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吉林省白山市高考语文联考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化认同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不可或缺的基本意识活动,是最深层次的认同。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共同开疆拓土、谱写壮丽历史、孕育民族精神的漫长历程中形成的,因而,中华文化认同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情感底蕴和时代内涵。但文化认同作为一种心理活动和价值体认,不会一成不变,为此需要顺应时代发展和环境变化加以调适:既要在历史中守住文化认同的根脉,也要在现实中关注人们的利益诉求,还要面向未来建设文化强国,提升文化软实力,以增进文化认同的底气与信心。
文化不是抽象的概念,它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任何民族的文化都脱胎于自身发展的历史,且引领历史向前发展。从结构来看,“文化可划分为技术体系和价值体系两极”。价值体系的文化以核心价值、道德情操、思维范式、民族精神等形式呈现,是民族共同体内部成员历史记忆与民族精神的汇聚与浓缩,并在重大历史事件中得以进一步凸显和强化、检验和发展,最终以稳定的形式内化为民族成员的意识形态、社会心理、行为方式。由此看来,稳固的文化认同必须以对本民族历史的认知、理解、认同为基础。
中华文化由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绵长的历史熔铸而成,是不同时代历史实践的文化淬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历史中蕴含的智悲精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文化的“根”与“魂”;革命文化源自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是中国革命斗争历史的文化凝结,刻画出中华民族在磨难中奋起、在困苦中重生的精神气质和民族性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孕育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生动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中国人民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展现了中华文化不同时期的特色与精髓,既特征鲜明又一脉相承,共同汇聚为中华文化的主体。
增进文化认同,不能剥离历史,割裂传统,否则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化虚无主义”就有了可乘之机,信仰缺失、精神匮乏、价值迷茫的现象就会加剧。中华文化认同培育只有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发展史,与党和人民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相结合,才会更加富有生命力和说服力。将文化认同培育与历史教育深度融合,一要加强对中华民族历史的整体性解读,突出“文化是历史的精神内涵,历史是文化的时空永我”增进共有历史文化记忆,凝聚共同理想信念追求;二要深入挖掘能够彰显中华民族精神、价值理念、信仰追求的历史事件与典型人物,突出其文化符号意义,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同理之心、传承之志;三要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帮助人们认识、感受中华文化对自身和世界的影响,进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摘编自徐丽曼、史明涛《中华文化认同培育的三重路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认同,是国家和民族的最深层次的认同,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唯一的意识活动。
B.文化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在本民族发展的历史中形成的,发展的。
C.代表中华民族精神命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从中华五千年来优秀文人作品中淬炼出来的精华。
D.文化认同的培育与历史教育深度融合要注意方法,应该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反面教育为辅的方针。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连用了两个因果推理,得出中华文化认同既要守住历史根脉又要关注现实,还要面向未来的结论。
B.第二段对提到的文化“技术体系”,没做进一步的阐述,这样是为了行文不枝不蔓,避免偏离论述的中心。
C.第三段由分到总,先分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形成或来源,最后一句总结。
D.文章从文化认同谈到中华文化认同,再谈到中华文化的三个方面的组成,最后谈中华文化认同培育,环环相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认同虽然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情感底蕴和时代内涵,但是其内涵在不同时代是有所不同的。
B.根据价值体系的文化形成的特点,没有对本民族历史的认知、理解和认同,就没有对本民族稳固的文化认同。
C.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虽然分别产生于中国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时期,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根”。
D.“文化虚无主义”泛滥,信仰缺失、精神匮乏、价值迷茫的现象的加剧,其原因是文化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组卷:9引用:2难度:0.7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许多变化。2007年以来中国外贸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持续下降,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大。
但2003年以来,中国消费率一直在50%-60%之间,2010年最低为49.3%,近几年始终没有突破56%。中国消费率不仅低于发达经济体,也低于中国周边在文化和消费观念上与我们接近的亚洲六国(印度、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对比人均GDP水平与我国相近的国家,中国消费率也是偏低的。这背后是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比下降。根据资金流量表的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发现,21世纪以来,中国住户部门通过初次分配获得的总收入和通过再分配获得的总收入在国民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都是呈现走低的趋势。同时,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住户部门劳动者报酬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也出现了下降。
我国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结构调整和加快发展来应对上述趋势性变化,促进居民收入和劳动者报酬增长。
要素市场化改革和提高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性,可以改善劳动市场价格扭曲,提高劳动要素的配置效率。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劳动者的报酬会得到提高。但是,提高工资收入不应是增加居民收入的唯一途径。如果工资上涨快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提高,必然会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上升过快,这对企业发展和就业增长是不利的。提高居民收入和劳动者报酬要多措并举,综合施策。通过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扩大劳动者的自由择业权和就业机会,法律和政策上允许劳动者通过合法兼职或拥有第二第三职业等途径来增加报酬。通过金融体制改革和发展扩大居民的资产选择范围和投资渠道,增加居民的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在初次分配中贯彻按劳分配、按贡献分配原则,在再分配过程中贯彻公平公正原则。
(摘编自方福前《以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和劳动者报酬》) 材料二:
近日来,社会各界对“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的情况给予了极大关注。围绕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国内收入分配领域的著名专家李实教授接受了经济日报社记者的采访。
记者:您怎么理解“有6亿人每个月收入1000元”?
