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21 13:30:7
一、基础积累与运用
-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81引用:1难度:0.5 -
2.下列句子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组卷:28引用:1难度:0.8 -
3.下列语段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阅读未必是私密的事,却也无须对外附庸风雅。林语堂称读书是“灵魂的壮游”,只有情投意合,才能心心相印。因此,我们对于底蕴深厚的书籍,应该多断章取义,反复品读。持之以恒地阅读,是丰盈我们精神的不二法门。组卷:77引用:2难度:0.7 -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组卷:110引用:1难度:0.5
八、名著及现代文阅读
-
13.现代文阅读。
看 菜
白金科 ①老木匠是这一带有名的木匠,方圆几十里的人家都喜欢找他做活儿。他的活儿做得扎实精致,尤其善雕刻,在家具上雕刻一些吉祥的图案,无论是飞禽走兽还是花鸟鱼虫,总能做到栩栩如生。
②老木匠现在在榆树沟一户娃殷的人家做活儿。殷家闺女叫梅,快要成亲了,需要做些家具。这天,老木匠收留了个十三四岁的小徒弟,便带来上工,安排做一些边边角角的活儿,顺便看看徒弟的天资。
③手艺人上门做活儿,主家要管两顿饭。通常的,上工第一天,给匠人的午饭和晚饭都会上四个菜,这叫开工饭。再往后,午饭就只有两个菜了,但晚饭会保持四个菜。这几乎是一条不成文的规矩。
④有的菜是可看不可吃的,手艺人管这叫“看菜”,比如说这鱼。所有的主家会在晚饭时上一条成鱼,这条成鱼手艺人是不会动筷子的。如若保存得当,咸鱼好些日子也坏不了,让主家完整地撤下去,明晚再端上来,好凑齐四个菜。日子艰难,大家都懂。
⑤前些天都是老木匠一人一桌,今天有了徒弟,师徒俩一起块儿用饭。老木匠好酒,先呷上一口酒,微闭双目细细品着,等到睁开眼来,要去夹菜的时候,才发现徒弟已经破了鱼身了。老木匠赶紧制止,给徒弟说了一些饭桌上的规矩。徒弟羞愧难当,可是于事无补了。
⑥盘子里是一条白鳞鱼,大约有三两重,金黄色的鱼身,缀以白色的鳞片,熟是好看。现在,朝上的这面的中间部位已经被徒弟夹走了一块鱼肉,有了一个不大的豁口,已经不是一条完整的鱼了。这样的话,这条鱼就成了剩菜,以后主家就不好意思再端上桌了。
⑦徒弟自然不敢再去动那鱼。
⑧吃完了饭,老木匠用筷子夹起那条鱼,翻个个儿,在盘子里摆好。
⑨师徒俩走后,殷家母女开始收拾碗筷。细心的母亲一眼就看出了那条鱼的端倪。母亲知道这是老木匠在体谅她们母女,告诉她这条鱼不需换,以后再端上桌就是。
⑩于是,这条鱼又被来来回回地端了十多天。
⑪殷家的活儿做完了。这天晚上,师徒俩在殷家吃收工饭。拿起筷子,老木匠对徒弟说,孩子,今天晚上,别的菜都别动,咱爷俩只吃鱼,把这条鱼吃完。离开的时候,殷家母女送至院门口。老木匠扔下一句话:一个小玩意儿,留着耍。
⑫母女俩面面相觑。等到去屋里收拾碗筷的时候,方才明白了老木匠的话——饭桌上四个菜原封未动,完完整整地摆在那儿。_____梅的眸子里也有光在闪烁。
⑬日月如梭。一转眼,梅的儿子长大了。梅要为儿子娶媳妇,要做家具。这时候老木匠已经做不动了,那个徒弟不成才,只能做一些粗枝大叶的活儿。梅便请了一个新木匠。
⑭新木匠是个年轻的后生,自幼就去城里了,在城里学的徒,那是见过大世面,见过洋玩意的。上工第一天,后生看了梅用的家具,脸上有些不屑,就拿了许多早画好的新样子给梅看。梅就说,咱庄户人家,结实耐用就行。后生就有些郁闷。
⑮吃午饭了。这第一顿饭是开工饭,按规矩上了四个菜。一开吃,后生就看上那条成鱼了。盘子里摆着一条白鳞鱼,大约有三两重,金黄色的鱼身,缀以白色的鳞片,煞是喜人。后生可不懂“看菜”这一说,他的师父就没教过他。他一伸筷子便去夹那鱼。
⑯却是怎么也夹不动。
⑰梅的脸上露出许多尴尬来。
⑱后生明白了,这是一条木头鱼,是人工雕刻的。后生的脸腾地红了。
⑲自此,后生总记得那条木头鱼,懂了规矩,少了话语,活儿却是做得格外用心了。
(节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1)为何方圆几十里的人家都喜欢找老木匠做活儿?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2)下面的景物描写,哪个更适合放在文中划线的空白处?请选择并简述理由。
A.一轮圆月,透过窗户,在粗瓷盘上洒下柔和的光。
B.一弯残月,透过窗户,在粗瓷盘上洒下清冷的光。
(3)小说第⑮段对鱼的样子进行了与前文完全重复的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以“自此,后生总记得那条木头鱼,少了话语,活儿却是做得格外用心了”结尾有何深意?请结合小说的主题简要分析。组卷:47引用:1难度:0.5
九、语言运用
-
14.孔子庭训“不学礼,无以立”。请根据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明“礼”】
(1)下面材料是对中国文化中“礼”的介绍。请根据文段内容,概括“礼”的4个主要作用。注意语言简明准确,每点不超过6个字。
由今溯古,均可见“礼”之要位。《礼记》言:“男子二十,冠而字。”即指古时男子到二十岁要举行冠礼。在古代,“冠”一般只有贵族男子方能佩戴,且凡遇重要场合必须戴冠,否则就是违礼违制;不仅如此,不同身份的人需要佩戴不同形制的“冠”,小小服饰之冠,却与等级次序相关。“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所以,“礼”也是社会中文明与野蛮的分界线。中国幅员辽阔,言语有别,风俗各异,但“礼”却能超越语言和习俗的差异,使得中华民族对自身的传统文化有共同认知。人内心会有各种欲望,但学“礼”可以让人“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学会“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发乎情,止乎礼”。
【拾“礼”】
(2)请将下面文段空缺处补充完整,注意语言连贯。
中国人的规矩,就是方方面面的分寸,①
【说“礼”】
(3)下面是关于“礼”的一首小诗,请根据前后内容,补写空缺的句子,注意语意连贯、句式一致、表达生动。
有人说
“礼”是沉重的枷锁
囚束天性,禁锢自我
是迂腐 是陈旧
黯淡了热情 熄灭了创造
我却说组卷:32引用:4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