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湖南省名校联盟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我们的传统社会格局,就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体系是抽象的格局,或是范畴性的有关概念。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我们在亲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是一般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释名》中也说“伦也,水文相次有伦理也”。潘光旦先生曾说:凡是有“伦”作公分母的意义都相通,“共同表示的是条理、类别、秩序的一番意思”。
          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不失其伦”是在别父子、远近、亲疏。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其实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这个人和人往来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礼记•大传》里说:“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意思是这个社会结构的架格是不能变的,变的只是利用这架格所做的事。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材料二:
          学术界普遍认为“差序格局”这个概念好,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理由:1.它表现出了中国人交往中的亲疏远近特点。这一点既同中国传统家族的五服图相一致,也同中国人际交往的事实相吻合,又同儒家所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相贯通。2.这一格局的重点在于反映个体与家国、天下之间的关系,尤其表明了个体在同心圆中所处的中心的位置,进而可以反映出宏观与微观、大宇宙与小宇宙、大我与小我之间的一体性或同质性。3.从这一同心圆的格式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的道德既有内在的一贯性,又有等差性。照费孝通本人的观点来看,差序“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但它们之间也都有“仁”的共相。以往学界有所争议的地方是,儒家道德原则究竟是特殊的,还是普遍的?而差序格局无形中把两者巧妙地结合到了一起,让人们觉得一以贯之与差等有别可以共存于同一体系中。4.该格局还反映了公与私、自我与他人及内外群体之间相对且模糊的关系,而不同于西方社会所体现的明确关系。在西方的概念中,公私是一对对立概念,两者界限分明。任何属于公的就不可能属于私,而划归为私的就不是公。但中国人不这么认为。中国人对公德、公共领域、公共场所、公共事业、公民社会等均感到陌生,但这种陌生又不影响人们的公共热情。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祖国处处有亲人,只要把这些地方都看作自家范围的扩展,中国人一样可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就我个人的观点而言,上面的许多特,点其实可以提升为一系列认知中国社会的模式,即我们并不是按照西方所谓的二元对立思维来构建社会的。以群体研究为例,西方社会学倾向认为群体应该被划分为“内群体”和“外群体”,但差序格局打破了这样的界限。它让我们看到个体完全可以共存于若干群体中,也看到了个体在多种群体中的游离与自定义的状态。结果分辨各个群体与自己之间的关系远近比划定内外界限更重要。
    (摘编自翟学伟《再论<差序格局>的贡献、局限与理论遗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中,由于关系网络中心的“己”不同,即使父母相同,兄弟两人的亲属体系也不尽相同。
    B.在乡土社会,地缘圈子范围大小会依着圈子中心的财富和权势的变化而伸缩,可以大,也可以小。
    C.贾府兴盛的时候可以容得下各种亲戚,然而一旦失势,树倒糊狲散,这说明差序格局具有伸缩性。
    D.西方社会中,群己界限分明,公私是一对对立的概念,而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人们没有公共意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的传统社会结构是呈水波纹状的,一个人所处的时间、地点不同,他所动用的圈子是相同的。
    B.学术界普遍认为“差序格局”这个概念好,最主要是因为它表现出中国人交往中的亲疏远近的特点。
    C.“伦”重在分别,是有差等的次序,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老百姓是不能够随意改变这种有差等的次序的。
    D.西方社会学注重群体内外界限的划分,差序格局打破了这样的界限,因此差序格局要优于其他格局。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差序格局”的一项是
     

    A.乡村自治发展进程中,村民自治组织能力不断提升,建立起体系完备的农民自治组织。
    B.在我国有随礼的习惯,礼金的多少往往取决于随礼的对象与自己的亲密程度。
    C.公司员工在工作中的权责明确,在公司召开会议时,与会议无关的人员不得参与。
    D.在西方英、美等国家,家庭所包含的对象只能有丈夫、妻子以及他们之间未成年的孩子。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我国自古就有“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俗语,但在新冠疫情面前,国人却能够众志成城,共同抗疫。请结合材料,运用差序格局的相关知识对此变化简要分析。

