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年天津市红桥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发布:2024/11/16 18:0:2

一、(9分)

  •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问题。
          秋风,永远不会停下脚步。它无影无形,使层层水浪滚滚向前,直到生命历程的终点;它又能_____,从江海的深处送来一批批新浪,使它们勇往直前。秋风引人遐思,促人想象,使你的思绪逆迎秋风而上,追溯到历史的_____。“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风虽袅袅,却吹寒了(  )那颗忠诚报国的热心,吹灭了第一骚人的理想。“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_____的气概随着秋风而流传千古。当同样的秋风吹到(  )的眼前时,他看到了波涛汹涌的大海中那壮阔美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让人感受到了他的博大胸襟与凌云壮志。(  )笔下的“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流露出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的晚年现实;(  )更遭受了离情的痛苦,“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展现了这位词人的离情别绪。
          如果说江水是一部史书,那么秋风就是这部史书中辈出的明星、璀璨的英杰,浪花却是这部书的书写者,催他们诞生,又使他们消亡
    (1)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A.推陈出新 源头 义无反顾
    B.革故鼎新 源头 义不容辞
    C.推陈出新 尽头 义不容辞
    D.革故鼎新 尽头 义无反顾
    (2)下列是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内容,最恰当的一组是
     

    A.庄子 曹操 诗仙 六一居士
    B.屈原 陶潜 诗仙 青莲居士
    C.屈原 曹操 诗圣 易安居士
    D.庄子 陶潜 诗圣 香山居士
    (3)文中画横线的表述不恰当,下列修改最合理的一项是
     

    A.那么秋风就是这部史书中辈出的英杰、璀璨的明星,而这部书的书写者则是浪花
    B.那么秋风就是这部史书中辈出的明星、璀璨的英杰,这部书的书写者却是浪花
    C.那么浪花就是这部史书中辈出的明星、璀璨的英杰,而这部书却是由秋风书写的
    D.那么浪花就是这部史书中辈出的英杰、璀璨的明星,而秋风则是这部书的书写者