李实:对于近期网上热议的情况,作为长期研究居民收入分配的学者,我也很关心。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保持了年均8%以上的快速增长,但确实存在为数不少的低收入居民。
据有关数据推算,全国大约有6亿人的平均月收入为1000元左右,相当于6亿人的平均年收入为12000元左右。怎么理解这一情况,我想关键需要把握这部分居民的收入有高有低。6亿人的平均月收入为1000元左右,是对6亿人这个群体总体而言的,这就意味着6亿人中有收入高于1000元的,也有低于1000元的,并不是这6亿人的月收入都低于1000元或都高于1000元。但不管怎样,这充分说明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特征较为明显,14亿人口中有为数不少的居民收入仍需要提高,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十分重要,任重而道远。
记者:根据您掌握的情况,这6亿人大体是什么构成?
李实:从构成情况看,这6亿人不仅包括在就业、有收入的人口,也包括无就业、无收入的人口,如幼儿、中小学生等被抚养人口。这就证明,这6亿人中会有一部分居民月收入要比1000元高一些甚至高出相当幅度,也会有一部分人月收入要比1000元低一些甚至低出相当幅度。在利用这一数据时,认清这一群体的人口构成对正确认识数据反映的现象十分重要。
记者:您对于改善居民收入分配状况还有什么建议?
李实: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保持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国家高度重视居民收入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
我们相信,随着“六稳”“六保”任务的落实和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我国居民收入仍将会保持较快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仍将会不断提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摘编自《经济日报》)(1)下列对“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指6亿人的平均月收入1000元左右,这是对6亿人这个群体总体而言的,不是对6亿人每个个体而言的。
B.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特征,还有为数不少的居民收入偏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任重道远。
C.6亿人包括了无就业的人口,如幼儿和中小学生等被抚养人口,可以看出6亿人中有一部分人是没有收入的。
D.正视6亿人的收入现状,要让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年来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大,中国外贸和出口依存度持续下降,这表明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不再重要了。
B.中国消费率低于发达经济体,与人均GDP水平和我国相近的国家对比也偏低,这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比有关。
C.21世纪以来,中国住户部门的总收入在国民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呈现走低趋势,其中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获得的总收入。
D.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保持了年均8%以上的快速增长。国家实施多项政策措施,我国居民收入仍将保持较快增长。
(3)除了提高工资收入之外,如何提高居民收入和劳动者报酬?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组卷:4引用:1难度:0.6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蓝眼睛
[墨西哥]奥克塔维奥•帕斯 我一觉醒来,浑身汗涔涔的。刚蹚过水的红砖地上散发出一股蒸人的热气。一只灰翅膀的蛾子围着昏暗的灯泡飞来飞去,使人目眩。我从吊床上跳下来,光着脚,小心翼翼地穿过房间,惟恐踩着从藏身处钻出来乘凉的蝎子。我走近小窗,吸了吸田野的气息,聆听着那夜晚深沉而又富有女性气息的呼吸声。我回到屋中,将瓦罐里的水倒进搪瓷盆里,打湿毛巾,擦洗身子和腿。稍稍擦干之后,看了看衣服缝里确实没藏着臭虫跳蚤之类的小动物之后,我才穿上衣服和鞋,跑下了楼梯。在客店门口,我碰见店老板,一位说话有点吞吞吐吐的独眼人。他坐在草编的小凳上抽烟,眼睛微眯着。他用沙哑的声音问我:
“先生,您上哪儿去?”
“天太热了,出去走一走。”
“唉,到处都关门了,街上没灯,还是不出门的好。”
我耸耸肩,咕噜了一句:“我一会儿就回来。”于是便走进黑暗之中。起初什么也看不见,我摸索着在石子路上走。我点上一支烟。突然,月亮从一团黑云里钻了出来,照亮了一堵残破坍塌的白墙,白得刺眼,我停住了脚步。一阵微风吹来,我闻到了罗望子果的香味。树影婆娑,虫鸣唧唧,一个颤动的夜晚。蟋蟀已在草丛中栖息。我抬头仰望:天上的星星早已安顿下来。我想,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庞大的信息体系,万物之间在进行着交谈。而我的行为、蟋蟀的鸣叫、星星的眨眼,都只不过是那种对话中的音节、停顿或零散的词句罢了。那么,我是哪个词中的一个音节呢?是谁说的?向谁说的?我将烟头扔向路旁,它像一颗小普星,在空中画了个明亮的弧线,在掉到地面时,迸出瞬间即灭的小火花来。
我慢悠悠地走了好一阵。我感到轻松、安全、惬意,一种满意感此时此刻流露于双唇之间。夜晚是一座眼睛的花园。穿过街道时,我感到从某扇门里钻出了个人,但回头却又没看见什么。我加快了步伐。一会儿,我感到一阵皮凉鞋踩在热烘烘的石子上发出的沉闷的响声。尽管感到那影子离我越来越近,我也不愿回头。我本想跑,但又不成,我猛然停住。还没来得及进行自卫,我就感到后腰被刀尖顶住。
身后一个甜美的声音说道:“别动,先生,不然我就打发你下地狱。”我头也不回地问了一句:“你想要什么?”
