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宁夏固原一中五原补习部高考语文第二次冲刺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山水画的布局,自然风景占画面极大部分,即便画中有人物,也往往是山大而人小。相比之下,西方风景画虽然也有纯粹描绘自然的作品,但更多的风景画里有人,有人居住的房屋建筑,而且在画面布局上,这些都占据比较重要的位置。有人认为,这表明东西方文化和艺术在观念上有重大区别。中国人有“天人合一”观念,人和自然完全融合,所以山水画表现纯粹的自然,人并不占据中心位置;而西方传统则从来以人为中心,所以西方风景画以人为主,不能摆脱人的自我而纯粹表现自然。从中西绘画作品的表面看来,这十分明显,但当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值得再深入思考。
对文学和艺术如何表现自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著名的“境界”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有评论家曾以此来区分中国和西方的风景画,认为中国的山水画“无我”,西方的风景画“有我”。艺术中确实可以区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但这并不仅是东西方艺术的区别,在中国文学和艺术里有此区别,在西方文学和艺术里,也有此区别。更进一步考察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实际情形,如果“有我”表现为想象和虚构,而“无我”表现为写实和逼真,那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西方绘画远比中国画写实,更注重形体的准确,也更追求色彩和质地的真实感。如果说真实表现自然意味着“无我”的客观主义,那么西方风景画逼真再现自然,岂非更近于“无我之境”?
与此相较,中国画很早就强调意、气、神,也就是人的主观意念,而不注重形似。据传沈括家里收藏了一幅王维所绘《袁安卧雪图》,画里有雪中芭蕉,完全不合常理,但他缺说“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进得天意,此难可与信人论也”。这就是说,自然中不可能有的事物,画家却可以通过想象虚构而“造理入神,进得天意”。由此看来,中国画里的山水与其说是“无我”而纯粹表观自然,毋宁说是表观画家的胸襟中的自然,因而是画家自我的外化和表现。
其实王国维所谓“无我之境”,并不是完全消除自我,而只是无分于外物和自我。东西方艺术在表现形式上确实有很大差别,但就艺术展现人对自然的审美意识这一点看,两者并不截然对立。艺术创作无论如何离不开艺术家的想象创造,西方风景画往往有人物在其中,固然是“有我”,而中国山水画看起来山川大于人物,但那只是表面尺寸上的大小分别,绝不意味着中国山水画重山不重人,画家通过描绘山川来努力表现的,正是人的意念和想象。如果说这就是中国古人所谓“天人合一”在艺术上的表现,那正好说明“天人合一”绝非“无我”,而是处处“有我”。
总的来说,西方的风景画虽然大多写实,但人的活动却占据重要位置,明显表现出人的感受和情绪,可以说在写实逼真的“无我”之境中“有我”。中国山水画虽然看来山石大而人形小,但大多以抒写画家的感受意念为主,所谓“为山川代言”,把人的意念思绪投射到自然山川之上,想象虚构,在看似“无我”之境中“有我”。东西方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确有重大而明显的区别,但就山水画和风景画都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我们可以说两者表现的都是人化的自然,都是自我在艺术中的表现。
(摘编自张隆溪《从中西文学艺术看人与自然之关系》)(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相比中国山水画中自然风景占大部分,西方风景画中没有这种纯粹描绘自然的作品。
B.西方绘画追求色彩和质地的真实感的态度,决定了它比中国绘画更能逼真再现自然。
C.根据王国维境界说,“无我之境”是在艺术表现中完全消除自我,不分外物和自我。
D.由于东西方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不同,作品两面中人的活动占据的位置有很大差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针对一些人认为东西方文化和艺术在观念上有重大区别的看法,提出了不同观点。
B.文章对王维所绘《袁安卧雪图》的讨论是为了证明中国画里的山水是人化的自然。
C.文章用对比的论证方法,以突出东方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在表现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差异。
D.文章对中西方绘画作品中人物与自然关系的异同都有论及,体现出作者辩证的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从“天人合一”的关系看待绘画作品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体现出中国画对想象和虚构的重视。
B.以艺术展现人对自然的审美意识作为基点,能打破将东西方风景画截然分为“有我”与“无我”的界限。
C.一幅美术作品对自然的表现并不仅仅是实际自然原有的状况,而是融入画家的感受和意念后的表现。
D.认识以自然风景为题材的中西方绘画作品中“有我”与“无我”的关系,有助于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组卷:7引用:3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今年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政府要求各行各业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一石激起千层浪,“碳达峰”“碳中和”成为代表委员们讨论的“C位”话题。
