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潍坊七中高一(下)期末语文模拟试卷(二)

发布:2024/6/14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我们费许多力气替宋诗拨乱反正,但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事实:唐诗对宋诗确实有着很大的影响。面对盛唐难乎为继的局面,宋人或顺水推舟或揭竿而起,然而总难逃脱唐诗苑囿。旧时意象旧时情怀,一如宿命般余音袅袅,挥之不去,他们不得不追求新变。所以,在以唐诗为参照的基础上,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宋诗得以形成自己风格的表现。
          其一,就技巧而言,宋诗较唐诗更为精细。宋诗诸人的风格,并不尽相同,但有一共同倾向,即要从唐诗较浓丽膏腴的风格中摆脱出来,所以从最为明显也最为方便的形式下手,要在用意、用字上有别于唐诗惯用的格套,以开辟出新的境界。他们作诗讲究锤炼语言,强调无一字无来处,从运思造境到雕字琢句和韵调音节,都是费尽周折。律诗至唐朝已臻化境,但宋诗于此更为精细,极尽对偶的工切、匀称、自然和意远之能事。但是,这种情形也存在“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弊病。不过,作为风格的这种平淡之中要藏有山高水深,需要有意境之高深配之以精约的语句,才可以达到。正如梅尧臣所言:“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所以,朴素淡雅,平易清新就成为宋诗的一大特征。
          其二,就内容论,宋诗较唐诗更为广阔。唐诗重情,往往抓住人生中的瞬间,投入浓烈的感情,凝缩而简洁,但其视界的广度也因此受限。宋代理学兴盛,理性的思辨使得宋人能够冷静客观地对待一切事物和现象,表现出看问题的广阔视野。凡唐人以为不能入诗或不宜入诗之材料,宋人皆写入诗中,且往往喜于琐事微物逞其才技,这样就使得宋诗较少唐诗那种浑雅醇厚的韵致,而多睿智哲思,长于在写景抒怀中寄寓自己对人生、社会、历史、政治等问题的思考,以理取胜。这样,表现视野的广阔,理趣的渗入使得宋诗体现出一种渊雅不俗的沉潜风格特征,凡唐人浅言少言泛言者,宋诗深言多言切言之,深造有得。
          其三,从情感表现来看,宋诗在情感的呈现上趋于理性化。诗的创作必须由感落到思,没有无感的诗,也没有不思的诗,在这点上,唐诗、宋诗乃至一切诗都是相通的。只是宋诗中的感情被理性化了,宋人冷却了由热情而来的冲动,滤去不相干的成分,析出其所感的本质,将其表现在诗里。由此宋诗表现出叙述性和思辨性的风格,看问题时也显示出一种达观的态度,显得冷静而从容,不出理性的逻辑范围。然而天真的感情自身即是艺术性的,成熟的感情便含有反艺术的因素在里面,那么我们可以说,宋诗由议论而来的理性特色,张扬了一种迥异于唐诗之感性的理性风格,他们追求一种自然之理和人生哲理的融汇于一的理趣,一种似癯而实腴,外枯而中膏的成熟之美。
    (摘编自李素军《略论宋诗美学风格特征》)      材料二:
          首先,唐人的感情是自然生发的,真纯如赤子,是浪漫的激情;宋人的感情则受过人文精神的陶钧,冷静而深邃,充溢着智慧。宋代社会流行理学,主张压抑人的欲望,弘扬理性精神,这种环境不利于外向性情感的生成。强烈的感情都要经过思想的提炼与沉淀,成为一种融合着理性的思绪。徐复观先生说:“(宋人)把感情加上了理性,甚至是把感情加以理性化。但这种理性化乃是对感情的冷却澄汰,冷却由感情而来的冲动,澄汰去实际上是不相干的成分,以透视出所感的内容乃至所感的本质,并将其表现出来。此即所谓宋诗主意。‘意’是经过理性的澄汰而成为更凝敛坚实的感情。”然而不管是自然纯粹的情,还是凝练坚实的意,直接表达都是有难度的,需要借助意象来彰显。唐人的感情浩浩荡荡,浑无涯际,充斥着生命力,这种感情是难以用文字来表达的,故诗人习用自然意象来寄托此感情,其实是由于自然万物与充溢着生命力的情感相通。宋人的情感含蓄渊渟,整饬条畅,直抒而出则显枯涩板滞,故诗人常以人文意象、典故来深化情感,寄托人文情怀。
          其次,唐代诗人多把自身作为情感的主体,喜怒歌哭,多是为己而发。宋朝诗人则在自我之外,重新发现了国家与民族的苦难,其胸怀更为广阔博大。唐诗抒发的情感主要是来自诗人对自身的关注。边塞从军之豪迈与哀怨,山水隐逸之适意与寂寥,随侍君王之自得与惶恐,诗酒联欢之忘忧与纵恣,羁旅远行之超脱和依恋,日徂月迈之绝望与无奈,这些都是唐人发之于心,系之于己而难以摆脱的情愫。只有杜甫这样才性健全的诗人对国家、对大众发生了人溺己溺的关切与同情,而有唐一代同调甚少,直至宋代才蔚为大观,这与宋朝人文教化之盛不无关系。正因为如此,宋人比唐人多一份担当,多一份社会责任感,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感也更为真挚。在北宋的和平时代,这种情怀表现为“正直刚强的品节与宽裕从容的涵养”,在南宋外敌入侵的危急关头,这种情怀又表现为可歌可泣的民族气节。
    (摘编自任聪颖《试论唐宋诗转型的情感因素》)(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律诗至唐朝已臻化境,由于语言缺少锤炼,难以描写意境之高深,所以宋人才要在用意、用字上有别于唐诗惯用的格套,以逃脱唐诗苑囿开辟出新的境界。
