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年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五中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传统艺术理论有重视“古”的倾向。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画贵在“仿”,书重在“临”,都是重视传统的思想在艺术中的投射。中国艺术家也常怀太古心,对高古寂历、古拙苍莽的境界简直到了痴迷地步。
    “古”,当然与时间有关。说到“古”,人们自然会想到复古、重视过去、崇尚传统等。但是,传统艺术观念中“古”的内涵很复杂,人们所说的“高古”“古朴”“古雅”“古澹”“简古”“浑古”“古拙”“苍古”“醇古”“荒古”“古秀”等概念,都不是“复古”可以概括的,不能仅从回归传统、重视古法上来理解“古”的追求。从时间角度看,传统艺术追求的“古”,有两种不同的内涵:
          一是时间性的。古是与今相对的概念,过去的历史。历史中显现的权威话语,由权威话语所形成的古法,成为当下创造的范本。这种“古”——时间、历史所构成的无形存在,如同艺术家脚下的大地,是创造的基础,也是价值意义的显现。如赵孟頫说:“作画贵有古意。”他所理解的“古意”,本质上是时间性的。其中包含的潜在观念,乃是以古为美,所谓“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他认为,有成就的艺术家,要“近”于“古”,承续艺术正脉,追寻先贤传统。
          二是非时间性的。古不是与今相对的过去,而是超越古今所彰显的人的真实生命感觉。它重在透过变化的表相,去追踪时间流动背后不变的内涵,发现人生命存在的意义。青山不老,绿水长流,今人心中有,古人心中也有,岁岁年年人不同,但年年岁花相似,天地人伦中有一些不变的东西。如龚贤诗中所说:“小台临寂历,溪断欲生烟。此地近于古,何年方及春?”这里所言“近于古”的古意,不是题孟頫的古风,它是“不及春”的,无时间是其根本特点。龚贤在高古寂历中,将人从知识表象中、历史丛林里、功利追逐处拯救出来。
          石涛这方面的理解堪称透彻。他说:“古人未立法之先,不知古人法何法;古人立法之后,便不容今人出古法。千百年来,遂使今人不能一出头地也。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宜其不能一出头地也。”“古人之迹”,是时间延传中存留的作品以及作品粘带的法度;“古人之心”,是非时间性的,它是通于天地、古今的存在,是人在生命体验中发现的真实。真正的艺术创造,是要从“古人之迹”中发现“古人之心”,在时间性的成法背后去追求勃郁的生命精神。
          前人有“金石鼎彝令人古”的说法,元明以来艺坛很多人对布满锈迹的对象感兴趣,如青铜器物。这并非是要证明器物、顽石年代久远,来历不凡,也不只是为了满足主人博雅好古的趣尚,斑驳陆离的意味,却有另外一种精神启发,如同打开一条时间通道,将人从时间中拉出,去与另一世界的知心者对话。千余年来中国艺术观念中追求的“古意”,在很大程度上表现的是这超越时间、归复真性的创造精神。
          在千余年来艺术观念发展过程中,这两种“古意”并非截然分别,而是彼此相关。时间性古意,往往又是达至非时间古意的前提,甚至是必要前提。艺术家是在时间性古意之外去追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永恒“古意”。
    (节选自朱良志《说中国艺术中的“古意”》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艺术理论有重视“古”的倾向,“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说法就是这种倾向在诗歌散文领域的体现。
    B.传统艺术观念中“古”的内涵并非“复古”二字可以概括,不能从回归传统、重视古法上来理解“古”的追求。
    C.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古人之心”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进入超越时间、归复真性的精神世界的途径和方法。
    D.本文所说的“古”是超越古今所彰显的人的真实生命感觉,重在追踪时间流动背后不变的内涵和人生命的意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龚贤的诗歌为例,意在证明存在一种超越时间的和能拯救人于知识表象、历史丛林、功利追逐中的古意。
    B.文章通过对比论证,阐明了“时间性古意”和“非时间性古意”的关系,突出了“非时间性古意”的重要地位。
    C.文章引用石涛的话,既说明真正的艺术要由“古人之迹”到“古人之心”,又引出对两种“古意”关系的讨论。
    D.文章先指出“重古”的现象,再分析“古”的两种内涵,最后论述两种“古意”的关系,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代王世贞称赵孟頫的书法“复二王之古,开一代风气”,体现了赵孟頫承续艺术正脉,追寻先贤传统的思想。