“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碳中和”是指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人为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与其通过植树造林等吸收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
“碳达峰”“碳中和”之所以引发舆论高度关注,其根源在于目前各国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密切相关,限制碳排放必然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对我国这样油气资源相对较少、煤炭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减排压力更加严峻。中国只有实现了“碳达峰”的目标,才能够实现“碳中和”。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不仅影响中国绿色经济复苏和高质量发展,还将引领全球经济技术变革的方向以及改善全球气候环境。
(摘编自《科普刷屏热词“碳达峰”“碳中和”》,人民网2021年3月15日)
材料二:
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提出,到2019年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明确“能源低碳发展关乎人类未来”,再到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既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也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此刻,中国虽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多重挑战,但也将迎来一个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碳中和”不只是环保、减排,而且是整体经济根本的结构性变化。我们需要从根本上再造中国的经济基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一个以煤为基础的、能耗效率很低的经济体系转变为一个以电为基础、能耗效率极高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在“碳中和”目标激励下,一大批亟待产业化的新兴低碳能源技术,在未来十年可能加速发展。如高效光伏组件、固态电化学电池等处于产业化初期的技术,燃料电池、微型堆供暖等还在产业化准备阶段的技术,以及处于孵化之中绿氢及衍生技术等,预计都会获得加速发展机会。
(摘编自《“碳中和”,中国发展转型的机遇与挑战》,中国能源网2020年11月10日)材料三:
北京日报:在国际气候议题的博弈中,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一道呼吁发达国家承担更多的减碳责任,这与我们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怎样的关系?应该如何看待二者的关系?
李强(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环境问题关乎全球人民的命运,气候变化是全球性议题,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我国愿意与发达国家一样承担减排责任,而且不断提出更具雄心的国家自主贡献新举措。
二者关系并不相悖,气候变化是典型的公共产品,发达国家率先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与发展中国家承担力所能及的责任恰恰体现了全球环境治理中的“各自能力原则”。
北京日报:中国目前在“碳达峰”“碳中和”领域取得了怎样的成果,在全球处在什么样的发展水平?
李强:在向“碳达峰”和“碳中和”努力进程中,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2019年,我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了48.1%;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水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规模都高居世界首位;“十三五”期间,我国森林蓄积量已达175亿立方米,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速最高的国家。
尽管成就有目共睹,但我国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依然面临重重困难。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的能源需求还在不断增加,碳排放仍处于上升阶段。从能源消费结构来看,我国仍以化石能源消费为主,占比高达85%,能源消费目前仍有一半以上用的是煤炭,多年来碳排放量高居世界第一。同时,从实现“碳达峰”到实现“碳中和”,欧美发达国家基本都经历了50年到70年,而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目标期限仅为30年,这意味着我国达峰之后平台期缓冲时间短。但是在实现“碳达峰”的道路上,中国不能“掉链子”。
(摘编自《北京日报》2021年3月16日)材料四:
全国人大代表、远景科技集团CEO张雷表示:“全球工业体系在未来20--30年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交通、建筑、钢铁、化工等产业体系,将在技术路线和生产装备上发生重大的变革。”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实则是以倒逼机制推进制造业零碳转型,加快构建中国零碳新工业体系。
以汽车生产为例,如果要实现“碳中和”,负责汽车整车制造的企业,提供零部件的企业,汽车生产涉及的钢铁、冶金、塑料等原材料行业,以及电子、电器等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实现“碳中和”。
