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新星中学高一(下)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习近平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
一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制度体系,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统筹立改废释纂,增强立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时效性。
二是扎实推进依法行政。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职责体系和组织结构,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提高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健全行政裁量基准。
三是严格公正司法。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四是加快建设法治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建设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发挥领导干部示范带头作用,努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摘自《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材料二: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经历五千年历史发展而从未中断的国家。就法文化而言,同样源远流长、代有兴革,既融入了古圣先贤的政治智慧、法律智慧,又积累了治国理政方面的丰富经验与教训。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对中华传统优秀法文化进行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以真正做到以史为鉴。
民心向背对国家兴衰起着决定性作用。《尚书•五子之歌》根据夏王失德失民亡国的教训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周灭商后,有戒于纣王失民亡国的教训,强调国应以民为本,“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其后孟子将孔子的仁学发展成为仁政学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进而总结“君为民而立”。西汉贾谊总结秦亡教训时指出,“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后世总是以利民、富民、惠民作为国策的支撑点。中国古代有关土地、水利、赋税的立法,都是着眼于保民生的;自汉朝起,法律对老、幼、残、疾等社会弱势群体实行恤刑;《唐律疏议》以来的历代法典,都规定了对70岁以上,15岁以下,废疾笃疾和孕妇等社会弱势群体不得刑讯,并可减免刑罚。这些规定蕴含着鲜明的人文关怀,体现了国家的仁政。
德法共治是古圣先贤从悠久而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中得出的结论。德的功用主要在于教化,历代开明的统治者、思想家都主张以德化民。但是,道德缺乏国家强制力,只能化而不能禁止,需要得到法律的配合和支撑,才能真正发挥以德治国的作用。就法律而言,其职能在于禁暴惩奸止恶,但法律如果失去了道德的主宰,不仅丧失应有的权威性和正义性,而且难免流于滥罚酷刑的歧途。既重视发挥法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才能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严治官、宽养民是中华传统法文化所强调的施政手段。韩非子提出“明主治吏不治民”的理论,此理论适应了国君的需要,因而演绎为严治官、宽养民的政治逻辑。严治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其一,严上官之责,以警下吏。唐代宗时宰相杨纶“清慎自饬,立法于身”,使得权倾当朝的汾阳王郭子仪“且为之悚惕,孰敢不服哉”。其二,行考课之法,建监察制度。唐代有四善二十七最的考课之法,宋代有监司互察法,明有八法考吏,清代有六法考吏。考课的结果是优异者擢升、平庸者黜革、违法者治罪。除此之外,还推行了严密的御史监察制度。其三,重任免考选,选贤任能。汉代实行孝廉方正的选官之法。隋唐建立科举考试制度,使选官制度化法律化。除去一般的科考之外,还有所谓的特科、恩科等配套制度;御史出巡也负责考察推荐贤能之士。与严治官相对应的是宽养民。宽养民主要表现为:国家给人民以必要的生产生存手段——土地;宽减居民的赋税负担和力役之征;对于老幼妇残等社会弱势群体犯法的情况,按律宽减;此外,还注意施行各种保民、利民、富民、惠民政策,以夯实政权基础。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法文化底蕴之深厚、特色之鲜明、影响之深远,以及治国理政经验教训之丰富,都显示了古圣先贤的政治智慧、法律智慧及其对治国经验的深刻总结。我们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激活传统法文化的优秀部分,使之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可资借鉴的法文化支持。
(摘编自张晋藩《中华传统法文化的史鉴价值》)(1)下列对“中国传统法文化”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民心向背决定国家兴衰,历代法典因此以利民、富民,惠民为国策支撑点。蕴含鲜明的人文关怀,体现仁政特点。
B.法律是道德的主宰,道德是法律的配合和支撑,德法共治,才能使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C.加快建设法治社会,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汲取与传承。两则材料都谈到了这一点。
D.借鉴并激活中国的法文化中的古圣先贤的智慧经、验与教训,使之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就可以做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法文化不容忽视,因为它植根于五千年文明,经受漫长历史的考验,具有丰厚的文化积淀。
B.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这体现了国家法治建设对民心向背的重视。
C.“严治官”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宽养民”可夯实政权基础,两者结合利于封建统治。
D.为了准确清晰地表述“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性,材料一整体上采用了并列式的论证结构。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材料二“中国传统法文化”研究范畴的是
A.重礼轻法、礼法合一的传统法律习惯研究
B.宽仁慎刑、重惜民命的立法指导思想研究
C.重和轻讼、无讼是求的用法价值取向研究
D.省刑寡罚、法宽刑缓的约法值刑学说研究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在《韩非子•心度》中说:“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组卷:4引用:7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娜 拉 照我现在这样子,我不能跟你做夫妻。
海尔茂 我有勇气重新再做人。
娜 拉 在你的泥娃娃离开你之后——也许有。
海尔茂 要我跟你分手!不,娜拉,不行!这是不能设想的事情。
娜 拉 要是你不能设想,咱们更应该分开。(走进右边屋子,拿着外套、帽子和旅行小提包又走出来,把东西搁在桌子旁边的椅子上。)
海尔茂 娜拉,娜拉,现在别走。明天再走。
娜 拉 (穿外套)我不能在生人家里过夜。
海尔茂 难道我们不能像哥哥妹妹那样过日子?