    组卷:3引用:3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林海雪原(节选)
    曲波
          杨子荣同志现在已是满脸青灰,头发长长,满脸络腮胡子,看来真叫人害怕。这是他为了尽力使自己像个土匪,特别是要使自己像他所扮演的那个角色,要使自己的习惯、作风、气派都与那人毕肖。他已经做了三天的艰苦的演习。为了去掉他五六年的人民解放军老战士的习惯,他不得不狂练着土匪的习气,竟像一个着魔的人,比手划脚,晃头甩臂,哼着淫调,嘟浓着暗语黑话。总之,他一二只想着他的任务:“从现在起你不是杨子荣同志,而是惯匪胡彪。”
          他现在已在向着他的目的地前进。
          他骑着许大马棒的那匹马,通过一带灌木林:“我也需要吃饱一点,好应付可能发生的一切。
          这一切很可能在今天就要开始。”想着,他从饭袋里,掏出冻得像石头一样的高粱米饭团。也没有生火烤,咔嚓咔嚓地啃起来。啃两口饭团,再吃两口雪团,他一面咀嚼一面想,忽然扑咏一声笑开了。原来他瞅着他这身全套的土匪装束,又联想到多日没洗没刮的脸,心想一定也难看得一塌糊涂。
          突然正在吃着草料的马,一阵乱声嘶叫,接着便是乱剑乱踢。它两只恐怖的眼睛直望着西
          北方丛林,频频地回头望着杨子荣,好像求救似的。接着它四腿弯弯,抖颤得站立不住了,看着就要绝望地倒下去。
          突然一声巨吼,灌木丛中扑出一只大个的东北虎,张着利牙,竖着尾巴,一冲一冲地向马扑来。虎尾扫击着灌木丛,咧咧乱响,震得雪粉四溅。马被吓得不剑也不踢了,垂着头两眼死盯着扑来的恶敌,从鼻子里发出低沉的哀鸣。
          杨子荣还是头一次看到活老虎,离得又这么近。又是来吃他的马,这突然来的惊恐,使他气喘不安,心评坪地乱跳,手中的枪也随着他的心有些抖颤。
          虎一冲一冲地向马扑过去,离得已经很近了。“得赶快下手,这匹马不仅是我的快腿,主要是我的身份证,失了它就等于失掉了身份证。”想着,他用力地把身体贴紧树干,把匕首用力向树上一插,把枪架在匕首上,克服了枪身的抖动,他压住了紧张的呼吸,从虎的侧面,瞄准了虎头。
          他满有把握地一扣扳机,糟极了,一颗臭子儿,没打响。杨子荣咧的一声抽出大肚匣子,向虎哗的一梭子。老虎只是一惊,在地上打了个滚,显然又没打着。它发现了树背后的杨子荣,便来了一阵凶狂的示威,吼声震得全山回响,尾巴像条巨大的鞭子,打得地下雪尘四扬,连蹦两个高,显得更凶恶,向杨子荣直扑过来。
          老虎把前爪向地下一按,准备它最后的一扑。“好机会!”杨子荣当的一枪,打中了老虎的一只前腿。这一扑它没有扑到应有的距离,可是离杨子荣只有三四步远,老虎一声狂吼,直立两只后腿,张开血盆似的大嘴,迎面扑向杨子荣。杨子荣就在这一瞬间,枪口对准了虎嘴,当的一枪,枪弹通过口腔,从脑盖骨穿过,老虎仆卧在雪地上,只有一条尾巴乱绞了一阵,死去了!杨子荣一阵轻松的喜悦,擦了擦额上的冷汗,得意地自言自语道:“有意思,要去威虎山,半路上又过了个‘景阳冈’。”但他又想:“这个虎怎么处理呢?送回小分队吗?已是不可能的事。带到威虎山去吗?这只大虎又太笨了。我这次虽是去献礼的,可是所有礼物的一分一毫也不能为匪徒所得,我给予他们的只是他们的覆灭。怎么办呢?只有埋起来,深深地埋在雪底下,等剿完[座山雕]再取下山去。”
          想到这里,他一股分外的高兴涌上心头,顿时全身涌出了力气。他正要弯腰去拖虎,忽然在西北虎来的方向,传来了叽叽咭咭的说话声。杨子荣最初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以为是过度紧张后发生的耳鸣。可是这语声越来越近,他便蹲下身子,顺树空向语声处窥望,发现在林深处有五个人向这里走来,他顿时心一翻腾。“这一定是威虎山的匪徒了,他们是撵虎而来呢,还是听到我的枪声而来呢?”一阵激烈的思索,使他全身有些紧张。他极力让紧张的肌肉松缓下来,内心讨自己作了一个尖锐的批评:“太不沉着,太胆小!这是一种畏惧的表现,这简直太危险,这种表现分明是向敌人招供,承认了自己不是胡彪,再愚蠢的敌人也会把你识破。快!快镇静下来,斗争瞬间就要开始了!我不是杨子荣,我是胡彪。”想着,他哼开了小曲,溜溜达达,缓步向马走去。
    [注]座山雕,威虎山的匪首。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要假扮胡彪,骗取座山雕的信任,所以杨子荣接到任务后就立刻彻底改变了先前养成的解放军战士的习惯。
    B.杨子荣啃着冰冷的食物,又看到身上的行头,想到自己此时像土匪的脸,笑了起来,这是他革命乐观主义的外在体现。
    C.看到老虎出现,杨子荣的动作和心理无不显示出他内心的异常紧张和不安,这也是让读者感受到情节真实的原因所在。
    D.经过和老虎的斗智斗勇后,杨子荣终于将老虎打死,他欣喜之余,才将被这半路上冒出的“景阳冈”吓出的冷汗擦掉。
    (2)一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现在已在向着他的目的地前进”,一语双关,表面上是说‘’他在向着威虎山进发”,又隐含着“他正在完成任务的征途之中”的意思。
    B.小说用较多笔墨去写杨子荣打虎这一情节,杨子荣一与老虎‘次次的较量让一个智勇双全的孤胆英雄形象丰满起来。
    C.小说叙述杨子荣上山途中遭遇老虎,用枪打老虎一开始枪没打响等情节,这一技法明显受到了《水浒传》中“武松打虎”情二节的影响。
    D.小说采用顺叙手法叙写杨子荣上山打入土匪内部的经历,虽能条理清晰地交代事件的前后经过,但不能设置悬念。
    (3)第四段详细描写了杨子荣骑的那匹马的恐惧表现,请简要分析此处描写的作用。
    (4)有评论说:曲波笔下的杨子荣形象高大而并不浮夸,智慧但并不神秘,紧张而不怯懦。这一评论在节选部分的末段有何具体表现?

    组卷:10引用:4难度:0.6

一、2(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1小题,g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①            。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②            ,而是会说“我和我的妻子”。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③            ,小的时候可以指几个人,大的时候多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B.我们的格局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而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
    C.与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不同,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是我们的格局
    D.我们的格局不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而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组卷:8引用:6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读书要知入知出。入,就是要读进书中去,读懂、吃透、掌握书中的内容实质;出,就是要从书中跳出来,能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如果读书不能读进去,那就不可能理解“古人用心处”;倘若读书不能跳出来,那就要“死在言下”,成为书奴、书呆子。只有懂得入又懂得出,这才是读书的好方法。
    “整本书阅读”是新课改后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上述材料中南宋人陈善的阅读方法对高一学生阅读整本书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81引用:7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