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广西玉林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乡村的“信息闭环”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原先,村民们的主要交流内容几乎仅来自某个特定村庄内发生的事情。一山之隔就可能使山两边的村落互不相闻,谈话内容毫不相干,这也使村民的社会化过程被缩短与简化,几乎没有逆向社会化与再社会化的过程。
从某种程度上说,乡村中的文化环境与当下我们在互联网上所处的文化环境有些相似。在此不妨将乡村中的文化传播环境与互联网上的做一些对比。通过算法分析,应用程序向每个用户精准推送与其偏好一致的内容,推荐与其意见一致的其他用户。在这个“信息茧房”中,尽管我们可以第一时间获知天下事,但手中握着的选择权使我们更多地关注与自己观点相同的言论和内容。不仅如此,由于碎片化信息能够被快速理解与传播,更适应网络时代需求,网上的表达也趋于简单化。判定一个人说的话有没有道理,不是在于他的论据及论述过程,而是在于他的立场。这样,就形成了文化闭环,相似的声音回荡在其中,使闭环内部人员的文化观念愈发固化,使各种有门槛的、相互之间不甚了解的亚文化社群林立于互联网土壤之上。
这种物以类聚的行为模式也催生着社群语言体系的适应性变化。语言和符号是文化的构成要素之一,人们使用的语言已不仅是属于他们自己的语言,同时也是社会的语言。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要使多数人能对同一象征具有同一意义,他们必须有着相同的经历,就是说在相似的环境中接触和使用同一象征,因而在象征上附着了同一意义。因此在每个特殊的生活团体中,必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有许多别种语言所无法翻译的字句。”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农村中出现了属于各村、各个家族的内部话语体系,互联网上也出现了更迭速度极快的网络流行语。网上的各个亚文化圈中也流行着属于自己圈子的“行话”。
综观互联网“信息茧房”与乡村的“文化回音壁”现象,我们会发现两者不仅有着相似的表征,而且在破除限制的方法上也不谋而合,即主体可以通过主观能动性跳出信息限制的怪圈。在互联网世界中,网民个体可以有意识地通过点击新话题,降低“奶头乐”内容点击率等行为自发跳出文化闭环。在万物互联的时代,只要剔除自己精神上“物以类聚”的过度依赖,就可以凭自己的力量,跨过画地为牢的门槛。对于乡村的文化闭环,由于其是受血缘、地缘等因素限制而产生的隔膜,在信息传播全凭口口相传的时代,村民们对于这种局面凭一己之力几乎无法改变。但随着乡村振兴的加速、人口流动性的提升、信息技术的普及,常居乡村的人们已经可以挣脱“文化回音壁”的束缚。
在现代化发展帮助人们逐步冲破文化闭环的同时,这片地域上的淳朴亲情与中国乡村的特性并未随之被稀释。村民们会热情接待回乡的游子,乡邻之间会相互邀请对方来自家分享刚出炉的美味。乡村中并未变得人情冷漠。同时,人们的“乡愁”也不再局限于中国乡村,而是随着人口的流动扩展到全世界。有中国人的地方,就存在着扎根于中国乡村的乡土性。从这个角度来看,乡村和城市并没有完全割裂。在乡村振兴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削弱与消失的是封闭,愚昧和落后,存留的是亲情、乡情和家国情。乡土性并不囿于“村落”这个物理地域内,乡土性同时也是中国人的民族性。
虽然中国现代化的脚步不可阻挡,但它的乡土性同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难以磨灭——这个国家的根还留存在这片土地上。这是当代中国与西方社会最根本的不同之处,它也使中国成为某种意义上独一无二的存在。
(摘编自陈道逸《信息时代:乡土中国的存与失》)(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互联网形成的文化闭环使闭环内部人员的观念越发固化,乡村中的文化环境与其存在相似性。
B.互联网“信息茧房”使网上的表达趋于简单化,“信息茧房”里的人判定一个人说的话是否有理,在乎的是说话人的立场。
C.乡村的“信息闭环”使得村民的社会化过程被缩短与简化,几乎失去了逆向社会化与再社会化的过程。
D.随着乡村振兴的加速、人口流动性的提升、信息技术的普及,乡村的“文化回音壁”现象可以被打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的是
A.文中运用“从某种程度上说”“从这个角度来看”等来指明前提,体现了论证思维的严密性。
B.文章引用费孝通的话阐述了社群语言体系的形成原理,就是使用同一象征并附着同一意义。
C.文章将“信息茧房”与“文化回音壁”两种现象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意在破除“信息茧房”。
D.文章以信息时代为背景,论证了乡土中国的存与失,同时指出乡土性具有独特的民族性。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推断不符合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A.如今“抖音”“快手”等短视频互联网应用在农村流行,这可能有助于一些村落突破单向度的社会化存在的局限。