    组卷:31引用:1难度:0.7

二、(9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新冠病毒导致很多患者嗅觉失灵,这是一个医学事实,也是一个有哲学“味道”的事件。新冠病毒感染鼻腔导致炎症,进而损害神经细胞。可用于向嗅球发送气味信号的轴突的数量急剧减少,进而引起患者的嗅觉感知减弱或完全丧失。新冠病毒大流行精准打击了现代社会系统。全球化模式下,新冠病毒“使各地的医疗系统、社会管理系统、经济运作和相关物质资源系统猝不及防而陷入困境,使传染病由单纯的疾病问题变成了社会、政治和经济互相叠加的问题”。
          不仅如此,嗅觉失灵还标志着现代系统“祛魅”的再度深化。“眼耳鼻舌身”对应着“视听嗅味触”的感知体验,视觉和听觉关联着光波和声波的“形式”,通常能如实表征环境中的对象和属性。相比之下,味道至今仍是可疑之“魅”;嗅觉、味觉和触觉三种感知模态相互作用,环境中的化学“质料”与主观心理预期发生互动,才让我们拥有丰富的味道体验。味觉是奇特的,因为舌头能提供的,只有威、甜、酸、苦、鲜和金属味。然而我们在品尝美食时,却能感知松脆的酥饼、软糯的玉米和甜腻的蛋糕。舌头没有酥饼、玉米或蛋糕的味觉感受器,这些可识别的味道,也不能从基本风味中炮制出来。味觉的感知对象是“风味”而非“味道”。丰富的味道,必须借助触觉和嗅觉。
          嗅觉与视听感知系统不同,嗅觉受体直接接触环境,不仅是环境物质进入身体的“守门人”在寻求配偶、躲避危险、调节情绪和唤醒记忆等方面,嗅觉更是起着关键作用。心理学上有一种“普鲁斯特现象”,说的是气味能够唤醒久远的回忆。
          嗅觉是唯一不经丘脑直接投射到杏仁核的感知系统,气味记忆因而持久不衰,这大概是普鲁斯特现象形成的原因。难怪诗人北岛会写道:关于北京,首先让我感到的是气味儿,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味道有赖于我们主观的“心理建设”,然而现代人的生活却是越来越“没有味道”。事情就像毕。威尔逊指出的那样,现代人的饮食往往在一种“感官断线”的状态下进行:你用手机下单一顿晚餐,食物藏于包裹内送达,在准备吃下第一口前,你闻不到甚至看不到它们。
    (摘编自王球《作为祛魅的“祛味”》)材料二:
          在先秦时期,人们已经有了特定的嗅觉表达,已经认识到嗅觉的多种场合运用。鼻子作为嗅觉器官,早已经被人们所认识,如《荀子•正名》的“香、臭、芬……自以鼻异”,《孟子•离娄下》的“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都提到了鼻子对气味的辨别功能,显示着人们对嗅觉机理进行的初步探索。
          先秦时期有着丰富的嗅觉表达。其中用得最多的是“臭”,臭有二义,一是泛指所有的气味,二是专指恶臭而言。如《韩非子•五蠹》云:“上古之世,民食果藤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这里的“腥臊恶臭”即是对不好气味的名称表达。对于美好气味的认识,在《诗经》和《楚辞》等古籍中有非常多的记载,如芬芳、馨香、芳菲菲、苾苾芬芬等。
          先秦时期,人们对嗅觉已经有了丰富的应用。在宗教祭祀场合,人们把令人愉悦的气味奉献给祖先神灵或者上帝,以图满足神灵的嗅觉需要,这就是“用臭”歆神。虞舜时期的祭祀,崇尚用生气,即用牲血、生牲肉、沉在汤下面的半生的肉块来祭祀。殷人崇尚用声音来祭祀,先演奏而飘荡起乐声,待音乐演奏三段,然后出庙迎牲。周人崇尚用气味来祭祀,他们用有香气的电酒灌地,使香气下达到深渊和泉水中。日常生活里,人们在给祖先或父母进献祭品或食品时,总会将散发着馨香的食物呈上,以让亲人有一种愉悦的嗅觉享受;或者把散发着馨香的花椒、芳草等送给情人作为礼物;人们用兰草沐浴,或者将散发着馨香的香物佩戴于身上,让自己和周围的人有舒畅的嗅觉快感。
          嗅觉在现实中能趋利避害,有强烈的价值取向性。在现实层面,人们对于芳香的事物,莫不爱之、趋之;对于腥臭的事物,莫不弃之、避之。在超现实层面上,嗅觉中的馨香代表的是美德,如《国语》的“其德足以昭其馨香”,把盛德作为嗅觉中的最高境界。盛德与馨香的对应,呈现的是赞扬与向往,具有引导色彩。相反;嗅觉中的腥臭代表的是侈靡生活和酷刑,不具有任何美学价值,具有批判色彩。
    (摘编自陈智勇《先秦时期的嗅觉文化》)(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冠病毒导致的“嗅觉失灵”既可指嗅觉感知被破坏,也可指现代社会各种系统未做好新冠病毒大流行的准备而陷入困境。
    B.味道的获得并不是只借助味觉,它需要多种感知模态相互作用和主观心理的参与,因此,在现代系统中仍是可疑之“魅”。
    C.对于鼻子作为嗅觉器官辨别气味的功能的认识至少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古籍里记载了不同气味的特定的表达。
    D.嗅觉常被用于宗教祭祀场合来满足神灵需要,比如周人用有香气的鬯酒灌地来祭祀,而崇尚声音的殷人却不用气味来歆神。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味”能够被舌头识别感知,是因为舌头提供了对应的味觉感受器。
    B.心理学上的“普鲁斯特现象”表明,嗅觉才能使人们的记忆持久不衰。
    C.人们祭祀时选用的牲血、生牲肉等物的“生气”不属于“腥腹恶臭”。
    D.嗅觉在先秦时期已被运用在多个场合中,体现了嗅觉文化的社会意义。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画横线句观点的一项是
     

    A.《礼记》中提到不同季节有不同的主导气味,如夏天为苦味和焦气,冬天以腐朽味为主。
    B.古籍中记载了许多能发出气味的植物,如《诗经》记载了樗(臭椿)和芹(芹菜,有香味)等。
    C.《左传》中提到晋君为花、果,鲁君是晋君的气味,既以此说表尊晋,又喻两国情同一体。
    D.《吕氏春秋•本味》中提到了“灭腥去臊除膻”,即用火处理,从而催生出熟食的“香”气。

