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辽宁省沈阳二中高考语文五模试卷
发布:2024/12/29 14:3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深入人心,既有深厚的历史土壤培植,也有强烈的社会需求拉动,二者为文化创新打开一片广阔天地。从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的角度回顾历史、烛照传统,才能真正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彰显优秀文艺作品的价值引领作用。
国风音乐、博物馆、古典诗词等一再成为文化生活的热点,人们积极从中寻求当代生活的美化、雅化之路。回应现实需求,优秀传统文化走出书斋、走进生活。
近年来,文化类电视节目广受观众喜爱。文艺工作者和传媒工作者通过匠心创造,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成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优秀实践成果。每一次文化节目热,都带来一波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普及。看过《国家宝藏》与《典籍里的中国》之后,再去博物馆、图书馆,文物和古籍背后的历史与传承就鲜活生动起来,这传承本身就体现着文化的赓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书斋的另一面,是不断走进大众生活。这里既包括生活美学,比如传统服饰、传统装扮的再度流行;包括工艺设计,比如故宫文创对传统工艺和美学的运用;还包括文艺创作,比如今年河南卫视春晚中受到赞誉的舞蹈《唐宫夜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内含的创新因子,正被有力激发和深入开掘。可以说,一波波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潮流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并被赋予了时代价值。
文化类电视节目之所以接连出现并且“叫好又叫座”,还因为灌注了文艺工作者和传媒工作者的智慧心血,包含着多方面的创意与创新经验。梳理这些文化产品的创作过程,可以收获有益的启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融入当代生活,推动当代文化艺术创作更上一层楼。
文化类电视节目用优秀传统文化点亮荧屏,回应观众需求,带动文化潮流。以创新赓续传统,用文化引领风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将硕果累累。
(选编自人民日报《用优秀传统文化点亮荧屏》)材料二:
近年来,不少老字号企业相继办起了博物馆,结合企业文化和产品特色,向参观者展示老字号的历史沿革和发展成就,但对如何丰富展陈形式、开展公共服务、平衡文化价值和商业属性等方面还在持续探索中……
在浸润着老城南气息的南京老门东,与谢馥春、韩复兴等老字号门店相隔不远,有一家门面并不算大的博物馆,门口牌匾上写着:“老字号博物馆”。掀开门帘,跨过门槛,走进一瞧别有洞天--一楼天花板上展示了各种老字号品牌的标志,走在中间一条青石板路上,看着两侧清朝年间延续下来的老字号,如南京同仁堂、周益兴等,时光好像回到了百年前。“每个月有近10万游客来参观,充分说明了老字号的魅力和优势。”南京名城老字号博物馆的一名员工说。“这座博物馆不仅是老字号推广产品的平台,还日益成为展示南京城市形象的一个窗口。”南京名城老字号博物馆馆长丁澍介绍说。从江南到北方,这类老字号博物馆还有不少。
“目前,老字号博物馆的面积和规模还比较小;从长远发展来看,博物馆应该更加融入百姓生活。”丁澍坦言,受制于场地条件,现入驻南京名城老字号博物馆的各家企业还是以展位展示为主,显得有些单调。
丁澍认为,场景化、交互式的展陈方式将是老字号博物馆的发展趋势。“比如,可以结合红木、漆器、纺织等老字号品牌的产品,打造老字号主题酒店、老字号生活创意馆等,让不同类型的老字号产品在同一时空交流互融,形成良性互动。”丁澍说。
“一大半空间都在卖东西,商品挤占了展品的位置”“工作人员都在卖东西,展览的地方连灯都没有开”……网络上,一些老字号博物馆被参观者指责名不副实,营销色彩太重。