B.人们使用的语言不仅属于自己,也属于社会,这意味着研究语言的变迁可以联系人的变化与社会的变迁。
C.过年的时候许多打工人都要回到农村老家,既是因为眷恋乡土,也是因为想要暂时离开城市的“信息茧房”。
D.费孝通在写作《乡土中国》时也举出了一些乡土社会之外的概念,费先生的研究方法与本文不乏相似之处。组卷:6引用:1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筹安排和一体部署。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强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科技创新、经济繁荣、人才强国,都与教育强国有根本的联系。教育是人才涌现的基础和科技发展的先导,教育支撑人才,人才支撑创新,创新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综合国力提升。
(摘编自怀进鹏《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材料二:
“拔尖创新人才”这一概念预设了我们的教育理念,体现了我们的人才观和发展观,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公平教育而非精英教育,是面向最广大儿童的因材施教,只有在整体提升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拔尖。
拔尖创新人才是一个群体概念,具备复杂特征。拔尖创新人才需具备能力、动机、性格三方面素质。其中能力包括言语和计算能力,设计思维、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能力;动机包括对学习内容的积极认识、特定认知情感、优势与兴趣;性格包括人格、态度和意志、人际交往。其中,动机和性格属于非智力因素,动机强调人与所学内容的关系,性格强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由此看出,拔尖创新人才不等同于天才,而是能力、动机和性格有机融合形成的。因此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卓越的学科能力基础外,要注重综合性学习和实践探究,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实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个性化有机融合。
摘编自张晓光《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应由“拔尖”转向“普育”》)材料三:
每一个青少年都有无限的发展可能,基础教育在培养学生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更要开发、助力这些可能,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基。每个人的发展潜力都得到持续激发,才能在人人成才的基础上涌现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因此,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同时,需要依据学生的兴趣和潜能,着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教育教学的个性化,是当前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教育需要包容人的差异性,发现、肯定和培育不同学生的优势和特长,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教育生态。
培育创新人才,需要给学生留出更多自由思考、自由探索时间,被动完成任务的仓促和局促,对创新人才的成长极为有害。培育创新人才不能过度追求标准答案,要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过程和意义、习惯诘问和质疑,鼓励奇思妙想。创新人才成长需要兴趣的引领,教育要为学生提供更加宽广的阅读面、接触面,更多的实践机会,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探究的方法和思维习惯。培养创新人才需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除认知品质外,还要特别重视情感和意志品质,以及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养成。
(摘编自王烽《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绝不仅仅是面向少数天才学生的教育改革!》)(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育与科技、人才、经济关联密切,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中,四者需协同配合并以发展教育为基础。