    B.由时间和历史构成的时间性的“古”如同艺术家脚下的大地,是当下创造的范本和基础,也是价值意义的显现。
    C.当卡代代的人望向张若虚笔下那轮年年相似的江月时,应该会感受到天地人伦中那鱼古不变的勃郁的生命精神。
    D.传统艺术中的“高古”指高远古雅、不涉俗韵,是一种寄心太古,风神超凡的艺术追求,应属于时间性的古意。

    组卷:3引用:2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科普中国智库是中国科协打造的高端科普智库,聚焦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强化科普理论研究,促进跨界交流,推动融合发展,加强舆论引导,集智汇力,建言献策,服务新时代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今天我们推出对科普中国智库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张秀华的专访,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修订的重要意义。
          新华网:《科普法》自2002年颁布以来取得了哪些成就?
          张秀华:科普法在20年实施过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使我国科普事业纳入法制化轨道,初步建立起大众参与、多主体参与的社会化大科普格局。同时,《科普法》的实施也极大促进了我国社会化的科普工作,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无论是基础设施、活动的丰富性还是科普主体对科普活动的重视程度都有很大进步。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从2001年的1.4%提升为2020年10.56%,从这个涨幅也能看出《科普法》切实助力提升了我国公众科学文化素质。
          新华网:当今提出《科普法》修订对新时代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有何重大意义?
          张秀华:在《科普法》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挑战和困难。比如科普法治体系与科普社会化运行机制还不完善,科普主体“谁来干、干什么、如何干好”等问题以及主体责任需要进一步明晰,科普人才队伍的素质还有待提升,产业化科普结构较为单一,新媒体传播内容和形式需要拓展等。同时,构建社会化大科普格局需要进一步加强各个主体协同,协同组织管理的机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另外,《科普法》的文本本身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需要进一步提升公众科学素质,并对《科普法》的保障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修订《科普法》意义重大,既必要又紧迫。
          新华网:《科普法》修订过程中应当基于怎样的思想和宗旨?
          张秀华:我觉得我们可以从以下八个方面来思考这个问题。第一,我们要调整科学普及的定位问题,从法律的定位上,应体现把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落实“两翼理论”。第二,要强化科学普及的功能,在大科学观下重新理解科学与科普,实施大科普战略。第三,在《科普法》修订的原则上,必须明确依托科学普及的主渠道和主战场,紧紧依托现代科学教育和产业化的工业、农业、商业的生产经营实践及其场域,从而避免科普流于形式,没有针对性。第四,鉴于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具有互动互释的内在关系,客观要求“两种精神”——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实践相融合,进而提升实践主体的“双重素质”——科学素质与工程素质。第五,需要突出弘扬科学精神在科学普及中的引领作用,改变以往以“科学知识”为中心的科普结构。第六,应注意拓宽科学普及的路径,通过加大监管力度和法律规范,对互联网、自媒体这些科普新渠道进行更好的组织管理。第七,我们在《科普法》的修订过程中要区分不同科普主体的责任,在表述上区分出强弱规范,使科普组织更好地发挥协调组织的职能作用,切实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来共同推进科学普及这项事业。第八,通过《科普法》的修订处理好我们国家相关法律体系的法法衔接问题。
          新华网:《科普法》中对科学普及的定义是什么样的?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科普观念?
