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0-2021学年宁夏银川六中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15 7:0:2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36.0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三星堆发掘的学术贡献      三星堆的发掘在学术上的又一贡献,是证明了上古蜀地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区域。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早年曾经指出:“古蜀国的文化究竟是独立发展的,它的融合中原文化是战国以来的事。”这一看法与考古发现大体吻合。三星堆青铜器最引人注目的器类首推其大量的青铜造像群,包括各式人面像、兽面像、面具和世界上最大的青铜立人像。据研究,这些都是供奉和使用于蜀王宗庙里的重器,在古代东亚绝无仅有,与中原文化的传统明显不同。鱼凫王朝以金杖作为王权的标志,也与夏商周三代的九鼎之制不合。这些都说明蜀国的礼制、文化和中原王朝明显不同,而礼制是古代政治共同体最突出的文化表征。正因为如此,直到战国晚期秦灭巴蜀时,蜀仍然被华夏地区视为“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长”为“代表”的意思)也。”而先秦时期戎狄蛮夷与华夏之别,非在人种的差异,惟在文化的不同。看来正是由于这种差异,《蜀王本纪》也说先秦蜀地“人萌椎结左衽(“椎结左衽”为少数民族的发型服饰),不晓文字,未有礼乐。”《蜀王本纪》成书于西汉晚期以后,距公元前316年蜀亡已很久,此条记载应属几百年以后对先秦蜀地文化不同于华夏的模糊追忆。此种深远的历史记忆,加以古代交通的艰险,遂使李白发出了“不与秦塞通人烟”的浩叹。
          不过,如以为地理的阻隔遂使蜀文化与中原素无往来,也是误解。姑且不谈甲骨文中关于蜀的有争议的记载,三星堆文物也为我们提供了蜀地与中原及周邻地区间文化因素相互流动的见证。如遗址中出土的陶盉,就应是来自最早大量使用这种陶器的二里头文化。三星堆大量出土的玉璋,也应与二里头有联系。三星堆出土的三脚型炊器,也非本地固有。此外,“祭祀坑”中出土的青铜尊罍,器形制即属于中原文化类型,据研究可能是经由长江中游辗转传来。与三星堆近邻的彭县竹瓦街,也两度出土这类窑藏铜器。当然,三星堆文化自有一套代表自身特色的主流器物群,而上述器物大概除极个别外,基本上都是出自本地工匠之手,并且在制造和流传使用过程中逐渐渗入蜀文化的因素而有了变化,但作为外来文化影响的体现,已足以表明,绝对封闭的文化是不存在的。从《尚书》《逸周书》《左传》《战国策》《史记》《蜀王本纪》和《华阳国志》等传世文献可知,蜀地对外的联系,商周时期仅有零星记载,到春秋战国时期已逐渐增多,尤其与楚、秦二国地域相接,交往互动,总的说来是受到楚秦强大以后的相继挤压,在战国晚期并于强秦,经秦汉终至融入了华夏,成为中华古代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改动)(1)下列关于三星堆文物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三星堆出土的陶盉、玉璋、三脚型炊器都应源自中原及周邻地区文化。
    B.三星堆文物提供了蜀地与中原及周邻地区间文化因素相互交流的见证。
    C.三星堆文物证明一种文化总会受到另一种文化影响,绝对封闭的文化是不存在的。
    D.三星堆文物除极个别外,基本都出自本地工匠之手,并且在制造和流传使用过程中逐渐渗入蜀文化的因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证明上古蜀地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区域只是三星堆发掘的学术贡献之一。
    B.文章运用举例论证,说明古蜀国青铜造像群和金杖作为王权标志在古代东亚地区是绝无仅有的。
    C.文中引用顾颉刚先生的话提出了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的问题,即古蜀国文化是独立发展的。
    D.因为蜀国的礼制、文化和中原王朝明显不同,所以才有“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的评价。
    (3)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甲骨文中有关于蜀的有争议的记载,可以推断,蜀地早期文明很早就和中原文化相互流动而为中原所了解。
    B.蜀在商周时期就开始与外地联系,说明它是中华古代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C.“祭祀坑”中出土青铜尊罍,彭县竹瓦街也两度出土这类窑藏铜器,这说明竹瓦街文化源自三星堆文化。
    D.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陶器来自最早大量使用这种陶器的二里头文化,因此可以说,蜀地与中原很早就有很频繁的商贾往来。