    组卷:20引用:4难度:0.6

三、(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苏洵
          内翰执事:洵布衣穷居,尝窃有叹,以为天下之人,不能皆贤,不能皆不肖。故贤人君子之处于世,合必离,离必合。往者天子方有意于治,而范公在相府,富公为枢密副使,执事与余公、蔡公为谏官。而洵自度其愚鲁无用之身,退而养其心,幸其道之将成。不幸道未成,而范公西,富公北,执事与余公、蔡公分散四出。洵时在京师,亲见其事,忽忽仰天叹息。既复自思,念往者众君子之进于朝,其始也,必有善人焉推之;今也,亦必有小人焉间之。今之世无复有善人也矣。如其不然也,吾何忧焉?姑养其心,使其道大有成而待之,何伤?退而处十年,虽未敢自谓其道有成矣,然浩浩乎其胸中若与曩者异。而余公适亦有成功于南方,执事与蔡公复相继登于朝,富公复自外入为宰相,其势将复合为一。喜且自贺,以为道既已粗成,而果将有以发之也,今将往见之矣。富公为宰相,远方寒士,未可遽以言通于其前;余公、蔡公,远者又在万里外,独执事在朝廷间,而其位差不甚贵,可以叫呼扳援而闻之以言。
          执事之文章,洵窃以为知之特深,愈于天下之人。何者?孟子之文,语约而意尽,而其锋不可犯。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执事之文,纡余委备,往复百折,而条达疏畅,无所间断;气尽语极,无艰难劳苦之态。此三者,皆断然自为一家之文也。夫乐道人之善而不为谄者,以其人诚足以当之也;彼不知者,则以为誉人以求其悦已也。夫誉人以求其悦已,洵亦不为也;而其所以道执事光明盛大之德,而不自知止者,亦欲执事之知其知我也。
          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而又不遂刻意厉行以古人自期而视与已同列者皆不胜已则遂以为可矣其后困益甚,然后取古人之文而读之,始觉其出言用意,与己大异。时复内顾,自思其才,则又似夫不遂止于是而已者。由是尽烧曩时所为文数百篇,取圣贤人之文而兀然端坐,终日以读之者七八年矣。方其始也,入其中而惶然,博观于其外而骇然以惊。及其久也,读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当然者。然犹未敢自出其言也。时既久,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制,试出而书之。已而再三读之,浑浑乎觉其来之易矣,然犹未敢以为是也。近所为《洪范论》《史论》凡七篇,执事观其如何?嘻!区区而自言,不知者又将以为自誉,以求人之知己也。惟执事思其十年之心,如是之不偶然也而察之。
    【注】欧阳内翰:即欧阳修,当时他为翰林学士。文中范公、富公、余公、蔡公,分别指范仲淹、富弼、余靖、蔡襄等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亦必有小人焉 间:离间
    B.而其位不甚贵 差:稍微
    C.时复内,自思其才 顾:拜访
    D.然犹未敢以为 是:正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往天子方有意于治 他植则不然
    B.念往者众君子进于朝 师道不传也久矣
    C.而锋不可犯 用武而不终也
    D.终日读之者七八年矣 问征夫前路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韩愈 《师说》 “说”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
    B.欧阳修 《伶官传序》 “序”常写在一部书或一篇文章的前面
    C.范仲淹 《岳阳楼记》 “台阁名胜记”常抒发个人感情和志趣
    D.苏洵 《过秦论》 “论”包括政论、史论、文论、事论等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而又不遂刻意/厉行以古人/自期而视/与己同列者皆不胜己/则遂以为可矣
    B.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而又不遂刻意厉行/以古人自期/而视与已同列者/皆不胜已/则遂以为可矣
    C.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而又不遂刻意/厉行以古/人自期而视/与已同列者皆不胜/已则遂/以为可矣
    D.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而又不遂/刻意厉行/以古人自期/而视与已同列者/皆不胜己/则遂以为可矣
    (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采用层层剥笋之法,从诸贤的离合变故之中,层层转换分离,最终点出欧阳修,把十年求贤之心归于一人,又为后文张本。
    B.第二段,用孟子、韩愈的文章来反衬欧阳之文,以说明了解欧阳修文章之深。不仅评文精当,而且使文章气势起伏,波澜开阔。
    C.文章结构精致细密,行文婉曲而不失波澜,如叙诸君子离合与叙自己道之成与未成两者的安置上,结合得天衣无缝,同时也为下文作铺垫
    D.文章叙事、议论、抒情融于一体,把苏洵的敬贤之心求荐之意、平生之志叙述得既曲折周详,又委婉得体。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乐道人之善而不为谄者,以其人诚足以当之也。
    ②区区而自言,不知者又将以为自誉,以求人之知己也。
    (7)苏洵在治学写作方面大器晚成,请用四字短语概括他成功的经验有哪些。

    组卷:31引用:1难度:0.5

六、(10分)

  • 8.校刊编辑刊载植树节主题的专刊,请你在如所示的三幅图中选择一幅进行推荐,并写出推荐理由,要求理由充分,条理清晰,字数在100字以内。

    组卷:16引用:1难度:0.7

七、(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题目自拟;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组卷:18引用:1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