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在大力减排之路上已经走了很远,但是低碳、零碳之路走得并不轻松。我国气候资金缺口较大,若想兑现2030年前“碳达峰”的国际承诺,每年资金需求约为3.1-3.6万亿元,而政府财政资金只是杯水车薪。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是中国制造摆脱碳约束“扼喉”命运的重要节点,背后彰显的是中国对于未来发展模式“不破不立”的决心,中国制造唯有自强才能不息。
(摘编自《“碳达峰”“碳中和”火爆背后:“世界工厂”的不破不立》,澎湃网2021年3月16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2021年全国两会上,“碳达峰”和“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引发热议,做好这两项工作将改善全球气候环境。
B.无论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提出还是“能源低碳发展关乎人类未来”的明确,都是中国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强有力的证明。
C.虽然在向“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努力进程中,中国尚未取得重大成就,但凭借我们“不破不立”的决心,定能实现美好愿景。
D.对中国而言,“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以倒逼机制推进制造业零碳转型,而与此相关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实现“碳中和”。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现实情况是油气资源相对较少,煤炭资源相对丰富,减排压力十分严峻。但中国不会“掉链子”,只要实现了“碳达峰”的目标,就能够实现“碳中和”。
B.“碳达峰”“碳中和”引发舆论高度关注,其根源在于目前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密切相关,由此可见,限制碳排放很可能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C.气候变化是全球性议题,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因为全球环境治理中有“各自能力原则”,所以发达国家率先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而发展中国家承担力所能及的责任。
D.综合四则材料可以看出,2030年前“碳达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的确立对中国来说面临诸多挑战,但也反映了我国国力之强大,更让读者感受到了大国之担当。
(3)中国兑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国际承诺,机遇与挑战并存,请结合材料对此分析。组卷:7引用:4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桃园
废名 王老大只有一个女孩儿,一十三岁,病了差不多半个月了。王老大一向以种桃为业,住的地方就叫做桃园,--桃园简直是王老大的另一个名字。在这小小的县城里,再没有别个种了这么多的桃子。
桃园孤单得很,唯一的邻家是县衙门,--这也不能够叫桃园热闹,衙门口的那一座“照墙”,而照墙距“正堂”还有好几十步之遥。照墙外是杀场,自从离开十字街头以来,杀人在这上面。
桃园的篱墙的一边又给城墙做了,但这时常惹得王老大发牢骚,城上的游人可以随手摘他的桃子吃。他的阿毛倒不大在乎,她还替城墙栽了一些牵牛花,花开的时候,许多女孩子跑来玩,兜了花回去。上城墙看得见红日头,--这是指西山的落日,这里正是西城。阿毛每每因了这一个日头再看一看照墙上画的那天狗要吃的一个,也是红的。
当那春天,桃花遍树,阿毛高高的望着园里的爸爸道:
“爸爸,我们桃园两个日头。”
话这样说,小小的心儿实是满了一个“红”字。
你这日头,阿毛消瘦得多了,你一点也不减你的颜色!
秋深的黄昏。阿毛病了也坐在门槛上玩,望着爸爸取水。桃园里面有一口井。桃树,长大了的不算又栽了小桃,阿毛真是爱极了,爱得觉着自己是一个小姑娘,清早起来辫子也没有梳!桃树仿佛也知道了,阿毛姑娘今天一天不想端碗扒饭吃哩。爸爸担着水桶林子里穿来穿去,不是把背弓了一弓就要挨到树叶子。阿毛用了她的小手摸过这许多的树,不,这一棵一棵的树是阿毛一手抱大的!--是爸爸拿水浇得这么大吗?她记起城外山上满山的坟,她的妈妈也有一个,--妈妈的坟就在这园里不好吗?爸爸为什么同妈妈打架呢?有一回一箩桃子都踢翻了,阿毛一个一个的朝箩里拣!天狗真个把日头吃了怎么办呢?……
阿毛看见天上的半个月亮了。天狗的日头,吃不掉的,到了这个时分格外的照彻她的天,--这是说她的心儿。
秋天的天实在是高哩。这个地方太空旷吗?不,阿毛睁大了的眼睛叫月亮装满了,连爸爸已经走到了园的尽头她也没有去理会。月亮这么早就出来!有的时候清早也有月亮!
古旧的城墙同瓦一般黑,墙砖上青苔阴阴的绿,她曾在一户人家院子看见一棵橘子树,那叶子真绿啊!
这个也逗引阿毛。阿毛似乎看见自己的眼睛是亮晶晶的!
她慢慢又一句:
“爸爸,我们来年也买一些橘子来栽一栽。”
“买一些橘子来栽一栽!你晓得你爸爸活得几年?等橘子结起橘子来爸爸进了棺材!”
王老大向他的阿毛这样说吗?问他,他自己也不答应哩。但阿毛的橘子连根拔掉了。阿毛只有一双瘦手。刚才,她的病色是橘子的颜色。
桃树已经不大经得起风,叶子吹落不少,无有精神。
阿毛低声的说了一句:
“桃树你又不是害病哩。”
她站在树下,抱着箩筐,看爸爸摘桃,林子外不像再有天,天就是桃,就是桃叶,--是这个树吗?这个树,到明年又是那么茂盛吗?那时她可不要害病才好!桃花她不见得怎样的喜欢,风吹到井里去了她喜欢!她还丢了一块石头到井里去了哩,爸爸不晓得!(这就是说没有人晓得)
……
“阿毛,进去,到屋子里去,外面风很凉。”
王老大走到了门口,低下眼睛看他的阿毛。
阿毛这才看见爸爸脚上是穿草鞋,--爸爸走路不响。
这时月亮才真个明起来,就在桃树之上,屋子里也铺了一地。王老大坐下板凳脱草鞋,--阿毛伏在桌上睡哩。
“阿毛,到床上去睡。”
“我睡不着。”
“阿毛,你手也是热的哩!”
