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24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乡土社会需要文字吗?费孝通先生认为不需要。在《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两章,他从乡土社会的特性出发,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进行论证。丛空间角度讲,人们天天见面,是“面对面的社群”,表情、动作、声音等沟通语言比文字传情达意更完全,因而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从时间角度讲,乡土社会是定型的社会,一个人从幼年到老年,生活方式不变,甚至历经几代,生活方式也不变,“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代的经验”,个人没有“今昔之隔”,社会没有“世代之隔”,因而乡土社会也不需要文字来记载传递世代间的经验。因而得出这样结论:“我的回答是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去是乡土性,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发生。……不论在空间还是时间的格局上,这种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
          对于这个观点,陈心想提出反对意见。陈心想认为:“他仅从熟悉社会只需要语言、不需要文字来解释为何乡土社会缺乏文字,不免过于片面简单了。”他认为,农村人是有识字的需求的,“首先,乡村里认字的人身份上就不一样,在大家眼里那果训字的,有学问的”;“其次,从实用的角度说,认识字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派上了用场,可应不时之需,即使在乡土社会里也是这样”;“最后,如果认识了文字,也可以读些书,增加生活的趣味”。陈心想从一般人情常理,尤其是自己的生活体验出发分析,合乎情理。并且,他指出农民不识字另有原因:“阻碍文字的下乡,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乡村穷,上学认字大概是比较奢侈的。……另一方面是缺乏教授文字的人才,即使有些人家经济上可以支付得起,也找不到老师。”郑也夫也反对费孝通的观点。他认为,费孝通理论的根据是20世纪30年代江苏吴江开弦弓村的那个小时空中文字与教育的衰微情况,而这个情况未能必反映中国历史大时空的特征。清代以前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私塾遍布城乡,费孝通赴英留学前写的《江村通讯之四:格格不入的学校教育制度》中,简略地说及开弦弓村的私塾时期。由此可见,费孝通是有意忽略农村曾经有一段时间读书繁盛的现实。这与费孝通的结论不符。郑也夫再进一步排论,费孝通有意忽略历史事实的根本原因是受具导帅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学派理论影响的结果。功能学派只关注文化的功能,漠视其产生的原因,其褊狭恰恰造就了该理论的干净的逻辑性和超强的力度;也就是说,费孝通只片面地关注文字的功能,全然不看历史演化,不顾历史事实。
          对于陈心想、郑也夫这样针锋相对的言论,我们该当如何辨析?简单地否定费孝通,还是忽视陈、郑的质疑,不可取,我们需要正视这样的质疑,通过考察这个论争,挖掘背后的价值。
          陈心想和郑也夫的辩驳有其自洽性。三人结论之所以相异,与他们对讨论对象——农民的限定范围有异有关。费孝通讨论的传统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是1947年以前的最底层的农民;陈心想生活在改革开放后的新中国,是发生变化后的中国社会基层,时代不同,对象当然也有差异;郑也夫所说的苏州私塾就读者,主要是乡村社会的士绅阶层、富裕阶层。陈心想、郑也夫没有在费孝通限制的讨论范围——没有发生变化的“中国社会的基层”——基础上批驳,是有破绽的。
          还有一个小问题:乡土社会以农耕为主业的富裕阶层,算不算乡土社会基层?依据从事农耕、黏着土地的特点,应当算。而这一类家庭对读书也是很重视的。这在徐复观的回忆录里得到证明:“当时的风气,一个中人之家如有两个以上的儿子,总尽可能地让一个儿子读书。”这使我们认识到一点:费孝通的理论是理想型的,不能包容所有的社会现象。对此,费孝通有清醒的认识:“任何对于中国问题的讨论总难免流于空泛和偏抄。空泛,因为中国具有这样长的历史和这样广的幅员,一切归纳出来的结论都有例外,都需要加以限度;偏执,因为当前的中国正在变迁的过程,部分的和片面的观察都不易得到应有的分寸。”这是我们透过这个论争获得的最大收获。
    (选自《论有关<乡土中国>的三个论争》,屈伟忠,《名作欣赏》2021年第31期,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费孝通认为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主要是因为传统的乡土社会是一个“面对面的社群”,是一个定型的社会。
    B.陈心想认为乡土社会需要文字,文字可以增强个体的身份认同,可以满足生活中的不时之需,增加生活趣味。
    C.郑也夫认为费孝通受马林诺夫斯基“功能”学派理论的影响,片面关注文字的功能,而做出了不恰当的结论。
    D.本文作者认为陈、郑与费所讨论的对象有异,二人的质疑并不足以推翻费孝通的观点,使论争本身失去价值。
    (2)在《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一文中,费孝通说:“中国如果是乡土社会,怎么会有文字呢?我的回答是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去是乡土性,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发生……”结合本文中作者用徐复观回忆录的例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费孝通的理论是理想型,不能包容所有的社会现象。
    B.一切归纳出来的结论都有例外,都需要加以限度。
    C.读书为传统中国家庭必需,乡土社会基层也不例外。
    D.费孝通忽略了乡土社会的基层,应该包括富裕阶层。
    (3)作者认为陈心想、郑也夫对费孝通的批驳是有破绽的,你觉得“破绽”在哪?请简要分析。