对此,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文化遗产系副教授张祖群评价说:“有的老字号博物馆沦为老字号企业的产销平台,‘买卖’味大过‘博物馆’味。老字号博物馆还是应当守住博物馆定位,注重发挥记录、珍藏、保存、证实的基本功能。”中国阿胶博物馆负责人也表示,老字号博物馆要以权威的表达、专业的资料、科学的解读赢得观众信赖。
坚持做好公益性展览是提升博物馆欢迎程度的题中应有之义。“老字号博物馆要增强公益性,可以与大型博物馆联袂举办公共文化类服务活动。”张祖群说。据扬州漆器厂一名负责人介绍,一次南京老字号博物馆组织江苏省内的十家老字号企业参加故宫博物院举办的“中华老字号故宫过大年展”活动。展位相邻的苏州馀昌钟表店和扬州漆器厂在交流中互相激发了灵感。“我们试着融合两种老字号特色,生产出具有工艺美感的生活用品。”回到江苏后,双方互相到对方企业考察,决定研发一款漆器钟表盘。
丁澍介绍,有的老字号将员工入职培训地点选在博物馆,还有的老字号以博物馆为场景拍摄宣传片……这些正是老字号博物馆增强策划能力、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手段。
提升博物馆特质与增加产品销量其实并不矛盾。张祖群表示,博物馆是老字号企业软实力的重要载体,让老字号文化与参观者的兴趣点、求知欲相结合,沉浸在特定情境内欣赏老字号产品,引发消费者文化联想,有助于激发购买欲。“一个沉淀了思想、活化了文化、培育了信任、传递了价值观的博物馆,一定能为老字号企业的发展增添助力。”
(选编自人民日报《老字号博物馆 打开记忆的窗口》)(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既有厚重的历史积淀,又能适应社会需求,二者为文化创新打开了一片天地。
B.只要从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的角度回顾历史,就能真正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彰显引领作用。
C.一些优秀节目点亮荧屏,以创新赓续传统,用文化引领风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已经硕果累累。
D.文化类电视节目之所以品质高又受欢迎,只因为灌注了文艺工作者和传媒工作者的智慧心血和多方面的创意。
(2)根据材料二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老字号企业博物馆在商业开发与文化价值的平衡中,仍然未找到恰当的结合点。
B.同仁堂、周益兴等老字号展示了南京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城市形象的窗口。
C.馀昌钟表店和扬州漆器厂研发的一款漆器钟表盘是坚持做好公益性展览的最好证明。
D.激发老字号软实力,引发消费者文化联想,沉淀思想、活化文化,为老字号企业助力。
(3)下列不属于老字号博物馆的一项是
A.沈阳1662老龙口酒文化馆
B.东阿阿胶博物馆
C.金陵金箔创意馆
D.江西革命博物馆
(4)结合材料一,举例说明老字号博物馆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优势有哪些?
(5)依据材料二,分析老字号博物馆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是什么?针对现状如何解决。组卷:16引用:1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书房的窗子
杨振声 ①说也可怜,八年抗战归来,卧房都租不到一间,何言书房,更何从谈到书房的窗子!正因为没得,才想得厉害,我不但想到书房,连书房里每一角落,我都布置好了,今天又想到了我那书房的窗子。
②说起窗子,那真是人类穴居之后一点灵机的闪耀才发明了它,它给你清风与明月,它给你晴日与碧空,它给你山光与水色,它给你安安静静地坐于窗前,欣赏着宇宙的一切,一句话,它打通你与天然的界限。
③但窗子的功用,虽是到处一样,而窗子的方向,却有各人的嗜好不同。陆放翁的“一窗晴日写黄庭”,大概指的是南窗。我不反对南窗的光朗与健康,特别在北方的冬天,南窗放进满屋的晴日,你随便拿一本书坐在窗下取暖,书页上的诗句全浸润在金色的光浪中,你书桌旁若有一盆蜡梅那就更好,蜡梅在阳光的照耀下荡漾着芬芳,把几枝疏脱的影子漫画在新洒扫的蓝砖地上,如漆墨画,天知道,那是一种清居的享受。
④东窗的初红里迎着朝暾,你起来开了格扇,放进一屋的清新,朝气洗涤了昨宵一梦的荒唐,使人精神清振,与宇宙万物一体更新。假设你窗外有一株古梅或是海棠,你可以看“朝日红妆”;有海,你可以看“海日生残夜”;一无所有,你还可以看朝霞的艳红;再不然,看想象中的邺宫,“晓日靓妆千骑女,白樱桃下紫纶巾”。
