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6/24 8:0:9
一、现代文阅读(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信息时代更需经典阅读 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世界变得既立体又平面。所谓立体,是指信息的丰富性使我们很容易较为全面地了解事物,使我们处在一个与世界的立体联系之中;所谓平面,是指大家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威似乎在逐渐消逝。
对于年轻人来讲,这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也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然而,事实似乎并非如此,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年轻人中间:我想知道一切,我也似乎能够知道一切,但却不知道我应该知道什么--选择的自由,使年轻的朋友们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未有过的恐慌。
网络信息与传统出版业最大的不同,是前者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网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捧,这样的东西有很大几率是“脾气”,而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在潜意识里以为通过这种“海量”阅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就可以建立“三观”,但最终,他们得到的却只有空虚和焦虑。
这时候,基础阅读或者叫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经典是什么,经典就是永不过时的东西,它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根本利益共同选择下来的文明成果,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
经典阅读,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比如读四大名著,孩子首先会为故事所吸引,而这些故事本身,都深深镌刻着中国人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故事的演进,会帮助孩子们辨别正邪、建立是非观念,也使他们从中感受到扶危济困、除暴安良的快乐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燃起追求正义的热情等等,而这些,都是生活的精神原动力。
如果说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则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比如小儿皆可诵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光美好,生命美好,不能因贪睡而错过,对春光的珍爱与对生命的珍惜已拆解不开,春光与生命,时代与生活是如此让人爱恋,以致使人们不愿放弃片刻的光阴;诗中即使含有一丝丝的伤感,也立刻在这种青春的情绪中蒸腾为对生活与生命的深情感受。爱读这些诗的孩子,一定是热爱生活的。
打个比方,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就像是我们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越早安装越好,任何时候安装都不算晚。有了这个操作系统,我们就能更从容地面对海量的信息,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知道哪些是要选择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世界因此会变得更加真实和有意义。
(2014年3月19日《人民日报》)(1)下列对“经典阅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阅读又叫基础阅读,在信息时代下重要性突显,它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
B.经典阅读可以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
C.经典阅读就像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任何时候安装都不算晚,但一定是越早安装越好。
D.经典阅读作用于人的思维和情感模式,从而能让人们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
(2)下列有关“信息时代对年轻人的影响”,正确的一项是
A.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使我们处在一个与世界的立体联系之中,使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威在逐渐消逝。
B.信息时代下,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年轻人中间,使他们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未有过的恐慌。
C.网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捧,所以这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而很可能是“脾气”。
D.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通过网络上的“海量”阅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建立“三观”。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对于年轻人来讲,信息时代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因为这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
B.热爱生活的人一定爱读《春晓》,他们会把一丝丝的伤感蒸腾为对生命与生命的深情感受。
C.网络信息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很多年轻人最终从网络中得到的只有空虚和焦虑。
D.经典阅读中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组卷:15引用:6难度:0.7
现代文阅读2(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河南省突遭大规模极端强降雨,部分区域发生洪涝灾害,巩义市米河镇多个村庄通信中断。有群众收到如下短信:“米河镇的乡亲们,因暴雨致通信中断,应急管理部紧急调派翼龙无人机抵达你镇上空,可暂时恢复中国移动公网通信。受翼龙无人机滞空时间限制,公网恢复时间只有五小时,请尽快报告情况、联系家人。祝平安!”该短信截图瞬间在网上刷屏,网友直呼:“这就是中国速度!”“生在华夏,被照顾得太好了!”
