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湖南省张家界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6/25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谈起如何欣赏中国山水画,“卧游”一词最为常用。南北朝时期的宗炳是首位提出“卧游”观画方式的画家。他壮年时多方游历,年纪大了便将生平所到之处画在墙壁上,期望达到“澄怀观道,卧以游之”的效果。虽然人们常用宗炳的故事来解释卧游,但这个词可能会引起一些人的误解,认为卧游是年龄大了,玩儿不动了,躺在床上回味自己亲身游历过的风景,有种炉火旁打盹、回忆青春的感觉。事实并非如此,卧游与真实的山水没有太大的关系,它有着更为超脱的精神追求,是一种澄怀观道的精神活动。欣赏中国山水画时所说的卧游,便是一种身居斗室,通过画家构建的山水世界去体味万物、思考古今和人生,进而提高自身精神境界的过程。
          如何能做到卧游呢?鉴赏者首先要偷得浮生半日闲,让自己从外到内地安静下来。文人士大夫历来就有崇尚“闲”的传统,如宋代苏轼就曾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的说法。鉴藏书画古董也历来被认为是符合“闲”的一种生活方式,南宋赵希鹄《洞天清录》写道:“明窗净几,焚香其中,佳客玉立相映,取古人妙迹图画,以观鸟篆蜗书,奇峰远水,摩挲钟鼎,亲见商周。”明代沈春泽《长物志•序》更是将收藏古董这样的“闲事”作为衡量人品、才情的一种方式。明代高濂《燕闲清赏笺》对“闲”做了这样的阐释:“心无驰猎之劳,身无牵臂之役,避俗逃名,顺时安处,世称曰闲。”让自己从繁忙的事务中抽身出来,安静下来,才能走进一幅山水画的世界。
          其次,书房要小,即所谓的“斗室”。如果你去过故宫博物院内乾隆皇帝著名的书房三希堂,就会对这种“斗室”有直观的感受。在偌大的紫禁城内,由养心殿西暖阁改造成的三希堂仅有八平方米大小。可以想象,乾隆从繁忙的政务中偷得半日的清闲,在这个小而雅致的房间中静坐榻上,展卷鉴赏书画。三希堂内,墙上悬挂的对联“怀抱观古今,深心记毫素”,仿佛是对卧游一词的注解。
          再次,展卷也有讲究,中国山水画除了如郭熙《早春图》、范宽《溪山行旅图》这样大幅的屏障外,宋元以前流传下来的画作,更多的是一卷卷小而精致的长卷作品,更适合在斗室之内欣赏。鉴赏这样的长卷时,一边展开一边卷起,目之所及总是一段一尺左右长的画面,让人产生“移步换景”的观感,能细细品味每一棵树、每一块山石、每一处溪流。明代中晚期之后,大幅立轴的作品迅速增多,被用来悬挂在壁上。鉴赏这些作品,对作品悬挂的高度、观者与作品之间的距离都有要求。选择适宜的高度和距离,观者便能按照画家的设定走进其所营造的山水世界。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千百年来,中国的画家,尤其是文人画家一边从自然界学得山石、树木、云水的画法,一边通过自己的心裁,让画面传达出更加深远的意境。中国山水画不是对真实世界的写照,而是营造了一个能让观众卧游的山水世界,从而让人完成一次充满诗意的心灵之旅。
          “卧游”的山水画审美范式,构成了颇具中华民族特色的审美体验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卧游”于中国绘画美学及中国审美文化研究的启示是:审美意境并非固有于画作之内的可见之物,而是须由画者与观者协同配合才得以生成。两者在一画一观的审美游戏中神交意会、往还对答,虚虚实实之间,自生共鸣,携手同游于画中世界,笔墨山水便成为联通画家与视者的纽带。临画而卧,山水亲人,人入画游,达成人与自然的双向互动。
    (摘编自刘亚刚《中国山水画中的诗意与审美境界》)材料二:
          刘纲纪:说到底,美育是让人树立一种人生境界。中华美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进入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蔡元培说,你懂得美学,就会抛弃一些自私自利的思想,就会想到别人。实际上,他讲的是康德主张的“美是超功利的”的观点。
          曾繁仁:人的发展,只有感知与道德律令是不行的,还得有情感。科学让人知道世界是什么,道德让人明白应该做什么,审美则让人愿意干什么。康德古典美学话语体系中,最光彩的一句就是“审美是真与善的桥梁”,意思是审美让人从感性的人通过崇高过渡到有艺术理性的人。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成为“生活的艺术家”,就是以审美的态度、艺术的态度对待生活、自然、社会、自身、他人。
          董学文: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比较核心的部分。因为艺术是美的集中呈现,是美育的一个载体。但是审美教育包含的内容要远远超过单纯的艺术教育,不但范围上超过它,而且指向也比它更宏阔。虽然艺术教育也创造美,但艺术教育更多是要解决技术、方法和技巧的问题,而审美教育是教人如何认识美、创造美的精神性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审美是价值观、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以绘画为例,审美教育不是说我会画画,要怎么画好,而是说我为什么要画,怎么通过画画提高自身境界,进而为这个世界创造美。
    (摘自《美育如何为人民美好生活赋能——新时代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大家谈》)(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卧游”是由南北朝时期的宗炳首先提出的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审美范式。
    B.“卧游”是欣赏中国山水画最常用的词语,其最终是要让欣赏者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
    C.人的发展必须得有情感,审美可以让人通过崇高的理性过渡到艺术的感性。
    D.审美教育包含的内容范围要远远超过单纯的艺术教育,指向也更加宏阔。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人士大夫历来有崇尚“闲”的传统,认为收藏鉴赏书画古董能体现主人的人品才情,是一种雅致的生活方式。
    B.无论是鉴赏山水长卷,还是大幅立轴,都须按照特定要求,才能体会到画家所设定营造的诗意和审美境界。
    C.中国的山水画多是一卷卷小而精致的长卷作品,为了便于欣赏,中国古代文人往往把书房建得很小,即所谓“斗室”。
    D.画家从自然界习得画法,通过心裁,让画面传达深远的意境,营造出一个能让欣赏者卧游的山水世界。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符合“卧游”的一项是
     

