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外国语学校、广铁一中、广州大学附中三校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9/22 0:0:8

一、现代文阅读Ⅰ(3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人格是在各种不同的场合都会一贯表现出来的特点,具有稳定性。但考虑到稳定性并非一成不变这一问题,我们不能据此在人与文之间划等号,天真地认为文即人也。在“文如其人”一语中,这个“如”毕竟是个“模糊概念”,而不是等同。
          作者的个性给作品灌注了生气,作品中总要渗透着作者自己的思想、情绪、意志,总要打上作者自己人格上的印记。“文如其人”在这个意义上是值得信任的批评戒条。从主观方面而言,作品的风格就是作者在感受、体验、发现社会生活过程中显示出来的个人特征。其中,时间是性格定型的关键因素,这种通过时间积淀下的性格特征产生的行为惯性,是短时间内无法完全改变的。文风的形成与人的性格特征的形成是一个人生活阅历实践同一进程的产物,两者互相影响,具有相关性,自然可能导致文如其人的现象。尽管作者所言之物可以饰伪,但其言之格调则往往流露本性。狷急人之作风,不能尽变为澄澹,豪迈人之笔性,不能尽变为谨严。李白敢于在皇皇朝堂之上让皇帝宠臣高力士亲手为自己脱靴,而诀者在展读其“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人生宣言,焉能不为他的人文如一拍案叫绝?在这个意义上,“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也好,“望其枝叶便知其根本”的比喻也好,“人非流俗之人而后其文非流俗之文”也好,都是可以成立的。
    “文加其人”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人属于生命实体,文只是人抽象出的某种信息、思想、情感的符号表达形式。人是多面性存在,文本只能反映人的某一面。作品往往只表现作者某一方面的思想情感,虽然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内容也很丰富、复杂,但相对于在逝者如斯的时间之流中的活生生作者全貌而言,还是比较单一的。作品是人有区间、有主题的表达,其间经历了语言符号与形象体系的转换,不可能是人的机械、刻板的投影。人在历时中变动,文只能是特定时期的产物。同一作者在不同情境或情绪状态下写出的作品,可能大异其趣。人的思想、感情、志趣、追求都可能发生变化。而文本一旦形成,内容就相对定型了。我们在说“文如其人”时,其实都是经意或不经意地拿部分的“文”来说明一个完整的“人”的。人本身不仅仅是很难用语言描述,而且是完整且永远处于变化之中。将局部的“文品”与完整的“人品”统一起来,本身存在天然的瑕疵。
          文如其人从学理上说是一种根基论,人格观念可以作为考证的参考因素,但不能绝对化。基于这一理由,如果说绝对的“文如其人”之说是独断论,绝对否定“文如其人”之说会陷入怀疑论,那么具体分析就是一种务实论。
    (摘编自张世明《文如其人乎:人格观念与中国考据学方法》)材料二:
          社会学的人格相对讲究筑一完善,可供追摹;诗学上的主体人格因其特异而多纠结分离。但不管怎样,构建诗歌文本,永远离不开诗人人格“打底”。一般而言,人格的精气神高低,经常主宰文本质量的好坏。诗人主体人格,意味着要在文本中实施个我形象的最高塑造。而“自我形象”其实是作为文本的“镜像”副本,由内在“自我”与外在“他者”共同打磨,才最后形成读者接受的效应。自我形象强大时,“副本”可能直接左右主本,通过强烈的主体性抓住读者,并以此制胜;但自我形象有时弱一些,或有时隐匿一些,其实也没太大关系,只要“他”溶解在文本其他质素中,默默地释放能量,也够得上带出一个“影子部队”——如果做得好的话,隐性的自我形象依然不乏光彩。
          普泛地说,文本自我形象的塑造使诗歌主体俨然成为诗国中的帝王,他以突出的崇高感、力量感、道德感作为表征,往往显现为自我与存在的夸张性搏斗,且成为公众文化符号,成就了千千万万人向往的——人类自我实现的一部分。爱、温情、良知以及尊严、自由、独立的张扬,都是关乎人的自我塑造不可或缺的重大元素。君不见,人心的荒漠多么需要至爱的滋润;愚顽的天性有求于良知的牵引,阴暗的心理渴求神性拂照,萎顿的人格急待圣水洗礼。任何过于偏移个我阴暗面的渲染,其实都是有恃于人类——这位奇特设计师的善意。为使人的塑造走向全面完善,一方面,那些过于夸大渲染人的残缺、黑暗、破损部分,还是应该有所收敛,以免过分偏激偏斜。另一方面,现代人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那是人与世界的离异和人与人的离异,在充满娱乐至死和自我放纵的下坠中的挣扎,不应逃避针砭与提醒。故正能量要求:诗人的自我形象应锁定在较高起点上,“为民族击鼓者,为人民吹角者,为万物抚琴者,为心灵击节者”。
    (摘编自陈仲义《现代诗人新论:主体性的正面形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如其人”的“如”是个模糊概念,强调的是作品文风与作者人格的相关性,而不是等同性。
    B.狷急难尽变为澄澹,豪迈不能尽变为谨严,即便作者尽力饰伪,作品之格调仍往往流露作家之本性。
    C.人是历时变动中多面性存在的生命实体,文是人抽象出来的相对定型的符号表达形式,难以完全统一。
    D.文如其人是学理层面的根基论,诗歌文本离不开诗人人格“打底”,说明主体人格是作品风格的显性存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同一作者在不同情境下写出的作品,可能大异其趣,但在同一情境内写的所有作品都具有相同的风格。
    B.人格观念是考证作品风格最主要的参考因素,同时还需要结合其它因素进行具体分析,方显务实之态度。
    C.一般而言,人格的精气神高低,经常主宰文本质量的好坏,所以,改善作家精气神也是改善文风的方式之一。
    D.不夸大渲染人的残缺、黑暗、破损,不忘针砭与提醒现代人的困境,就能使人的塑造走向全面完善。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文如其人”观点的一项是
     