⑤“挂起西窗浪接天”这样的西窗,不独坡翁喜欢。我们谁都喜欢。然而西窗的风趣,正不止此,压山的红日徘徊于西窗之际,照出书房里一种透明的宁静。苍蝇的搓脚,微尘的轻游,都带些倦意了。人在一日的劳动后,带着微疲放下工作,舒适地坐下来吃一杯热茶,开窗西望,太阳已隐到山后了。田间小径上疏落地走着荷锄归来的农夫,隐约听到母牛哞哞地在唤着小犊同归。山色此时已由微红而深紫,而黝蓝。苍然暮色也渐渐笼上山脚的树林。西天上独有一缕镶着黄边的白云冉冉而行。
⑥然而我独喜欢北窗。那就全是光的问题了。
⑦说到光,我有一种偏向,就是不喜欢强烈的光而喜欢清淡的光,不喜欢敞开的光而喜欢隐约的光,不喜欢直接的光而喜欢反射的光,就拿日光来说罢,我不爱中午的骄阳,而爱“晨光之熹微”与落日的古红。纵使光度一样,也觉得一片平原的光海,总不及山阴水曲间光线的隐翳,或枝叶扶疏的树前下光波的流动,至于反光更比直光来得委婉。“残夜水明楼”,是那般的清虚可爱;而“明月照积雪”更使你感到满目清辉。至于拿月光与日光比,我当然更喜欢月光,在月光下,人是那般隐藏,天宇是那般的素净。“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比之“晴雪梅花”更为空灵,更为生动;“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比之“枝头春意”更富深情与幽思;而“宿妆残粉未明天,每立昭阳花树边”也比“水晶帘下看梳头”更动人怜惜之情。
⑧这里不止是光度的问题,而且是光度影响了态度。强烈的光使我们一切看得清楚,却不必使我们想得明透;使我们有行动的愉悦,却不必使我们有沉思的因缘;使我们像春草一般向外发展,却不能使我们像夜合一般向内收敛。强光太使我们与外物接近了,留不得一分想象的距离。强烈的光与一切强有力的东西一样,它压迫我们的个性。
⑨以此,我便爱上了北窗。南窗的光强,而不必说;就是东窗和西窗也不如北窗。北窗放进的光是那般清淡而隐约,反射而不直接。说到返光,当然便到了“窗子以外”了,我不敢想象窗外有什么明湖或青山的返光,那太奢望了,我只希望北窗外有一带古老的粉墙。最低限度地要老到透出点微黄的色;假如可能,古墙上生几片清翠的石斑。这墙不要去窗太近,太近则逼窄,使人心狭;也不要太远,太远便不成为窗子屏风;去窗一丈五尺左右便好。如此古墙上的光辉返射在窗下的桌上,润泽而淡白,不带一分逼人的霸气。这种清光绝不会侵凌你的幽静,也不会扰乱你的运思。它与清晨太阳未出以前的天光,及太阳初下、夕露未溢时湖面上的水光同是一样的清幽。
⑩假如,你嫌这样的光太朴素了些,那你就在墙边种上一行疏竹。有风,你可以欣赏它婆娑的舞容;有月,你可以欣赏窗上迷离的竹影;有雨,它给你平添一番清凄;有雷,那素洁,那清劲,确是你清寂中的佳友。即使无月无风,无雨无雪,红日半墙,竹荫微动,掩映于你书桌上的清晖,泛出一片清翠,几纹波痕,那般的生动而空灵,你书桌上满写着清新的诗句,你坐在那儿,纵使不读书也“要得”。
(写于1946年9月15日,有删改)文本二:
散文的重要功能是抒发生命感悟。“情趣”与“理趣”是生命感悟的核心构成,二者往往是相互融合的。情趣是散文作者从生活中体验到的、生发出的具有审美特性的情感、情绪、情怀的统称,散文作品中涉及的感情,种类无限丰富,范围无限广阔,不论哪一种感情,只要是健康的,有意义的,都可以被抒写、被描绘,而且只要写得好,都能感动人。理趣的含义则更复杂一些,它是散文中通过美的形式体现出来的理性的内容,是思想通过形象的表达。一个人对社会、人生、大自然的思考,对生活意义和价值的感悟,当在散文中体现出来时,我们就会说这篇散文是有理趣的。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在《劝学篇》中有这样的句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说的是在求学中一点一滴的坚持和积累的重要性,也是做一切事情成功的秘诀。夏衍的《野草》,通过观察到看似柔弱的野草从石头的重压下向外生长,悟出了一个生命的真谛,“有生命力的种子绝不会悲观和叹气,因为有了阻力才有磨炼”。散文中的理性思考,不是直接说出的,也不是通过概念、范畴等逻辑思维方式推导出来的,而是作者感悟出的,是灵魂受到情感的触动、撞击后的产物,它借助具体生动的形象表达出来,是透过形象而达到的一种发现、归纳和总结。
(节选自彭程《写作,如何抒发生命的真切感悟》)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抗战归来,既无卧室,更无书房,实属遗憾,这却促使作者摆脱现实的束缚,展开自由的联想和想象,谱写一支有关书房的畅想曲。
B.作者大量引用典故和古诗,扩大了文章的容量,既表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又使文章典雅精致、文质兼美。
