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年江苏省南通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发布:2024/11/23 9:3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空灵,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崇高境界,也是中国艺术的重要范畴。在西方没有这样相似的美学观念,这是东方民族独特的美学思想。中国艺术追求的境界如高山大川之间的一朵幽兰,它似有若无,无人注意,自在开放。这样的美淡而悠长,空而海涵,小而永恒,其最大的妙处在于:它在“空”中增加人们玩味的空间,在于其空灵中的实有,静穆中的崇高。
          中国人认为天地自然都由一气化生,目对气化流荡的世界,他们发现了虚实的奥秘,发现了“有形但为无形造”的哲学原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在虚实二者之间,中国艺术对虚更为重视,唯有虚,才能给欣赏者提供“对物象产生距离”的载体,在赏画、读诗、游园中获得空灵的美的享受。
    “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欣赏中国画,不仅要看画在画面上的,而且要看不在画面上的东西,通过画面的有限形式,想象到无形的世界。诗也如此,诗要沉着,更要空灵,沉着与空灵并重,才会有悠然的韵味;诗要有言外之意,意外之韵,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在中国园林艺术中,虚空的世界永远在造园和品园者心中存在着,他们得诗画“空”之精髓,故有灵气往来。
          中国园林创造就是引一湾溪水,置几片假山,来引领一个虚空的世界,创造一个灵动的空间。我们目之所见的世界,在虚空的氤氲中显示出意义。如果赏因者只是停留在视觉观察中,就有可能错失小园中所包裹的万般景致。在中国园林中,假山不是山,却有山的巍峨;溪涧不是海,却有大海的渊深。回廊是狭窄的,它却可以引领人走向宇宙纵深;小桥曲折,却将人度向另外一个世界。至于云墙偎依着篱落,曲曲地在丛树中逶迤,真把人的心牵向更远。
          亭在园林中有着独有的地位,园林无水不活,也可以说,因无亭不灵。亭子是实用的,它可以供人休憩。亭子又在国林中起到收摄众景的作用,松散的景物,往往通过亭子的收摄成为一个整体。而更重要的是,亭子是为人的心灵所特别设立的景观,古人所说的“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就是就此而言的。因为它“空”,所以它“有”;“空“通过我们的心灵变成了一个蕴涵丰富的世界。
    (摘编自朱良志《曲院风荷•空山》)材料二:
          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这时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呈现着它们各自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苏东坡诗云:“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空明的觉心,容纳着万境,万境浸入人的生命,染上了人的性灵,所以周济说:“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灵气往来是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是美感诞生的时候。
          所以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对物象造成距离,使自己不沾不滞,物象得以孤立绝缘,自成境界。舞台的帘幕,图画的框廓,雕像的石座,建筑的台阶、栏杆,诗的节奏、韵脚等,都是在距离化、间隔化条件下诞生的美景,一如李商隐词:“画檐簪柳碧如城,一帘风雨里,过清明。”
          风风雨雨是造成间隔化的好条件,一片烟水迷离的景象是诗境。然而这还是依靠外界物质条件造成的“隔”。更重要的还是心灵内部方面的“空”,精神的淡泊,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欧阳修说得最好:“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家得之,览者未必识也。故飞动迟速,意浅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萧条淡泊,闲和严静,是艺术人格的心襟气象。这心襟、这气象能令人“事外有远致”,艺术上的神韵油然而生。
    (摘编自宗白华《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材料三:
          众人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烂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青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贾政与诸人上了亭子,倚栏坐了,因问:“诸公以何题此?”••••宝玉道:“有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髯点头不语。众人都忙迎合,赞宝玉才情不凡。贾政道:“匾上二字容易。再作一副七言对联来。”宝玉听说,立于亭上,四顾一望,便机上心来,乃念道: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贾政听了,点头微笑。众人先称赞不已。