    B.在宋代理学的影响下,宋人善于以理性的思辨融入生活,尤爱在琐事微物间逞其才技,显示出诗人的睿智哲思,但也使宋诗缺少了唐诗那种浑雅醇厚的韵致。
    C.和唐人一样,虽然宋诗在创作中也注重感和思的表达,但宋诗在情感的呈现上趋于理性化,追求自然之理和人生哲理浑融于一的理趣,从这一点来看,宋诗更为成熟。
    D.宋人把感情加上了理性,甚至是把感情加以理性化,把原本复杂的情感经过澄汰析出其本质,打破了唐诗借助意象抒情的传统,转而寻求人文意象、典故来深化情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人的情感多为纯真浪漫,宋人的情感多为冷静深沉,这种现象与唐人、宋人情感的生发、形成有关。
    B.宋人把很多唐人认为不应该或不适合写入诗中的材料写入诗中,这种广阔的视野使宋诗有一种渊雅不俗的风格。
    C.唐诗中的边塞、山水、羁旅等题材的诗歌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但其中抒发的情感大多来自诗人对自己的关注。
    D.宋代诗人对国家大众有着人溺己溺的关怀,宋人比唐人有着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感也更真挚。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宋诗中“责任与担当”的一项是
     

    A.陶尽门前土,顶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梅尧臣《陶者》)
    B.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张俞《蚕妇》)
    C.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杨万里《过松晨源炊漆公店》)
    D.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何特点?
    (5)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观点上的同和异。

    组卷:11引用:6难度:0.1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街灯不语
    周建新
          离开老家没过多久,就有坏消息传来,三爷去世了。我握着手机,呆愣愣地站着,心里又酸又疼。几天前,干瘦佝偻着的三爷,伸出鹰爪一般的手,那样坚定而又流畅地升起街灯,没有一点儿人之将死的迹象,咋说没就没了呢?
          我立在窗前,望着外面的鹅毛大雪,心也浮起了茫然的苍白,覆盖原野的大雪成了我眼前的背景,窗玻璃成了屏幕,我在上面看到了三爷的一生,那是简单的一生,也是虚无缥缈的一生,唯一真切的,除了挂灯还是挂灯。我决定马不停蹄地赶回老家,哪怕大雪封了路,也不能动摇我的决心。
          从市里到县里再到村里,平时仅仅一个小时的车程,出租车折腾了大半天,一直折腾到天黑,才把我送进村里的大庙台前。奇怪的是,漫天漫地的雪却越下越亮,亮得每一片雪花都是晶莹剔透。下了出租车,我才看明白,平时三爷挂灯的旗杆不见了,替代它的是两根桅杆似的现代灯架,两轮小圆月亮高高地悬在上面,上方横着两片太阳能硅光板。
          哀乐渐渐地冲进我的耳鼓,我追寻着声音,一步一个雪窝地往前走,一直走到三爷的家。三爷的家门立着一盏白灯笼和半盏红灯笼,没等我询问灯笼上咋有块红斑,就有人给我扎孝带,领我到三爷的灵前磕头跪拜。
    礼仪过后,我才从人们七嘴八舌中,理出三爷的死因。
          三爷是在太阳能街灯立起来那天发的病。他拎着两盏街灯走到大庙台时,立刻呆若木鸡了,那个他熟悉的旗杆突然不见了。村支书一拍脑门儿,忘了三爷耳聋,听不到安装太阳能街灯时震耳欲聋的声响。他指着沉降下去的太阳,意思是说,太阳生了俩孩崽子,替你值夜班了。
          三爷的眼前立刻黑了,佝偻的身子直挺挺地向前跌去……
          此后,三爷整天不出屋,噘着嘴,闷闷不乐地坐在炕上,一步也不肯往外走。他开始为自己扎灯笼,扎两个白灯笼。昨天夜里,三爷觉得自己真的不行了,胸口胀得难受,嗓子咸咸地含着一股腥味,医生对他死于肝硬化的预言快要成真。三爷含住一口气儿,撑着力气挂出了第一盏白灯笼。第二盏白灯笼还未挂起,三爷再也忍不住了,一口鲜血全喷了上去。
          两盏灯笼悄然而亮的时候,三爷用尽最后的力量,爬上自己搭设的冥床,衔住一枚铜钱之后,将自己的嘴用胶带封上。三爷不想让鲜血弄污了自己,不愿意麻烦别人收拾他的冥床。
          三爷安详地躺着,似乎安慰所有来看他的人,不要悲伤,他在那边耳聪目明,逍遥自在。
          三爷的遗物,简单得不能再简单,除了生活的必需品,没有一件多余的东西。唯一让大家不解的是,三爷的那对街灯不知放到哪儿了。那是三爷的心肝宝贝,三爷的一双儿女,三爷的眼珠子,三爷的魂灵啊,人们掀开冥床,果然看到了那两盏街灯。
          我惊讶地发现,三十几年一直崭新着的街灯,突然间陈旧不堪了,羊皮灯罩迸出了无数道裂纹,灯座也是锈迹斑斑,还有那两个活灵活现的龙凤,死掉了一般垂落下来。有人试图取出街灯,用手一碰,居然散了架子。
