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广东省深圳外国语学校高二(下)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5/1/6 12:30:3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中国画的大写意为何“不求形似”,这一观念的美学基础来自哪里?《庄子•外物》中有段话十分精妙:“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在感慨默契之难得的同时,指出目的一旦达到,工具便可抛弃。沿此思路,就中国画的语境而言,或可以说:形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形。
中国绘画在五代两宋时期就通过“以形写神”的写实技艺达到“形神兼备”的表现高度,当“形似”不再是困扰,画家便开始追求“不似之似”了。唐代理论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形似之外求其画”,北宋欧阳修提出“画意不画形”“忘形得意”,在文人艺术家的倡导下,“尚意”观念成为中国画的美学核心。
经过一代代艺术家的创作实践,不求形似、离形尚意的绘画思想成为历代写意画家的共识,并在大写意创作中体现得尤为充分。“气韵生动”是千年来品评绘画的第一要旨,更是大写意创作的首要追求。对于中国画,笔墨形象是载体,气韵意境是内涵,空有笔画墨团却无气韵透出的作品,是无法生动感人的。精彩的大写意作品在前,往往还未及细看笔墨形态,画中的气息便扑面而来,先声夺人。因写意画的笔墨本身有独立于物象的美感,故而那些干笔疾行扫出的飞白肌理,湿笔遣色印下的水迹墨渍,墨色铺陈涨开的洇晕渗化,饱满的墨线、浓郁的色块以及挤出的空白……所有形态都呈现出笔墨自身独有的视觉吸引力,尚无需分辨所画何物,便已有了怡情悦目的审美享受,这就是大写意的典型特征和独特魅力。
大写意虽不求形似,得意于象外,但并未抛弃对物象的描绘,依然以笔墨状物。而中国画笔墨的核心特性正在于其书写性,现代美学家宗白华曾说过:“中国绘画以书法为基础……书画的神采皆生于用笔。”“以书入画”成为中国画大写意创作及品评的又一要旨。
“以书入画”的写意笔法体现着画家对以线造型及线条表现力的深刻理解,历代名家的大写意风格都建立在其独到精熟的书写性笔法之上。明代徐渭通过以草书入画,将笔法的飞纵多姿、墨法的酣畅淋漓与造型的生动意象相结合,实现自由表达,达到气势磅礴的境界;八大山人以秃笔入画,疏朗冷僻;吴昌硕以篆籀金石入画,霸气虬劲。以书入画,书画同源的造型观,使大写意在“形似”的层面摆脱了具象刻画的束缚,笔墨更具脱离物象而存在的独立美感。创作中气韵与意境的表现,必有赖于笔墨能力的精到和练达,故而大写意画家要将笔墨的描摹性和独立性互为依存、互作表里、互相支撑,且凝练在一起,在遣笔运墨的当下一并酣畅地运用,除了须有精熟的笔墨功夫,还要有独特的创作状态。
(节选自孙涤《离形尚意的中国画大写意传统》) 材料二:
笔墨是一千多年传承的文化。对于中国画而言,抛弃了作为精神、灵魂的笔墨,就等于摒弃了绘画的意义,抽掉了中国画中的文化。毛笔在纸上画线、点墨并不仅仅是技巧,它体现了画家的情、格、意、趣,它是画家性情所在,是修养在纸上的集中表现。
笔墨指的是用笔和墨在纸上产生的变化、留下的痕迹、渗开的韵味,通俗地说是线条和变化的墨色之间交错的搭配效果。单纯的说线条、墨分五色都一样,有趣的是每个人将线、墨的搭配不会一样,它们最终的视觉效果也不尽相同。同样画的是山水,八大山人、石涛、黄宾虹他们笔下的线条不一,搭配不同,效果也大相径庭,八大山人澹散空逸,清湘原济纵横奇峭,宾虹老人气象潇疏。在中国画这门艺术里,笔墨乃“道”也。
