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长期以来,我国学者对传统法律文化的研究取得不少成果。不过,在对我国古代法乃至中华法系的认识上仍然存在一些误读。比如,一些研究我国古代法律史的学者认为,我国古代法是一种“律令体制”,即把我国古代法归纳为“律”和“令”两种法典形式。“律”“令”都属于“公法”,“律”即刑律,“令”是对“律”的延伸、补充和细化。我国古代法除形成“律令体制”外,还包括礼典、大量的礼俗习惯法等。这些规范习俗被不少学者称为“礼法”,并认为由此形成了“礼法之治”。
          礼典是指由朝廷编纂、颁布的礼仪大典。汉代就有《傍章》作为礼典,唐代《大唐开元礼》集礼典之大成,是后世礼典之典范。作为典章制度,礼典也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并蕴含着一定道德规范。律典是由历代朝廷编纂颁布的正式法典。律典以其刚性规则规范人们的行为,维系官僚系统运行,保障社会秩序。《唐律疏议》是传统律典的代表作。此外,还存在大量礼俗习惯法,主要是指以礼义为旨归、以礼俗为基础的乡规民约、家法族规、村规寨规、行规会规等,这些“礼法”规范着民间经济、社会活动和生活日用的方方面面。我国古代存在大量礼俗习惯法,其特征是将礼义内容扎根社会土壤,深入百姓心田,成为一种生活的常理、常情、常识,并一代代口耳相传。我国古代的民事关系基本上依赖这样的礼法来加以规范和调整。尽管朝代不断更替,但民间物和债的关系、婚丧嫁娶和祖宗血脉、财产的承继关系都可以维系而不乱。
          我国古代“礼法之治”的形成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夏商周三代之时,夏有“夏礼”“禹刑”,商有“殷礼”“汤刑”,周有“周礼”“九刑”。这一时期可以说是礼法体系的初创阶段。春秋战国至秦代,礼刑分离,也是“律令”发轫时期。汉承秦制,又在法制领域向“礼”回归。同时,礼典和民间礼俗习惯法都有所发展。我国古代法逐步形成礼典、律典、礼俗习惯法共同发挥作用的模式,其中的礼典、律典到唐代日益成熟。这样就形成以礼率律、律外有礼,礼典、律典、礼俗习惯法三者相辅相成的治理格局。
          我国古代“礼法”是一个内容复杂的综合体系。从法律形式上说,有成文法和不成文法、法典法和非法典法、中央法和地方法;从法的层级上说,有结构严密、条文繁复的礼典,有体例完整、疏而不漏的“正律”,有大量的以礼俗为中心的成文和不成文的家法族规、乡规民约等。“礼法之治”这样一种治理模式,既发挥法律刚性规范功能,又发挥礼仪和道德的教化作用,同时尊重民间事务自理自治习惯,体现了中国法律文化的特色,也彰显出传统社会治理的特有智慧。
          我国古代政治法律思想和治国理论有自己的范畴、逻辑体系和发展规律。学者在研究中需要注意这些内容,避免简单以现代的概念和范畴来加以裁剪、比附,努力使研究更为全面准确。我们要增强文化自信,继续在传统法律文化这个园地中辛勤耕耘,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更多智力支持。
    (摘编自俞荣根《中国古代的“礼法之治”》)(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我国古代法属“律令体制”,“律”即刑律,“令”是对“律”的延伸、补充和细化。
    B.我国古代,刑事犯罪主要由律令来规范,经济、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主要由礼法制约。
    C.礼俗习惯法是我国礼典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朝廷编纂、颁布,社会成员自觉遵守和执行。
    D.我国古代“礼法之治”经历了从夏商周到秦汉的长期发展过程,汉代发展至成熟阶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基于对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现状的分析,提出我国古代法是“礼法之治”的观点。
    B.文章主体部分分析了“礼法之治”的内涵、发展过程和体系特点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C.文章第二段采用例证法,证明了“礼法之治”保障了社会秩序,其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
