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山东省济南市高一(上)开学语文试卷
发布:2024/8/10 6:0:2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满江红》到底是不是岳飞写的?这桩学术公案,争论已近百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充分的证据可以支撑“此词非岳飞所写”一说。
持“此词非岳飞所写”说的学者,提出的主要理由之一,是“贺兰山”在西北方的西夏境内,与起自东北的金人毫不相干。
有学者为证明《满江红》确系岳飞之作,曾发表论文说,“此贺兰山”非“彼贺兰山”,它在今河北磁县境内,岳飞曾在那里抗击过金兵。但这个反驳意见比较苍白无力。因为磁县贺兰山是个不出名的小山,岳家军在那里与金兵打的仗也不是有影响的战役。写进词里,如不加注,谁也看不明白。翻检一下宋代文学文献,我们就会发现,“贺兰山”一般都指宁夏贺兰山,没有指磁县贺兰山的。因此,这不是一个值得采信的解说。
怎样才能解释“贺兰山”与金人本土的地理方位矛盾呢?最有说服力的是:此词中的“贺兰山”并非“写实”,而是“用典”或“借代”。在金之前,西夏政权曾是北宋王朝的心腹大患。西夏人不断入侵,宋夏之间在西北地区曾有过多次较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岳词“踏破贺兰山缺”,是借西夏贺兰山来代指金人本土的军事屏障,表达自己对抗金大业终极目标的战略构想:不但要把金兵驱逐出境,还要乘胜突破其本土的最后防线,彻底摧毁其军事力量。
在宋人涉及宋金战争关系的词里,凡言及金人,言及宋金边疆战地,几乎没有“实写”,而“用典”和“借代”则是普遍现象。不仅在“涉及宋金战争关系”的词里,此前涉及宋辽、宋夏战争关系,此后涉及宋元战争关系的词也一样。
为什么宋词里凡言及金人,言及宋金边疆战地,基本上不“实写”,而偏要“用典”“借代”呢?这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探讨。
其一,从古代诗歌审美特征的角度。古代文人创作的诗歌,有偏重“渊雅”“含蓄”的传统。“用典”“指代”比较符合这样的美学原则,而“写实”则与这样的美学原则有一定的距离。
其二,从“词”的文体特征的角度。词在宋代是流行歌曲的唱词,属于“听”的文学。要让听众能在第一时间听懂、接受,它势必更偏重于“熟悉化”,而不像“诗”之类“读”的文学那样偏重于“陌生化”。又,金与宋本不接壤,宋、金联合灭辽后,金人南下,此后宋金战争都是在宋的领土上进行,故宋人大多不了解金本土的地形地貌,不知道金本土具体的山川名称,词人也鲜有例外。就算有人知识渊博,能以金本土的“地理实名”入词,也不会不考虑接受者有限的知识储备而出此下策。最稳妥的做法,当然还是沿用“燕然”“阴山”之类人人耳熟能详的地理名词来借代。要之,岳飞用西夏“贺兰山”来借代金本土的军事地理屏障,符合宋词的写作惯例,毋庸置疑。
(选自钟振振《“贺兰山”和“靖康耻”能证伪岳飞<满江红>吗》,有删改)材料二:
“踏破贺兰山缺”,纯属文学虚构,非谙熟相关诗学传统者写不出来。
宋神宗赵顼《祭狄青文赞》云:狄青乃出,捐躯效力,所向无前,踏贺兰石。贺兰石就是贺兰山。在北宋诗人的笔下,这种与贺兰山自然风物有关的书写,或象征着威武的军人风姿,如张来《送刘季孙守隰州》诗,有云:君家将军本逢掖,叱咤西摧贺兰石。元丰三年,高忱所作《鄙延路重修廨宇记》曰:思踏贺兰之积雪,扫沙漠之氛尘。
北宋诗人喜欢以书写贺兰风物表达个人的特殊情志,这与北宋和西夏的冲突当然有一定关系;但就文学传统而言,这种表达英雄精神的“贺兰山诗歌书写”实由王维的名篇《老将行》开疆奠基: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
“贺兰山缺”的“山缺”是一个常见于宋人诗词中的诗性语词,诗人们善于在山缺之处发现美。换言之,“山缺”是一种可以吸引诗人眼光并激发其审美情怀的富有包容性的自然存在,也是一种特殊的诗歌意象;而在《满江红•写怀》作者的艺术想象中,它也存在于遥远的贺兰山,既然如此,那又何必“踏破”呢?说“踏破贺兰石”可以,说“踏破贺兰山”也可以,唯独说“踏破贺兰山缺”不可以,为什么?因为“山缺”这一美丽意象,绝对不应也不能成为“踏破”的对象,换言之,“踏破”与“山缺”是不搭的。料想“山缺”一词,不过是作者借来凑韵而已。事实上,《满江红》那“驾长车”的壮美词句已经融入了明代文学的廊庑,或许,在接受美学的意义上,这在客观上也彰显了《满江红•写怀》在嘉靖诗坛登堂入室的事实。