    A.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B.张羽《青弁云林图》一诗写道:“我对此图卧三日,遂令奇气生心胸。”
    C.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D.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请结合材料内容,给你所在学校的美育工作提三条合理化建议。

    组卷:0引用:2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麻 雀周立波      三天以前,上海提篮桥西牢五层楼上九号房间的小陈,在午睡时间,捉住了一只飞进铁门里来的麻雀。他从白色斜纹布的囚衣的袖子上,撕下两片小布条,缠住它的脚和翅膀根,藏在叠着当凳子坐的三条绒毯的背后。晚饭后,这件事情被许多人知道,近边几个房间里的年轻点的人都要求传过去看看。在外面,谁都不会喜欢麻雀这种过于平常的小鸟,但在囚房里,它变成了诗里的云雀和黄鹂。
          传到我们房里来,我把它放在手掌上,要它尝尝我们特别为它留下的饭粒。它不吃,眼睛只望着铁窗子外的一小块还很明亮的天空,拍动它的小翅膀,想飞出去。它真像一个第一次被捕的囚人,没有食欲,而且是极度的不安和焦躁。
          大家决定把麻雀留到第二天中午再放,并且请它顺便带封信出去。写上这样一句话:
          “请爱惜你的每一分钟的自由,朋友。”
          我们发出快乐的笑声,这是在牢监里的十分愉快的一晚。麻雀从后面的房间传回,传到十二号房间的隔壁,小柳伸手到门外去接,没有接到麻雀,手被一个人的皮鞋踢了一下,通夜不熄的昏黄的电灯的光亮里,二十七号英国人的高大肥胖的身子显现在他的房间的前面。
          二十七号是狱卒里面的有名的人物,他的有名,不是因为他聪明,而是因为全监狱的所有的橡皮鞭体罚,都是由他来执行。他的样子不凶恶,红润的、丰满的脸上倒是常露着笑容。但他有一个特别的脾气,常常是出人意外地,他停止在什么人的房间的前面,用生硬的上海话问道:“喂喂,讲给我听听,猪头三是啥意思,嘿?”刚说完就走,并不等待着回答。显然的,他只是在欣赏自己说的这句中国话的发音。和别的英国人一样,他常常无缘无故地打打人玩玩,和别人不同的地方是他不用手打,总是打开囚房的铁门,从黄色制服的裤袋里拖出粗短的黄色警棍来,手捏着棍身,用那系在柄端的白色细麻的绳圈,在你的手背上、眼角上随意地抽打两三下。给你留下两三条精致的、红色的鞭痕以后,他用生硬的上海话,嘱咐你:“下次当心。”就关上铁门,心满意足地走了,在他的背后,留下一阵风。
          麻雀就是落在他的肥大的手掌里,他把它丢在走廊上,用他穿着硬底皮鞋的右脚踩在它身上,抄下小柳的号码,他心满意足地走了,在他的背后,留下一阵风。
          那一夜,我们都睡得很迟,也再没有人说话。这狭小的囚房显得更加的狭小,这三面深绿色的墙壁,一面深黑色的铁门,好像都在追拢来,迫得人透不过气。我们同房间的三个人彼此避开着眼睛,谁也不愿意别人知道自己这时的感情。
          第二天早晨,打扫走廊的囚人捡起麻雀的尸体,抛到了窗子外,我们好像看见我们对于自由生活的一个黄昏的快乐的梦想也被抛到了窗子外,剩下来的只是铁门、饥饿、无聊、英国人的皮鞋。
          第二天,小柳被判决吃三天冷水饭。冷水饭是一个恰当的名词。翻译这名词的人,一定是一个有着精妙的感觉的人。这不是在你吃的米饭里放些冷水的意思,而是原来只能吃到半饱的定量的米饭,每顿再要减少一半,或三分之二。两三口吃完一顿饭以后,眼睛贪馋地望着空的盛饭的洋铜罐,全身真像淋了一大瓢冷水。
          去年冬天很冷。小柳扯下了牢牢地缝在棉裤腰上的一条紧裤的带子,每天晚上用来扎紧盖在脚上的绒毡,免得被掀开,透进风来,吹得全身整夜都冰冷。后来二十七号查到了这一条带子,他认为这是小柳想要自杀的证据,他很郑重地从别的牢监里叫了一个懂得外国话的囚人,替他做翻译。他首先问小柳为什么忽然想要上吊了。小柳很吃惊,说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要这样,只是怕冷。他不相信。小柳告诉他,自杀的行为是和他的人生观绝不相容的。还是不相信。不知道为什么,二十七号在那天显得特别的仁慈、和蔼和聪明,非常爱说话。他向小柳开始了一篇相当长的,关于“家庭和自杀”的讲演,首先他赞美中国人浓厚的家庭观念的可贵,其次说明了英美的家庭和中国的家庭的不同,这中间,为了增加他的演辞的风趣,他还用上低音唱了一曲不知谁作的《甜蜜的家》的短歌,并且引证说,孔夫子也曾经说了“甜蜜的家”是很重要的。孔夫子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说过“甜蜜的家”的呢?我没有读过《论语》,不知道。
          那一番对话,只引到了那个预备好了的判断,就是,小柳一定会自杀,而且就在当天的晚上。当一个人的青春的生命的火簇正熊熊地烧着,正在渴想着自由和生活,对祖国和人类光明的愿景抱着热切的希望的时候,另外一个人走到你面前,带着悲悯的眼睛,说你一定会上吊,而且就在当天的晚上,你会以为这是和你开玩笑,但是,这一切在这里面都是只能叫作严肃的,而且这一切,都只是为了冬天太冷了,为了一条小小的裤带的缘故。
          为着“人道”,也许是为要替中国革命“保存”干部的缘故,那一次二十七号灌了小柳三天冷水饭。这一次因为麻雀的案子,又是三天。小柳拒绝了我们代吃冷水饭的请求,他说:“我这几天也实在吃不下饭去,我好像有点神经衰弱的样子,总想着那只麻雀……”
    1941年11月1日,延安(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认为翻译冷水饭的人感觉精妙,是因为该词贴切地表现了被罚者受罚时的感受。
    B.小说写麻雀极度不安和焦躁,既表现了麻雀的神态,又暗示了它将死于非命的悲惨结局。
    C.小柳说他因想着麻雀而实在吃不下饭,只是为了拒绝同志们代他吃冷水饭而找的托辞。
    D.革命者们曾寄希望于麻雀往牢监外带信,联通外界,从而获得营救和自由。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革命者对于麻雀的无比喜爱,与后文狱卒残忍地将其踩死形成对比,使故事情节有了波澜。
    B.小说详细地描写了制服和警棍的颜色以及绳圈的材质,说明鞭打给犯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从而表现了狱卒的暴戾。
    C.“同房间的三个人彼此避开着眼睛”,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革命者们在麻雀被踩死后复杂的内心情感。
    D.小说在叙述二十七号狱卒劝阻小柳自杀后,运用一大段议论性的文字,写出了二十七号狱卒对小柳存有的怜爱之情。
    (3)小说以“麻雀”为题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4)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小说在塑造二十七号狱卒的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讽刺的手法?