    D.文章最后--段,进一步强调古代法制研究应注意的问题,指出研究的现实意义,论证严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律典以刚性规则规范人们的行为,礼典和礼俗习惯法则以柔性规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B.我国古代逐步形成了礼典、律典、礼俗习惯法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作用的治理格局。
    C.家法族规、乡规民约、行规会规等是法律的有益补充,在社会治理中有着重要作用。
    D.我国古代法有其自有的逻辑体系和发展规律,不可简单地以现代的概念和范畴为标准。

    组卷:4引用:1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表示:“现在我们有能力走出国门,用资金、科学和技术来帮助其他国家。目前,中国的考古工作已经发展到了迈向世界的新时期。”
          在过去的30年间,中国斥巨资培养出了一大批教育程度高、实践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但是,中国的考古人员仍面临着一个问题:他们相对缺乏关于中华文明之外其他古代文明的第一手知识,将一部分考古学家送到海外开展工作正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尝试。事实上,愿意同中国考古学家合作的国家越来越多。近年来,中国考古学家在肯尼亚海岸附近寻找郑和沉船,在孟加拉国发现了一处古佛寺,在洪都拉斯挖掘到了玛雅遗址。此外,一项在埃及的考古项目也正在计划当中。到目前为止,中国在海外进行的最大考古项目来自印度。此次对拉希迦希的挖掘活动是1962年以来中国考古人员首次获准在印度境内开展工作,标志着中国正在崛起为世界考古强国。
    (摘编自《美媒:中国正崛起为世界考古强国》,《中国日报》2016年7月20日)材料二:
          中国考古有着鲜明的特点。社会越进步其贡献越醒目,科学越发展其奥秘越诱人,国家越强盛其责任越重大,此其一也。考中国之古绝对绕不开文献典籍,这是中国历史传统的特殊性,而超越古代文献的深度探索才是中国考古的崇高境界,此其二也。中国考古揭示的历史信息覆盖古代社会各个方面,为多学科输送历史资源的任务相当艰巨,舒张功能全面、持久和强大,此其三也。
          但是,多年来,学术界对考古学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存在误区,或者有以偏概全的倾向,层位学、类型学几乎成为中国考古学理论的代名词。其实,此二者主要是应用于田野考古的方法和理论,只是获取古代遗存的理论与方法,只是考古学理论体系的一个支系,而非其全部内容。与许多学科相似,中国考古学理论应该是立体的结构,由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前沿理论组成。它们是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不可分割,又不能厚此薄彼。
    (摘编自《中国考古学理论必须具有中国气派》,《光明日报》2020年10月11日)
    材料三:
          我国古代历史还有许多未知领域,考古工作任重道远。要实施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加强考古资源调查和政策需求调研工作,提高考古工作规划水平。要围绕一些重大历史问题作出总体安排,集中力量攻关,不断取得新突破。考古学界要会同经济、法律、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医学等领域研究人员,做好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工作,把我国文明起源和发展以及对人类的重大贡献更加清晰、更加全面地呈现出来,更好发挥以史育人作用。考古遗迹和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必须保护好、利用好。要建立健全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健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机制,增强历史文化遗产防护能力,严厉打击文物犯罪。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深入进行理论探索,增强中国考古学在国际考古学界的影响力、话语权。要积极培养壮大考古队伍,让更多年轻人热爱、投身考古事业,让考古事业后继有人、人才辈出。