    (节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怡红院迷路探曲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艺术依照“有形但为无形造”的哲学观,在艺术创作中为了使欣赏者获得空灵的美的享受,特别注重“虚”的创造。
    B.中国艺术推崇的“虚”在绘画、诗词、造园等各种艺术中都有所表现,其中造园艺术的“虚”最能体现“空”的精髓。
    C.“静照”只有在断绝世务后才能空诸一切,心无挂碍,从而静观万象获得充实、内在、自由的生命,诞生艺术的心灵。
    D.心灵内部的“空”比依靠外界物质条件造成的“隔”更为重要,它能产生萧条淡泊、闲和严静的艺术人格和艺术上的神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通过中西方美学观的比较,突出了“空灵”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崇高境界。
    B.材料二中引用苏东坡的诗句,论证“物象呈现灵魂生命”的观点,增强论证说服力。
    C.材料一与材料二论证的中心都指向“空灵”,但是二者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论述。
    D.中国戏曲中“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会万师”体现了“空”的艺术特点。
    (3)下列选项,不符合“空灵”特点的一项是
     

    A.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B.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象。(严羽《诗话》)
    C.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计成《园冶》)
    D.道中迷雾冰滑,蹬几不可登。(姚鼐《登泰山记》)
    (4)如果你是一位欣赏者,怎样才能做到“对物象造成距离”,获得美的享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5)材料三描绘的“大观园”景致具有空灵的特点,请结合材料一、二的观点加以分析。

    组卷:35引用:12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文本一:
    渡江
    孟超
          叫明的公鸡,已经“喔喔喔”地三唱了。
          年轻的祖逖睡不宁静,跳下榻来,从枕边摸出长剑舞了起来。
          窗外秋风潇飒,静夜寒气逼人。潇潇沙沙桐叶飘飞,一阵急风伴着沙尘吹过,又一阵骤雨,正如千军万马,在疆场上奔驰。
          正如他所预言的,晋室的国难已经到了空前严重的时候,不但疆土一天一天削弱,整个中原,完全遭受了胡骑的蹂躏。这些民族的耻辱,当时的四方豪士哪一个能够忍下声吞下气去,更何况祖逖有着绝大的抱负和果断的谋略呢?
          晋元帝虽然已经南迁,在江左立下了偏安的王业,许多的大户巨室,一族一族跟着朝廷向南迁徙。祖逖则认为在避难中可团聚自己的乡党族人,像项羽的八千子弟兵那样,在国难与家仇中可以结合成功。他计划如何带领他的乡党和族人,一开始就要使他们像军队一样。
          当寇警传来最紧的一天,祖逖召集了乡人。大家都争着问他:
    “怎么办啊,匈奴兵来了?我们不能就让他们糟蹋啊!”
    “我们有什么办法呢?还是要请你出个主意哩。”须发斑白的老头儿,恳切地催促着他。
          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实在忍不住了:“你有什么主意赶快说吧,我们一定照办就是了!”
          祖逖沉吟了一刹:
    “我想,我们应该向着淮泗一带进发,然后再渡过长江。——不过,这里到底是我们的家,等到我们把自己训练成军队一样,就要赶快地打回来,救我们的家乡,把胡人逐回漠北去!”
    “对呀!”青年都摩拳擦掌。
          大家也都被他感动了,振奋欢呼起来。次日晨,鸡叫两遍。附近十几个村子,好几个族户,五六百人口,携着老幼,车马载着食粮,像军队一样的,离开了他们的故乡。
          他们一直南奔,到了扬州。沿路上,四方难民中,不断有人加入他们的队里,而且这里边包含着无数的壮丁勇士;同时,四方的杰士也远道奔来。
          祖逖和他的队伍从扬州直渡长江。望着涛涛的江水,祖逖潸然泪下:我还要回去的!
          晋元帝在南迁之后偏安一隅。祖逖认为只有北伐才能使江南稳固,只有北伐才能使天下的士气兴盛,晋室最终得到匡复。于是,他便贸然地上了一道请缨的表章。
          晋元帝接到了祖逖的表章,一字一字地读下去。晋元帝动容了,他的眼前显露出一线光明,一直进到最遥远的地方,匡复的壮图,铺展在他的心里,他不自觉地对祖逖起了倚重的念头。立刻召见祖逖,特别下旨封他做有威将军兼豫州刺史,专主北伐。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黎明时分,一大队人民的军队,已经进行到中途了。
          别看他们服装并不齐整,别看他们军械并不一致,然而每个人都抱着必胜的决心,士气也正如前面的长江一样澎湃激荡。
          鲜明而庄严的大旗上,高扬出“有威将军祖”的字样;祖逖骑在一匹健壮的白马之上,英武而又蕴藉的丰度,正象征着汉族的河山。
          远的山,近的水,今天是特别明媚,翠妍,也似乎为了祖国而刷上新清的色彩。
          队伍一批一批渡到江的中心。祖逖看着那四周的风物,心飞跃了,感到自己的雄伟,人民队伍的雄伟,和不能描绘的大自然的雄伟溶化成一片。
          岸边上,村落里的鸡高唱了最后的一两声。祖逖想着自己的这番功业,豪放地笑了。
          船已到江中,江水流得更急,他看着他的部属,击着船舷,誓师般地吼出他肺腑里的壮语:
    “我祖逖如果不能清除中原,就和这奔流的江水,誓不再回!”