    A.“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
    B.“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元好问《论诗绝句》)
    C.“大奸能为大忠之文,至拙能袭至巧之语。”(魏叔子《日录》)
    D.“文章纯古,不害为邪;文章艳丽,不害为正。”(吴处厚《青箱杂记》)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钱锺书先生认为,“人格”与“文格”不是一回事;同时他也认同,如果文艺创作者“本根剥丧”,则其作品也有可能“神气彷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组卷:16引用:2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人民的财产
    周梅森
          一九三五年夏秋之交,京州的形势严峻起来,省委书记兼军工委书记刘必诚落入敌手,旋即被判了死刑。党组织指示我紧急营救,我为筹措营救资金,被迫将自家祖屋廉价卖给了他人。
          我忘不了那个夜晚。大雨倾盆,霹雳滚滚,连续不断,像一颗颗炸弹在头顶上炸响。买家怕我反悔,催我连夜交割。他五根金条买下我五间正屋、六间厢房,还有偌大一个院子,不到市价的一半。我急需救命钱,当即交出房契,揣上金条,匆匆告别了祖上留下的房产。
          院门口有一株古槐,也不知多少年份了,树冠如巨伞,荫蔽半条街。当我在暴雨中回望祖屋最后一眼时,一个火球落下,竟生生地劈断了碗口粗的一根枝干!我一个激灵,急忙登上阿宝的黄包车。
          阿宝是地下交通站成员,他拉着我一路飞奔来到李乔治家。李乔治见面就埋怨,说是执法处陈处长刚来电话,话讲得很绝,救人要趁早,过时不候,而且定金不退!我忙把五根金条从怀里掏了出来,塞到他手里,催他快走。阿宝又拉着黄包车,把李乔治送往陈处长家。
          这五根金条是陈处长突然加价,逼着我拿出来的。原来讲好五根金条捞人,李乔治已经送给他了。可他撬开一个叛徒的嘴巴,得知刘必诚是共产党大人物,立马翻倍要十根金条,此前送上的五根金条就成了所谓定金!这就有了我夜卖祖屋的一幕。和现在年轻人的想象不同,共产党人落在国民党手中也不一定个个牺牲,其中还是有操作空间的。国民党反动派的官员腐朽没落,贪赃枉法,把空间留下了。为营救同志,我们地下党组织总是不惜代价、千方百计地筹钱捞人。
          我不放心啊,探询这陈处长怎么才能把这么一个重要的政治犯从枪口下救出来,李乔治向我透露了一些细节。原来执法处长还有一个搭档,就是行刑队长刘定国。他们拟李代桃僵,让一个关在监狱里等死的鸦片烟鬼顶替刘必诚。行刑时,把这稀里糊涂的家伙枪毙掉,刘必诚就躲在监狱买菜的货车上,混出大门。这计划听上去无懈可击。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我在李乔治家焦急地等待消息。刘必诚是我的领导,我们又是共事多年的好兄弟。在这关键时刻,我的心都吊在嗓子眼儿上。比预期的时间短许多,阿宝独自跑回来了,气喘吁吁地报告一个坏消息:陈处长的小楼被军警团团包围,正在抄家!李乔治没敢去送金条,顺小胡同溜走了,要我也赶快离开京州避风头。
          这时我哪能离开京州啊。李乔治揣着我给他的五根金条跑路了,刘必诚生死未卜,我一定要找到李乔治,问清情况,再想办法!
          李乔治不敢待家了,我就一次一次到一个名叫“老地方”的茶楼找他——那是我往日和他接头之处。过了八天,李乔治拿了一份《扫荡报》晃晃悠悠来到我的茶桌旁坐下了。最危险的时刻过去了,他显得坦然放松。在我急促催问下,他把那夜发生的事情讲了一遍——
