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积累与运用。
-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炽热的感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涌流。
青春_____,勇锐盖过qiè弱,进取压倒苟安。如此锐气,二十后生有之,六旬男子亦有之。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
无论年届花甲,抑或二八芳龄,心中皆有生命之欢乐,奇迹之诱惑,孩童般天真久盛不衰。人人心中皆有一台天线,只要你从天上人间不断接收美好、希望、欢乐、勇气和力量的信号,你就会青春永驻,风华长存。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①炽热
②qiè
(2)根据语境,为空白处选择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气势汹汹
B.气贯长虹
C.气急败坏
(3)和“青春永驻”不属于同一短语类型的选项是
A.深泉涌流
B.风华长存
C.勤劳勇敢
D.冰雪覆盖
(4)本文中“花甲”是指人六十岁。那么,文化常识中“组卷:21引用:1难度:0.5 -
2.古诗文默写填空。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2)
(3)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以景衬情,借落日归山,表达浓重的思乡情怀的句子是:
(4)《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现出辛弃疾远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组卷:5引用:1难度:0.5
二、阅读。
-
3.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复前行,欲穷其林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遂与外人间隔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ㅤㅤ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
(3)文中出现过三处历史时间名词,即“晋太元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请联系上下文,分别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组卷:7引用:1难度:0.5 -
4.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新城游北山记
晁补之 去新城①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初犹骑行石齿②间,旁皆大松,曲者如盖,直者如幢,立者如人,卧者如虬。松下草间有泉泪洳③伏见堕石井锵然而鸣。松间藤数十尺,蜿蜒如大螈④。其上有鸟,黑如鸲鹆,赤冠长喙,俯而啄,磔然⑤有声。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⑥,仅可步。系马石嘴,相扶携而上。篁筏仰不见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⑦,如蜗鼠缭绕,乃得出。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慕,皆宿。
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⑧,声切切不已。二三子不得寐。迟明,皆去。
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记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删改)【注】①新城:今浙江省桐庐县内。②石齿:象牙齿一样的碎石路。③沮洳(rù):低湿的地方。④螈(yuán):一种似壁虎而大的动物。⑤磔(zhé)然:这里指鸟啄木声。⑥介然:界线分明的样子。⑦楯(shǔn):栏杆的横木。⑧摩戛:摩擦。
(1)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断三处)
松 下 草 间 有 泉 沮 洳 伏 见 堕 石 井 锵 然 而 鸣。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可参考下侧“资料卡”)资料卡 蹊:①小路。②践踏。(《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旁皆大松,曲者如盖,直者如幢,立者如人,卧者如虬。组卷:22引用:1难度:0.5
四、作文。(任选其一)
-
13.按要求作文。
题目:推开那扇门
作文要求:(1)表达真情实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3)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4)不少于600字。组卷:8引用:1难度:0.5 -
1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荀子《劝学(节选)》]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作文要求:(1)表达真情实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3)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4)不少于600字。组卷:11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