7月21日,应急管理部紧急调派“翼龙-2H”无人机空中应急通信平台,跨区域长途飞行,历时4.5小时抵达通信中断区,利用翼龙无人机搭载的移动公网基站,实现了约50平方公里范围内长时稳定的连续移动信号覆盖,打通了应急通信保障生命线。
翼龙无人机是由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研制的一种中低空、长航时、多用途无人机。翼龙系列自2005年开始研制、2007年首飞,距今已有十四年,目前发展至第二代翼龙。“翼龙-1”是翼龙系列无人机中的首个型号,可应用于灾情监视、大气研究及气象观测、地质勘探及土地测绘、环境保护、农药喷洒和森林防火、缉毒和反走私等民用及科学研究领域。在“翼龙-1”的基础上,“翼龙-2”无人机进行了全面的机体扩大及气动布局优化,并换装了推力更强的中国国产发动机,提高了实用升限、速度和续航等一系列指标,可以适应更加复杂的使用环境。
而本次应急救灾的主角——“翼龙-2H”应急救灾型无人机则是在“翼龙-2”无人机系统基础上,针对灾害探查、应急通信保障、应急投送等任务研制的大型救灾无人机系统。无人机的全称是“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不仅包括人们最直观可见的无人机飞机本身,还包括地面站、任务载荷和保障系统。在无人机升空执行任务时,地面上的相关系统会紧密监视并进行指挥。据翼龙系列总设计师介绍,“翼龙-2H”系统由无人机、地面控制站、保障系统组成。无人机搭载了光电吊舱、合成孔径雷达、航拍CCD相机、应急通信保障吊舱、应急投送舱等先进设备。
这款无人机系统具有航程远、留空时间长、承载能力大、环境适应性强等特点,可在灾区“三断”(断路、断电、断网)等极端条件下,完成多谱段灾害现场探查和应急物资投送等任务。
本次任务中,“翼龙-2H”通过采取公网、专网、卫星通信方式互为补充,融合空中组网、高点中继等技术,实现图像、语音、数据上下贯通,横向互联、可视指挥,帮助全面构建“空天地”一体化应急通信保障体系。
截至21日晚8时,翼龙空中基站累计接通用户2572个,产生流量1089.89M,单次最大接入用户648个,为灾区受灾民众及时报告灾情、报送平安恢复了移动公网信号,打通了应急通信保障生命线。
为什么不采用覆盖面更大、力量更强、信号更好的卫星通信?翼龙无人机虽强,但毕竟是第一次进入群众视野,大家难免有疑问。
其实这也是灾后重建时常有的话题。卫星通信固然信号强、范围广,但对设备有着很大的要求。卫星通信是不能直接用于我们平时手机通话的,而用空投设施或者伞兵携带卫星电话的方式有很大缺陷:灾区往往情况艰险,不仅有安全风险,而且投送的卫星电话数量有限,只能覆盖到少部分地点,相当于只能建立几个有限的单点通信,效率低下。“翼龙-2H”则不同,通过建立空中基站的方式,可定向恢复50平方千米的移动公网通信,建立覆盖15000平方千米的音视频通信网络,覆盖面极广。这使得受灾群众拿起手边的手机就可以打电话,通信恢复效率更高,而且及时方便。
相较于卫星中继通话器,无人机具有机动灵活、成本低、易维护等特点。在2008年汶川地震救灾时,受灾区陷入三断状态,为了第一时间获取灾区情况,需要组织空降兵跳伞安装卫星设备。当时气象环境恶劣,跳伞处于无地面标识、无对空指挥、无气象引导的“三无”状态,空降任务需要从5000米的高空盲降,毫不夸张地说,空降兵是冒着生命危险在完成任务。而现在有了“翼龙-2H”无人机,难怪有网友感叹,“再也不用派空降兵冒死跳伞了!”