          问题出在刘定国身上。这位行刑队长可能因分赃不均,或者他本来就是卧底的蓝衣社特务,向警备司令部告了密。陈处长被捕,被连夜抄家。刘必诚坐着货车都到监狱大门口了,功亏一篑,被等在门岗的军警抓获。黎明时分,刘必诚被执行枪决,面对初起的曙光英勇就义。
          陈处长也被枪毙了。他家小楼藏着大量美钞、珠宝,警备司令部孙司令本可以捞一票大实惠,可是一幕黑色喜剧上演了。三个负责押送赃物的军警面对邮袋里的金条、美钞,垂涎欲滴,商定一人抓一把,都发点小财。可人性的贪婪怎么止得住呢?抓了一把就有第二把、第三把,最后三人一合计,得,干脆全分了吧!分完赃,三人跳下警车,分头逃了。
          我问起卖祖屋的五根金条,李乔治从包里取出金条归还于我。我拿出一根金条推到他面前,这是当时说好的酬劳。李乔治竟不收,动容地对我说:我不能拿朱先生你卖祖屋的钱啊!国民党瓜分赃物雨夜奔逃,你朱先生贱卖祖屋救自己的同志,共产党了不起啊……
          我带着失而复得的五根金条到上海向党组织报到,嗣后按照党的领导同志的指示,以这五根金条做资本,创办了党营工商业“上海福记中西货贸易公司”,为我党筹措经费。有关领导为福记公司规定了秘密工作原则:不和上海及各地党组织发生联系,做好生意,广交朋友。
          公司开在租界摩斯路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令我没想到的是,开张那天李乔治擎着一束鲜花出现在铺子里。他是如何准确地找到这个地方的呢?李乔治神秘地笑道:我上交天上神仙,下结地下小鬼,人世间的事情哪有逃得过我眼睛的?原来,他又和京州新任缉私处长勾搭在一起了,从京州海关搞了一批走俏的西药,要卖给我们福记公司。
          开张大吉,我从李乔治手里买了这批消治龙,很快销售一空。有了这个鬼精掮客,加上我跟各路关系都处得很好,上海福记就迅速发展起来。历史总有吊诡之处,一个貌似强大的政权,最终溃败于自身的腐烂。而上海福记的诞生、发展,竟是踩着国民党的腐败一步步走过来的。我卖祖屋的金条犹如一颗种子,在腐土中生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
    (节选自《小说月刊》2021年12期)(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雨夜贱卖祖屋,说明事发突然情况紧急,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B.刘定国突然告密,刘必诚终被杀害,这些情节体现了对敌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C.刘定国、陈处长、孙司令、军警等一干人的行为,让人看到了国民党政权的腐烂。
    D.李乔治能把五根金条送回,主要因为他想与共产党人保持联系,以谋图长远利益。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要采用第一人称,从“我”的视角展开故事,偶尔也采用第三人称视角,直接叙述敌方行为。
    B.对大雨之夜景物的生动描写,很好地渲染了紧张的环境氛围,也暗示了“我”焦急与担忧的心理。
    C.小说的主体部分有两条叙述线索,明线是共产党人,暗线是国民党人,两线并行,有较强的故事性。
    D.共产党人贱卖祖屋救助同志,国民党方面贪赃枉法私自放人,两者对比十分鲜明,给人深刻印象。
    (3)小说最后写道,“我卖祖屋的金条犹如一颗种子,在腐土中生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请根据全文内容,简要概括这颗“种子”最后能够长成“参天大树”的多方面原因。
    (4)从全文来看,小说中安排李乔治这一人物有哪些作用?