          他的话刚刚说完,四面飞起了欢呼的、雄壮的吼声。
          船,他,和着这一群人民的队伍,迅疾地渡过了长江。
          祖逖大破石勒兵万余人,在敌人的后方建立起他的军事力量。这样,黄河以南,很快地就收复了晋室的失土。
          士兵,人民,是多么地兴奋,连祖逖自己也觉到北伐的成就,给恢复的事业立下了强固的基石。他多么愉悦地看着自己亲切的父老、亲切的队伍,团聚在自己的身边,这是多么伟大的力量。
          他想到闻鸡起舞,也想到击楫渡江,他集合他的部下,高举酒杯:“大家欢饮一杯,让我们明天把胡人赶回沙漠!”
          大家欢呼了一阵,献上颂歌:
          幸哉遗黎免俘虏,
          三辰既朗遇慈父;
          玄酒忘劳甘瓠脯,
          何以咏恩歌且舞。
          全场的人听了他那恳挚的话,听了这动人的颂歌,看着那新登场的谷禾,看着这旺盛的士气,脸上都刷上了新的光辉。
          一只公鸡“喔喔喔”欢快地叫着。天边的曙色透出了一层光明。
    (初载1942年《抗战时代》,有删改)文本二: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对历史有着各种不同的感受和表现历史的方式,而所有这些方式,实际都是一种历史的观念,是在特定境遇中自然产生有时又自然消亡的历史的观念。爱国主义题材的历史小说是在民族危机中产生的,创作者自然地把中国历史视为爱国者和卖国者两类人的斗争历史;在爱国者的经历上,往往服从于现实的需要,从重大的历史事件、著名的历史人物中发掘并设计出符合进步观念的情节,以此揭示爱国者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至于爱国者形象本身,并不着眼于复杂性,而是着眼于倾向性,着眼于人物的气节和品质。从正史而来的爱国者形象,既有正史的影子,又不完全等同于正史,充分体现了创作者的主观性,是一种特定的历史观念和表现历史方式的存在。
    (摘编自王富仁、柳凤九《中国现代历史小说论》)(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描写的景物不仅创设了人物活动的场景,还和人物的心理相一致,与故事情节的展开也有着内在联系。
    B.祖逖与众人商量向南避难,既表现了他的深谋远虑与组织领导才能,也形象地刻画了他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
    C.“别看他们服装并不齐整,别看他们军械并不一致”,凸显祖逖的军队虽然条件艰苦,但士气高昂、信心十足。
    D.民众给祖逖献上发自肺腑的颂歌,鼓舞人心,表明只要心中装着人民,保护人民,就会得到人民的感恩和拥戴。
    (2)关于文本一以“渡江”为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写了两次渡江,略写第一次,详写第二次,体现了作者突出祖逖北伐的创作意图。
    B.祖逖闻鸡起舞以及召集乡人商量南渡的情节,都是为写祖逖后来带领军队收复失地等作铺垫。
    C.北渡过程中对江水的描写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高度统一,渲染了北伐锐不可当的磅礴气势。
    D.渡江后的宴饮既表达了庆功的欢畅之意,又写出了统帅与士兵众志成城、勇往直前的豪情。
    (3)文本一中的几处鸡叫声都能反映祖逖的心理,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4)文本二说“从正史而来的爱国者形象,既有正史的影子,又不完全等同于正史”。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组卷:39引用:14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每天喝八杯水(约2升)有利于身体健康,这真的科学吗?
          近日,一项发表于《科学》杂志的研究颠覆了以往人们对饮水的认知,认为上述饮水建议可能超过大多数人真正的需水量。
          人体每天的水周转量即水的总交换量,包括了我们摄入的水分和流失的水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需水量。研究发现20~35岁男性每天的水周转量为4.2升,30~60岁女性每天的水周转量为3.3升。此后 ①__________,到了90多岁,下降到2.5升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②__________。例如,一名20多岁的男性每天水周转量为4.2升,但并不需要饮用4.2升水,因为人体代谢和体表水交换可提供其中的15%,其余85%的需水量来自于食物和饮水,食物和饮水各半,因此该年龄段男性每日平均饮水量为1.5~1.8升。相比之下,③__________。因为女性的非脂肪成分低于男性,例如一位20多岁的女性,每日的饮水量可能为1.3~1.4升。如果再考虑其它影响因素,那么每天喝2升水可以说是“超常发挥”了。
          虽说每天八杯水属于“国际民间传说”,但三天滴水不进人会有生命危险,是有科学依据的。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请根据材料内容,拟写一则宣传科学饮水的标语,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20个字。

    组卷:23引用:7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知,不思则不得也。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5引用:5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