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18-2019学年河南省南阳一中高二(下)开学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关于丝绸之路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它不是一条路,而是一个道路系统,是由不同路线所组成的一个基本走向。一般是指古代从中原地区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到达今天的甘肃西部,也就是敦煌一带,然后分成三条主要道路:一条称为北线或北道,从今天的敦煌经哈密、乌鲁木齐、伊犁、阿拉木图、托克马克、塔什干,最后到达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第二条为中线成中道,从敦煌经吐鲁番、焉耆、库车、阿克苏和喀什,然后翻过天山经过浩罕,到达撤马尔罕:第三条为南线或南道,从敦煌沿着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的南面,经过若羌、且末、于阖、和田、莎车到达喀什,然后与中道会合,到达马尔罕。当然,撒马尔罕不是终点,继续往西,就进入西亚、欧洲和非洲。
          丝绸之路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又由谁开辟?我们现在不知道具体的开辟者,只能说是早期人类共同开辟的。20世纪60年代,在河南安阳发现一个古墓葬,考古证实墓主人是商王王后妇好。墓里出土的玉器经鉴定用料是和田青玉,这说明至少在3000多年前就存在从新疆昆仑山北面到河南的道路了。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第一次命名“丝绸之路”。他提出,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就夺在着这样一条从中国古都经过中亚到达马尔罕的贸易路线。这条路上主要的商品是丝绸。
          历史上开通和维护丝绸之路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外界,并不是中国。史料记载,公元前2世纪张骞通西域,李希霍芬据此认为丝绸之路开始于公元前2世纪。但是,张骞通西域不是为了经济贸易,也不是文化交流,而是出于军事和政治目的。当时,汉武帝了解到有一个种族叫月氏,原来在今天的祁连山一带,后来被匈奴打败被迫迁到大夏(今天的阿富汗),于是派张骞为特使,想说服他们与汉朝一起夹攻,将匈奴彻底打败。等到张骞回来,汉朝已经打败匈奴。之后,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向西域宣扬汉朝的强大和富裕,号召西域各国来长安朝见。
          出发时,张骞带了大批礼品,准备赏赐给西域各国君主,其中最主要的是丝绸。一方面,当时西域各国没有丝绸,“物以稀为贵”;另一方面,长途运输,只有像丝绸这样本身价值高、分量轻,又经得起长期储存的物品才最合适。这次通西域后,汉或帝每年都派出使团,源源不断地把丝绸运到西域,并配合着进行一次次的扩张。
          所以,丝绸一开始不是作为一种正常贸易品出现的。不过,张骞出使后,西域商人看到有利可图,并且丝绸流通到波斯、罗马那里形成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价格堪比黄金,因而不少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络绎不绝地往返于这条路上。丝绸之路就是这样形成的。那么,为什么中国人不进行丝绸贸易呢?因为中国固有的天下观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再加上古代黄河流域的粮食足够自给,对外没有什么需求,导致中国人普遍缺少了解外界的兴趣,只接受别国的朝贡,并且簿来厚往,重加赏赐,以显示天朝的气派。现在挖出来的那些沉船,里面那么多货物是从中国运出去的,但船主都为外国人。此外,中国历来对边疆地区控制严密,不许老百姓出去,海上也动不动实行海禁。所以,历史上中国没有主动地利用丝绸之路,也很少从丝绸之路贸易中获得利益,在这条路上经商的主要是中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商人。今天我们要建设“一带一路”,肯定不是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了,而要坚持互通、互补、互利,实现共赢。
    (摘编自解放日报,根据葛剑雄复旦演讲整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去丝绸之路上经商的主要是古代的中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商人,因为他们那里没有丝绸,丝绸又价值高、分量轻、耐储存。
    B.丝绸之路上的北线、中线和南线三条主要道路,都是以敦煌为起点到达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而中线和南线还有重合的路程。
    C.“丝绸之路”是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命名的,这种命名与丝绸之路上的主要商品是丝绸相吻合,名副其实。
    D.丝绸之路不是一条路,而是由不同路线所组成的一个道路系统,撒马尔罕也不是它的终点,还需要由此往西进入西亚、欧洲和非洲。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新疆盛产和田玉,而在河南安阳安葬的商王王后妇好的墓里出土了用和田青玉做成的玉器,这说明从新疆到河南的道路至少在商朝就己存在。
    B.公元前2世纪张骞就通西域,但其出行不是为了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作者据此不赞同丝绸之路开始于张骞通西域这一观点。
    C.历史上开通和维护丝绸之路的动力并不是中国,这只是因为中国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观念,对外也没有什么需求,从而缺少了解外界的兴趣。
    D.现在挖出来的外国人的沉船里有很多货物是从中国运出去的,这可以证明中国为显示天朝的气派,在交往中施予丰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是早期人类共同开辟的,丝绸一开始出现的身份是汉王朝赏赐给西域各国的礼品,而不是一种正常的贸易品。
    B.丝绸之路最初运输的主要是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但在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后,就配合着进行一次次的扩张。
    C.古代黄河流域产粮充足,加之统治者器量狭小,对边疆控制严密,禁止老百姓越境外出,这使得历史上的中国很难从丝绸之路中获利。
    D.我们现在建设的一带一路”与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不同,旨在主动利用丝绸之路,坚持互通互补互利,实现共赢。