          三爷去了,街灯也追随他去了。
          天亮了,天也晴了,天是湛蓝,地是洁白。白灯笼熄了,大雪覆盖住了灯笼上三爷的鲜血,还给三爷一个清清白白。借着明媚的阳光,我看到了晚上没有看清的白对联,对联是村里一位语文老师写的。
          上联:大言不语包容纷繁世界
          下联:小灯有情点亮冷暖人生
          横批:沉默是金
          我一句话不说地跟随着送葬的队伍,送三爷去祖坟。
          许多年没下这么大的雪了,大得没了膝盖。我跋涉在雪野里,眼睛迷离了,似乎看到了四十几年前的三爷,顶着凛冽的寒风,背着接生婆,一步一挪地走向我的家。猛然间,我的耳中响起婴儿的啼哭,声音是那样嘹亮,那样有力。
          百日之后,我又回到村里,祭奠三爷。这本是春暖花开的日子,可我并没有感觉到春天的温暖。大庙台上的太阳能街灯被人盗走了,两株古槐的树洞突然訇然炸裂,所有的枝干摔落在地,勤快的人把它们捡回家去,当了柴烧。我忽然觉得,村子空落得像没了魂。
          来到三爷的坟上,我看到了惊人的一幕,光天化日之下,一只猫头鹰雕塑般立在三爷的墓碑上,任凭风吹掀它的羽毛,依然纹丝不动。这是一只死掉了却依然富有生气的猫头鹰,我尝试着把它从三爷的墓碑上拿下来,可它的爪子已经深深地嵌入了石头里。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爷的街灯突然陈旧不堪,以至一碰就散架,这说明街灯确实已经老旧,也暗示传统街灯退出历史舞台的必然性。
    B.“他拎着两盏街灯走到大庙台时,立刻呆若木鸡了”,侧面反映了街灯不复存在的残酷事实及三爷悲痛、绝望的心情。
    C.太阳能街灯被盗,古槐訇然炸裂,所有的枝干落地,暗示了村民对三爷和传统街灯的怀念以及对现代文明的抵触情绪。
    D.本是“春暖花开的日子”,而“我并没有感觉到春天的温暖”,看似矛盾的叙述中蕴含着“我”对三爷的深切怀念。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用不少笔墨写“我”听到三爷去世的消息后的心理活动,意在表现“我”回老家送三爷的决心,体现了三爷在“我”心目中的地位。
    B.“大言不语包容纷繁世界”和“小灯有情点亮冷暖人生”这副对联不仅对仗工整,与横批内容呼应,且巧用象征,暗扣了“街灯不语”的题意。
    C.文中叙写三爷死因的内容,属于小说故事讲述中的插叙部分,既表现了三爷对街灯的特殊感情,也引发了读者的深沉思考。
    D.小说结尾对猫头鹰的生动描写,运用了象征和细节描写的手法,从侧面烘托了三爷的独特形象,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3)三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小说以“街灯不语”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组卷:18引用:4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湖北郧阳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是世界上分布最集中、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恐龙蛋化石群。在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恐龙曾是地球上的统治者。到了白垩纪晚期,①________,一小部分进化成了鸟类,得以继续与人类生活在地球上。
          去哪里寻找恐龙呢?②________。科学家先后在中国23个省区发现了数百种恐龙骨骼化石,日前,中国已经研究命名的“有姓有名”的恐龙有308种,涵盖不同时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恐龙种类最多的国家。
          虽然恐龙家族早已灭绝,但在地层之中,却留下了丰富且珍贵的恐龙蛋化石,让我们人类去探寻恐龙世界的奥秘。正因为有这么多不同种类的恐龙,③________,有圆形、卵圆形、椭圆形、扁圆形和橄榄形等多种形状。
    (1)下列引号的用法,与文段引号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A.钟扬教授的足迹延伸到植物学家的“无人区”,为种子库标本采样做出了突出贡献。
    B.随着城镇化发展,不少老技艺面临失传风险,全面落实“非遗”保护政策刻不容缓。
    C.平常人读小说,以为既是“小”说,必无关宏旨,所以随便一看,看完了顺手一扔。
    D.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组卷:30引用:6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8.阅读如图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组卷:2引用:1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