          张秀华:科学普及是可以在多个维度上进行的,我们必须站在大科学观的立场上,不但注重实证主义学派“窄的科学”理解下所强调的科学教育,还要促进人文主义学派倡导人文精神的“宽的科学”理解之下的科学传播。从而,将科学普及与科学教育、科学传播有机统一起来。严格上讲,《科普法》并未以定义的方式给科学普及下一个定义,但是《科普法》明确了科学普及的目的、性质,指出科学普及是一项工作、一项活动,而这项活动的内容和任务是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这四大要素。如果一定要界定科学普及,我更倾向于将科学普及定义为以提升公民科技文化素质为目标,面向大众面向社会的科学技术的文化建设过程,是全员参与的科学技术的大众化、社会化行动。所以,我们需要从大科学观的角度理解科学,这样我们对科学普及的理解、对科学普及这项工作的理解才能达到一个新的认知高度。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修订《科普法》的时候应突出强调弘扬科学精神。只有发挥科学精神在“四科”中的引领作用,才能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直接关联起来,用价值理性规约工具理性,实现科技向善的目的。也只有在大科学观下来理解科学普及,我们才能够实施大科普战略,推动科普社会化机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形成一个大科普格局。
          新华网:《科普法》在现在的法律体系中的位置是什么样的?与其他关于科普政策文件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张秀华:在现在的法律体系里面,《科普法》以法律的方式来确保怎样的科普行动是恰当的,从而有效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现行的《科普法》是一个具有“强引导”“弱规范”功能的法律制度文件。在相关政策文件的制定过程中,它具有参考性甚至是指导性的作用。例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是依据《科普法》制定的,《纲要》之于《科普法》而言,类似于《科普法》的一个实施细则。《科普法》在修订过程中也要和已出台的《纲要》相协调,不能把二者孤立开来看。这要求修法者一定要认真研读《纲要》,因为《纲要》已经根据新时代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做出相应调整,《科普法》修订就应该充分考虑到它的调整,并让那些已经得到调整的政策,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摘编自2022年11月16日“新华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公众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提升,《科普法》起到了实实在在的助力作用,这也是《科普法》自2002年颁布以来取得的成就之一。
    B.修订《科普法》意义重大,不仅必要而且紧迫,因为科普主体责任不明晰,科普法治体系与科普社会化运行机制不完善,科普人才队伍素质不够。
    C.以往我们的科学普及路径不够宽,科学精神的引领作用不够突出,科学普及的功能不够强化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科普法》的修订中进行思考。
    D.张秀华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制定来说明在相关政策文件的制定过程中,现行《科普法》参考性甚至是指导性的作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普法》实施20年以来,使我国科普事业纳入了法制化轨道,不过,从法律定位上,科学普及的地位还是低于科技创新。
    B.我们必须站在大科学观的立场上,才能推动我们已经初步建立起的社会化大科普格局进一步完善。
    C.科学普及中,注重“窄的科学”理解下所强调的科学教育,还要促进“宽的科学”理解之下的科学传播,与此同时,将科学普及与科学教育、科学传播有机统一起来。
    D.要想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直接关联起来,用价值理性规约工具理性,实现科技向善的目的,必须发挥科学精神在“四科”中的引领作用。
