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作为一个闪亮的坐标和一面醒目的旗帜,其文学成就与他的爱国主义、人民立场、斗争精神密不可分,也与其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有着深刻关联。
五四文学革命宣告了与旧文学的决裂,但新文学在文体、语言、结构等各个层面面临着体系性重建的任务。鲁迅的出现使中国新文学在开启之初就有了一个成熟的领路者。小说领域,《呐喊》和《彷徨》打破了“欧化”语言与口语白话间的对立,《狂人日记》作为第一篇现代白话文小说,以令人惊叹的成熟度,成为标志性的范本。在散文、杂文等领域,鲁迅的作品或情真意切,或气势凛然,或泼辣犀利,创造了崭新的民族形式,贡献出了具有示范性价值的经典。可以说,鲁迅正是那个走在20世纪文学与时代最前列、引领新文学方向的旗手和主将。
鲁迅的创新精神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博采众长、厚积薄发的结果,是继承转化、融合创造的结晶。鲁迅曾说:“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在新文学革故鼎新的历史大潮中,鲁迅以理性清醒的头脑、海纳百川的胸怀,既从古典文学中汲取养分,又从外国文学中获得启迪,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了属于自己的风格,并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道路。鲁迅精通古典文学,有《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术著作,古典文学的滋养同样体现在他的创作中,《故事新编》中的作品大部分源自于古典文学中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鲁迅十分注重从外国文学中获取经验,其翻译著作体量与创作体量不相上下。他倡导“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的文学观,博采古今中外之所长,加以融会贯通,为我所用,别立新宗。鲁迅还特别关注木刻、版画、戏剧、电影,对世界范围内各种艺术形式兼收并蓄。这种开阔的视野和辩证的吸收从根本上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形塑了别具一格的文学风貌,使他的创作在新文学大幕开启之初即具有高度的成熟性,从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领路人和先行者。
创新和超越是文艺进步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增强文艺原创能力”。一部文艺史,就是文艺不断发展创新的历史。在中外文艺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中,每一座高峰都是大胆变革、创新创造的结果。鲁迅毕生不断寻求突破,在诸多领域做出前无古人的创新之举,出于他本人的文学追求,也是时代的要求。“时运交移,质文代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艺的进步,文艺体制机制不断变化,文艺形态日益多样,文艺队伍组成结构、组织形态发生深刻变化,高科技和互联网、新媒体迅猛发展,火热的社会实践为文学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强大的动力和广阔的空间。唯有创新,新流派、新思潮才会不断涌现,文学的原创力才会永不枯竭,中国文学才能永葆生机活力,挺立于世界文艺发展前沿。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伟大实践必将给文化创新创造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新的征程上,广大文学工作者要敏于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新观念,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汲取优秀传统文化营养,借鉴外来优秀文明成果,把创新、超越和不断提高创作质量作为生命线,坚持文学创作的精神高度、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以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学篇章,讲好中国故事,回应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盼。
(摘编自辛文岩《发扬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旗帜,其文学成就源于其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