    组卷:4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根据《红楼梦》前80回的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春江花月夜》是初唐诗人张若虚的名篇,通过对春、江、花、月、夜五种意象的反复渲染,进而表达了游子对远方家人温馨的思念之情。《红楼梦》中,“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一回,林黛玉“闷制”了一首古体诗,是“拟《春江花月夜》之格”,表达了自己感怀身世的悲凄之情。
    (1)林黛玉这首诗的题目是
     

    A.《问菊》
    B.《葬花词》
    C.《题帕三绝》
    D.《秋窗风雨夕》
    (2)根据以下题目作答。
          “金兰契”中的林黛玉与薛宝钗,最终逃脱不了“叹”“怜”的命运。俞平伯品评《红楼梦》时说“钗黛虽然并秀,性格却有显著不同:如黛玉直而宝钗曲,黛玉刚而宝钗柔,黛玉热而宝钗冷,黛玉尖锐而宝钗圆浑,黛玉天真而宝钗世故。
    你认同这个说法吗?请结合《红楼梦》中的相关情节阐述你对钗黛形象的理解。

    组卷:2引用:1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世界乒乓球运动因发展严重不均衡而险些被移出奥运大家庭。这也是一枝独秀的中国队面临的危机。2009年开始,中国主动为他国培养人才,比如,分享训练成果,吸引外籍选手参加乒超联赛,派教练和运动员赴海外执教、打球,等等。中外选手的对决从此变得更精彩了。但外国选手在一些国际大赛中战胜中国队,又引发了国人的担忧。中国乒协主席刘国梁回应:“帮助对手进步,我们也会变得更强大。再说,国乒的底蕴和厚度是其他国家无法超越的。”中国乒乓球在推动世界乒乓球运动发展的同时,也让自己始终站在世界之巅。
          中国乒乓球的发展之道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

    组卷:65引用:3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