C.本文借书房的窗子,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创作环境和清幽恬静的生活方式的向往,抒发了作者对战争造成人们流离失所的批判之情。
D.本文的人称有特点,大部分采用第一人称,而第④⑩段则用第二人称,既使文章亲切自然,又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与文本一的作者杨振声一样,项脊轩的主人归有光也对北窗情有独钟,他们均显现了较高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格调。
B.杨振声在《书房的窗子》一文中用了大量的联想和想象的手法,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由眼前荷塘里的荷花,想到了“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到“不见流水的影子”而“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又想起了多水的故乡,这些联想使文章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C.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记述了小雨初晴时诗人在窗边细细地煮水沏茶,试品茗茶,写出了心情的闲适,而苏轼《江城子》中的小轩窗却寄予了对亡妻的无限思念和哀痛之情。
D.“岁寒三友”之一的竹子,代表着气节高尚、正直谦逊,很多文人雅士都喜欢在自己的庭院周围种竹,如黄庭坚“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3)文本一信笔挥洒,姿态横生,但意脉却流畅完整。请结合文本一,谈谈选材或结构上的特点。
(4)如欲以“散文的情趣与理趣”为题,写一则《书房的窗子》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组卷:23引用:1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上时政疏
王安石 年月日,具位臣某昧死再拜,上疏尊号皇帝陛下:
臣窃观自古人主,享国日久,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虽无暴政虐刑加于百姓,而天下未尝不乱。自秦已下,享国日久者,有晋之武帝、梁之武帝、唐之明皇。此三帝者,皆聪明智略有功之主也。享国日久,内外无患,因循苟且,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趋过目前,而不为久远之计,自以祸灾可以无及其身,往往身遇祸灾而悔无所及。虽或仅得身免,而宗庙固已毁辱,而妻子固已穷困,天下之民固已膏血涂草野,而生者不能自脱于困饿劫束之患矣。夫为人子孙,使其宗庙毁辱;为人父母,使其比屋死亡,此岂仁孝之主所宜忍者乎?然而晋、梁、唐之三帝,以晏然致此者,自以为其祸灾可以不至于此,而不自知忽然已至也。
盖夫天下至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维持;非众建贤才,不足以保守。苟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则不能询考贤才,讲求法度。贤才不用,法度不修,偷假岁月,则幸或可以无他。旷日持久,则未尝不终于大乱。
伏惟皇帝陛下,有恭俭之德,有聪明睿智之才,有仁民爱物之意。然享国日久矣,此诚恻怛忧天下,而以晋、梁、唐三帝为戒之时。以臣所见,方今朝廷之位,未可谓能得贤才;政事所施,未可谓能合法度。官乱于上,民贫于下,风俗日以浇薄,财力日以困穷。而陛下高居深拱,未尝有询考讲求之意。此臣所以窃为陛下计,而不能无慨然者也。
夫因循苟且,逸豫而无为,可以侥幸一时,而不可以旷日持久。晋、梁、唐三帝者,不知虑此,故灾稔祸变生于一时,则虽欲复询考讲求以自救,而已无所及矣!以古准今,则天下安危治乱,尚可以有为。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过今日,则臣恐亦有无所及之悔矣。然则,以至诚询考而众建贤才,以至诚讲求而大明法度,陛下今日其可以不汲汲乎?《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臣愿陛下以终身之狼疾为忧,而不以一日之瞑眩为苦。臣既蒙陛下采擢使备从官朝廷治乱安危臣实预其荣辱此臣所以不敢避进越之罪而忘尽规之义。伏惟陛下深思臣言,以自警戒,则天下幸甚!
