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北京市东直门中学高三(上)月考生物试卷
发布:2024/9/29 6:0:3
一、选择题
-
1.科研人员在多种细胞中发现了一种RNA上连接糖分子的“糖RNA”,而之前已知的糖修饰的生物分子是糖蛋白和糖脂。糖RNA与糖蛋白两类分子的共性是( )
组卷:86引用:6难度:0.7 -
2.植物体内的有机酸主要通过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合成,而后进入细胞质基质,再通过液泡膜上的载体蛋白进入到液泡;当液泡中有机酸浓度达到一定水平,会被运出液泡进入降解途径(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组卷:31引用:4难度:0.7 -
3.西洋参易受干旱胁迫而影响生长。检测西洋参在重度干旱条件下光合作用的相关指标,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组卷:37引用:5难度:0.7 -
4.侏儒小鼠作父本,野生型小鼠作母本,F1都是侏儒小鼠;反交后F1都是野生型小鼠。正交实验的F1雌雄个体间相互交配、反交实验的F1雌雄个体间相互交配,F2均出现1:1的性状分离比。以下能够解释上述实验现象的是( )
组卷:101引用:9难度:0.5 -
5.某家系中有一种单基因遗传病,已知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邻近的片段有一段特异性序列(分子标记1),正常基因该位置的特异性序列为分子标记2.对家系成员的PCR检测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组卷:58引用:4难度:0.7 -
6.杂种优势是指杂种一代在生活力、繁殖力等性状方面超过双亲的现象。以拟南芥的两个野生型株系(Co和C24)及其D基因敲除突变型进行杂交实验,检测叶片长度及水杨酸含量,结果如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组卷:41引用:4难度:0.6 -
7.某三倍体百合的体细胞中有36条染色体。在其花粉形成过程中,不会出现( )
组卷:58引用:2难度:0.7
二、解答题
-
20.学习以下材料,回答(1)~(4)题。
调控植物细胞活性氧产生机制的新发现
能量代谢本质上是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在植物细胞中,线粒体和叶绿体是能量代谢的重要场所。叶绿体内氧化还原稳态的维持对叶绿体行使正常功能非常重要。在细胞的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会有活性氧产生,活性氧可以调控细胞代谢,并与细胞凋亡有关。
我国科学家发现一个拟南芥突变体m(M基因突变为m基因),在受到长时间连续光照时,植株会出现因细胞凋亡而引起的叶片黄斑等表型。M基因编码叶绿体中催化脂肪酸合成的M酶。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m中M酶活性下降,脂肪酸含量显著降低。
为探究M基因突变导致细胞凋亡的原因,研究人员以诱变剂处理突变体m,筛选不表现细胞凋亡,但仍保留m基因的突变株。通过对所获一系列突变体的详细解析,发现叶绿体中pMDH酶、线粒体中mMDH酶和线粒体内膜复合物Ⅰ(催化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酶)等均参与细胞凋亡过程。由此揭示出一条活性氧产生的新途径(如图):A酸作为叶绿体中氧化还原平衡的调节物质,从叶绿体经细胞质基质进入到线粒体中,在mMDH酶的作用下产生NADH([H])和B酸,NADH被氧化会产生活性氧。活性氧超过一定水平后引发细胞凋亡。
在上述研究中,科学家从拟南芥突变体m入手,揭示出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之间存在着一条A酸-B酸循环途径。对A酸-B酸循环的进一步研究,将为探索植物在不同环境胁迫下生长的调控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1)叶绿体通过
(2)结合文中图示分析,M基因突变为m后,植株在长时间光照条件下出现细胞凋亡的原因是:
(3)请将下列各项的序号排序,以呈现本文中科学家解析“M基因突变导致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思路:
①确定相应蛋白的细胞定位和功能
②用诱变剂处理突变体m
③鉴定相关基因
④筛选保留m基因但不表现凋亡的突变株
(4)本文拓展了高中教材中关于细胞器间协调配合的内容,请从细胞器间协作以维持稳态与平衡的角度加以概括说明。组卷:308引用:8难度:0.5 -
21.生长素(IAA)调控其响应基因(ARF)表达的机制如图1所示。A蛋白基因突变植株的花蕊发育异常,研究者对此进行了研究。
(1)IAA与受体结合,通过系列
(2)将正常A蛋白基因(A)和突变的A蛋白基因(mA) 转入野生型拟南芥,获得甲、乙转基因植株,相关检测结果如图2、图3。结合图1,研究者提出两种猜想,解释乙组花发育异常的原因。
猜想1:mA表达水平
猜想2:mA表达的mA蛋白结构改变,不易与IAA-受体复合物结合,导致不被降解,对ARF表达的抑制增强。
(3)用MG132(蛋白酶体抑制剂)处理相应植株,得到支持猜想2的结果。请在图3中补充实验分组处理及结果。若要进一步否定猜想1,需检测
(4)检测发现乙组植株茉莉酸合成基因(DAD1)表达量和茉莉酸(JA)含量均低于野生型和甲组植株,提出“IAA通过JA影响花发育”的假说。现有材料及试剂:野生型植株、A突变体植株、DADI 突变体植株、NAA溶液(生长素类似物)、JA溶液、蒸馏水。请补充验证假说的实验。材料 试剂 检测指标 对照组 野生型植株 ② ④ 实验组 ① ③ 同上 组卷:47引用:2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