说到笔墨的搭配,就不得不提“写意”,在中国画中除工笔、界画等以外,写意是一类重要的表现手段,而笔墨也在其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其实工笔也有写的意味,在这里不展开)因为每个人所表现的意味表现、情趣所向不同,“写意”的意义就显示了出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写意是一种精神,画家生命的灵动,都在“写”的过程之中。中国画写性基因的活力相当强大,故而写意精神能够在笔墨中堂堂正正、自然而然、千变万化地呈现。
在笔、墨搭配中,“书”和“写”完成了写意的精神。书法入画,意写、抒情才有了写意笔墨,书和写合成了笔迹墨痕,合成经典。书以形为先,求骨法,升韵格;写以韵为体,心随笔运,迹象意存。书、写以笔墨为本,心契造化。“写”,是从书法的“书写性”里引来的,有呼吸、有生命、有形而无规则的线条。或如灵魂在绘画中游荡;或如潜象而挥毫扫千里。
笔墨者,画之魂魄也,骨法修筋骨,气韵育血肉,造化立品格。笔是中国画的筋骨,它支撑着画面的结构,笔有灵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悟;墨无常形,道明法通,墨是中国画的灵魂,它赋予了绘画的精神。传统笔墨经典属于过去,也可以属于现代和未来,不过,这需要超凡的悟性和超凡的作为和转换。在平庸的“继承”或平庸的“创新”之下,展现的笔墨只能是平庸的,或者是根本算不上笔墨。
(节选自黄阿忠《约会中国画笔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大写意以庄子美学思想为认识基础,体现“尚意”的审美追求。
B.从张彦远开始就有以形写神的理论主张,理论较艺术实践更为先行。
C.中国画“以书入画”,加入了书法艺术使笔墨的书写性具有写意性。
D.笔墨的搭配就有“写意”,其中渗透画作者的意味表现、情趣所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主要分两层来进行论述,一是“气韵生动”,二是“以书入画”。
B.材料一举例论证以具象化的例证展现了艺术家画笔下精彩的写意世界。
C.材料二在第二段首句从学理角度给“笔墨”下定义,为下文论述张本。
D.材料二以笔墨是文化传承为前提,论及笔墨背后的艺术家性情、精神。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写意画无需细看便怡情悦目充分彰显了笔墨本身有独立于物象而存在的美感,可见笔墨价值高于画作价值。
B.“作画须有解衣盘礴,旁若无人之意”可以佐证大写意画家须有精熟的笔墨功夫和独特的创作状态才能畅意淋漓。
C.中国画中的笔墨是一种文化,是因为笔墨能够表达文化的意趣和性情,具备了转换、升华成文化的条件。
D.通过写意而得到了笔、墨的抒发;笔墨离不开形的依托,笔墨为了造型而生发。这为中国画追求个性提供机缘。
(4)根据材料一、二,请简要概括笔墨对写意画创作的作用。
(5)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只此青绿》改编的理解。
北宋画家王希孟在18岁时用半年时间画成“绝笔画”《千里江山图》,画中主要以石青、石绿色的颜料绘成,两种颜色交织描绘千里江山的锦绣恢弘。2022央视“春晚”上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灵感来自此传世画作,全剧由习笔、淬墨、入画等多幕组成,以画中主色调青绿的视觉线索,展示了王希孟与笔、墨、画等产生的千丝万缕的联系。组卷:12引用:3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断魂枪
老舍
沙子龙的镖局已改成客栈。
东方的大梦没法子不醒了。炮声压下去马来与印度野林中的虎啸。半醒的人们,揉着眼,祷告着祖先与神灵;不大会儿,失去了国土、自由与主权。门外立着不同面色的人,枪口还热着。他们的长矛毒弩,花蛇斑彩的厚盾,都有什么用呢;连祖先与祖先所信的神明全不灵了啊!