(选自《王安石集》,崇文书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既蒙陛下采擢/使备从官/朝廷治乱安危/臣实预其荣辱/此臣所以不敢避进越之罪/而忘尽规之义
B.臣既蒙陛下采擢使/备从官/朝廷治乱安危/臣实预其荣辱/此臣所以不敢避/进越之罪而忘尽规之义
C.臣既蒙陛下采擢/使备从官/朝廷治乱安危/臣实预其荣辱/此臣所以不敢/避进越之罪而忘尽规之义
D.臣既蒙陛下采擢使/备从官/朝廷治乱安危/臣实预其荣/辱此臣所以不敢避/进越之罪而忘尽规之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尊号:是尊崇皇帝、皇后的称号。始于秦代,唐代时为皇帝上尊号之风大盛。
B.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也可做朝廷和国家政权的代称,如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中“而今公卿大夫,莫肯为陛下长虑后顾,为宗庙万世计”中的“宗庙”即指后者。
C.逸豫:这里的“逸豫”是指大臣们胆怯、无所事事,与“逸豫可以亡身”中的意思不同。
D.书:指《尚书》,是中国古代历史文献汇编。儒家六经之一,故又称《书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给君主进言,不乏溢美之词。作者先赞颂“陛下”谦恭节俭、聪明智慧,民风淳朴,但接着指出国家财力不足,因而才急需改革。
B.文章引用《书》中的句子,形象地说明变法会引起短时间的不适,劝谏皇帝不要因为遇到一些阻碍就停止改革。
C.这是一篇议论“时政”的奏章,但作者先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入手,紧紧抓住影响时政的关键人物--“人主”的态度展开论述。
D.正文的一、二段先论古,意在为直言进谏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从第三段开始,笔锋一转,由古而今,切入正题,议论时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盖夫天下至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维持;非众建贤才,不足以保守。
②则虽欲复询考讲求以自救,而已无所及矣!
(5)王安石急于向皇帝“上时政疏”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组卷:16引用:1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药,要经过多道炮制工序才可以入口;老汤,亦要经过长时间的熬制才可以余味悠长;写文章亦然,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作家最大的本领是善于删改。谁有能力删改自己的东西,他就前程远大。”炮制是为了降低中药的毒性,为了增强或改变药物的性能;熬制,是为了让每一种食材的滋味一点点渗入汤水,相融相谐;删改,为了精益求精,让文章珠圆玉润。做好这些事,需要人静下心来,不急不躁,这就是沉潜。其实,做人做事都需要沉潜。
请以“沉潜”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组卷:20引用:4难度:0.7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21年,一支仅有50多人的“创业团队”,参加第一次集体大会的10多名代表,平均年龄仅为28岁,当时所有人都没有预见到,这家“公司”将会彻底改变中国,这群年轻的“创业者”就是中国共产党人。
1933年,29岁的郑大章获得法国国家理化博士学位后,拒绝了导师居里夫人的挽留,回国筹建镭学研究所,筚路蓝缕,成为“中国放射化学的奠基人”。
1950年,26岁的旅美物理学博士朱光亚归心似箭。他在《给旅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中写道:“让我们回去,把我们的血汗洒在祖国的土地上,灌溉出灿烂的花朵。”
1989年,26岁的著名体操运动员、奥运冠军李宁退役后,创立了自主研发专业体育用品的“李宁”公司,致力于打造领先全球的民族品牌。
2021年,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指控大厅里随处可见洋溢着自信的青春面孔。数百个关键测控岗位上的负责人,大多为“80后”“90后”,平均年龄仅33岁。
正如钟南山院士所说,青年人“不但要有志气还要争气”。请结合材料,就“志气”与“争气”谈谈你的看法。题目自拟,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组卷:7引用:1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