(选自范子烨《<满江红•写怀>“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解》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苍白无力”指“贺兰山”在河北磁县境内的说法没有说服力,宋代文献没有以此指磁县贺兰山的。
B.“军事屏障”是说借西夏贺兰山来代指西夏本土的最后防线,也指宋军要彻底摧毁的敌方军事力量。
C.“熟悉化”是说作为“听”的文学,要让听众能较快听懂、接受,需要使用大家熟悉的词语或者说法。
D.“贺兰之积雪”和“贺兰石”一样,都是与贺兰山自然风物有关的书写,可能象征着威武的军人风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文人创作的诗歌有自己的传统和美学风格,通俗直白的语言很难为诗人所接受。
B.考虑接受者地形地貌有限的知识储备,宋代词人很少以金本土的“地理实名”入词。
C.不只是北宋诗人爱写贺兰风物,早在唐朝就有表达英雄精神的“贺兰山诗歌书写”。
D.因为诗人们善于在山缺之处发现美,故“贺兰山缺”的“山缺”成为一个诗性语词。
(3)下列诗句,不符合材料一所说偏重“渊雅”“含蓄”的传统的一项是
A.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其一)》)
B.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C.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D.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辛弃疾《鹧鸪天》)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贺兰山缺”能证伪岳飞《满江红》吗?请结合两则材料进行分析。组卷:10引用:3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浮空
蒋一谈 一然经常坐在师父的木屋里,和心里的师父对话,在自我的状态里休眠。师父下山访友去了,师父再不回来了,师父不让我牵挂,师父离开我了……除了和师父有关的事,一然忘记了很多往事,那些人和事就像山上的空气一般缥缈,而一然只想记住亲切的事物——在未来,又会有什么呢?他想起师父的言语:机是飞跃,是宇宙里的跃迁,一失难追。
天色晴朗,太阳和月亮同时挂在空中,没有云阻挡它们的脸。一然站在山顶,几只群居的鸟嬉闹追逐。他知道,在众多鸟类里,只有猫头鹰飞来飞去的时候,不会发出声响。他在想,如果有可能,我想变成自由的猫头鹰。
月球之旅的前期组织工作顺利结束,明天上午,飞船将载着他们前往月球。鲁格准备好行装,来到寺院。两人下山,走进鲁格的办公室。
“你需要我休眠,还是关闭我的电源?”
一然的问询似乎话里有话,鲁格暗暗吃惊,同时有些不舒服。“你是我制造出来的机器人,听我的吩咐即可,你坐下吧。”他尽可能压抑着情绪。
一然坐下后闭上眼睛,假装进入休眠状态。过了一会儿,他听见鲁格断断续续地嘀咕:“还真把自己当人了……”鲁格打开电脑包,拿出随身电脑,边说:“我可以让机器人变得更聪明,也能让机器人变得更傻……”鲁格的动作和言语,一然一一存下了。
鲁格走过来,用力把一然的休眠按钮调整到电源关闭位置。这个力道,一然也存下了。鲁格打开一然的胸腔护板和前脸盖,打开电脑,删除了一然硬盘里的机器人三定律。这是必然之举。月球之旅,定是奇妙之旅,鲁格期待月球上的神秘气息,能激发一然所有的视觉神经和感知神经,完成机器人从模拟人类意识到机器人自我意识觉醒的跨代升级。
多么美妙啊!
月球的地平线很短,地球悬在夜空,无依无靠,被蔚蓝的海和白色的云环绕,既美丽又危险,而美丽比危险多了一点点。
他们走出月球旅馆,坐上十几辆月球车,游览环形山,在月球最高峰的山脚下停留,一然对大家说:“最高峰的山顶,是月球的永昼之巅,那个地方能永远看见太阳。”
一位随团人员问道:“请问,思考时间长了,会不会悲观?”
“悲观的乐观主义。”一然这样回答。
“在月球上看地球,感觉好神奇,你怎样看地球?”