这是走镖已没有饭吃,而国术还没被革命党与教育家提倡起来的时候。
谁不晓得沙子龙是短瘦、利落、硬棒,两眼明得像霜夜的大星?可是,现在他身上放了肉。镖局改了客栈,他自己在后小院占着三间北房,大枪立在墙角,院子里有几只楼鸽。只是在夜间,他把小院的门关好,熟习熟习他的“五虎断魂枪”。这条枪与这套枪法,二十年的工夫,在西北一带,给他创出来“神枪沙子龙”五个字,没遇见过敌手。现在,这条枪与这套枪不会再替他增光显胜了;只是摸摸这凉、滑、硬而发颤的杆子,使他心中少难过一些而已。只有在夜间独自拿起枪来,才能相信自己还是“神枪沙”。在白天,他不大谈武艺与往事;他的世界已被狂风吹了走。
在他手下创练起来的少年们还时常来找他。他们都有点武艺,可是没地方去用。有的在庙会上去卖艺。王三胜——沙子龙的大伙计——在土地庙拉开了场子。西北角上一个老家伙上了场。小干巴个儿,披着件粗蓝布大衫,脸上窝窝瘪瘪,嘴上几根细黄胡,肩上扛着条筷子那么细的小黄草辫子。老头儿的眼黑得像两口小井,深深的闪着黑光,他腿轻轻一屈,上把打着王三胜刚要抽回的枪杆;拍,枪落在地上。王三胜擦着汗:“你不离,姓王的服了!可有一样,你敢会会沙老师?”
“就是为会他才来的!”老头子的干巴脸上皱起点来,似乎是笑呢。“走,收了吧,晚饭我请!”
“你老贵姓?”他问。
“姓孙,”老头子的话与人一样,都那么干巴,“爱练,就想会会沙子龙。”
沙子龙不把你打扁了!王三胜心里说。王三胜把兵器拢在一处,陪着老头子往庙外走,去找师傅沙子龙。
“三胜,”沙子龙正在床上看着本《封神榜》,“有事吗?”三胜的脸紫了,嘴唇动着,说不出话来。沙子龙坐起来,“怎么了,三胜?”
“栽了跟头!”
只打了个不甚长的哈欠,沙老师没别的表示。
王三胜心中不平,但是不敢发作;他得激动老师:“姓孙的一个老头儿,门外等着老师呢;把我的枪,枪,打掉了两次!”他知道“枪”字在老师心中有多大分量。没等吩咐,他慌忙跑出去。
客人进来,沙子龙在外间屋等着呢。彼此拱手坐下,他叫三胜去泡茶。三胜希望两个老人立刻交了手,可是不能不沏茶去。孙老者没话讲,用深藏着的眼睛打量沙子龙。沙很客气:
“要是三胜得罪了你,不用理他,年纪还轻。”
孙老者有些失望,可也看出沙子龙的精明。他不知怎样好了,不能拿一个人的精明断定他的武艺。“我来领教领教枪法!”他不由地说出来。
沙子龙没接碴儿。王三胜提着茶壶走进来——急于看二人动手,他没管水开了没有,就沏在壶中。
“三胜,”沙子龙拿起个茶碗来,“去找小顺们去,天汇见,陪孙老者吃饭。”
“什么!”王三胜的眼珠几乎掉出来。看了看沙老师的脸,他敢怒而不敢言地说了声“是啦!”走出去,撅着大嘴。
“教徒弟不易!”孙老者说。
“我没收过徒弟。走吧,这个水不开!茶馆去喝,喝饿了就吃。”沙子龙从桌子上拿起缎子褡裢挂在腰带上。
“不,我还不饿!”孙老者很坚决,两个“不”字把小辫从肩上抡到后边去。
“说会子话儿。”
“我来为领教领教枪法。”
“功夫早搁下了,”沙子龙指着身上,“已经放了肉!”
“这么办也行,”孙老者深深的看了沙老师一眼:“不比武,教给我那套五虎断魂枪。”
“五虎断魂枪?”沙子龙笑了:“早忘干净了!早忘干净了!告诉你,在我这儿住几天,咱们各处逛逛,临走,多少送点盘缠。”
“我不逛,也用不着钱,我来学艺!”孙老者立起来,“我练趟给你看看,看够得上学艺不够!”一屈腰已到了院中,把楼鸽都吓飞起去。拉开架子,他打了趟查拳:腿快,手飘洒,一个飞脚起去,小辫儿飘在空中,像从天上落下来一个风筝;快之中,每个架子都摆得稳、准,利落;来回六趟,把院子满都打到,走得圆,接得紧,身子在一处,而精神贯串到四面八方。抱拳收势,身儿缩紧,好似满院乱飞的燕子忽然归了巢。
“好!好!”沙子龙在台阶上点着头喊。
“教给我那套枪!”孙老者抱了抱拳。
沙子龙下了台阶,也抱着拳:“孙老者,说真的吧;那条枪和那套枪都跟我入棺材,一齐入棺材!”