娜 拉 (戴帽子)你知道那种日子长不了。(围披肩)托伐,再见。我不去看孩子了……
海尔茂 可是,娜拉,将来总有一天……
娜 拉 那就难说了。我不知道我以后会怎么样。
海尔茂 无论怎么样,你还是我的老婆。
娜 拉 托伐,我告诉你。我听人说,要是一个女人像我这样从丈夫家里走出去,按法律说,她就解除了丈夫对她的一切义务。不管法律是不是这样,我现在把你对我的义务全部解除。你不受我的拘束,我也不受你的拘束,双方都有绝对的自由。拿去,这是你的戒指。把我的也还我。
海尔茂 连戒指都要还?
娜 拉 要还。
海尔茂 拿去。
娜 拉 好。现在事情完了。我把钥匙都搁在这儿……
海尔茂 完了!完了娜拉。你永远不会再想我了吧?
娜 拉 嗯,我会时常想到你,想到孩子们,想到这个家。
海尔茂 我可以跟你写信吗?
娜 拉 不,千万别写信。
海尔茂 可是我总得给你寄点儿——
娜 拉 什么都不用寄。
海尔茂 你手头不方便的时候我得帮点忙。
娜 拉 不必,我不接受生人的帮助。
海尔茂 娜拉,难道我永远只是个生人?
娜 拉 (拿起手提包)托伐,那就要等奇迹中的奇迹发生了。
海尔茂 什么叫奇迹中的奇迹?
娜 拉 那就是说,咱们俩得改变到——托伐,我现在不相信世界上有奇迹了。
海尔茂 可是我信。你说下去!咱们俩都得改变到什么样子?
娜 拉 改变到咱们在一块过日子真正像夫妻。再见。(她从门厅走出去)
海尔茂 (倒在靠门的一张椅子里,双手蒙着脸。)娜拉!娜拉!(四面望望,站起身来)屋子空了。(心里闪出一个新希望)啊!奇迹中的奇迹!——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音。
(节选自《玩偶之家》)[注]《玩偶之家》描写了娜拉和丈夫海尔茂的冲突,娜拉的丈夫像爱宠物一样地喜爱娜拉,却无情地剥夺了娜拉的独立人格;在一系列矛盾冲突中,他最后暴露了自私虚伪的一面,使娜拉感到震惊与绝望,愤然离家出走。
(1)下列对这段戏剧选段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娜拉的丈夫海尔茂是个自私虚伪的人,他无情地剥夺了娜拉的独立人格,因此他并非真爱娜拉。
B.娜拉在丈夫眼中只是“私有财产”,没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只是一个玩物,一切由他摆布和决定,因此娜拉称自己为“泥娃娃”。
C.从“我不能在生人家里过夜”一句看,娜拉对海尔茂并不了解,因此她拒绝和海尔茂继续在一起。
D.海尔茂一再挽留娜拉,并表示要痛改前非,言语十分恳切,由此可见他能够改变以前的做法,尊重娜拉的人格。
(2)下列对这段戏剧选段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人”指海尔茂,因为海尔茂与娜拉之间缺乏沟通,两人最终形同路人。
B.娜拉说的“奇迹中的奇迹”指的是两人都要改变自己,相互尊重,平等相待。
C.娜拉“不相信世界上有奇迹”向海尔茂表达的是建立真正的夫妻关系只是一种幻想。
D.舞台说明“穿外套”“围披肩”“拿起手提包”表示娜拉早就做好了出走的准备。
(3)简要介绍本剧中娜拉的性格。
(4)《玩偶之家》的结尾是“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音”。对这个结尾,萧伯纳的评论是:“在她身边关门的砰一声,比滑铁卢的大炮还要响。”请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组卷:7引用:2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绘画史上,①
文人化是中国画的本质。在绘画之中,文人化致使文学与绘画结合;②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文人画成为主流之后,中国画真正成熟
B.中国画的真正成熟,是在文人画成为主流之后
C.中国画是在文人画成为主流之后真正成熟的
D.文人画成为主流之后,才使中国画真正成熟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组卷:45引用:11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郑板桥把画竹过程分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个阶段。“眼中之竹”是现实,“胸中之竹”是理想,“手中之竹”则是实践,从愿望和理论上讲,“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二者应当是一致的,但在实践中,往往不能使“胸中之竹”变成理想的“笔下之竹”。为此,他有诗曰:“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8引用:6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