(摘编自《“翼龙无人机己抵达你镇上空”,断掉的通信连上了!》)(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暴雨导致通信中断后,翼龙无人机帮助构建了“空天地”一体化应急通信保障体系。
B.“翼龙-2H”是第二代,与第一代翼龙相比,它独有的“特长”是应急通信保障。
C.无人机不仅仅是无人机飞机本身,地面站、任务载荷和保障系统都属于无人机的组成部分。
D.有了“翼龙-2H”,再也不用像2008年汶川救灾派空降兵冒生命危险跳伞安装卫星设备了。
(2)下列各项中不是遇灾断网时不使用卫星通信原因的一项是
A.投送的卫星电话数量有限,覆盖少部分地点,效率低下。
B.卫星通信不能直接用于我们平时的手机通话。
C.卫星中继通话器机动性差,成本高,不易维护。
D.由于卫星通信对设备要求高,费用昂贵,普通用户难以承受。
(3)从文中哪些方面可以看到让我们感到自豪的“中国速度”和“中国制造”?组卷:4引用:2难度:0.5
现代文阅读3(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初 雪
路翎 司机刘强和他的助手王德贵所在的汽车连,奉命从前线附近的地区往后方运送一批朝鲜老百姓。这些朝鲜人在敌人的炮火射程内顽强地生活了好久了,他们是因为紧急的军事情况而疏散的。刘强和王德贵的车子排在最后一辆开出,因为他们这一车全是年老的和年轻的妇女,带着一群孩子和很多的零碎东西。在十一月末的严寒的黄昏里,天色很快地黑下来了,前沿的炮声激烈起来了,山谷里震荡着一阵阵巨大的、单调的回声。妇女们的这些零碎的日用的东西,引起刘强许多感触。一九三七年,日本侵略者来到他的家乡上海附近的时候,他的母亲和姐姐带着她们的篮子、罐子、大包小包爬上一辆拥挤的汽车,那时候他才十七岁,他讨厌这些破旧的东西,觉得它们没有价值,但是妇女们绝不肯丢掉它们。那时候他还不懂得在那些残酷的年代里人民生活的艰难。朝鲜妇女们的这些旧包裹,这些帘子、草席,这些盆子罐子,在他心里唤起了温暖的感情。这些东西仿佛在对他讲述着艰苦和贫穷,讲述着妇女们一两年来在炮火下的流血奋斗。放到车子上去的任何一件小东西,都叫他觉得这是对敌人的一个胜利。车上装得差不多了,他却继续在那里一件一件地往上搬着。看着这种情形,年轻的助手王德贵有些焦急了。
“不行啦,再耽搁咱们要赶不过去啦。”
“行!”刘强决然地大声说,接着他用愉快的鼓动的口气说,“来吧,小王,想个办法替这位阿妈尼把背夹绑在车子后边……这样那两床炕席也放的下啦。”
“这破炕席有什么用呀!”
“老百姓过日子什么都有用的,——哪怕是破炕席,能丢在这里叫敌人一炮打掉么?”
他的愉快而活泼的声音忽然变得严厉了,并且那闪耀的眼光向着王德贵瞪了一眼。从来不发脾气的刘强,个性其实是非常刚强的。王德贵本来想说:“叫炮打掉的东西多呢!”可是说不出口了。
终于把所有的比较大的东西都安置好了。助手王德贵已经跑去发动了马达,他担心着,迟了公路上车多,赶不过封锁线。听见马达声,刘强就很沉重地向着司机台走去了,但走了几步又停下来,因为听见了车上面传出来一个婴儿的啼哭声。
那孩子就在母亲的胸前愤怒地哭着。刘强叫那母亲把孩子给他,他说,可以把这婴儿带到司机台里面去。做母亲的迟疑了一下,但这时刘强已经伸手把孩子抱过来了。
“辛苦啦,谢谢的……”那母亲激动地说。
“不谢!小王!”刘强喊着,为了免除那母亲的不安,他特别用一种愉快的、幽默的腔调大声喊道:“来,小伙子,咱们找到一个活儿干啦!”
“这活主要是你的!”刘强愉快地说,不由分说地把孩子塞在王德贵的手里了。
“这怎么好弄呢,我不会抱孩子呀!”那十八岁的青年助手说。
“咄!”他说,“做这么回妈妈不委屈你,将来你还不是得有儿子!”
