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7课 兼爱》2022年同步练习卷(15)

发布:2024/4/20 14:35:0

一、选择题

  • 1.《墨子》有言:“爱人者必见爱也,恶人者必见恶也”,和这句话意思最相近的名句是(  )

    组卷:196引用:18难度:0.8
  • 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170引用:16难度:0.9
  •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51引用:12难度:0.9
  • 4.下列有关词类活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24引用:11难度:0.8

三、文言文阅读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尚同上      子墨子言曰: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是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至有余力不能以相劳;腐㱙余财不以相分,隐匿良道不以相教,天下之乱,若禽兽然。
          夫明虖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天子三公既以立,以天下为博大,远国异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辩,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画分万国,立诸侯国君。诸侯国君既已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正长。
          正长既已具,天子发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荐之。上同而不下比者,此上之所赏,而下之所誉也。意若闻善而不善,不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弗能是,上之所非,弗能非,上有过弗规谏,下有善弗傍荐,下比不能上同者,此上之所罚,而百姓所毁也。”上以此为赏罚,甚明察以审信。
          国君者,国之仁人也。国君发政国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天子。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学天子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天子之善行。”则天下何说以乱哉?察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
           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菑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圣王为五刑,请以治其民。譬若丝缕之有纪,罔罟之有纲,所连收天下之百姓不尚同其上者也。
    (选自《墨子》,有删节)(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菑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B.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菑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C.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菑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D.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菑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墨子”指墨翟。前一个“子”是夫子(即先生、老师)的意思,是弟子们对墨翟的尊称。墨翟,是春秋战国之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B.“天子三公既以立”中的“三公”是一种爵位。爵位是古代天子或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赏,相传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
    C.“百姓”在文中指平民,但战国之前“百姓”指贵族,如《诗经•雅•天保》“群黎百姓”,郑玄注为:“百姓,官族姓也。”
    D.“五刑”指古代五种轻重不等的刑法,在不同历史时期,其所指各异。在西汉汉文帝以前指墨、劓、刖、宫、大辟五种刑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认为,上古时期由于百姓之间相互残害,导致有余力的人不能帮助别人,进而造成天下混乱,民众犹如禽兽一般。
    B.墨子认为,天下大乱的原因在于没有行政长官,故只要选择有才能、品德好的人作为天子,天下即可达到清平大治的境界。
    C.文章认为,民众判断是非曲直要以上面的意见为准,而不能与下面相互勾结,这样就能做到上面所要惩罚的就是百姓所要非议的。
    D.墨子认为,天下混乱是由于没有符合天意的好的首领,因此主张要选择“仁人”“贤可者”来担任国家各级领导并有效治理国家。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
    ②上以此为赏罚,甚明察以审信。
    (5)联系文本谈谈你对墨子“尚同”思想主张的理解。

    组卷:0引用:3难度:0.6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古之圣王为宫室,为宫室之法曰:“室高足以辟润湿,边足以御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寡,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仅此则止,凡费财劳力,不加利者,不为也。役,修其城郭,则民劳而不伤;以其常正,收其租税,则民费而不。是故圣王作为宫室,便于生,不以为观乐也;作为衣服带履,便于身,不以为辟怪也。故节于身,诲于民,是以天下之民可得而治,财用可得而足。
          当今之主,其为宫室则与此异矣。必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以为宫室台榭曲直之望、青黄刻镂之饰。为宫室若此,故左右皆法象之,是以其财不足以待凶饥,赈孤寡,故国贫而民难治也。君实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也,当为宫室不可不节。
          古之圣人诲男耕稼树艺,以为民食。其为食也,足以增气充虚,强体腹而已矣。故其用财节,其自养俭,民富国治。
          今则不然,厚作敛于百姓,以为美食刍豢、蒸炙鱼鳖,大国累百器,小国累十器,前列方丈。目不能遍视,手不能遍操,口不能遍味。人君为饮食如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虽欲无乱,不可得也。君实欲天下治而恶其乱,当为食饮不可不节。
          古之民未知为舟车时,重任不移,远道不至,故圣王为舟车,全固轻利,可以任重致远,其为用财少,而为利多,是以民乐而利之。法令不急而行,民不劳而上足用,故民之。
          当今之主其为舟车与此异矣全固轻利皆已具必厚作敛于百姓以饰舟车饰车以文采饰舟以刻镂。女子废其纺织而修文采,故民寒,男子离其耕稼而修刻镂,故民饥。人君为舟车若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其民饥寒并至,故为奸邪。奸邪多则刑罚深,刑罚深则国乱。君实欲天下之治而其乱,当为舟车不可不节。
    (取材于《墨子•辞过》)(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则民费而不 病:困苦
    B.强体腹而已矣 适:使……安适
    C.故民 归:归附
    D.君实欲天下之治而其乱 恶:罪恶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之主∕其为舟车∕与此异矣∕全固轻利皆已具∕必厚作敛于百姓∕以饰舟车∕饰车以文采∕饰舟以刻镂
    B.当今之主∕其为舟车与此异矣∕全固轻利皆已具∕必厚作敛于百姓∕以饰舟车饰车以文采∕饰舟以刻镂
    C.当今之主∕其为舟车与此异矣∕全固轻利∕皆已具必厚作敛于百姓∕以饰舟车∕饰车以文采饰舟以刻镂
    D.当今之主∕其为舟车∕与此异矣∕全固轻利皆已具∕必厚作∕敛于百姓以饰舟车∕饰车以文采饰舟以刻镂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圣王建造宫室时,只求方便于生活,而不是为了美观和享乐。
    B.当今之主讲究宫室曲折多姿和装饰华美,左右的人也都纷纷效法。
    C.当今之主以为刍豢、鱼鳖才是真正的美食,实际上吃不到。
    D.墨子反对当今之主追求舟车的华美艳丽,提倡俭朴节用的风尚。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节于身,诲于民,是以天下之民可得而治,财用可得而足。
    ②法令不急而行,民不劳而上足用,故民归之。

    组卷:17引用:8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