    组卷:26引用:7难度:0.7

三、文言文阅读(47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冯光熊,浙江嘉兴人。乾隆十二年举人,考授中书,充军机章京。累擢户部郎中。三十二年,从明瑞赴云南,授盐驿道。母忧归坐失察属吏科派夺职服阕以员外郎起用仍官户部历江西按察使、甘肃布政使。四十九年,石峰堡回民作乱,筹画战守,储设饷需具备。以前江西巡抚郝硕迫索属吏事觉,同官多获谴,光熊亦缘坐夺官,留营效力。事平,用福康安荐,起为安徽按察使。荐擢湖南巡抚,调山西。
          时议河东盐课改归地丁,光熊疏言:“河东盐行山、陕、河南三省,商力积疲,易商加价,俱无所济。若课归地丁,听民贩运,无官课杂费、兵役盘诘、关津留难,较为便宜。”允之。五十七年,上幸五台,各疆吏先后奏陈自盐课改革后,价顿减落,民便安之。诏嘉光熊调剂得宜,赐花翎、黄马褂,署工部侍郎。五十九年,署云南总督。明年,大塘苗石柳邓叛扰铜仁,光熊赴松桃防御,苗匪急攻松桃、正大,不得逞。旋赴铜仁治饷需,偕总督福康安治军设防,规画称旨,命留贵州巡抚任。
          嘉庆二年,事平,奏请铜仁、正大改建石城,以资捍卫,从之。会仲苗又起,偕总督勒保督率镇将,联合滇、黔、楚、粤诸军剿托。仲苗平,偕勒保奏上善后四事,请随征武举、武生及乡勇,就近补充弁兵余丁,给难民栖止、牛具费用,清釐田亩,靖苗、汉之争。自军兴以来,凡所措置,多邀嘉许。勒保移师入川,善后专任光熊。三年春,复疏请申禁汉民典买苗田,及重债盘剥,驱役苗佃;禁客民差役居摄苗寨;酌设苗弁,以资管束。悉報可。五年,诏光熊治理有声,年近八旬,召授兵部侍郎,寻擢左都御史。
          六年,卒,上念前劳,赐祭一坛。
    (节选自《清史稿•冯光熊传》)【注】①盐课:盐税。②地丁:土地税和劳役税的合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母忧/归坐/失察属吏科派/夺职服阕/以员外郎起用/仍官户部
    B.母忧归/坐失察属吏科派/夺职/服阕/以员外郎起用/仍官户部
    C.母忧归/坐失察属吏/科派夺职/服阕以员外郎/起用/仍官户部
    D.母忧/归坐/失察属吏/科派夺职/服阕以员外郎/起用仍官户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书,官名,清沿明制,于内阁置中书若干人;掌撰拟、记载、翻译、缮写等;由举人考授,或由特赐。
    B.花翎,清朝以孔雀羽制成拖在帽后表示官品的冠饰;花翎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别,以三眼花翎为最贵。
    C.嘉庆,清代仁宗皇帝年号;因古代皇帝只能有一个年号,故后世常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谓。
    D.赐祭,古代葬制,高级官吏死后,皇帝按照其官阶或功劳大小赐给祭品、祭文,或遣使往祭,规格不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光熊曾受贪官牵连,亦得名臣赏识。他曾因江西巡抚郝硕向下属索贿事发而被免去官职,后来又因福康安举荐而起用为安徽按察使。
    B.冯光熊进行盐税改革,取得不凡业绩。他在任职山西期间,上奏将河东盐税改归地丁获准,施行之后颇见成效,皇帝赞誉其调剂得宜。
    C.冯光熊参与平定苗乱,安定边疆有功。西南苗民几次起兵作乱,冯光熊每当受命参与剿抚,总是积极谋划,主动出击,取得不俗战绩。
    D.冯光熊体恤苗乡百姓,善于化解矛盾。他提出的严禁汉人私买苗地、盘剥奴役苗人及苗人治苗这些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举措,均被采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上幸五台,各疆吏先后奏陈,自盐课改革后,价顿减落,民便安之。
    ②自军兴以来,凡所措置,多邀嘉许。

    组卷:8引用:2难度:0.5

九、语言文字运用(6分)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常言道“熟人是宝”,而现代社会中却频频出现“杀熟”现象,对此你有何感想?请联系《乡土中国》中的某种理论分析。
    (2)南宋诗人、词人陆游曾与原配唐氏(一说为唐婉)情投意合,婚后生活幸福,然而陆母却硬生拆散他们词人与唐氏被迫分开后,在禹迹寺南沈园偶然相遇,词人见人思情,写了这首词。表达了他们眷恋之深和相思之切,抒发了作者怨恨愁苦而又难以言状的凄楚痴情,是一首别开生面、催人泪下的作品。阅读原词,结合《家族》《男女有别》中乡土社会里“家庭”“男女”的特点解释为何陆母会强行拆散陆游与唐氏的婚姻。
    《钗头凤》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阳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莫、莫、莫。

    组卷:10引用:2难度:0.6

十、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调查显示,和科学家受到的关注相比,演艺明星受到的关注更多。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悲哀,因为和前几代人相比,科学家在当今青少年心中的地位下降了许多,加之社会的发展与国力的提升必须得有科研作为支撑,因此,社会需要积极的价值导向;也有人认为,在多元的社会结构里,曝光度由其所从事的职业特征决定,再者关注娱乐新闻符合普通人的心理需求,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将从事不同职业的群体放在一起比较关注度。
          要求;根据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组卷:10引用:10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