    组卷:11引用:3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
          空巢老人是指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旁的老年人。据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客观地讲,在我国目前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要彻底解决空巢老人“不敢老”的问题仍存在困难,需尽量采取多种措施以减少老年人的担忧。
    (摘编自王庆海《破解空巢老人养老难题》)
    材料二:
          空巢老人的问题,折射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交织着现代化过程中的矛盾。地区发展不均衡,劳动力候鸟式的迁徙就不可避免;社保制度的割裂,使各种保障难以无缝衔接;户籍制度的坚冰,让老年人随子女迁徙难度加大;政府投入不足和民间资本进入不畅,导致养老服务供给不够且水平较低……时代的列车一往无前,老年人却已步履蹒跚;而最为弱势的空巢老人,更是难以承受的时代之重。
          从要求各级政府“用于养老服务的财政性资金重点向农村倾斜”,到提出“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问题正在破解。而此前不久,国务院决定合并“新农保”和“城居保”,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无疑将有助于解决老人们面临的问题。
    (摘编自贾壮《“空巢”之痛时代之重》)
    材料三:
          农村空巢老人安全现状令人担忧。具体体现在:一方面由于年老体弱而面临着外在危险的威胁,由于年老体弱,老人在受到外力侵害时无力抵御和抗衡;另一方面由于年老体弱而多陷“内在疾患”。调查显示,农村空巢老人的患病率在80%以上,甚至有50%以上的老人患有两种以上的慢性疾病。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农村空巢老人安全问题主要发生在以下六个方面:自理能力下降,慢性疾病,消防隐患,用药不当,不法分子诈骗、入室盗窃、抢劫,住房老旧。
    下图是对农村空巢老人猝死家中的原因的调查统计分析。