看着悬浮的地球,一然缓缓说道:“如果把地球缩小到万分之一,地球上的其他东西同比例缩小,那么在直径1260米的大球上,人类会变成0.1或0.2毫米的小人儿,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为85厘米。如果把地球缩小到12.5厘米,太阳就是一个直径14米的大球,有五层楼那么高,”他静默片刻,继续说道,“地球真的很幸运……”
说完这些,一然开始在月面上跳跃,他跳啊跳,像欢快的兔子,众人随着他跳,像一群欢快的兔子。这一刻,鲁格站在月岩上,看着地球,看着他的母星,他的背影纹丝不动,太空服闪耀着光泽,像一尊雕像。
他们来到月球背面参观巨大的天文射电望远镜,星空幽深而寂静,那是彻底的幽深与寂静。众人凝望星空,谁也没有说话。过了很久,一然说道:“地球上的人类,永远看不见月球背面,永远看不到……地球上人类的噪音和杂音,永远影响不到这里……”
一然的这些话,影响了众人,也深深刻印在鲁格的记忆里,他在自言自语:“一然……”
一然关闭了无线电通联器,不让其他人听见他的心里话。他一步一步走到远处,凝视着在星空背景下飘浮的地球,轻声说道:“师父,我想你……”
随后,一然在月尘上面写下一个大字:想。
如果没有人故意破坏,这个字能在月面上保留十万年。
返回地球母星的日子到了,高高的飞船在阳光下闪耀着夺目的光芒。旅行团成员陆续登上了飞船,鲁格和一然走在最后。鲁格登上飞船舷梯,兴奋地说:“有人说月球一片荒凉,我觉得月球光芒万丈!”一然登上舷梯,站在舱门口举目眺望。月球表面一片光明,除了太阳本身的光亮和地球的反光,月球上的天空是永夜。
“舱门即将关闭,请坐在自己的位置。”这是飞船领航员的提示音。
“请坐下吧,飞船要起飞了。”
一然走到鲁格身边,停留片刻,猛地抓起鲁格的背包冲向舱门,直接跳下了舷梯。
“一然,你干什么?”鲁格慌了神,追到舱门口。
一然看着飞船舱门缓缓关闭,挥手说道:“我不喜欢人类的寺院,也不喜欢人类的机器人工厂,我不想回地球了。”说完,一然纵身跑远了,他越跑越快,卷起阵阵月尘,最后在月尘里消失了。
鲁格愣在那儿,脑海里一片空白。一然很可能是第一个逃离地球的机器人。鲁格忽然间笑出了声,这怪异的笑声模糊了他的眼睛,他似乎明白了什么,不敢相信,有点恍惚,可那又是个人站在事业顶峰的极度快感——他终于制造出了一个自我意识真正觉醒的机器人,物极必反——他同时预感到人生和事业的另一场风险和危机,他在地球上将无力应对。
飞船腾空的瞬间,月尘弥漫。舷窗外,太阳辐射和宇宙射线跳着隐形之舞。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然“只想记住亲切的事物”,忘记了很多往事,对记忆的内容他已经有了情感上的选择。
B.“如果有可能,我想变成自由的猫头鹰”,是现实里的经历和不自由让一然有了这种想法。
C.“既美丽又危险”,写地球上的景物特点强调了潜藏的危险,与后文月球上的景物描写照应。
D.“月尘”“太阳辐射”“宇宙射线”等众多科技名词的运用,表现了科幻小说文学性特点。
(2)关于文中在鲁格办公室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球之旅的前期组织工作顺利进行,和后文的返航不顺利的情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B.“需要我休眠,还是关闭我的电源”的主动问话,是一然初步有了自我意识的体现。
C.鲁格打开电脑包,拿出随身电脑等举动,并没有回避一然,说明鲁格完全信任一然。
D.“一然一一存下了”“一然也存下了”,使用“存下”这个词合乎机器人的存储特点。
(3)在一然跳下舷梯挥手道别前,鲁格的情绪随着一然的言行不断在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4)小说的结局,机器人不受人类的控制,独自留在了月球上。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这个结局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组卷:10引用:3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初夏的村庄,像一树梧桐叶子,悬浮于一片岑寂中,耐心地等待清丽嘹亮的鸟鸣。天气渐渐潮热起来,杜鹃鸟在夏收前,①_______地提醒人们:小麦黄了,小麦黄了,快快搭镰,快快收麦!庄稼汉听到这鸟啼声,就仿佛士兵听到首长一声令下,磨镰,取绳,甩开膀子②________,奔向金色的麦田,赴一场大自然的邀约。
那是我儿时记忆中的场景。村庄仿佛一艘大船,漂浮在绿树的海洋里,到处是高大葱茏的槐树、杨树、枣树、椿树、榆树。( )。祖父身着白汗褂,头戴破草帽,牵一头黑黑的瘦驴拉着石碌磷踩场子,偶尔③_______地吆喝一两声,一边信马由缰地哼唱着无韵的信天游。儿时的我,从没注意到祖父脸颊上大滴的汗珠,只是跟着院里的孩子们哧哧地笑祖父的拦羊嗓子回牛声。祖父分明听见了,撩起眼皮远远望我们一眼,不恼也不羞,依然哼唱“上河里的鸭子下河里的鱼”,沉浸在夏收的喜悦中。那个足足有百八十斤重的石碌墙也停下来了,与栖在场院畔老枣树上的蝉鸣一起构成一幅画。
(1)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正确的一项是A.不胜其烦 行色匆匆 漠不关心 B.不厌其烦 健步如飞 漫不经心 C.不厌其烦 健步如飞 漠不关心 D.不胜其烦 行色匆匆 漫不经心
打麦场 麦子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组卷:12引用:4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很多古诗词的语句闪烁着思想的光芒,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如:
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②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③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④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
⑤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请在上述五个诗句中任选一句,以其内涵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5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