    (3)专访具有专题性、针对性、代表性的特点,本文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组卷:20引用:5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单文本(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呼叫9527
    封凯明
          我跟张忠是同一年进的治安组,我二十三岁,他十九岁;我是警察,他是辅警。
          所长让他跟我一组,做我的跟班儿。他有些木讷,我不喜欢,跟组长打报告,请求调换一名老辅警。所长不同意,让我新警带新人,一起锻炼,共同成长。我无奈,只好服从命令。
          张忠像刚过门的小媳妇,连看我的眼神都是怯怯的。他缩手缩脚地给我倒水,我说:“我不是地主老财,不用服侍我。”他有些难堪,拎着暖瓶儿不知如何是好。
          我说:“要表现就早点来。”他此后便来得很早,又抹桌子又扫地,我指使他干这干那,他都任劳任怨。他辅警编号的后四位是9527。这让我想起电影《唐伯虎点秋香》里唐伯虎在华府做下人也用这个编号,便用9527取代了他的名字。所长见我使唤他挺来劲儿,私下找我谈话。我才知道,9527父亲早年去世,母亲卧病在床,还有一个弟弟读小学,里里外外都要靠他一个人。我有些过意不去,便让他以后不用这么早来打水,扫地的事儿由我来干。他嘴上答应,但每天依然来得很早。
          青岛的冬天很冷,9527每天骑摩托车上班连副手套都不带。我以为他抗冻,但很快他的手就冻裂了,记笔录很费劲儿,我嘲笑他,装什么大瓣蒜,把一副旧手套丢给他,让他好好保护双手,别耽误工作。然而,第二天上班的时候,他依然没戴手套。这让我很不高兴,认为他嫌弃我施舍给他的手套儿旧。
          我让他把手套还给我。他低头不语,木讷地拽着衣角。我大声斥责说:“你聋了?”他抬起头,眼里却含着眼泪。我鄙视他像个娘们儿,命令他把眼泪憋回去。他说:“旧手套给了弟弟,弟弟年纪小怕冷,我是大哥不怕冷。”我竟一时语塞。下班的时候,我把一副崭新的辅警手套扔给他,告诉他:“我才是大哥,你在我眼里也是小弟。”
          抓捕的时候,9527总是一马当先。看着他跟嫌疑人搏斗留下的道道血痕,我责怪他,能不能慢点儿跑,也给我个表现机会。他说,下次一定把机会留给我。我们联手破了好几起案子,所长很高兴。表彰会回来,所长给我带来的是精神鼓舞,给他带来的却是物质奖励。对此,我不嫉妒。他工资不高,且多用来给妈妈买药了。我见过他穿的最好的衣服就是辅警制服。
          快过年了,我按照他的身材买了一件羽绒服,临放假前交给他。我说:“衣服买小了,穿着不合适,又没法儿退,只能送给你了。”我看他的眼泪又要流出来,骂他别跟个娘们儿似的。回家前,我把所里分的年货都给了他。
          年后处理一起纠纷的时候,我受到一个混混儿的挑衅,又要执法证,又让我背法律条文,还把脸贴上来让我打。现场群众看不下去了,都怂恿我揍他。我哪敢打他,我还在实习期,动手就会挨处分,转正就会延期,我只能认怂当孙子,任他百般挑衅。这时,一个影子从我背后猛然蹿出,一拳打歪了他的鼻梁。9527替我出了气,也因此背了个处分。他给所长做了检讨,承诺以后不再打人。
          然而,不久之后,他又将一名吸毒者打得鼻青脸肿。吸毒者家属去局里上访,闹着要说法。局长下令追责到人,我问所长:“这事会怎么处理?”他说:“按惯例会开除。”我不能眼看着9527被开除,便说人是我打的,所长让我想清楚,背一个处分,转正要延期的。我说:“不用想,一人做事一人当。”所长狠狠地瞪了我一眼,让我滚蛋。最终,处分还是给了9527,但没有开除他,只是记大过。
          我请他喝酒,他喝醉之后吐露了打人的原因,原来他爸爸也是一名辅警,五年前执行任务时被吸毒者刺死,所以他恨透了“瘾君子”。他高中毕业本想去当兵,他妈妈硬是把他送来当辅警。派出所还是那个派出所,所长还是那个所长,只是辅警由父亲变成了儿子。后来我知道9527没有被开是所长顶了雷。他说,不能让9527的爸爸在九泉之下看着心寒。
          局里成立追逃专案组,把9527抽走了,我像丢了魂一样,什么事都做不好,我铁了心要把9527要回来。我找所长要人,所长让我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我找副局长要人,副局长说,专案组更需要9527。我没辙,只好去堵局长。
          9527回来的那天,所长板着脸训我:“你至于吗?把局长堵厕所里一个多小时。”我说:“至于。”我说这话的时候扬扬得意,一副讨打的样子。可三天后,我最想干的事就是把自己掐死。
