小说中的贾府极尽荣华富贵,这体现了“红楼”的含义;最后贾家败落,“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体现了“梦”的含义。
    D.很多人谈论这部小说,总会说“我喜欢史湘云”“我讨厌凤姐”等等,这是从书名为《金陵十二钗》的阅读角度审视的。

    组卷:18引用:8难度:0.7
  • 2.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当然不等同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但我们也可以认为,《红楼梦》作为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主人公贾宝玉(还可加上他的知己林黛玉)的生命体验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作者的思想观点,体现着作者的人生态度。此外,来往于仙界和尘世的一僧一道与出入于贾府的刘姥姥,作为另两个代表作者审视人生的视点,从不同的侧面,与宝黛的视点和合在一起,构成作者曹雪芹的一个多元的矛盾思想体。
          我们读《红楼梦》,常常感到有几个不同的开头:从第一回一僧一道开始,交代那块石头的背景,展开它的传奇经历;从第三回黛玉进贾府开始,主要人物宝玉、黛玉等一一登场,以丰满生动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从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开始,网状结构的贾府衰亡史似乎才从一个芥豆之微的小小人家开始编织。而前五回都是在交代小说旨意、创作缘起和人物关系及他们的结局等,似乎只是小说的纲领。何以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呢?这当然和《红楼梦》的独特结构有着密切关系,但也和本文提出的作者观照人生的三个视点紧密相连。正因为一僧一道、宝黛和刘姥姥分别代表了作者审视人生的三个观照点,因此和他们有关的最先描写,便成为从不同层面观照人生的小说的开始。这里不妨借用《红楼梦》第一回提及的概念,来对这三种不同的视点作一简单的概括。佛教有所谓“色空”观,但小说写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从而把“情”作为联结“色”与“空”的中介。这样在《红楼梦》里,实际就存在着色、情、空三个概念。而一僧一道、宝黛和刘姥姥这三个视点正和小说中的这三个观念相对应:一僧一道是立足于“空”来观照人生,宝黛是立足于“情”来把握世界,而刘姥姥则是着眼于“色”来看待周围一切。在情节的具体展开中,这三种视点并没有为其中的“空”观所一统,而是交相映射,这使作品的思想内涵呈现出异常丰富复杂以致相互矛盾的情形,也是《红楼梦》之所以会产生见仁见智的根本原因。
          ……
          对于世界、对于人生,刘姥姥始终着眼于“色”,立足于一种物质的功利观。如果对于贾宝玉来说,大自然是作为美、作为情感的表现而展现在他面前,那么,刘姥姥则是以一种实用的态度来对待自然万物的,就像她自己说的:“我们成日家和树林子做街坊,困了枕着他睡,乏了靠着他坐,荒年间饿了还吃他。”……而贾宝玉是从“情”的角度来观照人生、把握世界的。对贾宝玉这“情”的观念,红学界曾有许多论者加以阐述。这里,我们想结合前人的研究,从空空道人“因色生情,传情入色”这一角度,来对贾宝玉的“情”的观念作出分析。所谓“因色生情”,是指客体对主体所产生的一种情的感染、感发作用,而“传情入色”则是指主体将自己的情感灌注于客体之中,使之分享主体的情感体验。概而言之,“因色生情,传情入色”,是借助于情,将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色”构建了一种新型的亲情关系,一种共情体验。虽然,这里的人,我们是举贾宝玉为代表,但在很多时候,贾宝玉的情的观念是涵盖、包含着林黛玉的思想意识,有时,则是与她的思想意识互为补充的。在脂批透露给我们的“情榜”中,贾宝玉是“情不情”,林黛玉是“情情”,他俩相合,正把世上所有的无情之物和有情之物都囊括无遗。当然,从一方面看,贾宝玉的“情不情”更为广博,理当将黛玉的“情情”包括在内;但从另一方面看,宝玉的爱博,难免会有所分心,所以,他的情感有时竟不如黛玉那样专一。比较而言,贾宝玉更体现出一种情感的广度,一种爱的泛溢;而林黛玉则更体现出一种情感的深度,她的情有独钟。
    (选自詹丹《曹雪芹审度人生的三个视点》,有删改)材料二
          平儿答应着,一径出了园门,来至家内,只见凤姐儿不在房里。忽见上回来打抽丰的那刘姥姥和板儿又来了,坐在那边屋里,还有张材家的周瑞家的陪着,又有两三个丫头在地下倒口袋里的枣子倭瓜并些野菜。
          众人见他进来,都忙站起来了。刘姥姥因上次来过,知道平儿的身份,忙跳下地来问“姑娘好”,又说:“家里都问好。早要来请姑奶奶的安看姑娘来的,因为庄家忙。好容易今年多打了两石粮食,瓜果菜蔬也丰盛。这是头一起摘下来的,并没敢卖呢,留的尖儿孝敬姑奶奶姑娘们尝尝。姑娘们天天山珍海味的也吃腻了,这个吃个野意儿,也算是我们的穷心。”
    (选自《红楼梦》第39回)注释:①打抽丰——也叫“打秋风”,旧时利用各种关系取得有钱人的赠与。
    (1)小说人物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作者的观点,以下最不能体现作者人生态度的一项是
     