    组卷:7引用:1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5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榆树
    汪曾祺
          侉奶奶住到这里一定已经好多年了,她种的八棵榆树已经很大了。
          这地方把徐州以北说话带山东口音的人都叫做侉子。这县里有不少侉子。他们大都住在运河堤下,拉纤,推独轮车运货(运得最多的是河工所用石头),碾石头粉(石头碾细,供修大船的和麻丝桐油和在一起填塞船缝),烙锅盔(这种干厚棒硬的面饼也主要是卖给侉子吃),卖牛杂碎汤(本地人也有专门跑到运河堤上去尝尝这种异味的)……
          侉奶奶想必本是一个侉子的家属,她应当有过一个丈夫,一个侉老爹。她的丈夫哪里去了呢?死了,还是“贩了桃子”——扔下她跑了?不知道。她丈夫姓什么?她姓什么?很少人知道。大家都叫她侉奶奶。大人、小孩,穷苦人,有钱的,都这样叫。倒好像她就姓侉似的。
          侉奶奶怎么会住到这样一个地方来呢(这附近住的都是本地人,没有另外一家侉子)?她是哪年搬来的呢?你问附近的住户,他们都回答不出,只是说:“啊,她一直就在这里住。”好像自从盘古开天地,这里就有一个侉奶奶。
          侉奶奶住在一个巷子的外面。这巷口有一座门,大概就是所谓里门。出里门,有一条砖铺的街,伸向越塘,转过螺蛳坝,奔臭河边,是所谓后街。后街边有人家。侉奶奶却又住在后街以外。巷口外,后街边,有一条很宽的阴沟,正街的阴沟水都流到这里,水色深黑,发出各种气味,蓝靛的气味、豆腐水的气味、做草纸的纸浆气味。不知道为什么,闻到这些气味,叫人感到忧郁。经常有乡下人,用一个接了长柄的洋铁罐,把阴沟水一罐一罐刮起来,倒在木桶里(这是很好的肥料),刮得沟底嘎啦嘎啦地响。跳过这条大阴沟,有一片空地。侉奶奶就住在这片空地里。
          侉奶奶的家是两间草房。独门独户,四边不靠人家,孤零零的。她家的后面,是一带围墙。围墙里面,是一家香店的作坊,香店老板姓杨。香是像压餾饹似的挤出来的,挤的时候还会发出,“蓬——”的一声。侉奶奶没有去看过师傅做香,不明白这声音是怎样弄出来的。但是她从早到晚就一直听着这种很深沉的声音。隔几分钟一声:“蓬——蓬——蓬”。围墙有个门,从门口往里看,便可看到一扇一扇像铁纱窗似的晒香的棕棚子,上面整整齐齐平铺着两排黄色的线香。侉奶奶门前,一眼望去,有一个海潮庵。原来不知是住和尚还是住尼姑的,多年来没有人住,废了。再往前,便是从越塘流下来的一条河。河上有一座小桥。侉奶奶家的左右都是空地。左边长了很高的草。右边是侉奶奶种的八棵榆树。
          侉奶奶靠给人家纳鞋底过日子。附近几条巷子的人家都来找她,拿了旧布(间或也有新布),袼褙(本地叫做“骨子”)和一张纸剪的鞋底样。侉奶奶就按底样把旧布、袼褙剪好,“做”一“做”(粗缝几针),然后就坐在门口小板凳上纳。扎一锥子,纳一针,“哧啦——哧啦”。有时把锥子插在头发里“光”一“光”(读去声)。侉奶奶手劲很大,纳的针脚很紧,她纳的底子很结实,大家都愿找她纳。也不讲个价钱。给多,给少,她从不争。多少人穿过她纳的鞋底啊!侉奶奶一清早就坐在门口纳鞋底。她不点灯。灯碗是有一个的,房顶上也挂着一束灯草。但是灯碗是干的,那束灯草都发黄了。她睡得早,天上一见星星,她就睡了。起得也早。别人家的烟筒才冒出烧早饭的炊烟,侉奶奶已经纳好半只鞋底。除了下雨下雪,她很少在屋里(她那屋里很黑),整天都坐在门外扎锥子,抽麻线。有时眼酸了,手困了,就停下来四面看看。
          正街上有一家豆腐店,有一头牵磨的驴。每天上下午,豆腐店的一个孩子总牵驴到侉奶奶的榆树下打滚。驴乏了,一滚,再滚,总是翻不过去。滚了四五回,哎,翻过去了。驴打着响鼻,浑身都轻松了。侉奶奶原来直替这驴在心里攒劲;驴翻过了,侉奶奶也替它觉得轻松。
          街上的,巷子里的孩子常上侉奶奶门前的空地上来玩。他们在草窝里捉蚂蚱,捉油葫芦。捉到了,就拿给侉奶奶看。“侉奶奶,你看!大不大?”侉奶奶必很认真地看一看,说:“大。真大!”孩子玩一回,又转到别处去玩了,或沿河走下去,或过桥到对岸远远的一个道士观去看放生的乌龟。孩子的妈妈有时来找孩子(或家里来了亲戚,或做得了一件新衣要他回家试试),就问侉奶奶:“看见我家毛毛了么?”侉奶奶就说:“看见咧,往东咧。”或“看见咧,过河咧。”……