    (摘编自张晓琼、侯亚丽《晚年何以安度:农村空巢老人安全保障问题研究》)材料四:
          一方面是老龄化社会的步步逼近,一方面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如何把“互联网+”和养老服务结合?南京市民政局目前正在进行这样一种有益尝试。
          这种基于“互联网+”的“一键呼叫式”养老模式,其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是便利,而便利也往往是老年人群体所最为期待的。通过“互联网+”把以上这些老人在居家养老过程中可能用到的各种资源、服务整合到一起,老人身边只要有一个电话或手机就可以轻松享受这些资源和服务。
          养老服务网络等于是通过“互联网+”这种新的技术手段,在市场和老人之间建立了一种直接而密切的联系,进而实现双方的共赢。
          但我们也要看到,老年人群体要想充分享受到这种服务的便利,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那么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对那些被纳入养老服务网络的企业、商家在服务质量、服务价格上给予必要的引导,以避免有企业和商家哄抬服务价格,导致老年人群体消费不起的情况;二则,对于那些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老年人群体,政府应该加大养老补贴和救济的力度,以类似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来帮助他们享受养老服务网络上的各种资源和各项服务。
    (摘编自苑广阔《盼“互联网+”惠及更多空巢老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空巢老人的数字惊人,主要是因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且是人口大国。
    B.当下,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成为社会难题,这说明老年人已成为社会负担。
    C.农村空巢老人安全现状可谓“内忧外患”,其中,突发疾病是其死亡的主要原因。
    D.把“互联网+”与养老服务结合起来,是一种创新,能使市场和老人实现共赢。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的数量很大,彻底解决空巢老人“不敢老”的问题仍然困难。
    B.中国经济、社会正在转型,出现了诸如地区发展不均衡等各种各样的矛盾,空巢老人问题日益严重。
    C.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诸如“医保”改革政策得以落实,“空巢”之痛将有望获得有效解决。
    D.经过市民政局的积极努力,南京市的空巢老人可以享受到便利的“一键呼叫式”养老模式。
    (3)我们应该如何解决“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组卷:5引用:7难度:0.7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三姊妹出嫁
    汪曾祺
          秦老吉是个挑担子卖馄饨的。他的馄饨担子是全城独一份,他的馄饨也是全城独一份。
          这副担子非常特别。一头是一个木柜,上面有七八个扁扁的抽屉;一头是安放在木柜里的烧松柴的小缸灶,上面支一口紫铜浅锅。铜锅分两格,一格是骨头汤,一格是下馄饨的清水。扁担不是套在两头的柜子上,而是打的时候就安在柜子上,和两个柜子成一体。扁担不是直的,是弯的,像一个罗锅桥。这副担子是楠木的,雕着花,细巧玲珑,很好看。这好像是《东京梦华录》时期的东西,李嵩笔下画出来的玩意儿。秦老吉老远地来了,他挑的不像是馄饨担子,倒好像挑着一件什么文物。这副担子不知道传了多少代了,因为材料结实,做工精细,到现在还很完好。
          别人卖的馄饨只有一种,葱花水打猪肉馅。他的馄饨除了猪肉馅的,还有鸡肉馅的、螃蟹馅的,最讲究的是荠菜冬笋肉末馅的,--这种肉馅不是用刀刃而是用刀背剁的!作料也特别齐全,除了酱油、醋,还有花椒油、辣椒油、虾皮、紫菜、葱末、蒜泥、韭花、芹菜和本地人一般不吃的芫荽。馄饨分别放在几个抽屉里,作料敞放在外面,任凭顾客各按口味调配。
          他的器皿用具也特别精洁--他有一个拌馅用的深口大盘,是雍正青花!
          笃--笃笃,秦老吉敲着竹梆,走来了。找一个柳荫,把担子歇下,竹梆敲出一串花点,立刻就围满了人。
          秦老吉就用这副担子,把三个女儿养大了。
          秦老吉的老婆死得早,给他留下三个女儿:大凤、二凤和小凤。
          姊妹三个,从小没娘,彼此提挈,感情很好一家人都很勤快。一进门,清清爽爽,干净得像明矾澄过的清水。谁家娶了邋遢婆娘,丈夫气急了,就说:“你到秦老吉家看看去!”三姊妹各有所长,分工负责。大裁大剪,单夹皮棉--秦老吉冬天穿一件山羊皮的背心,是大姐的;锅前灶后,热水烧汤,是二姐的;小妹妹小,又娇,两个姐姐惯着她,不叫她做重活,她就成天地挑花绣朵。她把两个姐姐绣得全身都是花。围裙上、鞋尖上、手帕上、包头布上,都是花。这些花里有一样必不可少的东西,是凤。
          姊妹三个都大了。该嫁了。大姐许了一个皮匠,二姐许了一个剃头的,小妹许的是一个卖糖的。
          皮匠的脸上有几颗麻子,一街人都叫他麻皮匠。他是个手脚很快的人,走起路来腿快,绱起鞋来手快。针脚细密,楦得也到家,穿在脚上,不易走样。因此,他生意很好。
          二姑娘嫁的是时家的大福子。他开了一爿剃头店,大福子还是一个吹鼓手。笙箫管笛,无不精通。
          三姑娘许的这家苦一点,姓吴,叫吴颐福,是个遗腹子。吴颐福是个很聪明的人,十五岁上就开始卖糖。他学会了一宗手艺:能把白糖化了,倒在模子里,做成大小不等的福禄寿三星、财神爷、麒麟送子;还能把糖里加了色,不用模子,随手吹出各种瓜果,桃、梨、苹果、佛手,跟真的一样。
          麻皮匠、大福子、吴颐福,都住得离秦老吉家不远。大姑娘、二姑娘、三姑娘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她们的女婿。姐儿有时在一起互相嘲戏。三姑娘小凤是个镴嘴子,叽叽呱呱,对大姐姐说:“十个麻子九个俏,不是麻子没人要!”大姐啐了她一口。她又对二姐姐说:“姑娘姑娘真不丑,一嫁嫁个吹鼓手。吃冷饭,喝冷酒,坐人家大门口!”二姐也啐了她一口。两个姐姐容不得小凤如此放肆,就一齐反唇相讥:“敲锣卖糖,各干各行!”小妹妹不干了,用拳头捶两个姐姐:“卖糖怎么啦!卖糖怎么啦!”秦老吉正在外面拌馅儿,听见女儿打闹,就厉声训斥道:“靠本事吃饭,比谁也不低。麻油拌芥菜,各有心中爱,谁也不许笑话谁!”三姊妹听了,都吐了舌头。
          姐儿仨同一天出门子,都是腊月二十三。一顶花轿接连送了三个人。时辰倒是错开了。头一个是小凤,日落酉时。第二个是大凤,戌时。最后才是二凤。因为大福子要吹唢呐送小姨子,又要吹唢呐送大姨子。轮到他拜堂时,已是亥时。
          三天回门。三个姑爷,三个女儿都到了。秦老吉办了一桌酒,除了鸡鸭鱼肉,他特意包了加料三鲜馅的绉纱馄饨,让姑爷尝尝他的手艺。鲜美清香,自不必说。
          三个女儿的婆家,都住得不远,两三步就能回来看看父亲。炊煮扫除,浆洗缝补,如往日。有点小灾小病,头疼脑热,三个女儿抢着来伺候,比没出门时还殷勤。秦老吉心满意足,毫无遗憾。他只是有点发愁:他一朝撒手,谁来传下他的这副馄饨担子呢?
          笃--笃笃,秦老吉还是挑着担子卖馄饨。
          真格的,谁来继承他的这副古典的、南宋时期的、楠木的馄饨担子呢?
    一九八一年九月十日
    (有删改)
    【注】①镴嘴子:一种鸟,喙大而硬,此地说嘴尖舌巧的姑娘为镴嘴子,其实镴嘴子哑着的时多,不善鸣叫。②吃冷饭,喝冷酒:当地童谣,也有说成“吃人家饭,喝人家酒”的。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凤整天挑花绣朵,“花里有一样必不可少的东西,是凤”,“凤”既代表三姊妹的名字,又代表三姊妹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B.文中写姊妹三人斗嘴的情节,既表现了三姊妹的聪慧和对未来夫婿的爱,也引出了下文秦老吉对女儿的教育。
    C.出嫁后的三个女儿抢着来伺候父亲,比没出门时还殷勤,是因为她们都想让自己的丈夫继承父亲的那副古典的、南宋时期的、楠木的担子,这让秦老吉发愁。
    D.本文语言淡雅有致,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又散发着传统文化的韵味。
    (2)文章两次写秦老吉挑担卖馄饨的情形,有何用意?
    (3)有人认为小说的标题改为“担子”更好,你认为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组卷:6引用:2难度:0.4

三、语言运用(本大题共3小题,共20.0分)

  • 9.如图是介绍“端午节”的思维导图,其中有几处空白,请根据图表内容,合理推断,在空白处填入恰当的词语。

    组卷:10引用:10难度:0.5

四、作文(60分)

  • 10.给为新中国的建立而牺牲的烈士写一封感谢信。
    要求:(1)不少于800字。(2)语言表述符合信的特点。

    组卷:0引用:1难度:0.1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