B.作为引领中国新文学方向的旗手,鲁迅在新文学体系性重建方面作出了积极的探索。
C.鲁迅认为,采用外国良规加以发挥,择取中国遗产融合新机,可使文学得到创新性发展。
D.鲁迅海纳百川,兼收并蓄,这种开阔视野和辩证吸收为其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递进式结构,先谈鲁迅创新精神的表现和来源,再论创新对于文学的意义,最后明确具体做法。
B.文章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突出鲁迅作品的示范性,说明他是中国新文学开启之初的一个成熟领路者。
C.文章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意在强调文艺创作过程中需要贯彻创新精神,增强文艺原创能力。
D.文章主要论述了鲁迅文学创作中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旨在突出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呐喊》《彷徨》等作品具有示范性价值,创造了崭新的民族形式,鲁迅成为引领新文学方向的旗手和主将。
B.鲁迅创造性地形成自己风格,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学发展道路,主要是因为他在新文学大潮中充分汲取古典文学养分。
C.随着时代发展和文艺进步,只有创新,文学的原创力才不会枯竭,中国文学才能永葆活力,挺立于世界文艺发展前沿。
D.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将给文化创新创造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因此作者呼吁文学工作者要多创作,讲好中国故事。组卷:20引用:6难度:0.4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目前,中国单身群体的主要特点为单身时间普遍较长,相应地,独居独处的时间也会加长。数据显示,2021年2月,在中国单身时长以年为单位的单身人士已高达73.01%,其中有43.60%的单身人士单身时长为3年以上;7.1%的人无恋爱经验。
从单身原因调查结果来看,主动性选择享受单身生活、不着急恋爱为单身群体最主要的单身原因,占比高达45.9%。其次,被动性单身原因,如交际圈小和工作繁忙各占43.6%和39.3%。单身群体的各种可控及不可控的单身原因主要是来自于社会及工作上越来越大的压力,而另一方面,与异性建立关系在某种层面上反而会加重双方的压力。
研究报告指出,随着人们对于恋爱和婚姻观念的改变,单身人口将可能持续增加。预计2021年,中国独居人口将突破9200万人。这为单身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根本驱动力,推动单身经济的规模持续发展。
(摘编自艾媒网《单身经济报告》)材料二:
(图片来自知乎网) 材料三:单身经济,也称一个人经济,是指由单身人群非常注重生活质量,崇尚高消费生活而带来的商机。“单身经济”崛起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吉林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漆思指出,我国这股单身潮主要出现在白领和中产阶层人群,由于这一群体往往有不错的工作和不菲的收入,且注重生活质量,消费能力强,从而使得“单身经济”在市场上充满了生命力。长春税务学院信息经济学院教师秦喜亮认为,单身经济的产生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转型的必然。他说:“从经济学原理角度来讲,单身白领的收入很高,同时来自家庭、社会的负担相对较轻,更没有来自婚姻的经济压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经济活动中的成本。”就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单身经济的生命力要想继续延续,不仅需要单身队伍的扩大,同时也需要生产者和销售者紧抓市场的变化,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单身人群的逐年壮大,无形中使市场形成了一部分相对固定的、有相同特征的消费群体,相较于普通群体,单身群体的消费观念有极大的改变,这必然会促进相关服务行业的发展,会产生更多的服务类别,出现更多新的岗位,是对消费的一种促进。
(摘编自余度《单身经济正在崛起》) 材料四:“单身经济”爆火不是好现象。这种经济现象爆火的根本原因是单身人数持续增长,这容易造成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不利于优化我国人口结构;也容易出现风险隐患,比如单身人群中“月光族”存在较大比例,其或有经济风险。“单身产品”越多,“单身经济”越火,其实也是滋生单身人口的温床,不仅不利于存量单身人士“脱单”,也是在鼓励更多人加入单身队伍,因为单身生活看上去很潇洒,很舒适。从这个角度来说,“单身经济”爆火将会给我国人口、社会等方面带来负效应,这需要引起我们高度关注。有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42%的单身消费者为“悦己”而消费,而非单身消费者这一占比只有27%。就此而言,单身消费者更愿意为自己活着,他们的生活质量似乎更高一些。不过,单身消费者为“悦己”而消费,容易养成自私自利的消费习惯、生活习惯,不排除与亲人同事难相处。