          侉奶奶吃得真是苦。她一年到头喝粥。三顿都是粥。平常是她到米店买了最糙最糙的米来煮。逢到粥厂放粥(这粥厂是官办的,门口还挂一块牌:××县粥厂),她就提了一个“木量子”(小水桶)去打粥。这一天,她就自己不开火仓了,喝这粥。粥厂里打来的粥比侉奶奶自己煮的要白得多。侉奶奶也吃菜。她的“菜”是她自己腌的红胡萝卜。啊呀,那叫咸,比盐还咸,咸得发苦!——不信你去尝一口看!
          只有她的侄儿来的那一天,才变一变花样。
          侉奶奶有一个亲人,是她的侄儿。过继给她了,也可说是她的儿子。名字只有一个字,叫个“牛”。牛在运河堤上卖力气,也拉纤,也推车,也碾石头。他隔个十天半月来看看他的过继的娘。他的家口多,不能给娘带什么,只带了三斤重的一块锅盔。娘看见牛来了,就上街,到卖熏烧的王二的摊子上切二百钱猪头肉,用半张荷叶托着。另外,还忘不了买几根大葱,半碗酱。娘俩就结结实实地吃了一顿山东饱饭。
          侉奶奶的八棵榆树一年一年地长大了。香店的杨老板几次托甲长丁裁缝来探过侉奶奶的口风,问她卖不卖。榆皮,是做香的原料。——这种事由买主亲自出面,总不合适。老街旧邻的。总得有个居间的人出来说话。这样要价、还价,才有余地。丁裁缝来一趟,侉奶奶总是说:“树还小咧,叫它再长长。”
          人们私下议论:侉奶奶不卖榆树,她是指着它当棺材本哪。
          榆树一年一年地长。侉奶奶一年一年地活着,一年一年地纳鞋底。
          侉奶奶的生活实在是平淡之至。除了看驴打滚,看孩子捉蚂蚱、捉油葫芦,还有些什么值得一提的事呢?——这些捉蚂蚱的孩子一年比一年大。侉奶奶纳他们穿的鞋底,尺码一年比一年放出来了。
          使她的生活发生一点变化的是:——
          有一个乡下人赶了一头牛进城,牛老了,他要把它卖给屠宰场去。这牛走到越塘边,说什么也不肯走了,跪着,眼睛里叭哒叭哒直往下掉泪。围了好些人看。有人报给甲长丁裁缝。这是发生在本甲之内的事,丁甲长要是不管,将为人神不喜。他出面求告了几家吃斋念佛的老太太,凑了牛价,把这头老牛买了下来,作为老太太们的放生牛。这牛谁来养呢?大家都觉得交侉奶奶养合适。丁甲长对侉奶奶说,这是一甲人信得过她,侉奶奶就答应下了。这养老牛还有一笔基金(牛总要吃点干草呀),就交给侉奶奶放印子。从此侉奶奶就多了几件事:早起把牛放出来,尽它到草地上去吃青草。青草没有了,就喂它吃干草。一早一晚,牵到河边去饮。傍晚拿了收印子钱的摺子,沿街串乡去收印子。晚上,牛就和她睡在一个屋里。牛卧着,安安静静地倒嚼,侉奶奶可觉得比往常累得多。她觉得骨头疼,半夜了,还没有睡着。
          不到半年,这头牛老死了。侉奶奶把放印子的摺子交还丁甲长,还是整天坐在门外纳鞋底。
          牛一死,侉奶奶也像老了好多。她时常病病歪歪的,连粥都不想吃,在她的黑洞洞的草屋里躺着。有时出来坐坐,扶着门框往外走。
          一天夜里下大雨。瓢泼大雨不停地下了一夜。很多人家都进了水。丁裁缝怕侉奶奶家也进了水了,她屋外的榆树都浸在水里了。他赤着脚走过去,推开侉奶奶的门一看:侉奶奶死了。
          丁裁缝派人把她的侄子牛叫了来。
          得给侉奶奶办后事呀。侉奶奶没有留下什么钱,牛也拿不出钱,只有卖榆树。
          丁甲长找到杨老板。杨老板倒很仁义,说是先不忙谈榆树的事,这都好说,由他先垫出一笔钱来,给侉奶奶买一身老衣,一副杉木棺材,把侉奶奶埋了。
          侉奶奶安葬以后,榆树生意也就谈妥了。杨老板雇了人来,咯嗤咯嗤,把八棵榆树都放倒了。新锯倒的榆树,发出很浓的香味。
          杨老板把八棵榆树的树皮剥了,把树干卖给了木器店。据人了解,他卖的八棵树干的钱就比他垫出和付给牛的钱还要多。他等于白得了八张榆树皮,又捞了一笔钱。
    (节选自《汪曾祺小说自选集》,有删改)(1)下列有关作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榆树”在小说中起线索作用,侉奶奶去世,榆树被锯倒,又具有象征意义。
    B.小说有明显的散文化特征,淡化故事情节,看似随意,实则体现作者匠心。
    C.杨老板觊觎侉奶奶的八棵榆树,最后用欺骗手段得手,是小说中的反面人物。
    D.小说以平民视角、通过写侉奶奶,揭示特定时代背景下底层社会的生存情状。
    (2)汪曾祺小说在“繁简”处理方面独具特色。在这篇小说中是如何体现的?
    (3)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侉奶奶人物形象特点。