“不传?”
“不传!”
孙老者的胡子嘴动了半天,没说出什么来。到屋里抄起蓝布大衫,拉拉着腿:“打搅了,再会!”
“吃过饭走!”沙子龙说。
孙老者没言语。
沙子龙把客人送到小门,然后回到屋中,对着墙角立着的大枪点了点头。
他独自上了天汇,怕是王三胜们在那里等着。他们都没有去。
王三胜和小顺们都不敢再到土地庙去卖艺,大家谁也不再为沙子龙吹胜;反之,他们说沙子龙栽了跟头,不敢和个老头儿动手;那个老头子一脚能踢死个牛。不要说王三胜输给他,沙子龙也不是他的对手。不过呢,王三胜到底和老头子见了个高低,而沙子龙连句硬话也没敢说。“神枪沙子龙”慢慢似乎被人们忘了。
夜静人稀,沙子龙关好了小门,一气把六十四枪刺下来;而后,拄着枪,望着天上的群星,想起当年在野店荒林的威风。叹一口气,用手指慢慢摸着凉滑的枪身,又微微一笑,“不传!不传!”
1935年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沙子龙身上放了肉,既是镖局改成客栈的一个原因,也为后文拒绝孙老者埋下伏笔。
B.文中三次写到孙老者的眼睛,他的眼睛深邃有神,表明孙老者是个武痴,热爱武术。
C.王三胜渴盼沙子龙和孙老者比武,是对沙子龙的功夫有信心,希望他能把枪法发扬光大。
D.孙老者四处比武拜师学艺,沙子龙则坚持不传,可见他们对武术传承的态度截然不同。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断魂枪”不仅作为线索串连了故事情节,还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众生百态,作者褒贬鲜明,主题明确。
B.小说开篇写到“炮声”,“热着的枪口”等,既交代了时代背景,又暗示了沙子龙将镖局改为客栈的原因。
C.小说对沙子龙的枪法只是点到为止,但对孙老者的武艺却进行了精细的描写,虚实对比,增添了小说的艺术效果。
D.小说有干净利落的动作描写,简洁凝练的语言描写,还使用俗白的口语和谈话体,体现了独特的语言风味。
(3)小说多次写到沙子龙拒绝展现自己的“断魂枪”,请结合文本分析这几次拒绝的含义。
(4)结尾作者安排沙子龙在深夜关起门来,一口气将“五虎断魂枪”演练了一遍,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组卷:9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说到人类大脑,你一定能联想到这种坚果——核桃,①___________,也难怪崇尚“以形补形”的中国人会认为“核桃能补脑”了。但是其实两者也不太一样。如果你拿几个核桃来比较一下,②___________,可是人类的大脑却不是,人类大脑的沟回长得都很相似,只是有的地方沟回很多,有的地方就相对平滑。
在生物的发展史上,神经系统的演化很重要。 ③___________,它的演化等级越高。除了极少数动物,比如海绵,几乎所有真核生物门的动物都具有神经系统,哺乳动物不仅具有神经中枢——大脑,还进化出了能思考的大脑皮层。且人类的大脑皮层还很特别,其他动物的大脑都不像人类这样折叠成“核桃”,即使是人类的近亲猿猴,也不像我们的大脑这样“皱”。为什么我们的大脑皮层尤其“皱”呢?是什么决定的呢?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只在人类身上存在的基因,这种名为“ARHGAP11B”的基因会让人类大脑产生更多的脑细胞。当脑细胞越来越多,大脑装不下时,就会发生折叠。
(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B.你不知道这间房子底下人不准随便进来吗?
C.同学们在运动场上你追我赶,谁也不甘示弱。
D.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2)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组卷:2引用:6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今时代,崇尚“巧”的大有人在,如果再来倡导守“拙”,似乎已不合时宜。但也有人认为,“巧思”有余而“拙力”不足是普遍性问题——“巧思”指要有科学的谋划,严密的举措,解决好“怎么办,怎么干”的问题,“拙力”则是恒心、毅力和韧劲,干事时总想“一击必杀”“一搏必胜”,这样反而难以成大事、克险阻。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和看法?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7引用:3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