(摘编自《“单身经济”爆火,是一把双刃剑》)(1)下列对“单身经济”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婚恋观念的改变与消费观念的改变,促进了单身经济的堀起,这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
B.从消费偏好的角度看,单身人群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购买品质更好、价格较贵产品的比例均高于非单身人群。
C.单身经济的爆火也得益于不少单身人士拥有较好的工作和较高的收人,可以预测它未来有持续发展的可能。
D.以“悦己”为目的的消费看似促进了生活质量的提高,但事实上可能会给单身者的性格养成带来负面影响。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单身潮的出现是由于单身人士的社会与工作压力本来就很大,而且与异性建立关系会加重彼此间的压力。
B.在我国单身经济堀起新形势下,正确把握市场需求的变化有利于促进相关服务行业的发展,并由此促进消费。
C.从单身人口数据和社会效应来看,我们要高度关注晚婚晚育、不婚不育等现象,鼓励存量单身人士“脱单”。
D.材料一侧重于单身经济的发展背景,材料三侧重于单身经济崛起的原因,而材料四侧重于单身经济的负效应。
(3)“单身经济”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如何避免其负效应?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组卷:7引用:4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最后一个渔佬儿
李杭育
这两年,因为葛川江里打不到鱼,小柴村的渔佬儿全都转业了,只剩下福奎一个。
福奎的船棚搭在堤岸下一条小水沟上,远远望去像座坟墓,这里的死人没有被埋到地下的。坟地上是一座座齐腰高的青砖小屋,盖着瓦片,还开了小窗,考究得叫活人都羡慕。福奎的船棚是茅草苫的。他穷得恐怕死后也住不上考究的屋子,只配缩在草窝里升天。
堤坡上,福奎碰上了村里的阿七。寡居多年,她本来会嫁给福奎的,只因他太穷,没嫁成。阿七现在准备嫁给对江的官法。
“我走了,公社味精厂就缺一个打杂的。我跟队长说了,他答应让你顶我的缺,只要你自己再找大贵求个情,这事情就成了。到厂里做,生活轻松,又有固定收入,比在这连根毛儿都不见的江里打鱼牢靠多了。福奎!人老了,总得有个靠头。”
福奎不言语。他加快步子回家收拾鲥鱼。
福奎坐在水缸旁的一块大橡树桩上,剖开鱼腹,挖出肚肠……
外边忽然响起手扶拖拉机的突突声,越来越近,最后在他家门外停住了。
来者是大贵,大贵是社管会委员,也是福奎的表外甥。一进门便像个大喇叭似地哇啦起来:“好哇,二舅,听阿七说你今日钓上一条鲥鱼。我那塘子里养不活鲥鱼。今日借你的光,来尝尝。”
“鱼蒸上了么?”大贵坐到床上,朝灶间那边使劲抽了抽鼻子。
“不急……先做饭。”福奎咕噜了一句,走进灶间,呆呆地盯着那条搁在大盘子里的鲥鱼。他不是小气鬼,换作任何一个村里乡亲来跟他分享今日的口福,他都乐意,而偏偏对大贵,他一百个不情愿。因为他曾经向大贵要一副钢火很好的上等钓钩,被他敲诈了十条大鲤鱼。
不过渔家从没有轰客人出门的道理,福奎揭开锅盖,为难地瞅着那条上面撒着些葱叶的鲥鱼。一只黑猫跳上锅台,战战兢兢地凑近鱼碗。
“啥!你也想尝鲜?”他抓起老猫,想从窗口把它扔出去;可转念一想,反倒把鱼扔给了它。今日能帮他打发走大贵的,看来只有这畜生了。这倒也爽快!他宁肯自己也不尝。
他走进隔壁屋里。大贵问道:“鱼蒸上了吧,二舅?”
“叫猫叼去了。”
“啥?”大贵像个爆仗似地蹦了起来,忽地冲进灶间,差点踩着饕餮而食的老猫。
“哎呀呀,该死的畜生!”他刚抬腿,那猫便倏地溜了,那鱼都被它撕烂了。
无论如何,鱼是吃不成了。大贵没精打采地跟福奎闲扯了几句,败兴地走了。
福奎望着大贵的手扶拖拉机蹦蹦跳跳地开上了大桥,快活得哼起小曲儿来。不过他哼得不成调儿,倒更像哞哞的牛叫。
晚上九点多钟,他晃过神来。今晚还得去江里收一趟滚钓。匆匆吃下凉饭,提着马灯出了家门。
从家往江边去,要经过阿七的小屋。尽管夜里很黑,她还是老远便认出了他像头公牛的身影。
“大贵他没去你家?”她问。
“嘻嘻……去是去了,没尝着!”
阿七疑惑地盯着福奎这副孩子气的兴奋的面孔,听他有声有色地说完刚才怎么捉弄大贵的详情细节。
“你真糊涂!”她正要开口大骂,忽又心里一软,可怜起他来,她今天是存心安排大贵去福奎那儿“尝鲜”的,为的是让福奎借此机会跟大贵提提去味精厂顶她缺的事。
“福奎,”她还抱着一线希望问道,“你跟大贵提过顶缺的事情吧?”
“提个啥!我可不想到工厂去受罪。”福奎没把她的好心当回事儿,“照着钟点上班下班,螺蛳壳里做道场,哪比得上打鱼自由自在?那憋气生活我做得来么?”