王德贵很不满意——这老司机今天太婆婆妈妈了,妨碍完成任务怎么办呢——然而他仍然羞怯地笑了。
他捧着孩子的那姿势实在笨抽,就像捧着一盆热水似的,车上的妇女们也都笑起来了。王德贵很不满意这些笑声,浑身热辣辣的。
敌机临空了,照明弹一直从前面挂过来了。刘强的脸上马上有了凛然的、严肃的神气,司机台的门砰的一声关上了。迎着寒风,这台嘎斯车投入了公路上的激烈斗争。
大雪纷飞……天渐渐地亮起来了。周围的景色,覆盖着雪的土坡、田地,大雪中倔强地弹起来的弯屈的黑色的树枝,可以模模糊糊地看见了。离目的地只剩下了十里路。车上的妇女们都醒着。她们披着被单和旧衣,默默地承受着这场大雪。这里就要到她们新的家了。忽然地那个用花格子头巾包着头的、浓眉毛的姑娘唱起歌来。几个年轻的妇女跟着唱起来,最后全车的妇女,都唱起来了。
这一车冻僵了的、疲困的妇女,整夜都一声不响,顽强地抗击了那向她们袭来的敌机和严寒,现在唱起来了。她们就要到达她们新的家,她们欢迎这场雪,听着司机台里那个孩子的哭声,唱起来了。于是一下子这台车从困顿和沉默里醒来,被一种青春的、欢乐的、胜利的空气鼓舞着——最后这几里路,是载着歌声飞驰着的。
人们开始下车,被歌声和大雪所激动。司机和他的助手走了出来,在迷茫的大雪中笑着:司机的手里,捧着那个又睡熟了的孩子。
大家沉默了,站在纷飞的大雪中。王德贵抱过来孩子并且把他高举了起来。大家看着王德贵手里的孩子,又看到刘强的染着血的大衣和苍白、微笑的脸。那个做母亲的奔上来接过她的孩子,眼泪流出来了。她抓住了王德贵的手,把她的头在他的肩上靠了一靠,又跑向刘强,把头靠在他的没有负伤的结实的右肩上。
忽然地王德贵走向那个母亲,问着:“阿妈尼,这孩子他的姓名?”母亲来不及回答,有七八个声音叫起来了,说,这孩子叫金贵永!“金贵永,记着了!”王德贵红着脸说。
“金贵永,再见吧!”刘强说,显出了王德贵先前见过的那种严肃的、沉思的、父亲般的神情,俯下头去,在那母亲的臂弯里吻着孩子的脸。
迎着这飘落在她们的土地上的今年的最初的雪,妇女们静静地站着。大雪无声地、密密地降落着,这台车后面的那两条很长的黑色的车迹很快地就被大雪盖住了。
一九五三年十月十六日,北京(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插叙了刘强对日军侵略的记忆,既巧妙交代了刘强今天“婆婆妈妈”的原因,又控诉了战争的罪恶。
B.小说写王德贵担心因收拾“破炕席”而耽搁行程,说明王德贵比刘强对此次运送任务有着更清醒的认识。
C.小说写朝鲜妇女们在纷飞的初雪中激情高歌,表现了她们即将平安抵达的喜悦和对志愿军战士的由衷感激。
D.小说写刘强“俯下头去”亲吻小男孩的脸,“一吻见真情”,流露出刚强严肃的刘强那父亲般的温暖柔情。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王德贵抱孩子姿势笨拙引起车上妇女们的哄笑,他“很不满意”“浑身热辣辣的”等,形象刻画出王德贵羞涩、窘迫的心理。
B.小说运用“抓住”“靠了一靠”“跑向”“靠在”等一连串动作描写,从侧面表现出金贵永母亲对两位志愿军司机由衷的感激之情。
C.小说多次写到朝鲜人民的婴儿,不仅体现出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体贴与关爱,也有力地控诉了侵略战争的残酷与罪恶。
D.小说以雪景结尾,一方面呼应标题,给读者留下想像的空间;另一方面,渲染了严肃冷静的氛围,预示着前途的艰险。
(3)有评论家说,《初雪》“兼顾历史真实与审美感受的最大化”。请结合小说,从历史真实与审美感受两个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组卷:2引用:2难度:0.5
语言表达(5分)
-
9.以介绍“杜鹃”特性为重点内容,将下面一段话改写成说明性文字。(不超过45字)
在草长莺飞,春雨淅沥的时节,人们的耳畔便多了这样一种清脆悠扬的歌声。这歌声从春天持续到仲夏,从清晨飘荡到深夜,这就是杜鹃的啼叫。我们一提起杜鹃,心头眼底便好像有说不尽的诗意。杜鹃也因一遇春种来临就会适时地催人“布谷”,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布谷鸟”。陆游有诗云:“时令过清明,朝朝布谷鸣。组卷:3引用:2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巴金曾说,“我的生命大概不会很长久吧,然而在短暂的过去的回顾中却有一盏明灯,照彻我灵魂的深处,使我生存有一点光彩”。是的,生命需要一盏明灯,才能照彻黑暗,带给人温暖和光明:才能驱散迷雾,指引人生的方向。你生命中有一盏明灯吗?
请以“点亮生命的明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组卷:4引用:2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