“你的眼睛,先生。”回答的声音是温柔而又几乎是悲切的。
“我的眼睛?我的眼睛对你有什么用?你看,我这儿有点钱,虽说不多,总还是有点。只要你放了我,这些钱全给你。求你别杀我。”
“先生,你不用怕,我不会杀你的,我要的只是你的眼睛。
我回头问他:“可是,你为什么非要我的眼睛不可呢?”
“是我的未婚妻心血来潮,她就想要一只蓝眼睛,而这里有蓝眼睛的人又很少。”
“那我的眼睛对你没用。我的眼睛不是蓝色,而是黄色的。”
“喂,先生,你别想骗我了。我很清楚,你的眼睛是蓝色的。
“你不能这样把一个基督徒的眼睛挖出来。我给你另外一件东西吧。”
“别装腔作势了,转过身来。”他凶狠地对我说。我照他的话做了。这是个矮小瘦弱的男人,一顶棕桐叶草帽遮住了半个脸。他右手握着一把地里干活儿用的砍刀,在月光下闪闪发光。“照照你的脸。”我划着火柴,靠近脸前。火柴的亮光使我无法睁大眼睛,只好眯着。他用力地扒开我的眼皮,但仍看不清,于是便踮起脚尖,聚精会神地仔细地瞧着。火柴烧着了我的手,我一下扔掉了火柴。他沉默了片刻。
“我的眼睛不是蓝色的,对吧?”
“啊,你这个滑头的家伙,”他回答说:“喂,再划一根。”我又划了一根火柴,把它靠近眼睛。
“跪下。”他抓住我的袖子命令道。我跪了下去。他一手揪住我的头发,扯着头往后拽,然后弯下腰来,紧张而好奇地盯着我看。那砍刀顺势慢慢往下滑,已经碰到了我的眼皮,我闭上了双眼。
“好好给我睁着!”他声色俱厉地说。我又睁开了双眼,火苗烤着我的睫毛。他突然一下将我放开。“确实不是蓝色的。先生,对不起。”
他消失在黑暗中。我用胳膊撑住墙,双手抱住头。好一会儿我才站起身来,跌跌撞撞地在空荡荡的村子里跑了一个小时,跌倒爬起来,起来又跌倒。当我回到广场时,看见店主人还端坐在门前。我一句话也没说就进了门。第二天我便逃离了那个村子。
(选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微型小说精品》)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里“我”醒来想要出门,店老板告诫“我”“到处都关门了,街上没灯,还是不出门的好”,这些话语暗示了外界的不安全,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
B.微风徐徐,果实飘香,树影婆娑,虫鸣唧唧,星星眨眼……多感官角度地描写夜景,表现了“我”夜行时悠然自得、轻松自在、惬意满足的心境。
C.小说刻画的人物不多,主要有“我”和矮瘦男人,却能以小见大,通过这两个人物的刻画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D.这篇小说具有明显的超现实主义的特点。小说情节有些荒诞,现实中似乎不太可能发生,既现实又超现实,更像是在白昼里做的一个疆梦。
(2)请以矮瘦男人形象为例,从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两个角度,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进行分析。
(3)小说以“蓝眼睛”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从故事情节、主题意蕴、读者接受三个角度简要分析。组卷:16引用:2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新华社兰州2021年1月6日电(记者范培珅)1月6日,人工影响天气无人机“甘霖-Ⅰ”从甘肃省金川机场起飞,起飞后地面控制系统显示无人机防除冰、大气探测、催化剂播撒等功能正常,系统稳定,性能满足项目要求,经过30多分钟飞行,“甘霖-Ⅰ”平稳着陆,首飞圆满成功。
“在‘翼龙-Ⅱ’无人机基础上改进研制成功的‘甘霖-Ⅰ’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影响天气领域的大型无人机系统,它具备远距离气象探测能力、大气数据采集能力和增雨催化剂播撒能力,同时拥有可靠的防除冰能力,大大提高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效能。”中航(成都)无人机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总设计师李屹东介绍说。组卷:4引用:3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一个个义无反顾的身影,一次次心手相连的接力,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景,生动展示了伟大抗疫精神。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每个人都了不起!向所有不幸感染的病患者表示慰问!向所有平凡的英雄致敬!我为伟大的祖国和人民而骄傲,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而自豪!
——习近平主席二〇二一年新年贺词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一名高三学生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为某报社举办的“每个人都了不起”主题征文活动写一篇征文。
②给你身边某位平凡的英雄写一篇人物通讯,投寄给《中国青年报》。
③请你为“祖国,我为你自豪”的主题班会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4引用:4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