    (摘编自《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9月29日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过去30年间,我国培养了一大批实践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今后应重点培养考古学理论研究人员。
    B.截至2016年7月,中国考古工作者的足迹不仅到达同属亚洲的孟加拉国、印度,还到达了非洲、美洲。
    c.发展立体结构的考古学理论需要学术界消除对其认识和理解的误区,防止出现以偏概全的倾向。
    D.考古学要发挥好以史育人的作用,离不开诸如政治、文化、经济、科技等领域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解决中国考古学家缺乏其他古代文明的第一手知识的问题,可尝试将部分人员送到海外开展工作。
    B.雄厚的资金、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越来越多的国家愿意合作等因素促使中国正在崛起为世界考古强国。
    C.考古信息覆盖古代社会各个方面,为不同学科输送了历史资源,这表明中国考古具有信息资源的共享性。
    D.健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机制,严厉打击文物犯罪,是保护好、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资产的有效措施。
    (3)请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考古和历史研究工作提出的几点要求。

    组卷:7引用:1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发现
    芦芙荭
          第一次遇见那对老夫妇,是在去年冬天。那天。我去一个山区采访。陪我一起去采访的是当地县委宣传部的小苗。小苗是我们报社的通讯员。我们两个在一条山沟里走了好长时间,没见到一户人家。
          已是午后了,太阳的光都由此往回收了。我们都有些疲惫。小苗走在我身后,不知啥时候,她竟然弄了一根树棍拄在手上。
          这时候,我们看见有一缕烟从前面的树林里冒出来,淡淡地。转过弯,果真就看见了一户人家。
          走近时,就看见一个老太太正坐在门前的场院里晒太阳。她的面前还有一个火盆,火盆里的一只铜水壶正咕嘟咕嘟地往外冒着热气。烟大概就是从那里冒出来的。
          老太太远远地看见我们,就伸长了脖子往我们这边看。眼神里满是好奇。等我们走近,老太太就站起来,说,来了?好像我们是她的熟人似的。
          我说,老人家,您好!
          老太太说,烤一会儿。
          说着,老太太就弯腰往火盆里添了些柴。火盆里顿时又蹿起股浓浓的白烟。
          我们就走过去。刚走到场院口,旁边突然就冲出一条黑狗,那条狗不叫,却吓了我一跳。小苗尖叫了一声,竟然扔了手里的棍子,一把抱住了我的膀子。老太太就在那里嘿嘿地笑,说,它不咬人呢,是稀罕你们。果然那只狗摇着尾巴一端一跳地在我们身前身后地撒着欢。
          这真是个不错的农家小院。冬日的阳光铺满了院子。院子边有一-块竹园,一群鸡正叽叽喳喳地在里面觅食。还有些鸟儿叫着在竹叶间飘来飘去,很热闹。竹林旁边有一棵柿树,柿树的叶子都掉光了,一颗颗柿子却红红地挂在枝头。
          这时,我闻到了一股异香。回过头,就看见一块场地里,挂着两排刚刚熏好的腊肉,那些腊肉在午后的阳光里冒着猩红的光。一个老人正忙着把那些油汪汪的肉往--间屋子里运送。
          老人看见我们,也说了一句,来了。算是打过招呼,就提着肉进屋了。
          我向老人走过去,香味越来越浓,我还闻到了一股松木间杂着柏木的香味。当我顺着那股香味走近门的那一刻,一下子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那间屋子的房梁上挂的全是腊肉,一块挨着一块整齐地排列着,足足有几百块。
          我激动地叫了一声。老人听见叫声回过头来,就在那瞬间,我按下手里的快门。
          之后的许多日子,我的脑子都被这个画面充盈着。那一排排腊肉中,一张古铜色的脸,没有欲望,没有贪婪,平静而安详。
          我和小苗帮老人把那些腊肉挂在了屋子里的房梁上,之后,就和老人一起靠在墙上晒太阳。太阳并不暖和。
          我说,老人家,你这腊肉卖不卖。老人说,不卖。
          我说,这么多的腊肉,怎么就不卖呢。老人说,为什么要卖呢?