B.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既要重视智力因素,也要关注动机、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并在实践探究等活动中有机融合。
C.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不能以任务驱动,要引导学生不迷信标准答案,勇于探索与实践,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D.追求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实现教育教学的个性化,注重因材施教,发现并培养不同学生的优势和特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平教育是我国的教育理念,要在人人成才的基础上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战略性支撑。
B.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首先要使之具备卓越的学科能力,然后培养体现综合能力的意志品质、情感态度、大际交往等素质。
C.一个人能够排除外界的干扰,长时间专注并探究有价值的问题,这符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对动机和性格的素质要求。
D.如果不能包容青少年的多种发展可能性,不尊重他们各自的优势和特长,这样的教育生态将不利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3)如图的图表是某小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部分内容,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谈谈你对该课程设计意图的理解。组卷:10引用:7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本一:
迷路
刘国芳 有一天,我一个人去爷爷家,爷爷住在一个叫夏村的地方,以前我去过,跟大人去的,爷爷家不是太远,我跟在大人屁股后面,走了那么十几二十几分钟,就到了。但这天,我一个人走了好久好久,也没到那个叫夏村的地方。
到后来,我迷路了,眼前的路一点也不熟,不知道走到哪儿了,记得以前我跟在大人后面,大人总让我快走,说不跟上会迷路。没想到今天真的迷路了,我吓坏了,坐在路边鸣鸣地哭起来。
这时三个老人走过来,问我:“你坐在这里哭什么?”我说:“我迷路了。”
他们说:“你要去哪里?”我说:“我要去爷爷家,夏村。”
三个老人笑了:“我们也去夏村,你跟我们走吧。”我不哭了,站起来跟着他们走。
三个老人年纪都很大,走得很慢。走了大概半个小时,还没到。我问他们:“爷爷,怎么还没到呢?”他们说:“快到了。”我不问了,跟着他们。
不知道走了多久,我忽然发现只有两个老人了,有一个不见了。我问两个老人说:“还有一个爷爷呢?”一个老人回答我说:“走了。”
我说:“走了,去哪儿了?”一个老人说:“去另一个世界了。”
我知道另一个世界是什么意思,很惊讶:“好好的,那爷爷怎么就走了?”另一个老人说:“年纪这么大,随时都有可能不在这个世上了。”我不问了,跟着他们。
又走了很久,还没到,倒是又少了一个老人。我看着他问:“那个爷爷,是不是也走了?”老人点点头说:“是。”
我说:“年纪大了,随时都有可能不在这个世上了?”老人又点头说:“是。”我不再做声,跟着又走了好久好久,还没到,倒是一不留神,那老人也不在跟前了。我有些害怕,到处看着,还喊:“爷爷,爷爷,你在哪?”没人回答我。
我应该想到,这个老人也走了。
剩下我一个人了,我记得我要去爷爷家,他住在一个叫夏村的地方。但现在,几个认识路的老人都不在了,没人带我去了,我又迷路了。但这回我没哭,我继续往前走,左顾右盼。
正张望时,一个孩子看见我,走过来对我说:“爷爷,你要去哪儿呀?”我说:“你喊谁爷爷?”孩子说:“喊你呀!”
我吓坏了,我不是要去找我爷爷的吗?怎么我也变成爷爷了?
(有删改)文本二:
迷路
刘国芳 领导小时候住在乡下的一幢老屋里,这幢老屋五幢直进,有八、九十间房子。老屋左右相连,也是这种五幢直进的大屋子,互相之间有耳门相通。有生人走进来,半天出不去。
领导小时候当然还不是领导,他只是个孩子,老屋里的人喊他小勇,小勇有一天和几个孩子在老屋里捉速藏,这间屋子蹿到那间屋子。忽然,小勇看见一个小女孩蹲在一个耳门里哭,小勇便过去问她说:“你在这里哭什么呀?”
小女孩说:“我迷路了,怎么也出不去。”
小勇就笑了,小勇说:“这还哭呀,我带你出去。”
说者,小勇就带着小女孩穿过几个耳门,出去了。
还有一次,一个大人也迷路了。这大人见了小勇,问:“我怎么走来走去,就是出不去呢?”
小勇又笑,小勇说:“大人也会迷路呀,我带你出去。”
也是穿过几个耳门,小勇把那个大人带了出去。
小勇大了后,就离开了老屋。再后来,小勇就当领导了。
当了领导后,再没人喊他小勇了,都喊他领导。
领导现在又到老屋来了,不是衣锦还乡,是仓皇逃来的。几个亲信都出事了,领导知道自己晚要出事,生出逃走的想法来。老屋安全,领导于是关了手机,逃到这儿来了。
但进了老屋,领导发现老屋已今非昔比了。以前单是一幢老屋里,便住了几十户人家,老屋里到处人声鼎沸,热热闹闹。但现在,老屋衰败了,到处是倒篱烂壁。领导在老屋里走了好久,也没看到一个人。
后来,领导就看见了一个孩子。
孩子说:“叔叔,你是不是迷路了呀?”
领导说:“我没迷路,我怎么会迷路呢?”