    组卷:13引用:1难度:0.5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2小题,10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阿寄者,淳安徐氏仆也。徐氏昆弟别产而居:伯得一马,仲得一牛,季寡妇得寄。寄年五十余矣,寡妇泣曰“马则乘,牛则耕,老仆何益!”阿奇叹曰:“噫!主谓我力不牛马若耶!”乃画策营生,乔可用状,寡妇悉赞明之属,得金一十二两畀”寄,寄则入山贩漆,期年而三其息,谓寡妇曰:“主无忧,富可立至矣。”又二十年而致产数万金,为寡妇嫁三女,婚两郎,赍聘皆千金。又延 师教两郎,皆输粟入大学,而寡妇阜然财雄一邑矣。顷之,阿寄病且革”,谓寡妇曰“老奴马牛之报尽矣。出枕中二楮则家钜细悉均分之曰以此遗两郎君可世守也既殁或疑其有私窃启其箧无一金蓄所遗一妪一儿仅敞温掩体而已
    (选自《明史•孝义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出枕中二楮/则家钜细悉均分之/曰/以此遗两郎君/可世守也/既殁/或疑其有私窃/启其箧/无一金蓄/所遗一妪一儿/仅敞温掩体而已
    B.出枕中二楮/则家钜细悉均分之/曰/以此遗两郎/君可世守也/既殁/或疑其有私/窃启其箧/无一金蓄/所遗一妪一儿/仅敝温掩体而已
    C.出枕中二楮/则家钜细悉均分之/曰/以此遗两郎君/可世守也/既殁/或疑其有私/窃启其箧/无一金蓄/所遗一妪一儿/仅敝温掩体而已
    D.出枕中二楮/则家钜细悉均分之/曰/以此遗两郎/君可世守也/既殁/或疑其有私窃/启其箧/无一金蓄/所遗一妪一儿/仅敝温掩体而已
    (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马则乘,牛则耕,老仆何益。