          是呀,为什么要卖呢?我真不知该怎么回答。
          回来后,我把照片做了些技术处理,取名《守望》并参加了省摄影大赛。很快,《守望》就以参赛作品的形式在省报发表。之后,《守望》以她强劲的视角冲击力,在初赛、复赛中脱颖而出冲进决赛,成了获奖呼声最高的作品。据小道消息,我的这幅作品很有可能冲击金奖。朋友们已在私底下开始向我祝贺了。5万的奖金,对于获奖者来说,是个不小的诱惑。更重要的,这是省两年一度的最高摄影奖呢。
          我打电话把这个消息告诉小苗时,小苗在电话里沉默了半天却不说话。
          我说,小苗,怎么不说话呢?又是一阵沉默。
          我说,小苗,是不是出了什么事?小苗说,老师,那个老头出事了。什么?老头怎么了?
          小苗顿了顿,说,老师,你不该拍他。没等我回答,小苗又接着说,你拍的照片在省报发表后,不知怎的,老头老太太的家就被贼盯上了。一夜之间,只是一夜之间哪,他们一屋子的腊肉就被贼洗劫一空。那个老头一急就脑溢血了。
          你为什么不早些给我说?我有些着急,对着电话喊了一句。
          小苗说,我也是不久前才知道。再说,我们领导不让我告诉你。
          小苗,我在电话里说,等着我,我主马动身,我们一起再去那里看看吧。
          小苗说,老师,你别来,真的你千万别来。那个老头的病已有所好转,你就让他安安静静地养病吧。我们别再去打扰他们了。
          我还是去了。
          那天,我和小苗再次踏进那个农家小院时,我被眼前的情形惊呆了。
          已是春天了,草已绿绿地在院子里铺了一层,院子的周边探头探脑地开出了一些花来。而那个老头坐在椅子上,歪着脑袋,嘴里流着哈喇子口眼歪斜地冲着我们傻笑。那个院子再也闻不到那股奇异的香味了。我想,即使有香味,那个老头怕也是再也闻不见了。
          那个老太太见了我们,还是那句话,来了。
          我说,来了。
          那时候,我看见一只鸟从天空飞过,鸟叫了一声,又叫了一声。
    (逸自《山西文学》2019年第8期)(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的到来,一张照片,打破了这份世外桃源般的美好,看似平淡的故事,寓意深刻。
    B.小说先写“我”发现了山中人家,拍照发表,可谓--扬;后面写腊肉被偷、老头得病,两次跌落,构思颇具匠心。
    C.“我”第二次来到小院,院中不再有奇异的香味,老头一副病态,这前后的对比,让人不胜唏嘘伤感。
    D.小说写山中环境宁静美好,一对老人热情好客、淳朴善良,老人过着富足的生活,从一个侧面歌颂了党的扶贫政策。
    (2)小说结尾写一只鸟儿飞过,“鸟叫了一声,又叫了一声”,请简要探究这样写的深意。
    (3)小说以“发现”为题,到底“我”发现了什么?请简要分析。

    组卷:5引用:1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
          2020年6月23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北斗系统第五十五颗导航卫星,暨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至此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比原计划提前半年全面完成。该卫星经过一系列在轨测试入网后,我国将进行北斗全系统联调联试,在确保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性能指标优异基础上,择机面向用户提供全天时、全天候、高精度全球定位导航授时服务,以及星基增强、短报文通信、精密单点定位等特色服务。联合国外空司专门发来视频,祝贺北斗系统完成全球组网部署。

    组卷:1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路走来
    先是栽下了幼苗,
    后来长成了森林,
    当记忆邂逅满城灯火,
    谁会想起最初拓荒的艰辛?
    是谁将徘徊升华为坚贞?
    是你,是我,是我们不变的初心。
    是谁将热土变成了黄金?
    是你,是我,是我们忘我的献身
    一路走来频频刷新,
    第一声春雷至今回响着余音。
    一路走来屡屡动心,
    再一次出发迎着梦的召唤飞奔。
          请根据这首歌词的主题,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表达自己作为一名青年学生的心声。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组卷:17引用:7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