          那天凌晨三点,辖区内的一条输油管线破裂,原油沿着裂缝渗入雨水管线。指挥中心通知我们所的值班警力去施工现场维持秩序。上午八点,施工工人操作失误引发油气爆炸,数十人伤亡,我接到命令的时候还在家吃早饭。扔下碗筷就往所里赶。到了所里,我喊9527跟我去爆炸现场,可连喊三遍都没人答应。一个生病的辅警告诉我,9527凌晨替他去施工现场执勤了,我的大脑“嗡”的一声。
          爆炸现场一片狼藉,我歇斯底里地喊着9527。然而,当我在一片淤泥里找到他时,我知道再也不会有人答应了。我永远地失去了9527。
          六年来,只要看到9527这四个数字,我都会想起他。初冬,新的辅警上岗,我看见队列中一个年轻辅警的眉眼有些熟悉。我问他叫什么名字,他上前给我敬礼,然后大声喊出一个让我刻骨铭心的名字:9527。我这才发现,他身上穿的那件羽绒服,正是我当年买给张忠的。我的眼泪再也止不住了,哭得像个娘们儿。
    (有删改)(1)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写法,讲述了发生在年轻警察“我”和同样年轻且性格羞涩木讷的辅警张忠之间的故事。
    B.小说开头,作为警察的“我”用辅警编号后四位“9527”来称呼张忠,饱含着“我”对张忠这个辅警的鄙视。
    C.小说中多次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来表现人物的内心和性格,“我”的率性和张忠的拘谨对比鲜明。
    D.小说中“我”曾嫌弃张忠像个娘们儿,但最后“我”竟然也哭得像个娘们儿,可见“我”内心受到强烈震撼。
    (2)小说在塑造次要人物时笔墨俭省却形象鲜明,请选取文章中两个人物加以分析。
    (3)“9527”这个名字为何让“我”刻骨铭心?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组卷:36引用:3难度:0.5

(二)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从20世纪70年代起,陆续有科学家和航天员尝试在空间站种菜,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许多尝试都失败了。经过不懈努力,2003年,航天员第一次吃到了在太空种出来的生菜,2016年,国际空间站培育出第一朵在太空盛开的百日菊。近年来,世界各国在空间站的几百次种植实验,为开辟“太空菜园”①         
          在空间站给植物浇水并非易事。第一,时机不好把握。在空间站,受微重力影响,水珠会附着在传感器上,②         ,基质明明已经缺水,传感器却还显示水分充足。第二,要使用一些技术。要先将基质中的水全部抽出,然后对抽取的水进行气水分离处理,再将充足的水③         。定时进行这一套操作,就能及时给植物浇水。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2)请分别用一句话简述上面两段的主要内容。要求分别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和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每句话不超过35个字。

    组卷:4引用:1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歌德发现斯特拉斯堡大教堂按古典规则衡量,是不规则、不对称乃至古怪的,但认真审视,就不能不承认它是美的,其独特气质有一种自发之美。他强调:如果它的影响力源于深刻、和谐、独立的感觉,源自自我独特、不顾任何外界事物的感觉,那么它都是完整而鲜活的。
          ②英国女作家丽贝卡•韦斯特发现巴尔干当地人“从大学毕业回来,对农民的服装、舞蹈、礼仪之美完全视而不见,觉得它们都带着野蛮气息”。她强调,这会让人丧失自身根底,无法看到自身之美。
          ③当下,很多人想变美,并竭力向大众审美中的美人标准靠拢,有人还整出明星脸,“想通过变成别人来变美”。这引起热议:到底是应坚持本色还是颠覆自己?
          今天的中国让世界看到它的美,也让我们多了一份清醒、自信和对审美的再认识。这不仅是回到我们自己的文化根源,也需要千千万万的普通人重新理解自身的本质和独特价值。
          上述材料能给我们启示,请结合自己的认识,以“美的认知”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1引用:7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