    组卷:4引用:1难度:0.6
  •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张允济,青州北海人。仕隋为武阳令。元武民以特牛依妇家者,久之,孳十余犊,将归,而妇家不与牛。民诉县,县不能决,乃诣允济,允济曰:“若自有令,吾何与为?”民泣诉其抑,允济因令左右缚民,蒙其首,过妇家,云捕盗牛者,命尽出民家牛,质所来,妇家不知,遽曰:“此婿家牛,我无豫。”即遣左右撤蒙,曰:“可以此牛还婿家。”妇家叩头服罪,元武吏大惭。允济过道旁,有姥庐守所莳葱因教曰第还舍脱有盗当告令姥谢归我大亡墓允济召土里内男女尽至物色验之果得盗者
    (选自《新唐书•循吏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姥庐守所莳葱/因教曰/第还/舍脱有盗/当告令/姥谢归/俄大亡葱/允济召十里内男女/尽至物色/验之/果得盗者
    B.有姥庐守所莳葱/因教曰/第还舍/脱有盗/当告令/姥谢归/俄大亡葱/允济召十里内男女尽至/物色验之/果得盗者
    C.有姥庐守所莳葱/因教曰/第还舍/脱有盗/当告令/姥谢归/俄大亡葱/允济召十里内男女/尽至物色/验之/果得盗者
    D.有姥庐守所莳葱/因教曰/第还/舍脱有盗/当告令/姥谢归/俄大亡葱/允济召十里内男女尽至/物色验之/果得盗者
    (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若自有令,吾何与为

    组卷:2引用:1难度:0.6

三、古诗鉴赏(本题共2小题,16分)

  • 5.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组卷:122引用:15难度:0.5

八、选择题(共1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分)

  • 15.下列对横线上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近年来,为应对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带来的施政考验,我国数字政府建设成为高效服务人民、精细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                                                                      ,提升政府跨部门、跨区域、跨业务的数字联动能力和动态适应能力,构造政府与企业、群众之间集数据、技术、事务于一体的治理生态。
    ①建设数字政府在对内提升数字化办公水平和履职能力、对外提供数字化公共服务和信息平台的同时
    ②探究数字政府新形态
    ③需要培养数字化施政思维
    ④推动政府运作由地理空间分散化逐渐发展成虚拟空间系统化
    ⑤进而促进政府工作方式由传统的单一内部封闭式向未来的多元协同网络化发展
    ⑥重塑政府的工作新模式

    组卷:27引用:1难度:0.5

七、写作(60分)

  •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对于“记忆”,有人说,记忆所呈现的,不仅是人们在过去做了什么,而且还有他们想要做什么,他们相信自己在做什么,以及现在他们认为自己做了什么。对此,你有何感悟与思考?请联系社会生活,写一篇作文。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5引用:1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