    组卷:2引用:1难度:0.8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玻璃
    贾平凹
          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我决意再等一阵,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着电杆。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璃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
          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赴约,能否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说:我叫王有福。
          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裤衩上的兜里,说:“我请你去喝烧酒!
          我谢绝了。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他说不远,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
          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我为我的聪明得意,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我选择这家饭店,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撞伤的。他见了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
    “我没请你,你倒请我了!”他说。
    “一顿饭算什么!”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
    “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
    “你……那酒店怎么啦?”
    “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
    “这……”
          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一下子人蔫了许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这就好。”我说。
    “我不是故意的。”老头急起来。“我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那里,明明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
    “你撞伤了,怎么就走了?
          哔啦一声,我才知道是撞上玻璃了。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倒吓坏了要给我包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我赔不起那玻璃呀!”
    “他们到处找你哩。”
    “是吗?我已经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
    “他们贴了布告,…”
          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
          我嘿嘿笑起来。
    “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要给你赔!”
    “赔我?”
    “是赔你。”我说,“但你不要接受他们的赔偿,他们能赔多少钱?上法院告他们,索赔的就不是几百元几千元了!”
          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
    “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
    “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吗?”
    “大伯,你听我说……”
          老头从怀里掏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放在桌上:“你要肯认我是大伯,那我求你把这些钱交给人家。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我不是有意的,真是看着什么也没有的,谁知道就有玻璃。你能答应我,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你答应吗?”
    “答应。”
          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开了饭桌。
          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
          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玻璃,走了出去。
          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菜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趁无人理会,我揭下了那张布告:布告继续贴着,只能使他活得不安生。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璃,经理在大声骂;谁撞的,眼睛瞎了吗?!
          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是对地下斗争题材影视作品的模仿,为后文悬念从生的情节作出铺垫。
    B.发现王有福正是受伤的路人后,“我”劝他到法院上告酒店,寻求更多赔偿,因为“我”不仅热心帮助朋友,也有打官司的经验。
    C.王有福不情愿承认自己误撞酒店玻璃受伤,主要是因为妻子有病,家庭生活很困难,害怕酒店追究责任,让他赔偿损失。
    D.我“经过照相馆时,见经理面对碎玻璃大骂,这一细节暗示此地这类纠纷不少,王有福担心的“投案自首”之事是经常发生的。
    E.玻璃墙伤人事件的背后,交织着伦理观念、法治观念、诚信意识等不同理念的矛盾、困惑与冲突,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2)“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组卷:23引用:4难度:0.6

三、文言文阅读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纶宇公信,颍州汝阴人。少倜傥任气。举进士不中,补三班奉职,迁右班殿直。从雷有终讨王均于蜀有降寇数百据险叛使纶击之纶驰报曰此穷寇急之则生患不如谕以向背有终用其说贼果弃兵来降以功迁益、彭、简等州都巡检使。所卒纵酒掠居民,纶斩首恶数人,众定。
          奉使灵夏还,辰州溪峒彭氏蛮内寇,以知辰州。纶至,筑蓬山驿路,贼不得通,乃遁去。徙知渭州,奉使契丹,安抚使曹玮表留之,不可。蛮复入寇,为辰、澧、鼎等州缘边五溪十峒巡检安抚使,谕蛮酋祸福,购还所掠民,遣官与盟,刻石于境上。
          久,除江淮制置发运副使。时盐课大亏,乃奏除通、泰、楚三州盐户宿,官助器用,盐入优与之,由是岁增课数十万石。复置盐场于杭、秀、海三州,岁入课又百五十万。居二岁,增上供米八十万。疏五渠,导太湖入于海,复租米六十万。开长芦西河以避覆舟之患,又筑漕河堤二百里于高邮北,旁锢巨石为十趺,以泄横流。泰州有捍海堰,延袤百五十里,久废不治,岁患海涛冒民田。纶方议修复,论者难之,以为涛患息而富潦之患兴矣。纶曰:“涛之患十九,而潦之患十一,获多而亡少,岂不可邪?表三请,愿身自临役。命兼权知泰州,卒成堰,复逋户二千六百,州民利之,为立生祠。
          居淮南六年,累迁至昭州刺史。契丹隆绪死,为吊慰副使。再迁乾州刺史,徙知颍州,卒。纶有材略,所至兴利除害。为人恕,喜施予,在江、淮,见漕卒冻馁道死者众,叹曰:“此有司之过,非所以体上仁也。”推奉钱市絮襦千数,衣其不能自存者。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五•循吏》)
    [注]①䃮(dá):古代以石筑成的蓄水泄水的水利设施。②捍海堰:唐淮南节度判官李承主持所筑。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卒纵酒掠居民 部:统率
    B.辰州溪峒彭氏蛮内寇 会:会同
    C.乃奏除通、泰、楚三州盐户宿 负:拖欠
    D.官助其器用,盐入优与之 直:通“值”,价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官助器用 无意于人世矣
    B.纶斩首恶数人,众 至东城,有二十八骑
    C.久,除江淮制置发运副使 以子之道,移官理
    D.旁锢巨石为十哒,泄横流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求斗斛之禄
    (3)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组是
     