阿毛--心里晓得爸爸摸她的脑壳又捏一捏手,枕着眼睛真在哭。
王老大一门闩把月光都闩出去了。闩了门再去点灯。
半个月亮,却也对着大地倾盆而注,王老大的三间草房,今年盖了新黄稻草,比桃叶还要洗得清冷。
其实,就王老大说,世上只有三间草房,他同他的阿毛睡在里面,他也着实难过,那是因为阿毛睡不着了。
阿毛想起一个尼姑,什么庙的尼姑她不知道,记得面孔,--尼姑就走进了她的桃园!
那正是桃园茂盛时候的事。阿毛一个人站在篱墙门口,一个尼姑歇了化施来的东西坐在路旁草上,望阿毛笑,叫阿毛叫小姑娘。尼姑的脸上尽是汗哩。阿毛开言道:
“师父你吃桃子吗?”
“小姑娘你把桃子我吃吗?--阿弥陀佛!”
阿毛回身家去,捧出了三个红桃。阿毛只可惜自己上不了树到树上去摘!
现在这个尼姑走进了她的桃园,她的茂盛的桃园。
阿毛张一张眼睛--张了眼是落了幕。
阿毛心里空空的,什么也没有想,只晓得她是病。
“阿毛,不说话一睡就睡着了。”
王老大就闭了眼睛去睡。但还要一句:
“要什么东西吃明天我上街去买。”
“桃子好吃。”
阿毛并不是说话说给爸爸听,但这是一声霹雳,爸爸的眼睛简直呆住了,突然一张,--上是屋顶。如果不是夜里,夜里睡在床上,阿毛要害怕她说了一句什么叫爸爸这样!
桃子--王老大为得桃子同人吵过架,成千成万的桃子逃不了他的巴掌,他一口也嚼得一个,但今天才听见这两个字!
“现在那里有桃子卖呢?”
一听声音话是没有说完。慢慢却是--
“不要说话,一睡就睡着了。”
睡不着的是王老大。
窗孔里射进来月光。
1927年9月(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在叙事上选用了儿童视角,通过儿童纯真的眼睛展示了热闹而孤单、绚烂而萧索、茂盛而冷寂的桃园,给人以鲜明的真实感。
B.小说中尼姑走进桃园,对着生病的阿毛笑,叫阿毛小姑娘的场景描写,温暖纯真,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增添了作品的亮色。
C.王老大一生含辛茹苦,他爱女儿却没有照顾好女儿,爱家庭却没有留住妻子,他的人生际遇,让人咀嚼体会到生活的苦涩和伤感。
D.桃园在作品中不仅是故事的发生地,它还是和人物命运息息相关的处所。桃园的兴衰也演绎着王老大和阿毛一家生命的故事。
(2)小说对女孩阿毛这一形象的刻画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并有着丰富的寓意。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3)废名曾指出“就表现的手法说,我分明地受了中国诗词的影响”。废名小说具有诗化特征,这篇小说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组卷:19引用:2难度:0.7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G时代的到来,让各行各业都站在了发展的十字路口,①组卷:16引用:7难度:0.7
四、作文(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精神在哪儿? 在阅兵式那一位位头发花白的老兵的深情敬礼里!他们身体上的每个弹孔都是一枚勋章,他们扛起一把大刀就跟日军拼个你死我活。
在董万瑞将军的坚守里!这位56岁的老人,长江大堤上年龄最大、军阶最高的人,他与战士同战斗、72小时不合眼,与大堤共存亡、与洪魔共进退!
在大国脊梁高伯龙隐姓埋名的奉献里!他用一辈子的隐姓埋名和默默奉献,给中国的尖端武器装上了“眼睛”,让中国的武器做到了指哪儿打哪儿!
在李小文院士的布鞋里!李小文堪称国内地理信息学领域的泰斗,朴素得就像一位农民,直到生命中的最后一节课,他还坚持站着讲了整整两个小时!
在郎平34年的执著里!中国女排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女排世界杯五冠王,而郎平也拿到了自己排球生涯的第四座世界杯冠军。
在庞众望的微笑里!庞众望父母均有残疾,家庭极度贫困,他却以684分的成绩被清华录取!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关于“中国精神”的演讲稿。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组卷:3引用:2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