他说的是实话。葛川江上打鱼,老大的天地,自由自在,他从十四五岁起就干这门营生了。
叫一个老头改变他几十年的生活方式,他一定很不情愿,对这生活,他习惯了,习惯得仿佛他天生就是个渔佬儿,在娘肚子里就学会撒网、放钓了。
他来到江边,点起马灯,把小船划出了船棚。岸上那片草虫咕咕的叫声越来越远,渐渐被扑通扑通的水声盖住了。这声音是一群小鸡毛鱼搅起来的,它们团团围着小船,跟随着他的灯光,一同往江心游去,仿佛虾兵蟹将簇拥着龙王。每天夜里,他要是照准它们撒一网的话,他如今的日子不会弄得这么寒酸。城里人嘴馋,鱼苗苗也照样买了吃。哪怕他每天只撒一网,他也能挣些钱的。可是他绝对不肯撒网捕小鱼。他想得很美:既然他是这条江上的最后一个渔佬儿,那么,江里的鱼就全都是他的。他要等这些鱼长大了再捕。到那时候,从前的运道就会再来,从前的日子还会……
福奎也懒洋洋地躺下身来,乱蓬蓬的脑袋枕着船尾的坐板,一双光着的大脚插进船头的板空里。他想,要是死的时候也能这么安安稳稳地躺着,那就好了。他情愿死在船上,死在这条像个娇媚的女子似的迷住了他的大江里。死在岸上,他会很丢脸的,因为他不能像别的死鬼那样住进那种开着窗户让死鬼透气的小屋子;他会被埋到地底下去,埋他的人会用铁锹把坟堆上的土拍得很结实,叫他透不上气来,而死在江里,他没啥可抱屈的了。
那群小鱼依然尾随着他的小船,好像还越聚越多了。
福奎搬过那只甏子,一把把地往江里撒着蚯蚓……
从前,“喂鱼”这个词是渔佬儿的耻辱,不过,从前的好多规矩眼下都不管用了。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精当的选材、细致冷静的白描手法和对葛川江风土人情的描绘,塑造了福奎这个最后一个渔佬儿的形象。
B.福奎是葛川江最后一个渔佬儿,鲥鱼可能是江里最后一条鲥鱼,甚至那副滚钓,也可能是最后一副滚钓了。富有诗意的意境创造,形成小说怀恋、凄凉的审美特征。
C.小说的最后,福奎将船划到江心,懒洋洋地躺在船板上,“他想,要是死的时候也能这么安安稳稳地躺着,那就好了……”可见福奎的懒散。
D.在对待大贵的态度上,福奎没有现代人的圆滑,又不愿意坏了渔家不轰客人出门的老规矩,这实际上是传统的道德观念在起作用。
(2)小柴村的渔佬儿全都转业了,只剩下福奎一个,福奎为什么弃“岸上”而选择“江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试举出三例并简要分析。组卷:4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11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语言作为社会文明的重要载体,既是社会风气的客观体现,又反过来 ①
(1)请将空缺内容补充完整,注意语意连贯。(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针对“应当禁止网络流行语进入高考作文”这一观点进行驳论,要求观点鲜明,表达简洁,并运用举例论证,不超过80个字。组卷:5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冰心曾说,“愿你的生命中有足够多的云翳,来造一个美丽的黄昏”。
材料二:2022北京冬奥会苏翊鸣获得单板滑雪男子大跳台的冠军,为中国摘下第6金,创造了中国代表团在冬奥会的金牌总数历史,也为中国队实现了该项目金牌零的突破。儿时的苏翊鸣参演多部影视剧,成为冉冉升起的一名小童星。但也是出于对滑雪的热爱,让他最终放弃演艺道路,选择成为专业的滑雪运动员,并在2015年中国申办2022年冬奥会成功的那一刻在心中种下了一个代表祖国出战2022北京冬奥的梦想。七年刻苦训练,每年365天当中,有320天时间在滑雪上,一路追逐,为梦想做到极致,赢得飞扬的人生。
材料三: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国代表队最后一枚金牌由花样滑冰双人滑自由滑队员隋文静和韩聪以精湛完美的表现赢得,赛后的采访中,隋文静这样说:“回顾备战的岁月,有苦也有甜,但我和搭档韩聪从未停下追梦的脚步。我们希望能在家门口的冬奥会上取得好成绩。我们一直在为此努力,期待绽放。”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6引用:6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