    A.从雷有终讨王均于蜀有降寇数百据险叛/使纶击之/纶驰报曰/此穷寇急之则生患/不如谕以向背/有终用其说贼果弃兵来降/
    B.从雷有终讨王均/于蜀有降寇数百据险叛/使纶击之/纶驰报曰/此穷寇急之则生患/不如谕以向背有终用其说贼果弃兵来降/
    C.从雷有终讨王均于蜀/有降寇数百据险叛/使纶击之/纶驰报曰/此穷寇/急之则生患/不如谕以向背/有终用其说/贼果弃兵来降/
    D.从雷有终讨王均/于蜀有降寇数百据险叛使纶击之/纶驰报曰/此穷寇/急之则生患/不如谕以向背有终用其说贼果弃兵来降/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纶富有才略。在任右班殿直时,四川王均作乱,朝廷遣军镇压,张纶主张“晓谕召抚”,雷有终采纳了他的建议,平定了叛乱。
    B.张纶治边有方。在任辰州知州时,溪峒彭氏蛮族入侵,张纶采取一系列安抚措施,并派遣官员与之会盟,在边境上刻石为证
    C.张纶施政利民,深受百姓爱戴。他曾多次上表请修“捍海堰”,代理泰州知州后,终于修成,使当地百姓受益,百姓为他建生祠以表敬重
    D.张纶为人宽厚,富有同情心。在江、淮时,路上见运漕粮的士兵冻饿死的很多,他愤叹“有司之过”,并拿出俸禄买来棉衣,发给那些无法生存的人穿。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涛之患十九,而潦之患十一,获多而亡少,岂不可邪?
    ②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组卷:2引用:1难度:0.3

四、诗歌阅读

  •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曲江二首(其一)
    (唐)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范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注释:①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唐军暂时击退叛军收复长安后。杜甫时任左拾遗,因屡次谏言,被皇帝疏远冷落,频遭贬官。曲江:又名曲江池,是唐朝长安城南的一处游览胜地。②经眼:从眼前经过。③翡翠:翡翠鸟。④麒麟:麒麟状的石雕墓饰。
    (1)下列对本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花瓣飘飞的景象入手,描绘出“风飘万点”的暮春图景,“落花时节”所牵动的不仅是诗人的伤春之愁,还有对国家大难未靖、自己忠而见弃的哀愁。
    B.一片花飞减却春”表现出诗人非同寻常的敏锐感觉,美好事物的一点点缺憾便引起诗人的惆怅,“一片花飞”与成语“一叶知秋”异曲同工,堪称锤炼语言的典范。
    C.颔联写趁花还未落尽,赶快欣赏,不怕酒多会伤身,开怀畅饮。句子中的“且看“是只管的意思,“莫厌”是不推辞的意思,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珍惜时光、尽情行乐的意愿。
    D.颔联两句不仅形象丰富,对仗工整,而且“且”莫”等虚字的使用,更利于传达丰富的意蕴和幽微的情绪,展现了格律与灵活辩证统一的特色。
    (2)本诗尾联的“物理指事物变化的规律。诗中诗人“细推”的有哪些“物理”,体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组卷:16引用:6难度:0.5

  • 13.如图是某市共享单车使用流程图,请把这幅流程图转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组卷:7引用:12难度:0.8

七、作文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春节前夕,一个名为《啥是佩奇》的微视频占据网络平台。该短片讲述一位身居山村的爷爷打电话问孙子想要什么春节礼物,因信号不好只听到“佩奇”二字,于是爷爷开始寻找孙子口中的“佩奇”,查字典、满村询问、刷猪、电焊。…引发了一系列好笑又温情的故事,最终从在城里做保姆的邻居那里弄懂佩奇是什么,并用乡下的鼓风机亲自为孙子做了一只粉红色的佩奇。短片引起社会广泛议论,有人认为,我们要感恩那些我们需要什么就能给我们什么的人;有人认为短片反映的是城乡差别;也有人认为短片反映了变革时代的代际差别。
          对此,你有哪些思考和联想?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拟题目,文体不限,不脱离材料的内容和立意。

    组卷:4引用:3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