孩子说:“迷路了也不要紧,一个人总有迷路的时候。以前有一个小女孩,迷路了,我带他出去了。还有一个大人也迷路了,也是我带他出去的。叔叔迷路了,我同样可以带你出去。”
领导看着孩子说:“你这孩子真有意思,你是住在这里吗?”
孩子说:“是。”
领导又说:“你叫什么?”
孩子说:“小勇。”
领导有些诧异,领导说:“你叫小勇?”
领导说着时,仍走着。孩子见了,说:“我看叔叔真是迷路了,你跟着我,让我带你出去。”领导这回竟听从了孩子,跟着他走出了老屋。
没人知道领导的这次潜逃,悄无声息地,领导回去了。
几天后,领导又一次来到了老屋。他想再看一看那个叫小勇的孩子,然后去自首。
领导找了好久,穿过一个又一个耳门,也没见到那个小勇。
领导出来时,看见一个老妪在门外晒太阳,便问她说:“请问婆婆,老屋里住了个叫小勇的孩子吗?”
老妪摇头:“这老屋有二十年没住人了。”
领导就怏怏而去,但后面,老妪忽然又告诉他说:“二十多年前,老屋倒有个孩子叫小勇,听说已当了大官了,你是不是找他呀?”
领导回头看了看老妪,点点头。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反复记述“不知道走了多久”“又走了很久”“又走了好久好久”,这是为故事最后的结局作铺垫。
B.文本二中的老屋房间众多结构复杂,这些特点这使得不论小孩还是大人都会在老屋中迷路具有了合理性。
C.文本一和文本二都运用了象征手法,丰富了作品的意蕴,使它们就像生活化的哲理寓言,耐人寻味。
D.文本一和文本二中人物形象大都没有姓名,但不管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都塑造得个性鲜明。
(2)两个文本的标题同为“迷路”,其内涵有何异同?
(3)两个文本都包含一些违背生活常理的“荒诞”因素,请各举一例并探究其表达效果。组卷:7引用:5难度:0.7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节年为首”,中国人在冬去春来,辞旧迎新之际,隆重的年节仪礼为周而复始的岁月刻下了深远的时间符号。
进入腊月后,人们礼送旧年,祭祀诸神,慰问亲友,① 。其中的腊八礼,是拉开年节序幕的启幕礼,是辞年礼的开端。“过了腊八就是年”,人们以腊八粥的相互馈送与献祭,开启了年节历程。
馈赠与慰问为主的辞年礼,主要在亲友之间,人们在相互馈赠与探访中,交流了亲情与友情。岁末的辞年礼对于部分人来说,② ,人们利用年节机会,对于经济状况不好的亲友,提供生活急需的礼物,这样一种具有慈善救助性质的辞年礼,是值得称道的传统礼仪。
在辞年礼中,除了人与人之间的礼仪互动外,③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亡故的祖先并没远去,他们一直关注着子孙后代,在岁末人们要向祖先谢恩。同时人们对影响日常生活的诸种神灵也沿袭古代蜡祭百神的传统,以礼拜送。特别引人瞩目的是“谢灶”仪式。腊月二十三,人们在灶神像前,备好香纸与纸马,供上灶糖等祭品,礼送灶神上天,为的是让灶神“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中国人冬去春来、辞旧迎新之际,以隆重的年节仪礼为岁月周而复始地刻下了深深的时间符号。
B.中国人在冬去春来、辞旧迎新之际,以隆重的年节仪礼为周而复始的岁月刻下了深深的时间符号。
C.中国人在冬去春来、辞旧迎新之际,隆重的年节仪礼为周而复始的岁月刻下了深远的时间符号。
D.在中国人冬去春来、辞旧迎新之际,隆重的年节仪礼为岁月周而复始地刻下了深远的时间符号。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组卷:16引用:4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位学生扫地的时候,因为手抓扫帚的位置过高、用力过猛,导致扫帚断成两截。老师见状走过来,拿起新扫帚示范说:“腰弯一点、扫帚抓低一点,这样才好用力,地也扫得干净。”“抓低扫帚扫净地”,这条朴素的劳动经验蕴含诸多智慧,如抓低扫帚,弯下身子,才能看清地上的垃圾;抓低扫帚,找准用力点,才能用好扫帚,扫干净地,等等。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高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9引用:5难度: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