    A.《红楼梦》林黛玉
    B.《三国演义》曹操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柯察金
    D.《城南旧事》英子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贾宝玉和林黛玉在人生经历中所获得的生命体验,直接或间接地代表了作者的思想观点。
    B.一僧一道与刘姥姥,代表作者审视人生的视点,审视着“红楼”世界,这些构成了矛盾思想体。
    C.共情体验是指借助于情,客体的“色”对主体的人所产生的一种情的感染、感发作用的情感体验。
    D.空空道人在佛教“因空见色,由色生情”的基础上,把“情”作为联结“色”与“空”的中介。
    (3)下列各项,不符合材料一作者对“色、空、情”的阐述的一项是
     

    A.(宝钗介绍冷香丸的制作)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第7回)
    B.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第40回)
    C.(宝玉)仰望杏子不舍,又想起邢岫烟已择了夫婿一事,虽说是男女大事,不可不行,但未免又少了一个好女儿……因此不免伤心,只管对杏流泪叹息。(第58回)
    D.(宝玉说)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理的,也和人一样,得了知己,便极有灵验的。(第77回)
    (4)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宝玉从“人化的自然”眼光出发,给自然万物以人的地位,对待自然万物一如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B.焦大醉骂以及贾琏小厮兴儿评王熙凤,这些人物的议论并不贯穿全书,并没有构成作者审视人生的视点。
    C.贾宝玉的“情不情”更为广博和深邃,将黛玉的“情情”囊括无遗,贾宝玉更体现出一种人类情感的广度。
    D.小说表现的三种视点没有被“空”观所一统,而是交相映射,因此使作品的思想内涵呈现出丰富性与复杂性。
    (5)概括材料二中刘姥姥着眼于“色”的表现。

    组卷:18引用:4难度:0.5

三、语言文字应用

  •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红楼梦》作为经典中的经典,如果只是死记硬背,应付枯燥的考试,①
     
    。《红楼梦》要读,但不能单纯的为考试而读。我们可以把阅读和生活结合起来。比如去南京,就可以带上《红楼梦》,②
     
    。除此之外,③
     
    ,我们可以出这样一个题目,如果《红楼梦》中的人物,他遇到了现在AI机器人,他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组卷:41引用:10难度:0.3
  • 7.第三十七回中写到,贾政在外任学政一职之后,宝玉在家纵性逛荡、无所忌惮,某日忽收到探春结社作诗之笺。恰好干儿子贾芸此时送来两盆珍贵的白海棠,于是众人在探春住所一拍即合,成立了海棠诗社。李纨自荐掌坛,并号召大家各起别号,首次开社便是以咏海棠为题,由迎春限韵。
          请仿照例句,任选参与第一次起社的一个人物,指出其此次结社的别号和大观园里的居所名称,分析其暗示的人物形象。
          例:黛玉,别号“潇湘妃子”,住在潇湘馆。潇湘,即指竹,潇湘馆,引用舜的潇湘二妃的典故,其周围有千百翠竹掩映,暗含了黛玉纤巧婀娜的身段和弱柳扶风的步态,竹的神韵契合了黛玉的清高孤傲、不屈与高洁。

    组卷:2引用:3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